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与丁文方先生是名副其实的忘年交。我比他小二十来岁,在思想、学识上,都不敢望先生之项背。然而,先生却从来不弃愚顽,热心鼓励后学,经常鞭策我奋发向上。  相似文献   

2.
夏新穗 《天风》2001,(5):20
天风2000年12期发表了丁晓玲同工怎样看待人性的“善与恶”一文,丁文认为人有神的形象,有高贵的人格尊严和人性的美善,但这决非是一成不变的,如果人肯谦卑,追求真理,渴慕生命之道,神的形象必然深映在他(她)的生命之中。如果品格和为人与此相反,那就玷污了人的尊严,孔子也说过,言而无信,可以称他为人吗?近来,河南的夏新穗同工对丁文有异议,认为丁文在引用圣经和解释圣经时,有不妥之处,夏新穗愿意在主里面,凭爱心说诚实话,与丁晓玲和《天风》的读者共同学习和探讨圣经真理。我们认为,神学思想建设从来不是定于一尊的,各人可以照着在上帝面前的领受,以智慧和诚实发表见解。本刊编辑部欢迎各地读者对此各抒己见。  相似文献   

3.
新儒家的代表人物--方东美的思想深受华严宗哲学的影响,他所阐述的华严哲学与他求社会人文和谐发展的宗旨相契合.方先生在阐述华严宗哲学时,主要是从华严的世界观和无尽缘起两方面进行论述的,他的关注点更是强调对于华严现象和本体的关系上作形而上的说明.因此,从这两方面把握方先生的华严哲学是掌握他所论述华严的缘起和比较哲学架构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方广锠先生的“印度佛教讲座”已经在本刊连载了一年多。到上一期为止,方先生着眼于纵向地表述了印度佛教得以产生的文化土壤、历史背景、社会根源,至此,本讲座已经转到了佛教的思想内容上来。方先生的本期来稿,跳出了历史叙述的路子,他想向我们介绍佛教的世界观和宇宙论。当然,这是现代人对于佛教理论的一种解读。要以佛教自己的话说,她只是导人除生死惑的学问,戒定慧三学才是她的组织结构。但我们既然生当此世,透过一种西学的方法论眼镜来看待理性层面的佛教,也还是必要的吧。  相似文献   

5.
正著名学者、中国佛教协会第八届理事会特邀顾问方立天先生不期辞世,令我无尽悲痛、不胜惋惜!从此,佛教界失去了一名前辈与挚友,学术界失去了一位巨擘与良师,真乃日月动容,山河失色,斯人已逝,吾心萧然!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传印长老当年在中国佛学院求学期间,曾与前来旁听的方先生有过数月的同窗之缘。他对方先生一生的成就与贡献给予了高度评价:"方立天先生是我国著名的佛教学者、  相似文献   

6.
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也是中国人民抗战胜利60周年。60多年前,日本军国主义者野蛮侵略中国,被道家誉为“第一福地,第八洞天”的茅山道院也未能逃脱魔爪。1938年农历闰七月初八的傍晚,万恶的日寇初次来到茅山道院的元符万宁宫就大肆烧杀,先用燃烧弹将华丽而高大的三清殿和西斋道院的许多楼房焚烧,又将眼睛不好的守庙居士黎洪春(解放后曾任中国道协会长黎遇航先生的父亲)带走,日寇要他带路上大茅峰,这位出家人不肯助纣为虐,拒绝从命。残暴的日军哪里由他,拖着他走,当他被推拉到华阳洞旁时,恼羞成怒的日军再也没有了耐心,将他和沿…  相似文献   

7.
“七七”事变以后,日军疯狂地吞食着中华大地。1937年10月,5万日军沿正太铁路西进,向忻口、太原等重要城市发起猛烈进攻。守卫忻口的国民党卫立煌部队在与日军激战数日后,伤亡惨重,忻口即将沦陷,情况极其危急。  这时,八路军129师师长刘伯承,为了配合国民党军保卫忻口,指挥所辖386旅进抵平定地区,待机侧击日军。10月25日,刘伯承得悉日军第20师团主力正经过测鱼镇向平定进犯,其作战补给辎重队千余人仍留在测鱼镇宿营。刘伯承打开地图一看,顿时计上心头。他判断宿营测鱼镇的敌辎重部队必须经过七亘村,才能西进支援攻打平定的…  相似文献   

8.
正如时之春如日之晨2014年春,本刊编辑部专门对中国人民大学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所长、中国佛教协会第八届理事会特邀顾问方立天教授进行了采访。笔者走进方先生的家,只见墙上一幅启功先生的书法作品格外显目:"如时之春,如日之晨,东风徐来,不惊一尘。"这似乎在诠释方先生勤思勉行、淡泊超然的一生。方先生为人低调谦和,言语间洋溢着哲人的智慧与长者的慈祥,犹如和风细雨,启迪人心。  相似文献   

9.
丁文江是中国地质事业和地质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他博学多才,兴趣广泛,对科学论尤为热衷,并就此发表了诸多议论。丁文江的科学论与批判学派存在思想传承关系,并且多是直接的思想传承,尤其是从皮尔逊《科学的规范》获益良多。  相似文献   

10.
丁文江是中国地质事业和地质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他博学多才,兴趣广泛,对科学论尤为热衷,并就此发表了诸多议论。丁文江的科学论与批判学派存在思想传承关系,并且多是直接的思想传承,尤其是从皮尔逊《科学的规范》获益良多。  相似文献   

11.
怀朴老     
提起朴老,追忆他对金陵刻经处的功德和功绩,就说不完,道不尽!抗日战争之中,金陵刻经处遭受日军严重破坏,刻经处创办人杨仁山老居士的影堂,即深柳堂,被日军烧毁,经版、图书,抛散一地。抗战胜利后,老居士的孙子杨雨生、立生为祖父的事业不能随它毁掉,到上海向朴老告急。此时朴老正在上海佛教界抗美援朝支会中开会,就赶来南京金陵刻经处考察,知道金陵刻经处在佛教文化方面的重要性。回上海,向集会的缁(法师)、素(居士)大德,说明情况,必须保护。得大家赞成,就在大会中,推选圆瑛法师等二十五人组成金陵刻经处护持委员会。…  相似文献   

12.
<正>尊敬的各位来宾、各位朋友,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上午好!今天,我们欢聚在此,共同鉴赏中国科学院文联主席、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副理事长郭曰方的个人书画作品展。首先,我谨代表中国科学院党组、院京区党委、院工会向郭曰方先生表示衷心的祝贺!向各位嘉宾表示热烈的欢迎!向一直关心支持我院创新文化建设的各单位、部门和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郭曰方先生是当代中国科技诗坛重量级的艺术家,是文化战线上的长青树。在长期的艺术创作实践中,他历尽艰辛、笔耕不辍,在与病魔斗争的同时,以顽强的毅力从事文艺、书画和科普创作,先后在全国各地报刊发表文学、新闻与科普作品3000余篇,出版文学、理论等各类著作80余部,同时,他挥毫泼墨,将满腔热情凝聚于笔端,创作出一大批雅俗共赏、丰富多彩的书画作品,他的精神和事迹感动着广大科苑人和文艺工作者。  相似文献   

13.
他出生在南非,却是位地地道道的中国人。当年父辈为躲避日军屠杀,举家远迁南非。受父亲影响,他从小立志要当一名医生。23岁时,他获得金山大学医学博士学位。可是,在种族歧视严重的南非,他的黄皮肤是"不可能"成为一名医生的。但他凭借在全校189名毕业生中排名第四的优异成绩,如愿以偿进入南非最好的医院——约翰内斯堡综合医院,成为这家医院史上第一位非白人医生。只因为自己的黑头发、黑眼睛,所以在白人统治的医院他备受排挤。不仅薪水仅为白人同事  相似文献   

14.
白建德 《天风》1995,(4):43-44
朗诵:一千九百多年前的一年春天,我们慈悲的救主被犹大出卖,因恶人枉法,他被人弃绝,被人藐视,成为一个饱受痛苦的人。他生活在忧患之中,成为被宰杀的羔羊。客西马尼园中,他流泪祈祷。在他将要承受那苦杯以前,茫茫世界,竟没一人与他儆醒同心! 心爱的门徒上哪里去了? 啊!在主需要他们的时候,他们沉睡了。  相似文献   

15.
正著名中国哲学史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原院长、中国哲学史学会原会长、国际中国哲学学会(ISCP)原会长方克立教授,因病于2020年4月21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2岁。方克立教授毕生致力于中国哲学文化的研究与教学工作,著述精深,桃李满园。20世纪80年代,他作为国家"七五""八五"社科规划重点课题"现代新儒学思潮研究"的负责人,开创并领导了中国大陆的当代新儒学研究,在海内外学界产生了重大影响。20世纪90年代,他提出了中国现代思想史上自由主义西化派、文化保守主义和中国马克思主义三大思潮对立互动的思想格局,已得到学界的公认。方先生在学术上具有强烈的创新精神,其马克思主义哲学观、中国哲学史观和文化思想得到海内外学界的广泛关注。他提出的"马学为魂,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三流合一,综合创新"主张,把马克思主义综合创新文化观推进到新的高度。方先生的逝世是中国哲学界的重大损失。  相似文献   

16.
廖永芳 《天风》2005,(8):31-31
三福音书都记载了鬼入猪群的故事,在这里,被鬼附的人“住在坟茔里”、“昼夜常在坟茔里和山中喊叫,又用石头砍自己。”这人真是活得很痛苦,很可怜。他对当地的人也造成了恐惧,因为他样子极其凶猛,甚至没有人能从那条路上经过。人们无法医治他,制伏他。“他常被人看守,又被铁链和脚镣捆锁。他竟把锁链挣断,被鬼赶到旷野去。”对于这样一个可怜的被鬼附的人,主耶稣医治了他,为他赶鬼。使他“穿着衣服,心里明白过来”。这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然而这些加大拉人却是“害怕”,“全城的人都出来迎见耶稣,既见了,就央求他离开他们的境界。”  相似文献   

17.
正2016年中国邮政发行《中国现代科学家(七)》纪念邮票四枚,其中一枚展示的是地质学家丁文江先生在野外考察的景象。今年是我国地质学大师丁文江先生诞辰130周年。丁文江先生的出生地江苏泰兴举办多项活动纪念这位乡贤,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历史,回顾这位"新时代徐霞客"的卓越成就和工作中的点点滴滴。  相似文献   

18.
田伯烈 1898年出生于澳大利亚 ,后去英国定居 ,192 8年任英国《曼彻斯特卫报》驻北京记者。 1937年抗战爆发后 ,田伯烈在上海支持中国的抗战。南京沦陷后 ,日军制造了南京大屠杀。田伯烈大量收集了南京大屠杀的第一手资料 ,写成了《外人目睹中之日军暴行》一书 ,并于1938年 6月在英国出版 ,引起轰动。中日等国均于 1938年将该书翻译出版。此后 ,他继续在国民党中央宣传部驻外机构中任职 ,直到 194 1年下半年 ,才离任回国。田伯烈回伦敦后又投入到世界反法西斯运动 ,以及战后重建国际新秩序的行列中。 194 5年起 ,他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任职 ,长达7年之久。后来他又赴印度尼西亚 ,为印尼的战后重建努力工作。 1954年 ,田伯烈因病在英国逝世 ,享年 56年。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解放区学得游击战精髓抗日战争开始后,卡尔逊中校作为军事观察员,被美国政府派驻延安。他曾两次从八路军总部赴模范抗日根据地晋察冀边区考察了近50天。在五台山金刚库,聂荣臻司令员接见了他。他俩一直谈了大半夜气氛十分融洽。卡尔逊向聂司令员提了许多问题,诸如“八路军能不能在敌后坚持住?”“枪支和弹药如何补充?”“怎样对付日军的扫荡?”“游击战争怎样开展?”等等,聂司令员都给予了他满意的答复,这些使卡尔逊非常感兴趣。他对聂司令员说我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那无非是蹲在战壕里打枪放炮,你打过去我打过来,我…  相似文献   

20.
温金玉 《中国宗教》2014,(10):44-46
苦夏时节,方立天先生远走。远望玉泉山哀立,近闻昆玉河含悲。五十三载耕耘播种,八十二年华彩人生。先生的一生,可以说是为学术而生。一因勤勉奋发,功勋卓著,方先生当之无愧地被视为"新中国培育的能够矗立在学术史上的学者"。他1956年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1961年到中国人民大学任教,1984年经国务院特批直接由讲师晋升为教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