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同意史铁生先生的意见:“文学创作须有生活”的命题并非金科玉律。(见《思维与智慧》1995年第1期)但我同时认为,史先生的结论失之偏颇,亦非金科玉律。生活,是人类各种活动的总和.在人类社会中,生活无所不在。每个人都不可能生活在真空地带.文学是一定社会生活在作家头脑中反映的产物。任何一个作家都和普通人一样,实实在在存在和活动于现实生活中.由此而论,人人(含作家)都在生活,人人都拥有生活,根本不存在哪儿的生活叫生活,哪儿的生活叫非生活.而“创作须有生活”的命题,在逻辑上必然得出有些生活叫生活,有些生活叫…  相似文献   

2.
在普通逻辑中,人们通常以“或者”这个语词作为表达选言判断的逻辑联结词。 在选言判断的语言表达中,人们有时也仅用“或”这个字来联结选言肢,这时的“或”是“或者”的省略,其含义与“或者”相同。但要注意单独使用“或”字的语句,并非一定表达选言判断。如说:“无产阶级或工人阶级是大公无私的”。在这句话中,语词  相似文献   

3.
普通逻辑教材在谈到概念与语词的关系时,指出“一个语词在不同的情况下可以用来表达几个不同的概念”,但举的都是实词与具体概念的例子①。其实这种一词多义的现象不仅存在于实词与具体概念之间,也存在于一些虚词与它们所表达的逻辑常项之间。下面我们以“或者”为例说明这种现象。据笔者研究,自然语言中的“或者(或)”一词至少可以表达四种不同的逻辑常项。一、表达相容的选言命题的联结硕,即现代逻辑中的析取词“V”。例如相容的选言命题的公式写作“P或者q”,排中律的公式是“A或非A”。下列语句都是相容的选言命题:【fi胜夺…  相似文献   

4.
汉语中有些语词,在不同的语境中可以分别表示集合概念和非集合概念。例如:“物质”作为哲学上的一大范畴,它是一切客观事物的总称,是集合概念,我们可以说“物质决定精神”。而在“水是物质”这句话中,它又是指一种具体的物质,是非集合概念。如果我们从上述两个判断推出“水决定精神”,就很可笑。  相似文献   

5.
华耀增 《天风》2008,(1):8-9
“他必兴旺,我必衰微。”(约3:30)这句话是《约翰福音》记载施洗约翰讲的最后一句话,其意味深长,含义深刻。它指出基督徒灵性生命成长的要求和必然规律,耶稣基督复活的生命必归在我们里面成长为一个“新造的人”。  相似文献   

6.
徐恒醇先生对拍文《科学美质疑》(载《哲学研究》,1997年第12期)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促使我进一步思考了相关的一些问题。结果是我更加坚信所谓“科学美”作为美的一种形态不能成立。我愿将鄙见申述如下,求教于徐恒醇先生和莘莘专家。一、关于美的本质特征普通言语的语词总是有多种含义,所以往往显得模糊不定,这是我们在生活中常常碰到的现象,诚如卡西尔所说:“与科学的术语相比较,普通言语的语词总是显出某种含糊性,它们几乎无例外地都是这么模糊不定和定义不确,以致经受不住逻辑的分析”(卡西尔:《人论》,上海译文出版…  相似文献   

7.
台湾林清玄先生的文集中,有一篇讲古人之间的友谊,读来着实令人感动。尽管我们也在呼朋唤友,但如果认真地想一下,真正的朋友恐怕并不会很多。有时我想,我们为什么会同某个与自己有太多不同的人成为好朋友呢?很多人都愿意用“缘分”来解释。同这个词含义相若的大概还有“命运”和“天意”。 的确,有时我们会对陌生人产生一种相见恨晚般莫名其妙的好感。  相似文献   

8.
伊文 《天风》2002,(1):15-16
经文:太25:14-30 这段经文是主特别对门徒所讲的,对于我们这些事奉神的人来讲,这段经文尤为重要。三个关键词第一个词是“才干”。它的希腊原文含义是指“能力”。在这段经文中我想它突出的是一个人事奉神的能力、对事奉机会的把握能力,可以笼统地概括为我们所说的恩赐。从经文中我们可以发现,每个人都有他的才干,才干只有大小之分,而无“有无”之  相似文献   

9.
没有吃过西红柿的人,就不会有对西红柿的感受,也不要对西红柿的味道作评论,你可以评论吃过的西瓜之类.搞创作也一样,作家只能写好自己熟悉的生活.正如史铁生先生对“文学创作须有生活”的理解:“任何生活中都包含着深意和探情.任何生活中都埋藏着好作品,任何时间、地点都可以出现好作家.”这段话对于生活——作品——作家三者的关系;无疑是一种独辟蹊径的精辟见解。对于现实生活中活着的人,正象史先生分析的那样,你无法将他们的生活分解为“有生活”和”没有生活”.可是艺术创作却要求“有生活”,否定“没有生活”.这也是正…  相似文献   

10.
“泰格瓦”( )一词,在《古兰经》中出现了151次,如果加上同一词根的其他变位(包括名词、动词)语词,它在《古兰经》中出现达251次之多。这说明“泰格瓦”对穆斯林的信仰与生活是至关重要的。“泰格瓦”,意为“敬畏”,代表了信仰者基本属性﹐体现了认主独一的全部理念和真实感情。他的一切行为都以真主的教诲为准则,任何一点偏差都会使他感到羞愧和不安。  相似文献   

11.
不是笑话     
有个想抽烟却没有带取火具的人,向一位老伯伯说:“老伯伯,请允许我接一接您的香烟。”谁知这位老伯伯竟尔勃然大怒,把这个人狠狠地责骂了一通,弄得这个人哭笑不得。这位已经失去火性的老人,为什么竟然大动肝火呢?原来老人以为这个人在诅咒他绝子断孙,毛病就出在“接一接您的香烟”这句话上。这位借火人的语言和态度可以算得上是很有礼貌的了,如果他懂得“接(续)香烟”的意思是“传宗接代”,那么在请求“接火”的时候,也不致闹出这场误会来了。我们从语词慨念的准确性这个角度来看,日常生活中,由于不注意而闹出的笑话确实是不少的。上述由于古今词义不同而造成的不愉快,倒还是可以原谅的。现在的年轻人学过的文言文毕竟太少,象  相似文献   

12.
陈千桓 《美与时代》2014,(10):81-81
钟孺乾先生的《绘画迹象论》中有一个重要的公式:“画=迹+象+X”,其中的“X”指的是画中蕴含的亦或是作者想借画传达的精神,意境等精神层面的东西。由其中的“X”产生了几点思考:一幅画的“X”的产生是作者有意而为还是无意所致?是作者还是观者(观画者)赋予了一幅画“X”?一千个人的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是否同一幅画可以被不同的人领悟到不同的“X”呢?临摹的画有“X”吗?  相似文献   

13.
1.词项按照指号学的观点,自然语言可以解释为由语词指号及其使用规则构成的体系。语词指号是一组组语音或一个个笔划序列,也就是自然语言中的那些单词或短语。语词指号都具有意义,语词意义是语词指号所传达的关于周围世界的思想。传统逻辑所说的“概念”,实际上就是语词意义。  相似文献   

14.
经文:徒10:26,14:11—18;罗12:3 作为讲题的这句话——“我们也是人”,出之于彼得、保罗和巴拉巴三位使徒之口。彼得是一个人对哥尼流讲的,所以说“我也是人”;巴拉巴和保罗是两个人讲的,则用了“我们也是人”。其含义则完全相同。 这句话的背景也基本上一样,意大利营的百夫长哥尼流,是个虔诚敬畏神的人,多多赈济百姓,常常祷告上帝。他在异象中  相似文献   

15.
周永恩 《美与时代》2013,(12):106-106
一、大众的审美观就是评价标准--兼谈艺术作品鉴赏的主观性与客观性 我国明清之际的著名思想家王夫之说过:“作者用一致之思,读者各以其情而自得”。这讲的就是艺术创作和艺术鉴赏的主观性与客观性。客观性指作者表达的思想是唯一的,主观性指人们在鉴赏中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以自己的思想见解、情绪感情来评价和充实鉴赏的对象。同一作品,在不同的读者中,可能产生不甚相同、甚至很不相同的感受和反响;而同一读者(观众),随着主观条件的变化,即使面对同一作品,他的感受、体验也会有很大的差异。所以,鉴赏的主观性,既表现在不同的读者(观众)之间,也表现在同一读者(观众)思想感情、生活经历的发展,以及心境情绪的变化上。  相似文献   

16.
黄俊威 《世界哲学》2010,(3):138-150
所谓的“自我的四位说”(atmasya caturpada vatda)一词,主要是指:每一个自我本身,是可以分为四种层次。而所谓的“自我”(atman),顾名思义,就是指:在每一个人内心深处,都会有一个永恒不朽的灵魂。同时,这一个永恒不朽的灵魂,可分为:1.“形躯我”(sarire atman;身体我,肉体我,佛教称“色蕴”);2.“梦中我”(svapne atman;情意我,经验我,佛教称“受、想、行、识”的四蕴);3.“无梦我”(asvapne atman);4.“最高我”(paramatman)。由于我们对于自我的探究,必须要层层突破,才到达最后这一个“最高我”的解脱境界。因此,一般研究佛教的学者,都会普遍地认为:佛教的无我论,其实就是在全盘否定《唱赞奥义书》中四个层次的所有自我。然而,倘若我们针对代表原始佛教的《杂阿含经》或者是《相应部》,去做仔细的学术分析或研究的话,就会慢慢地发现:原始佛教时期(B.c.550—B.C.300)所能破除的“自我”,其实顶多只有前面的两个层次而已。至于第三个层次的“无梦我”,则应该是产生于部派佛教时代(B.C.300—A.D.100),当时,就曾经引起了佛教对于“轮回主体”和“涅篥主体”的讨论,从而更产生了犊子部的非即蕴非离蕴的“补特伽罗说”(pudgalavada)。因此,本论文的写作,就是透过比较哲学和思想史的研究方法,把原始佛教破我的范围去做一个初步的思想锁定,才不会使得原始佛教的“无我论”,草率地沦为一种凡我必破的独断论。  相似文献   

17.
学会倾听     
杨联涛 《天风》2014,(10):42-43
在某座小城闲游时,我参加了当地教会的团契分享会,主题是“敞开自己,走进心灵”.二十多人轮流分享自己的故事,见证耶稣基督在自己生命中奇妙的恩典与引领,讲述者与倾听者都被同一位圣灵所感动,正如保罗所说:“其实他离我们各人不远,我们生活、动作、存留都在乎他.”(参徒17:27-28)  相似文献   

18.
19.
何谓“审美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我国美学界近年相对沉寂,但仍有一个热点出现,这就是“审美文化”。这一术语可以说是道地的“国货”,而非“舶来品”,但它的含义至今不很清楚,使用中多有相互抵悟之处。例如,不少作者用它指艺术的商业化倾向和大众文化生活中的庸俗化倾向,甚至是指开放政策带来的消费、娱乐和鉴赏趣味上的“后殖民”倾向,因而主张对它进行“批判”;而同样的一批作者在另外的场合却又可能谈论审美文化的“建设”或“建构”,我想他们的本意显然不是要为一种不良倾向推波助澜。又有一些作者谈论“审美文化”(或“大众审美文化”)对于“消解”传统…  相似文献   

20.
形式逻辑和自然语言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Ⅱ)自然语言的指谓性和交际性自然语言有两个基本性质,一个是指谓性,另一个是交际性。自然语言中有许多语词,由语词根据语法形成许多语句。语词指称一个或一类事物。例如,“孔子”这个语词指称一个个别的人。“苹果”这个语词指称一类事物。“孔子是一位哲学家”和“苹果是富于营养的水果”这两个语句分别指称两个不同的事物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