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本文借鉴了英国学考哈耶克的思路,对道家的社会观作了新的论述。详前人所略而略前人所详,重在体现“道”此一点之两面,即以善治国与以正治国。同时,对德国社会学家韦伯否认道家思想合乎理性的论断作了分析,以便为道家文化的现代转换廓清道路。最后,广泛吸取国内外研究道家与黄老之学的研究成果,强调重估道家思想对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无启示。  相似文献   

2.
晋宋之际形神之辩以牟子为先声。从牟子开始便自觉地援用老子思想阐发佛教神不灭论。罗含、孙盛也各自依据先秦道家的气论在形神问题上展开辩论。至慧远,则在更大范围和更高的理论水平上依赖先秦道家思想,把晋宋之际的形神观提升到了当时的顶峰。  相似文献   

3.
道家思想发展到汉代,对汉代的学术文化产生了重大影响,这种影响主要表现为:道家的气论学说衍变成了元气说,并以此形成了宇宙论的体系;道家思想与儒学相融合,使儒学的理论思维进一步深化并发生了某种程度的转换;道家思想向经学的渗透,有效地消除了汉代经学的非理性因素,增强了经学的理性成分;道家思想也为汉代的社会批判思想提供了理论武器。  相似文献   

4.
<正>以先秦道家典籍《老子》、《庄子》的文本解读为范例,有助于审美观与时间观之关系的研究,有助于阐释中国古典美学研究中的关键问题;对时间问题的深入思考,有助于形成更为正确的时间观,由此才能更好地解读道家典籍中的审美观。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以时间问题为视角,以哲学美学关系为中心,在注重历史考据、典籍文本与义理思想相结合的同时,运用还原语境和纵横比较相结合的方法来诠释文本思想,试图从审美与时间的角度来诠  相似文献   

5.
道家黄老学“推天道以明人事”的思维方式胡家聪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黄帝四经》,如与《管子》道家黄老学比较,可知两者均出于田齐稷下之学①。其中含括的道家哲理丰富精深,尤其是推自然天道以明社会人事的思维方式,体现着时代精神的精华,更值得深入开掘和阐发...  相似文献   

6.
《易传》与道家哲学思想之比较丁原明近几年来,陈鼓应先生曾多次撰文将《易传》视为“较近于道家系统的著作”,并力主道家思想为《易传》哲学思想的“主要骨干”。受陈说之启发,笔者对《易传》哲学与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哲学作了粗略对照,初步认为《易传》作为解经之作...  相似文献   

7.
乾坤道家易诠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本着“以经观经,以传观传”的学术立场,在探索古易筮书占筮语言中的人生哲 理,勾勒《易传》哲学观的形成面貌的基础上,进一步理清了《易传》与道家思想的渊源关系,并试图重 建道家易学。文章认为,周易经传之间由筮书而哲学化的过程中,老子的哲学思想是承先启后的重 要环节。文章以乾坤两卦为主要范围,一方面探讨了古经本意,另一方面又对经传加以对比,指出 《易经》的人生哲理与辩证思维对老子体系形成的启发,以及老子引易入道,对日后《易传》以哲学化 的语言诠释《易经》的影响,描绘了老子及道家各派思想在《易经》哲学化过程中的枢纽作用。文章还 揭示出了贯穿《周易》古经──《老子》──《易传》这一思想脉络的二条主轴,即以道家思想为主体的自然观与辩证思维方式,并通过这两条主轴进一步分析了《周易》经传与老子之间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8.
颜与道家思想沈顺福战国时期,稷下学宫渐渐地成为学术重镇,一大批学者与思想家纷纷在此聚会,或弘扬先学,或阐发新知,或讥谏朝政。在这些人中,有一位思想史、学术史不大提及却很重要的学者。他就是颜。颜,又作颜(《汉书·古今人表八》云:颜列举四等中上...  相似文献   

9.
以老庄思想为核心的中国道家思想,对中国文化传统和美学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道家美学指向人生和宇宙的深层,求索“形而上”的意义。采取一种超脱、“忘”的人生态度,保持一种人格、精神上的自由,美就是这种自由的产物。道家更关心的是个体生命的实现,人的本真生命的吟唱,更善于隐喻人生的况味以及表现心灵的幽秘。受道家美学影响的中国艺术,对具体现实、有形物象和社会问题采取的是较为超脱的心态,带有某种飘逸而高蹈的风采,更多地给人一种哲理、意蕴的体悟。中国人的审美思想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道家思想的影响,中国电影也毫无疑问地濡染了这一思想,从而在世界电影艺术之林中独树一帜,具有独特的美学风格。中国电影从中国古典美学的意象、意境理论中获得丰厚养分,在有限的影像画面内追寻无限的“意义”,已经成为了中国电影艺术家们的自觉追求。电影艺术既要给人以“趣味”,更要给人以“深致和美”,亦即启发人作“形而上”的思索,这是中国电影艺术追寻的终极目标。  相似文献   

10.
胡适与道家     
胡适对道家的研究属于他的中国思想史(哲学史)的一部分。他有关道家的研究在学术界产生一定影响或引起争议的主要有三个问题:(一)关于老子的年代考证和确认。(二)关于道家源流的疏理。(三)关于道家思想的现代意义。应当说明的是,胡适虽然说不上是“新道家”这一类人,但道家思想的确对胡适的人生态度和政治思想有不小的影响,构成他思想的重要来源。因此,这一课题研究实际上具有双重的意义,一方面我们可以透视现代学人(以胡适为中心)在道家历史与思想研究中的新问题、新思路,一方面我们可以从中窥探胡适治中国思想史的特点和…  相似文献   

11.
本文力求在吸收已有道教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尝试以现代哲学观念,对道教的价值关怀予以分析说明以建立符合现代学科要求的道教哲学形态。由于目前的工作仅是初步提出自己对道教哲学的一种理解,希望能够对此正处于建设中的学科的进展有所推动。  相似文献   

12.
Fully embracing previous achievements in the research of Taoist philosophy, this paper attempts to create a sound analysis and investigation of the value concern of Taoism and reconstruct a new set of Taoist philosophy conforming to the requirement of modern scien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odern philosophy. The author sincerely wishes that the preliminary understanding of the Taoist philosophy presented in this paper would contribute to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Taoist philosophy. Translated from Structures of World Religion by Yan Xin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庄子》的有关记载中,发现《庄子》一书中的孔子既“具有道家思想的儒者形象”,又有“道家的反面形象”。进而又从书中“以重言为真”的写作方法等方面探讨了儒道两家之间既互相矛盾又互相渗透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道家管理心理思想概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对道家著作中关于治国论述的梳理基础上,提出道家管理心理思想的6个主要方面:“无为”的管理原则,辩证的管理谋略,清虚自守的领导品质,注重知人的人力资源论,善用众智的决策思想,把握时机的时间管理意识。  相似文献   

15.
中国道教音乐在千百年的历史演变中,由于其宗教自身发展的需要,吸纳了多种音乐素材,最终形成了形式完备、内涵丰富、中华文化底蕴深厚的传统音乐。本文经过大量音乐史料的深入分析研究,在古代历史史料的考证后认为,虽然至今现存的道教音乐内容丰富,构成成分纷繁复杂,但通过梳理甄别发现古代巫乐舞即是道教音乐的起源,也极大的影响着道教音乐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道教是惟一的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它对中国的历史发展起过重要作用。道教伦理思想对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有重要价值。一、道教“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伦理思想,有利于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二、道教“尊道贵德”、“知足常乐”的伦理思想,有利于促进人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和谐。三、道教“积功累德”、“济世利人”的伦理思想,有利于促进人与人、阶层与阶层之间的和谐。  相似文献   

17.
徐晶 《心理学探新》2011,31(3):214-218
文章结合心理保健,对老子《道德经》的精髓"道法自然"进行现代阐释,探索符合当代国人的道法自然的心理保健观。文章主要探索了道法自然心理保健观的原则,方法及研究意义。道法自然的心理保健观的基本原则是"无为"、"不争"、"守弱",由此延伸出道法自然心理保健观的基本方法"致虚守静","抱一"。道法自然心理保健观的研究意义在于它不仅适合中国人内道外儒的民族性格,还能使个体有效应对当前复杂多变的环境。  相似文献   

18.
郑玄援引《老》、《庄》释《易》,其易学中的神秘主义成分与汉代道家关系密切,其易学中的“有无”、“自然”之论启发了魏晋玄学的理论探索.郑玄易学与道家学术之间的联系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19.
20.
This article explains the principle of the unity of opposites in Taoist psychology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understanding social cognition and the meaning of Taoist awareness in human domains. In addition, it describes the distinctions between personal awareness and Taoist awareness. It is maintained that psychological conflict stems from applying the personal awareness to evaluating, explaining, and adjusting our mental and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whereas peace stems from following the Taoist principl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