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前发展伦理研究中关于"发展"的伦理涵义的考察,有三条进路:对经验的事实的归纳性表述;从某一或某些具体问题的反思出发而达到伦理上的突破;一种广义视角的综合.它们都无法保证"发展"的伦理涵义的普遍必然性,这要求我们必须从"发展"概念本身来阐明它的伦理涵义,这是发展伦理研究的一个基础性和前提性论证.我们会发现,必须给"发展"加上一些限定条件,它才具有伦理涵义.  相似文献   

2.
卢龙光  叶菁华 《天风》2007,(8):30-32
“我们信圣灵”(下):圣灵的工作我们在上一期阐释了《尼西亚信经》有关圣灵位格的教导,今期我们会探讨圣灵的工作。圣灵的工作涉及多方面,我们会集中谈及圣经的灵感与圣灵的恩赐两方面。  相似文献   

3.
上个世纪末,一本名为<数字化生存>的著作曾经风靡一时,人们在这本书中看到了一个奇妙的未来新世界:"我们将拥有数字化的邻居,在这一交往环境中,物理空间变得无关紧要,而时间所扮演的角色也会迥然不同.……当你从视窗中向外眺望时,你也许可以看到距离5000英里和6个时区以外的景象.……阅读有关巴塔哥尼亚高原的材料时,你会体验到身临其境的感觉.你一边欣赏威廉·巴克利的作品,一边可能和作者直接对话."①"将来,休斯敦的医生将可以通过电信和虚拟现实的技术,为远在阿拉斯加的病人做精细的手术."②应当说,这本书中一些仅仅是作为设想的情景,在今天早已成为现实.在过去的几十年间,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数码技术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面貌,如今,互联网、电子游戏以及用途更广泛的虚拟现实技术已经成为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甚至是生活中最为重要的部分.  相似文献   

4.
正义:"给每个人以其所应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周文华 《哲学动态》2005,3(11):36-40
正义始终是哲学、政治学、法学、伦理学等学科的重要概念,但对于什么是正义,却历来见仁见智.博登海默说,"正义有着一张普洛透斯似的脸(a Protean face),变幻无常,随时可呈不同形状并具有极不相同的面貌.当我们仔细查看这张脸并试图解开隐藏其表面背后的秘密时,我们往往会深感迷惑."[1]或许正因为如此,正义才以其迷人的魅力令古今中外无数的思想家为之痴迷,直到今天,它仍然吸引着众多思想家去试图揭开其神秘的面纱.  相似文献   

5.
"老教友"     
陈丰盛 《天风》2007,(15):33
当我们刚开始在基督里蒙恩的时候,我们往往会很谦卑地面对生命,甚至努力地追求生命的成长。一年、两年过后,似乎大多基督徒都会陷入一种危机,即"老油条式"基督徒,也就是教会俗称的"老教友"。  相似文献   

6.
跨入廿一世纪,我们看到作为基督教在廿世纪的神学巨匠--卡尔·巴特(KarlBarth,1886-1968)的思想依然散发着璀灿的光辉.这位曾被罗马教宗庇护十二世(Pius Ⅻ,1876-1958)誉为自托马斯·阿奎那(ThomasAquinas,1225-1274)以来最伟大的基督教神学家的魅力不会随着时间的逝去而消逝.廿一世纪的今天,神学家们仍会经常回到巴特的思想泉源汲取灵感与智慧.  相似文献   

7.
韩振华 《美与时代》2005,(11):10-11
在对美学史作历时性考察时,我们经常会发现这样一种现象,即许多貌似一致或相近的理论提法往往具有不同的内涵,分别应对于各自的问题情境而各有所指.它们之间或者存在着某种影响关系,或者彼此不甚相干,因此需要认真地加以辨别.美学史上的诸种"关系说"("审美关系论")也是这样,本文选取其中有代表性的几种提法加以分析,目的在于从产生它们的语境出发,理清它们各自的侧重点,以及"关系"本身在其理论建构中的特殊地位和功能,以加深对它们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曹圣洁 《天风》2004,(9):22
各位嘉宾、主内同工同道们: 我觉得很荣幸,能再次来到香港,并且参加"中国教会《圣经》事工展"开幕式,我相信这个展览将会让更多海内外朋友真实了解中国教会,进而真实了解中国.为此,我们共同预祝《圣经》展圆满成功.  相似文献   

9.
第六期<天风>在"媒体扫描"一栏中有一篇题为<忧心:乐于助人成'另类'>的文章,读后很受启发.尤其是编者写的一段"随感",觉得很有见地.的确是这样,我们不能让这个社会失去诚心和爱而变得越来越冷漠,我们需要付出真善美,去融化假丑恶.既然那些人知道在教堂里能够获得更多一点的爱心,那就让我们这些基督徒凭着自己的力量去证明这一点吧!  相似文献   

10.
濒临世纪末,"百年美学反思"热在当今学界方兴未艾.的确,百载美学史亟待以更高阔的视界来返现与俯瞰,而与20世纪八九十年代思潮的距离拉伸,才使得我们获得整体上回顾20世纪中国美学的可能.同时,现今美学受到悬临着的未来之牵引,又会不断地被抛入思想传统.如德国哲学家伽达默尔所见,传统都是存活于历史性的解释中的,它是开放性地包涵着过去、现在和未来三维之间的对话.在这一意义上,我们理应以一种鲜活的解释学视角来观照百年美学的历时进程和共时矛盾.  相似文献   

11.
对于我们今天召开的这次会议,阿多诺如泉下有知,也许会茫然而不知所云.不仅会议的主题,就连与会人员的组成或许都会让他大有所惑:与会者来自一个自成一体的文化地域,而这个地域义是阿多诺在其哲学和美学思考中从未涉及过的.这个地域的代表何以会有这样的想法,去研究他的理论在这个国度的影响和被接受情况?  相似文献   

12.
当我们的身体受到损伤时,如脸部受伤,受伤的部位会产生疤痕组织,它比原来的肌肤更加坚韧、粗厚。疤痕组织的目的,是要形成有保护作用的表皮或外壳,这是自然界保护同一地方避免再度受伤的方法。同样,我们在情感上受到伤害时,我们的内心也会产生情感或精神的"疤痕",有的人因此就用冷漠封闭了与外界的联系,以求用这种厚痂来保护自己。结果,这种保护使自我不受他人伤害的同时,也使自己疏远了生活,终日在灰色的压抑中而看不到生活中还有其他温暖的亮色。  相似文献   

13.
"仁"是早期儒家学说中的重要范畴.这一范畴既表明了儒家所理解并推崇的最高德性,又界定了儒家所主张的人们生活中普遍适用的行为规范.在儒家学者看来,如果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能够自觉地坚持"由仁义行",其结果则可为"行仁义".换言之,一个人若能够具备由"仁"这一范畴所表达的美好德性,实践由"仁"这一范畴所界定的伦理规范,其行为就会是道德的行为,亦即能获取自己圆满的人生价值.在儒家学说中,这种以"仁"范畴表达和论释的人的美德与行为规范及二者统一的伦理思想,值得我们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借鉴与思考.因为人的德性与人的德行统一,德性是德行的基础,具备良好的德性,可导引行为的道德;坚持德行,则可以完善和彰显人的美德,正是今天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倡导与追求的伦理意识.而这样的伦理意识早已蕴含在儒家以"仁"范畴为中心建构起来的仁学系统之中.  相似文献   

14.
我们当地(山西东部地区)有一种叫“说白”的巫术形式。所谓“说白”,就是人在被神灵附体之后所做的以说唱为主的行为表现。以起到消灾避祸、预测吉凶、求福保平安等作用。到后来,既使没有特定的功利目的,会说白的人也会常常聚在一起,或轮番表演,或集体神灵上身,唱和应答,进行娱神或自娱的活动。 我们附近就有这样一些会说白的人。其中中老年妇女居多,多无职业,平均文化程度偏低,但能说会道,在他们活动的圈子里小有威信。说白多在某个说白者家中或在热衷于此的一般人家中。说白过程大致如下: 先在所请的神灵牌位前烧香磕头,而…  相似文献   

15.
"浅尝辄止"     
思恩 《天风》2007,(2):17
浅尝辄止,意为刚入门就停止了钻研。表面看来这是不对的,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看,我们有些时候也是需要“浅尝辄止”的。因为,对于一些所谓的固执己见的人来说,常常会犯执迷不悟的毛病。画中的这位仁兄,虽然是撞到南墙才知道此路不通,但为何在日常生活中,非得撞到了南墙才承认那条路是不通的,甚至撞到头破血流才肯回头呢?这就需要我们思考。如何正确判断自己所走的路,正是所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倘若开始就有人规劝,  相似文献   

16.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保证让人民"共享"发展成果.要实现共享,就必须正确的理解并处理好"共享与平均"、"共享与共富"、"共享与共建"、"共享与发展"的关系.通过对这些关系的比较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共享"与"和谐"、"平均"、"共富"、"共建"、"发展"具有以下辩证关系:和谐处于核心的地位,是目标和前提;"共建"才能实现"发展",才会具有"共享"的内容;"共享"的过程就是"共富"的过程;只有"共富"才有"共建"的动力.  相似文献   

17.
我们的文化身分能够免除我们对某些行为所负的责任吗?这是一个颇有争议的问题.这里,我们只涉及文化身分与道德责任之间关系的问题.首先,我们假设行为在道德上是错误的.其次,我们必须将道德责任同法律责任区别开来.出于何种缘由我们认为文化身分可以免除当事人的道德责任?有一种观点认为,如果文化身分能够免除当事人的道德责任,那么可以确信他们对其行为的错误性是无知的.因此,文化身分免除当事人的道德责任可以参照其对相关行为无知的责任.我们通过以下与之相左观点的分析,验证该观点是否合理.  相似文献   

18.
杨永纯 《天风》2022,(2):52-53
一天,有位姊妹问我:"牧师,我可以和上帝吵架吗?"由于我对她比较熟悉,也知道她那时的艰难处境,能够明白她这个问题背后想要问的是什么.她不是在问闲来无事可不可以与上帝"吵架"找茬,也不是在问找上帝"吵架"会不会是一种亵渎与不敬,更不是在问作为一个虔诚的基督徒可不可以有"与上帝吵架"的念头;而是在问,当我们面对人生中各种各...  相似文献   

19.
佛教对中国文化有非常大的影响,人们到全国各地游览名胜的时候往往会遇上佛教寺院,凡是有年头的寺院附近,不难看到一群一群几米高的尖塔.  相似文献   

20.
欣歌 《天风》2006,(3):34-35
子良在用心、用爱诠释着对音乐的热忱,如同他自己为“海边”这首温馨而浪漫的钢琴作品所述,海的宽阔就像是上帝的膀臂,他的无边无际就像是上帝对我们的爱,浪起浪潮会激发我对上帝的感谢和赞美。琴随意舞,子良用琴对上帝作美好的颂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