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法音》1992,(2)
新华社拉萨十二月三十日电(记者多吉占堆)西藏宗教界法道精深、德高望重的大师色结堪苏·伦珠陶凯的葬礼今天完全按照藏传佛教礼仪进行火葬。伦珠陶凯大师生前是西藏三大寺之一的色拉寺的堪布赤巴(住持)和宗教博学拉然巴格西,并担任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中国佛协西藏分会会长和西藏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等职。因此,他享有藏传佛教习俗五大葬礼中的第二等——火葬,仅次于达赖、  相似文献   

2.
《法音》2008,(3):56-56
本刊讯2月2日,西藏色拉寺举行一年一度的"色拉崩钦"节。据色拉寺有关人士介绍,今年信徒人数比往年增加了不少,他们预计人数可能超过10万人次。与色拉寺一年一度的这个宗教活动相比,朝拜拉萨大昭寺释迦牟尼佛像的信徒几乎每天早上都会  相似文献   

3.
18世纪大多数藏族民众为藏传佛教信徒,清王朝在西藏实行政教合一制度,由藏传佛教僧侣集团主管西藏政教事务。噶锡家族是18世纪西藏贵族首领,其日常生活深受藏传佛教影响。本文以噶锡家族为中心研究西藏贵族作为信徒如何进行相关宗教活动,探析藏传佛教与西藏贵族的密切关系。认为西藏贵族全力支持佛教事业并积极修行佛法,在贵族的率领下藏族民众虔诚的信仰藏传佛教,揭示出西藏政教合一制度下藏传佛教兴盛发展的社会历史原因。  相似文献   

4.
韩俊杰 《法音》2014,(4):74
正本刊讯4月3日,2014年度藏传佛教学经僧人考核晋升格西拉让巴学位立宗活动在拉萨大昭寺举行,来自色拉寺、哲蚌寺、甘丹寺、扎什伦布寺和强巴林寺等寺的10名考僧参加了立宗答辩,并获得了格西拉让巴学位。由中国佛教协会西藏分会组织的2014年度藏传佛教学经僧人考核晋升格西拉让巴学位夏季考试于2013年6月在甘丹寺圆满完成,今天  相似文献   

5.
作为藏传佛教的一朵奇葩——藏传佛塔,是随着藏传佛教的传播而逐步发展的。藏传佛教在西藏的兴盛时期为吐蕃时期,在汉地的兴盛时期为元明清时期,这两个时期的统治者都大力提倡并直接支持藏传佛教,使得藏传佛塔在西藏和内地得到了广泛的修建,而藏传佛塔的形制及其特点的演变也反映出当时人们思想、观念以及藏传佛教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6.
在2020年召开的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积极引导藏传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对于信仰藏传佛教的藏族、蒙古族等民族的同胞们更深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西藏的长治久安,都具有十分重大和迫切的现实意义。如何根据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要求,逐步推进和深化藏传佛教中国化,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理论课题。  相似文献   

7.
索朗卓玛 《法音》2013,(3):44-48
"荣康"是藏传佛教寺院内最大的厨房,是为参与法会的所有僧众们提供饮食的场所,与汉传佛教寺院里的"五观堂"有异曲同工之妙。色拉寺和哲蚌寺是藏传佛教格鲁派著名的两所寺院,它们分别位于拉萨市的北郊和西郊,"荣康"作为给僧人提供饮食的场所,在其整个寺院的运行中具有自己独特的功能并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是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结合寺志及僧  相似文献   

8.
《法音》2006,(10):4-4
欣闻中国佛教协会西藏分会成立5O周年,谨此致以热烈祝贺!并向西藏藏传佛教界人士致以亲切问候和良好祝愿!五十年来,中国佛教协会西藏分会高举爱国主义旗帜,弘扬藏传佛教优良传统,积极引导藏传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在团结信教群众建设繁荣和谐的新西藏、开展藏传佛教对外交往、培养爱国爱教僧才、加强自身建设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为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促进西藏发展稳定做出了积极贡献。历史和现实充分证明,中国佛教协会西藏分会是爱国社会团体,广大藏传佛教界人士是党和政府可以信赖和依靠的基本力量。当前的西藏,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9.
藏传佛教格鲁派坚持出家制度,规范僧侣宗教生活,奉行说一切有部戒律,严格按照戒律建立寺院,以拉萨三大寺——甘丹寺、哲蚌寺、色拉寺最为典型。其教义制度(学经制度)、教阶制度、属寺制度、游学制度与噶厦政府寺规制度等内外制度结合,确立了藏传佛教寺院制度化的典范。本文以政治学、制度学、宗教学与文化人类学视野,深入探究了三大寺组织制度设置、运作与制度化等问题。  相似文献   

10.
黄春和 《法音》2001,(1):31-36
藏传佛教是印度密教与我国藏族传统文化融合而形成的地域性佛教。藏传佛教造像以藏传佛教特有的崇奉为表现对象,风格上以印度密教艺术为基本依据,同时融入了藏民族传统审美和表现手法,是雪域高原的一朵艺术奇葩。藏传佛教肇始于公元7世纪初,最初主要在西藏、青海等地的藏族聚居区传播。直到元代,随着西藏辖归内地中央政府,开始传入内地,此后在内地一直传播不衰。北京作为元明清三代的首都,始终是藏传佛教在内地传播的中心。在元明清帝王的一致崇重下,藏传佛教造像艺术活动分别在三代的宫廷开展起来,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艺术风格,我…  相似文献   

11.
藏传佛教或称西藏佛教,俗称喇嘛教,但藏族自己则不这样称呼,而是称作“桑结登巴”、“却”或“登巴”,意为佛教、佛法。西藏佛教是在公元7世纪中分别由印度和汉地传人西藏的。7世纪至9世纪中叶是佛教在西藏发展的第一个阶段,藏传佛教称其为“前弘期”;10世纪后半期,也即从公  相似文献   

12.
有必要进一步加大对藏传佛教中优秀传统文化的发掘,将之尽快融入社会主义新型文化的体系之中,创建具有时代特点、民族特色的藏传佛教新型和谐文化。2010年,我随佛教文化与西藏和谐社会建设课题组进藏调研,对藏传佛教维护社会稳定、促进西藏和谐的文化功能有了新的认识。2011年,我在西藏挂职锻炼期间,又就这一课题做了调研访谈,进一步认识到:  相似文献   

13.
从藏传佛教时代使命定位,结合调研的第一手资料,我们认为,寺院应加强文化教育以提高僧众的现代知识水平和文化素质。在西藏,由于自然、历史和现实的原因,藏传佛教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在新形势下,加强藏传佛教的文化建设,不断提高僧众的佛学修养、知识水平与文化素质,这不仅关系到藏传佛教的健康发展,也关系到西藏和谐社会的建设。最近,笔者在  相似文献   

14.
民国时期,英国为培养为侵略中国西藏服务的人才,在西藏亚东、江孜等地开办英语学校,推行西化教育。此举遭到了西藏藏传佛教界以热振五世、三大寺僧侣为代表的爱国人士的坚决抵制,迫使西藏地方政府关闭英语学校。西藏藏传佛教界爱国人士对西藏西化教育的抵制遏制了英国的文化侵略,促进了西藏地方的文化觉醒、遏制了西藏民族分裂活动,增进了西藏佛教界爱国力量的团结、改变了西藏民族振兴思路,促进了汉语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8月1日至4日,由西藏民族学院与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共同主办的佛教文化与西藏和谐社会建设学术研讨会在西藏民族学院举行。与会专家学者围绕藏传佛教文化对西藏和谐社会建设的影响、藏传佛教当前的发展情况、藏传佛教如何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藏传佛教管理制度和政策等问题提交了论文,展开了深入探讨。为展示此次研讨会的成果,本刊从研讨会论文中选取了《藏传佛教健康发展的若干要素》、《宗喀巴佛教改革的启示》、《加强藏传佛教的文化建设》、《当前藏传佛教文化认知现状及其对策》、《引导藏传佛教寺院经济健康发展》、《藏族吉祥符号的意蕴》等6篇文章,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6.
陈香玉 《法音》2013,(1):24
中新社拉萨12月28日电西藏的色拉寺等100座寺庙,以及丹增格桑等7587名僧尼28日在拉萨获得2012年西藏自治区和谐模范寺庙和爱国守法先进僧尼荣誉称号。此间举行的2012年度西藏自治区和谐模范寺庙爱国守法先进僧尼创建评选暨寺庙法制宣传主题教育活动总结表彰大会上,西藏为这  相似文献   

17.
西藏寺院形成简述嗄·达哇才仁公元7世纪佛教正式传入西藏社会后,与土生土长的本教发生了激烈的斗争。最后,二者相互吸收、渗透,走上融合的道路,形成了西藏本土化的藏传佛教。寺院作为藏传佛教的必然产物,给广大的信徒们提供了重要的宗教活动场所。并且成为千千万万...  相似文献   

18.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8月召开的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强调,要积极引导藏传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是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的重要内容.藏传佛教是佛教中国化的产物,藏传佛教的传承发展也必须坚持中国化方向.如何认识和对待藏传佛教中国化问题值得深入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19.
李小光 《宗教学研究》2001,28(4):112-117
在清代,藏传佛教一直是清王朝治理西藏的纽带,通过对藏传佛教所实施的政策演变,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清王朝对藏传佛教的认识处在不断深化的过程中,其相应政策也因此而得到不断完善。这一过程基本可以分为两个阶段起初是政教分离,将西藏的政治与宗教分而治之。然而由于西藏地区政教关系的复杂性,这种政策思路并没有取得很好的社会效果,遂逐渐发展为因俗而治、恩威并举的政教合一的政策选择。  相似文献   

20.
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央统战部部长刘延东贺信:欣闻中国佛教协会西藏分会成立50周年,谨此致以热烈祝贺!并向西藏藏传佛教界人士致以亲切问候和良好祝愿! 50年来,中国佛协西藏分会高举爱国主义旗帜,弘扬藏传佛教优良传统,积极引导藏传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在团结信教群众建设繁荣和谐的新西藏,开展藏传佛教对外交往,培养爱国爱教僧才,加强自身建设等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