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海德格尔之《存在与时间》中,"缘在"(Dasein)的"真理"(本真状态)与"非真理"(非本真状态)乃是两个关键性的词语。但是,关于它们的确切含义及其思想意义,海德格尔自己在该书中并没有非常明确的交代,这个问题至今依然是迷雾重重。本文试图借助于海德格尔早期弗莱堡时期的"实际生活经验"思想(尤其是它的"前理论"和"动荡"这两个基本特征),来澄清如何理解《存在与时间》中"缘在"的"真理"与"非真理"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2.
真理的标准     
如果一个人抱着怀疑的态度,试图认识真理,那么他首要的任务就是必须打消这种怀疑,或换句话说,必须寻找出一种办法,把握那个被认为是不容置疑的真理的东西。这就是试图认识真理的标准的人的任务。完成这个任务并没有什么严格的规则,因为在不同的情况下有不同的问题,而且每一问题在难度越来越大的条件下都有不同的解决方  相似文献   

3.
叶泽雄 《学海》2001,4(2):102-107
社会认知与社会评价及其科学性是当代人文社会科学关注的重要问题.何谓"科学性"(科学化是对其科学性的动态分析--作者注)?人们常常把它看作一个"真"的问题,即真理性问题.实际上它还有另一面,即合理性问题.本文正是立足于科学性是真理性与合理性统一的视角,在"真理度"与"合理度"的张力关系中,着力探讨社会认知与社会评价走向统一、达到科学的可能性途径.  相似文献   

4.
我对尼采的探讨集中在他思想的两个主要特征上。第一、跟苏格拉底一样,尼采不是一个怀疑论者,尽管他对真理的知识持怀疑的态度。确实,和苏格拉底一样,尼采象智者似地进行谈论,似乎知道真理究竟是什么东西。他甚至宣称,他的怀疑主义,把他从虚无主义的泥潭中拉了出来。第二、尼采思想首要地是批判的,这使得他对理性的极端否定态度和对真理的追求始终不变。尼采的思想是以  相似文献   

5.
<正>编者按:本专题刊发的这组文章是从"第六届《哲学分析》论坛:人类行动与实践智慧"学术研讨会上选出的。黄颂杰教授的《关于实践哲学的三个问题》、胡军教授的《如何解读人的行动结构》以及刘宇博士的《实践智慧与实践思维中的范畴错误》分别从实践哲学的三个核心问题、行动结构的现代特性以及实践思维的范畴等角度对杨国荣教授的《人类行动与实践智慧》一书所展开的论域进行了深度研讨。杨国荣教授以《行动、实践与实践哲学———对若干问题的回应》为题,对上述文章以及与会学者的相关观点进行了整体性的回应,就元理论层面的实践哲学的论域与功能以及行动的结构性、实践范畴的分疏与综合、实践过程中  相似文献   

6.
李世峥 《天风》2008,(9):22-23
"比喻"一词来自希腊文"para"(旁边或并排)和"ballein"(抛掷),意思是故事与真理并排,以说明真理.这是新约圣经(尤其是四福音)里特有的一种体裁,这些比喻都是耶稣亲自宣讲而由门徒记录下来的.比喻中的这些故事常常是一些浅显易懂的生活小事,通过这些向人们启示一个重要的道理.  相似文献   

7.
突破真理论的传统狭隘视界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一问题的提出自1978年真理标准大讨论以来,关于真理问题的研究已有相当进展。为了推动研究更加深入,现在,我认为有必要提出下面这个问题进行思考,这就是:哲学应当怎样去探讨真理的问题,或者说,哲学应当探究的究竟是何种真理问题?这个问题值得我们重新思考,在我看来,是因为它直接关联着对于人类发展的一个根本问题的理解,即人fIJ不懈地追求真理,究竟是在追求着什么、要去追求什么?在以往的哲学中,我们的目光主要盯在科学认知真理上面,仅限于从认识论会谈论真理,而且把主观和客观相统一的真理性归结为主体对客体本性和规律的…  相似文献   

8.
在<知识与人类旨趣>(Knowledge and Human Interests)中,哈贝马斯试图把马克思和弗洛伊德已经完成了的理论普遍化--通过把他们的"揭露"(unmasking)方案置于一种更为全面的理论中.近些年来,哈贝马斯经常批评的一种当代法国思想,却是从怀疑马克思和弗洛伊德、怀疑怀疑者、怀疑"揭露"开始的.  相似文献   

9.
今年要求我们进行思考;确实,无论人们认为庆祝欧洲人抵达我们大陆500周年是否有理,都不应该怀疑人们不禁要了解这一事件的影响。我在古动物学方面的研究,必然会引导我去考察自1492年西班牙人在我们的土地上定居以来,特别是在墨西哥人和动物之间关系的变化。下面的评述是这一思考的结果,是在这一领域八年研究积累起来的观察结果。我不打算把一方列入好的方面,把另一方列入坏的方面,而更想把两种生活方式加以对比,把人同其环境,特别是同动物相连系的两种方式加以对比,并且把在这两种思想方式发生对抗时,人对所发生的一切的两种理解方式加以对比。  相似文献   

10.
康德哲学有两个伦理学概念,第一个同"物理学"(探究"自然的因果性")相区别,把"自由的因果性"或"自由法则"(Freiheitsgesetze)置于思想的中心,第二个同"法权学"(源自罗马法的ius)相区别,"不为行动立法(那是ius的事),而只为行动的准则立法",因而是"德性论"的伦理学(ethica)。后人往往遗忘康德第一个伦理学概念,而仅仅依据与法权学相对的第二个伦理学概念言说康德,因而产生了许多误解。本文指出,这个误解源于黑格尔,已经延续了二百多年,但黑格尔对康德的指控自相矛盾,无视康德文本。许多英美的现代阐释者延续这一误解,试图把"法权论"从康德伦理学中分离出去,本文对这些观念进行了批驳,阐释了这两个伦理学概念如何是统一的、一致的,必须把康德伦理学作为一个体系、一个整体,才能准确地理解和把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