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姜磊 《管子学刊》2009,(2):51-52,91
齐闵王穷兵黩武而失国。齐襄王利用贤人田单及莒人和齐人对燕军的仇恨及对自己的拥戴,组织力量抗击燕国。复国后,齐襄王没有很好地吸取父辈失国的教训,终未使齐国强盛起来。  相似文献   

2.
简论德法与齐国政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齐国,自姜太公分封齐地建国,到田氏代齐,凡800多年。本文主要从姜太公建国,齐桓公首霸,齐景公争霸不成,田氏代齐,四个不同的历史时期探讨齐国政权的兴衰。德法并举,国泰民安,霸业有为;不法不德,政衰国败。  相似文献   

3.
齐国的渔业     
齐国的始祖是吕望。吕望在翦商定周中立下赫赫战功,因而于西周初以功封于齐,都营丘(今山东临淄)。当时的东方,小国林立,齐国的始封之地只有方圆百里。此后数百年间,齐国由小到大,到齐宣王时代,“齐南有太山,东有琅邪,西有清河,北有渤海,此所谓四塞之国也。齐地方两千里”。(《战国策·齐策》)一跃而成为东方大国。齐国得以富强的原  相似文献   

4.
正公元前288年,齐闵王田地和秦昭王相约共同称帝,秦昭王为西帝,齐闵王为东帝。自从有了这个自封的帝王名号,齐闵王还真有了君临天下的感觉。这领导当大了,人就变了,齐闵王从此谁也不放在眼里,架子和脾气一下子大了许多。 公元前284年,燕昭王任命乐毅为上将军,率领燕、赵、韩、魏、秦五国合纵攻齐。齐将触子率齐军与五国联军对峙于济水旁。齐闵王敦促决战,派人面  相似文献   

5.
孟子先后游历过魏、齐、宋、滕、鲁等国,齐国是他寄希望最大、居留时间最长和唯一做过官的国家。在齐的七年中,孟子思想发展到最高峰,变化也较大。本文的内容就是探讨一下他在齐的政治活动和思想变化的大体概况。一、游齐初期游齐初期即到齐之后至为卿之前。齐宣王二年,孟子抱着以仁政统一中国的伟大抱负,从魏国到达齐国的首都临淄,游说齐王。这一时期,孟子游说的策略是顺应齐王喜好,引导他实行仁政,建立王天下大业。第一、引导齐王变称霸大欲为王天下大业。  相似文献   

6.
齐国青铜铸造工艺有着悠久的历史,其完备的铸造方法、精美的铸造器形,尤其是以齐刀币铜范为代表的铸造工艺与成就,充分展现了齐国高超的青铜铸造工艺发展水平。深入探究齐国青铜铸造工艺的内容与成就,不仅对丰富和完善齐文化的内容体系。构建一部完整的中国青铜艺术发展史有重要的学术价值,而且对我国现代冶铸工艺技术的创新与实践也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7.
《管子》一书,既有对于人才强国战略的高度重视的内容记述,又有对于人才的选择和征集这一内容的阐述,还有关于对人才的利用和考核的内容记述。齐国的八百年历史,更使我们看到了人才治国战略的重要性。人才强国战略,使齐国昌盛久荣,使齐国成就霸业,不断称雄。从姜太公首倡“尊贤上功”、开人才兴国之先河开始,齐国代代相因、步步完善,营造出了一种重视人才、尊贤用能的良好环境和风气。《管子》和齐国昌盛的历史都告诉我们——人才强国意义重大,不能忽视。  相似文献   

8.
齐宣王的“以羊易牛”成为孟子人性论证的重要道德经验.孟子与齐宣王之间围绕“以羊易牛”的对话,揭示出同情、不忍和行善是仁慈的结构和发展阶段.齐宣王“以羊易牛”的过程包含了仁慈与公正的冲突,以及特殊仁慈与普遍仁慈的矛盾.  相似文献   

9.
李玉洁 《管子学刊》2007,(3):26-29,41
本文主要对春秋齐国的继承制度进行研究,认为春秋齐国存在着国君宠爱夫人之子而立的现象。如齐釐公宠夫人之子小白,因其母有宠,即位为齐君。齐桓公有十多个儿子,但只有六个宠夫人(每人一子)的儿子有资格争立。因此齐桓公六个宠夫人的儿子,其中五个做了国君。相反,齐昭公之子舍,虽被立为太子,但因其母无宠,"国人莫畏",得不到齐国人的支持,即位之后被弑,而没有为君。本文探讨了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并论述了齐国的这种国君宠爱夫人之子而立的现象是一种任人唯亲的制度,是引起齐国内乱、霸业衰落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管仲是我国春秋前期著名思想家、政治家、经济家和军事家,同时也是我国古代改革史上第一位大改革家。管仲相齐四十年,辅佐齐桓公完成了“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霸业,不仅把齐国建成了一个经济发达、实力雄厚的强国,而且领导了中原地区各诸侯国取得了抗击外来侵略的胜利。管仲对齐国和中原地区的和平安定、经济发展作出了极大贡献,其辉煌  相似文献   

11.
齐长城考略     
一、齐长城的建造春秋战国时期,由于各国之间战争不断,筑长城以作防御手段,是当时通用的办法。齐为春秋战国之大国,《战国策》中有:“苏秦说齐宣王曰:齐南有太山,东有琅邪,西有清河,北有渤海,此所谓四塞之国也”的记载。说明了齐国的版图相当于  相似文献   

12.
《大匡》、《小匡》两篇均系叙述齐桓、管仲霸业的史料,但这些史料的重点是记齐国国内,因而找不见齐桓公四十多年霸业的来龙去脉。而《史记·齐太公世家》所记,又过于简单。为此,著者探研《春秋左氏传》等古籍,对齐桓“尊王攘夷”霸业之始末.作简要的考实,供研读《大匡》、《小匡》及桓、管轶事者参考。  相似文献   

13.
稷下学宫的历史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稷下学宫的历史意义张岱年战国时代,齐国建立了稷下学官。《史记·田敬仲完世家》云:"宣王喜文学游说之士,自如邹衍、淳于髡、田骈、接予、慎到、环渊之徒,七十六人,皆赐列第,为上大夫,不治而议论。是以齐稷下学士复盛,且数百千人。"又《孟荀列传》说:"自邹衍...  相似文献   

14.
齐文化研究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宣兆琦  张玉书 《管子学刊》2005,(1):111-122,127
本文主要从齐文化研究的回顾、齐文化综合研究、稷下学研究、管子学研究、晏子学研究、齐国军事思想研究、齐国经济管理思想研究、齐国科技思想研究、齐国法治思想研究、齐文化与其他地域文化的比较研究等方面,对新时期的齐文化研究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评述。继之,本文从齐文化向比较研究发展、向文献的重新整理和研究发展、向多学科协同研究发展、向为现代化建设服务发展、向从中国传统文化和世界古代文化发展史的角度审视发展、向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发展等六方面做出了对未来齐文化研究趋势的基本判断。  相似文献   

15.
齐国于公元前11世纪建立,至公元前221年统一于秦,历800余年,在先秦各诸侯国中,开国最早,亡国最晚,历史最为悠久。其间,齐国数度得兴,两创辉煌,由初封时僻处东海一隅的弹丸小国,逐渐发展成为有周一代雄居东方的大国、富国、强国,完成了一个由霸业、王业至帝业的过程,几近统一中国。然而这样一个强大的诸侯国却在战国最后60多年的时间里迅速衰落,最终被秦国所灭。齐国由小国、贫国、弱国变为大国、富国、强国,其中的经验固然值得我们很好地研究;强大齐国的衰落、灭亡更是引人深思、发人深醒。  相似文献   

16.
钟无艳是战国无盐邑(今山东东平)人,她以极丑的容貌而被拜为齐宣王正后,成为一名齐国奇女子。从最初的“无盐”到后来的“无艳”经历了漫长的流变,西汉是形象的初步形成阶段,比较平面化;元代无艳形象逐渐丰满起来;明清形象多元化,但也走向沉寂。到现代,钟无艳以其独特魅力又重新复活,演绎古代的“灰姑娘”故事。  相似文献   

17.
东周时期齐国殉人墓的陪葬墓被置于主墓之中,本文通过对东周时期齐国殉人陪葬墓所进行的比较分析,探讨了战国早、中、晚期齐殉人陪葬墓的嬗变历程。由战国早期到晚期,齐殉人陪葬墓不但平均殉人数量在减少,并且陪葬墓的平均面积,陪葬墓随葬品的质地和数量等皆明显下降,似都反映出殉人陪葬风气在齐国从战国早期至战国晚期逐渐衰落的过程。  相似文献   

18.
试论齐国的墓葬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论齐国的墓葬特色张明东近十几年来,随着齐文化研究的兴起,各地考古工作的展开,积累了大量的齐国墓葬资料。目前所见齐墓除少量西周墓外,以东周墓葬为多,改变了过去在东周几个大国中,齐国墓葬资料较少的状况,为齐国葬制的研究提供了依据。齐文化类型的墓葬出土地...  相似文献   

19.
齐国货币的研究是齐文化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并进而对齐国商品经济的发展及冶金铸造、货币文字、齐文化的经济和文化形态加深了解。本文将根据齐国的历史地理条件与货币的出土情况,对齐国地区货币的起源及上述相关的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0.
王斗之幸与祢衡之死王斗是战国时期有名的游说之士.一天,他来到齐国王宫前,要求竭见齐宣王,宣王让侍从带他进殿,然而王斗却说:“我虽然有名望,权力却很小,但是如果齐宣王能够亲自出来迎接我的话,那这位国王一定是位爱人才的好君主,大王,您打算怎么办呀?”于是,齐宣王马上从屋里出来迎接王斗,齐王上座后说:“我固守先主之宗庙,处理一国之朝政,想必先生是一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