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一 《美与时代》2023,(6):30-32
水彩画是传统与当代并存的独特艺术门类,技法、材料的有机结合形成了多元的水彩画艺术表现形式。水彩画自西方传入中国以来,各种技法已然与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结合,蜕变成为艺术家们表达内心情感与审美感受的重要途径。在众多水彩画技法中,留白是最重要且常用的技法之一。通过对留白技法的操作理论、具体实践、艺术风格进行研究,试分析留白法这种独特的技法在水彩画创作中的多元化表现形式,并寻找水彩画艺术家在留白法创作应用中有突破性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水彩画在世界艺术史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是一种通过水调和透明原料进行绘画的艺术方式。对比其他绘画艺术,水彩画给人一种更加通透的视觉体验。从最早明清时期由西方艺术家引入,到如今经过几百年的发展,中国水彩画艺术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成就。艺术是在生产力发展基础上形成的一种精神文明层面的产物,随着我国生产力的不断提高,水彩画艺术也在逐步向着多元化的方向迈进,并赋予了水彩画艺术更具时代性的特征,多元化已然成为其今后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3.
新中国建立之初的十七年,我国的美术创作与社会生活、民众需求结合得如此之紧密,创作范围如此之广泛、影响如此之深刻,这在中外美术史上,都是没有先例的。这一时期的优秀水彩风景画,既是纯正的水彩,又是民族的艺术。艺术家们坚守水彩本色,创作出了表现手法多样、思想内涵深刻的艺术个性张扬的作品。新中国十七年的水彩风景画的民族性、时代性、个性等三性表现,对于丰富中国水彩画发展史的研究,对于当代中国水彩画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刘航 《美与时代》2023,(4):36-38
西方绘画领域非常重视光影的运用,借助光影打造的艺术感是艺术家创作中所极力追求的。随着时间的流转,曾经在西方绘画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光影,走入中国绘画领域,并经过多年探索尝试,如今日渐成熟,已成为中国画中不可或缺的元素。在水彩画中运用光影,能够为画作加上一层明暗交织的光,丰富水彩画的艺术表达,使水彩画散发着独特的魅力。光影的融入加强了画面纵深与明暗对比,使画作更显立体,艺术水平上升到更高层次。阐述水彩画创作中光影的运用,分析光影之于水彩画画面效果的作用以及如何正确运用光影,使其成为水彩艺术的一种语言,助力现代水彩画的发展创新。  相似文献   

5.
自从明末西方传教士出于传教的目的把水彩画带入中国,迄今已有几百年。长期以来,水彩画艺术给人的总体印象是透明轻快、水色淋漓,且是各种偶然效果的融合体。它不仅吸引了大量的艺术家去欣赏它,也吸引着无数的欣赏者去探索它。但水彩画在中国真正成熟起来也就是一百来年的事,特别是近30年有了极大发展。  相似文献   

6.
自五四运动时期,西方的水彩画艺术传入中国,经历近200年的发展,中国水彩风景画艺术已经逐渐成熟。中国艺术家将西方的水彩画艺术与中国传统的山水画写意相结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水彩风景画意象性表现。文章通过梳理中国当代水彩风景画的发展历程,探讨了中国当代水彩风景画的意象性表现,并对未来中国水彩风景画的发展做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7.
随着世界文化的相互交流和借鉴融合,水彩画在今天的中国以蓬勃旺盛之势发展壮大。高水平、高质量的水彩画艺术家日益增长。回顾水彩画的诞生,研究水彩画在中国的发展,虽然水彩画与中国传统水墨画有地域、文化、历史背景的不同,但两者却也有着相似之处,比如水媒介。对于水性的把握与掌控是两者需要熟悉的技能之一。虽然一个尚写实,一个尚意境,但在用墨技法上,水墨画的泼墨法、破墨法、积墨法对水彩画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水彩画在中国化的过程中,如何借鉴与融合中国传统绘画用水技法以及这种新的绘画语言对当代中国艺术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中国水彩画在材料和工具的选择运用上逐步显示出其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水彩画艺术家们通过对新材料、新工具、以及新的艺术表现形式的美学价值的不断挖掘,极大地拓宽着水彩画的表现领域,变革着水彩本体语言的表达技巧,并且在现实中取得了不俗的成果。  相似文献   

9.
李念 《美与时代》2023,(7):45-47
艺术是情感的载体,也是情感的表达媒介。水彩画是一种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也是艺术家们借以抒发情感的重要方式。在水彩画中,色彩的表现力极强,其可以营造视觉上的观感,是画家内心感受和思想的直接表现。画家自身的色彩感知、情绪表达以及艺术涵养等,都决定了其水彩画作品的艺术价值和风格。对水彩画特性进行分析,说明水彩画中的情感因素,探究情感因素在水彩画中的作用及表现,进而更好地解读水彩画情感,促进水彩画发展。  相似文献   

10.
曹洁 《美与时代》2014,(6):67-68
由于画材、艺术哲学等方面所具有的特性,油画也许是最适合也最注重肌理效果的造型艺术门类.在油画创作实践中,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开始探索借助颜料堆积、晕染、裂痕以及各种特殊技法营造画面的肌理之美。在油画诸画面构成要素中.肌理效果具有特殊的视觉感受,其形成具有偶然性和特殊性,同时也具有一定的艺术规律,  相似文献   

11.
在艺术创作过程中,性别差异不应成为艺术观念表达的障碍,艺术表现形式与艺术观念的统一才是艺术创作的最终追求.艺术家应具有独立的个体意识,艺术也应超越性别差异.目前,中国女艺术家有这样三种创作状况:以女性性别特质为出发点的艺术创作;以女性主义话语为出发点的艺术创作;具有形式与观念同一性的艺术创作.  相似文献   

12.
水彩艺术在现代的发展过程中与传统文化存在争论,对于当代的水彩风景艺术家来说,在创作过程中主要是针对民族艺术精神的回归进行研究。水彩画艺术本身来源于西方,传入我国后逐渐得到了新的发展,在漫长的演变过程中,中国水彩风景艺术融入了东方文化特色,这使得中国水彩风景艺术具有了自身的特色,也更加能够体现民族文化。对于我国的水彩风景艺术来说,民族精神的体现也是当前重点探讨的问题之一。  相似文献   

13.
水彩画作为一门独立的画种,其发展空间越来越广,画界开始对水彩画进行了重新审视。水彩画从一元化发展为多元化的探索中,充分发挥水彩画材质的性能和它特有的艺术表现力,吸收其他画种的长处,学人之长补己之短,使水彩画的表现方法和表现技巧更为精进、更具有现代感、更富有精神性。  相似文献   

14.
水彩画是一种绘画艺术,也是一种形式语言.绘画语言作为一种技术手法和表现手段,其目的都是为更好地体现画家的艺术构思,为作品内容即画家的观念、思想、情感的表现服务的.水彩画作为以水与色为媒体的画种,它在造型领域独树一帜,具有水色淋漓、色调轻快透明等特点.水是源泉,色是生命.水与色的结合构成水彩画的特殊艺术语言,充分发挥水色的韵味和透明性是水彩画艺术语言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观念和意识上的拓展与进步对水彩画创作中艺术语言的多样性影响很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水彩画创作中题材和风格样式的多样性;二是水彩画创作在中国的地域性风格的多样性;三是新颖、独特的视角为水彩画创作带来了新的突破。  相似文献   

16.
水彩画是从欧洲传入我国的艺术形式,已有百余年的历史,是经过中西方几代艺术家不断探索、创新,融合多种艺术文化而形成的以水为媒介、独特的水色艺术形式。水彩画的形式语言对于作品来说,就如同"理之在诗,如水中盐",有味无痕,能够帮助观赏者更好地理解水彩艺术作品,更真切地感受到创作者传递出来的情感。新时代多元文化发展的背景下,水彩画形式语言要嵌入装饰性、融入创新性,赋予艺术内涵、注入生机活力,形成适应社会发展的现代特征。  相似文献   

17.
水彩画从西方传入中国已有百多年,经过前辈艺术家的传播、培育和几代人的努力,特别是近二十年来,水彩画在中国迅速普及迅猛发展,改变了从前有的人认为水彩画是雕虫小技,难登大雅之堂,表现力差,简单、没有深度等偏颇看法.  相似文献   

18.
中国水彩在改革开放后的30年,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朝着具有明显的中国民族风格的水彩艺术方向发展.很多画家特别重视对水彩画艺术风格的研究,在不同地区,由于地理、气候条件,风土人情以及文化意识的不同,反映在艺术风格的形成上也有很大差异,形成了水彩画艺术的地域性特征.这对于我们整个中国水彩画的发展十分重要. 一、水彩艺术地域性特征研究的重要意义 水彩艺术自1905年李叔同画在明信片上的一幅风景开始传人我国,至今已有百年历史,其与中国画的重彩、半工写和水墨画颇为相似,两者都是强调用水来寻求通透清澈,用渲染法来寻求酣畅淋漓,很快受到国人的喜爱.  相似文献   

19.
水彩画是一项艺术性极强的艺术文化活动,能够展现艺术的特殊魅力,对艺术文化的传播有重要意义。在我国的水彩画发展过程中,黑龙江水彩画具有极其鲜明的地域特色,体现了浓厚的当地文化,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黑龙江位于我国领土的最北部,有着丰富的发展历史以及地域文化。这种文化不断影响着当地的艺术工作者,为水彩画艺术增添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在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黑龙江水彩画艺术开始为更多人所知,演变为了中国水彩画的重要分支。文章深入分析了黑龙江水彩画艺术的发展形势以及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20.
随着社会、经济、科技的不断进步,人类对艺术的要求不断提高。水彩画作为一种视觉艺术,以其特有的魅力,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基于此,以美术学视角下的现代水彩艺术特征为主,通过对其情感价值、认知价值、创造价值以及人文价值等多方面的审美价值进行研究,加深对其思想观念和美学倾向的理解,并为其健康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现实依据,以促进我国水彩画艺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