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北朝佛教造像艺术受朝代更迭和不同民族文化的影响,呈现出多样化的艺术表现形式,形成了从犍陀罗风格到中原风格的过渡,完成了佛教造像中国化的进程,并奠定了中国佛教造像艺术的基础。北朝是指从北魏明元帝泰常五年(420)到北周静帝大定元年(581),中国北部的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诸代。北朝时期的佛教造像艺术快速发展。尽管时间跨度只有150多年,但是由于经历了几次朝代更迭,以及受不同民族文化的影响,不同时期的雕像艺术各有不同。  相似文献   

2.
缅甸是典型的佛教艺术荟萃的东南亚国家。在缅甸,佛教文化至今仍是其主流文化,佛教造像艺术价值很高。缅甸佛教造像艺术的发展历程大致分为骠国、蒲甘、战国以及殖民地时期四个阶段,其造像风格随着佛教文化在社会地位的变化显现出不同的风格与特征。其中,骠国早期的佛教艺术作品是稚拙的代表,骠国后期的佛教艺术作品不断走向"精致";蒲甘王朝时,印度教艺术来到缅甸并融入了缅甸佛教艺术造像中,佛教造像体量由小变大,叙事性题材的大量兴起并得到广泛传播,这是继缅甸后期佛教艺术发展的一个新特点。  相似文献   

3.
佛教造像自印度传入中国有约两千年历史,中国的佛教造像艺术源头在印度,但千百年来她在不同历史时期,吸收内地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特异文化而大大地丰富和发展,形  相似文献   

4.
佛教传入中国,历经了二千多年沧桑变化,为我国人文、历史、艺术等不同领域积淀了宝贵的文化遗产。佛教造像艺术更是历史的再现和时代的延续。从魏晋南北朝的瘦骨清像,到隋唐时期的雍荣华贵、宋代的朴素内敛、明清时代的浮华繁复诸相,在不同时期的佛教造像中,都能追寻到一定的历史印记,无不反映出不同时期的意识形态和社会风尚。  相似文献   

5.
缅甸是典型的佛教艺术荟萃的东南亚国家。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在缅甸,佛教文化至今仍是主流文化。缅甸佛教造像艺术的发展历程大致分为骠国、蒲甘、战国以及殖民地时期四个阶段,其造像风格随着佛教文化在社会地位的变化显现出不同的风貌与特征。13-19世纪前半叶,缅甸佛教艺术正处于战国时期,这一阶段缅甸佛教艺术单尊佛教造像明显增多,样式较为统一,差异甚微;叙事性题材完全摆脱了空间的限制,但数量大幅减少;佛教造像中的印度教因素显著增强,但总体上仍以佛教艺术为主体造型风格。19世纪后半叶以后,缅甸进入殖民地时期,佛教艺术得到了自觉发展,有了新的特点,装饰变得极其繁缛,同时英国的殖民统治开启了缅甸佛教艺术多元化路径,促进了缅甸佛教艺术特色的形成,装饰构件极其繁杂,造像审美风格日趋精美。  相似文献   

6.
飞天艺术属于佛教造型艺术。由于文化传统、生活习俗、审美意识等诸方面的影响,不同时期和不同地域的飞天形象呈现多样化特点。北魏是中国佛教迅速发展的阶段,也是佛教造像成就最高的历史时期之一,其飞天艺术承前启后,在中国佛教石窟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山东地区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出土了大量北朝至隋代的佛教造像。其中,尤以北齐时期的造像数量最多,且雕造精美,风格鲜明。以山东出土的北齐时期的造像数量、分布地区及风格,可划分为三大区域,即山东中部、山东北部和山东南部,并以此对山东地区北齐时期佛教的地域性进行研究,有利于更加深入地探析山东北齐时期佛教造像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8.
张华 《中国宗教》2023,(1):72-73
<正>随着《维摩诘经》与中国文化的深度融合,维摩诘居士的形象也成为魏晋至唐宋时期佛教造像的重要题材。从菩萨造像形制到清谈名士模样的转变,再到秀骨清像与丰颊硕体的轮替,维摩诘形象在不同历史时期都呈现出了鲜明的中国特色,是佛教美术中国化发展历程的体现。  相似文献   

9.
李翎 《法音》2004,(12):19-25
藏传佛教中供养的尊像,最早最重要的是观音。在观音的诸多形象中,又以十一面观音像的传入为最早[1]。也就是说,十一面观音像式至少在7世纪就传入吐蕃,作为吐蕃赞普的本尊受到供养。同样在汉传佛教中,《佛说十一面观世音神咒经》在北周时期就有译传,经中就有详细的造像样式描述。但通过实际调查及图像的排比,发现十一面观音像由于传播途径不同,实际上存在两个像式系统,即汉—日系统和印—藏系统。本文以佛教造像中最具典型意义的十一面观音像为中心,讨论其流传像式。一十一面观音在佛教供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按《佛说十一面观世音神咒经…  相似文献   

10.
中国的文化自古以来都富有着智慧,而这种智慧不仅兼容并蓄着外来的文明而且富有着十足的创造精神。中国佛教造像艺术就是这一智慧的完美体现,它在延续印度佛教雕塑风格的基础上进行了伟大的创造,从而形成了具有自己民族特色的造像风格。从北魏时期开始,中国有了属于自己民族特色的佛教造像艺术,而到了隋唐时期,这种艺术也日渐成熟起来。在现存的佛教造像作品中,龙门石窟的石刻造像就充分的体现了这一风格。  相似文献   

11.
陕西长武县保存了不少北魏时期的佛教石刻造像,本文以有纪年的石刻造像为标尺,对石刻造像进行分类,分析了各时期造像的样式特征、地域特征以及信仰群体等方面的内容.  相似文献   

12.
麦积山石窟在公元4世纪末和5世纪初十六国的后秦、西秦时期,开始创建并有作品保存下来。它是佛教艺术从西域大举东进的产物,其雕塑造像与中国众多石窟佛教造像不同的是,以泥塑或石胎泥塑著称于世,各个石窟的造像艺术不仅因朝代不同而显现出不同的面貌,而且有鲜明的地方艺术流派以及作者个人的风格特色,形成了麦积山石窟雕塑艺术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相似文献   

13.
文殊菩萨作为大乘佛教中最重要的菩萨之一,在石窟造像中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变化,特别是北朝和隋唐两个时期变化很大。通过对北朝至隋唐的石窟造像中文殊菩萨式样变化的梳理,概括文殊菩萨形象的不同式样及其产生和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14.
北魏时期,佛教从社会上层向中下层传播和发展。河南洛阳龙门石窟是这一时期佛教物象的典型代表,窟中由女性信仰者参与创作的造像题记承载了大量女性群体佛教信仰心理信息。通过题记内容的对比与分析发现,北魏时期女性佛教信众发展非常迅速,覆盖社会各阶层;造像对象、主题及祈福内容反映出各阶层女性信仰心理呈现趋同化特点;伴随多民族文化融合及儒释道三教合流,北魏女性佛教信仰显示出多元文化取向。  相似文献   

15.
北周时期的民间佛教信仰十分盛行.通过对遗存的造像记分析,当时以邑和邑义为名称的民闻佛教造像组织十分发达,其内部构成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阶层结构,规模也与地域性基层村社有关.这些组织主要以造像为目的,兼顾修建寺院、建义井、栽树等.从造像题材看,北周民众的信奉对象以释迦最多,其次是观世音,与北齐民众信仰有明显不同,反映了二者文化和地域性的差异.  相似文献   

16.
巩义石窟寺的飞天造像主要以单体造型呈现,在体型比例与动势展现上格外协调,并在形象塑造上吸纳了中国古代绘画“以线造型”的核心表现方式,体现了南北朝时期中外艺术交流以及佛教中国化渐进过程的典型特征,是佛教中国化的艺术见证。  相似文献   

17.
十六国北朝时期的石刻造像具有不同的时代特色、地域特色,而且小型石刻造像较之石窟寺造像更具特有的质朴、世俗、自由的民间气息,是反映十六国北朝时期中下层经济文化、人情风俗、生活习惯的艺术作品。对这批造像的研究,亦是研究石窟寺造像的有益补充,使我们能够更全面地认识十六国北朝佛教石雕造像艺术。  相似文献   

18.
姜涛 《中国宗教》2012,(4):69-70,88
"庄严妙相——甘肃佛教艺术展",精选了147件馆藏佛教艺术珍品,以历史沿革为主线,从石刻造像、金铜造像、其他佛教文物三个方面,向世人展现了自十六国至明清佛教在陇原大地传播、发展的历史轨迹,形象具体地展示了甘肃佛教艺术发展的全貌。  相似文献   

19.
牟云环 《美与时代》2014,(3):112-112
盛唐时期佛教造像艺术达到了顶峰,退去了宗教的神秘面纱转化成为民族化、世俗化的风格,原本庄严的神像以最美的姿态走向了世俗人间,佛教造像所体现的宗教性,社会性,艺术性完美的融合到一体,展现出属于盛唐的圆融之美。  相似文献   

20.
东汉早期山东南部便有佛教流传,东汉后期山东西北部也开始了佛教传播。魏晋时期山东处于佛教的初始阶段,发展缓慢。东晋十六国时期,由于后赵崇佛和佛图澄弘佛,山东北部开始大规模传播,泰山成为佛教传播中心之一。南部的琅邪佛教兴盛,大批高僧南渡传法,为江南佛教发展做出贡献。随着南燕定都广固城,青州遂成为北方的佛教重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