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 毫秒
1.
《逻辑与语言学习》去年第四五期合刊发表了汪柏树同志的《“没有一棵活杨树”的充分条件是什么?》一文。该文从1981年高考作文试题中抽出了这样一句:十个人种杨树,只要有一个人毁它,就没有一棵活杨树了。作者反复强调这种讲法不对,因为“有一个人去毁它”并不是“没有一棵活杨树”的充分条件。我认为这种批评是不对的。汉语的数词有实指和虚指两种不同涵义。就虚指而言,如“九牛一毛”的“一”极  相似文献   

2.
正考试做题当然得有个答案标准,可有些标准答案却往往让人啼笑皆非。王蒙先生讲过一个他亲历的真实故事:一次,王蒙的孙子为作业上的两道选择题苦思冥想。王蒙要指导他,念初中的孙子竟说:"你不懂。"王蒙不服气,拿过题来看,一道原句是:"在我的窗外长着一棵杨树。"下边有三个选择:"A、有一棵杨树长在我的窗外;B、隔窗望去有一棵杨树;C、我看到窗外有一棵杨树。"要求在这三个选项  相似文献   

3.
《杨树》是杨鉴普所写的一篇科学小品,发表于《散文》杂志一九八一年第二期,后又被选进全国统编中学语文教材。科学小品属于说明文范畴。说明文文体的逻辑特征重在概念的揭示。这篇文章严格按照属种分类的逻辑顺序和杨树生长的科学原理,对各类杨树的形态、特性和功用作了条分缕析的说明,使读者对“杨树”这一概念有正确、清晰的了解。  相似文献   

4.
《逻辑与语言学习》去年第四、五期合刊发表了汪柏树同志的《“没有一棵活杨树”的充分条件是什么?》一文。该文从1981年高考作文试题中抽出了这样一句:十个人种杨树,只要有一个人毁它,就没有一棵活杨树了。作者反复强调这种讲法不对,因为“有一个人去毁它”并不是“没有一棵活杨树”的充分条件。我认为这种批评是不对的。汉语的数词有实指和虚指两种不同涵义。就虚指而言,如“九牛一毛”的“一”极言少,十、百、千、万则极言多,如“白发三千丈”。另外,汉语还有这种习惯:为了  相似文献   

5.
去年12月2日,天主教友蓝贵才一家从陕西省黄龙县迁回原籍——河北省围场县山湾子乡杨树沟村。当时蓝贵才一家的生活全靠女婿王永生奉养。一天晚间,王永生不慎失足,跌到一丈多深的沟底,造成手臂骨折,脑部损伤,亟待入院治疗,但因其生活困难,有心无力,全家焦急万分;杨树沟村众教友目睹这种状况,纷纷拿出钱来让他住院  相似文献   

6.
遮蔽     
正车子在这个北方小县城边缘奔驰,和夏日里所见已经远远不同。路边密集且舒展的杨树,已经退去所有的绿意,一叶不挂,把杨树背后的村子暴露出来。枝头上的黝黑空巢一下子变得醒目高悬,它的方位、形制在目击时被确定无遗。一年里头,这些村子、这些空巢都被碧绿的叶片遮挡着,让从旁边走过的人,浑然无觉。叶片是渐渐长大的,初始有如星点,而后每一日伸张,形成一张绿色的屏障,几里,几十里,把人们窥视的好奇心挡在外边。夏日里经过,我揣度连成一  相似文献   

7.
树林听人说,这里原先是一大片树林,生长着杨树、榆树、椿树、楸树等各种各样的树木。树上停留着许许多多的鸟儿,枝杈之间筑有大大小小的鸟巢。树下丛生着形形色色的杂草和野菜,蹦跳着无忧无虑的蚂蚱。春夏两季,这里绿树掩映、浓荫遍地,整个树林就是一幅浓墨重彩的泼墨画。秋末冬初,这里叶落萧疏、枝干遒劲,整个树林就是一幅凝练、传神的黑白素描。后来,这里只剩下了一棵杨树。众鸟也高飞去了。剩下的杨树越长越粗、越长越高,整日伸长了脖子,不知在张望什么。  相似文献   

8.
在老家门前的大杨树上有一个大大的鸟巢,大杨树很高,鸟巢就在杨树的顶端。夏天的时候,密密的枝叶把鸟巢遮得严严实实,在树下根本看不见鸟巢,秋天树叶落了,鸟巢便裸露出来。母亲说  相似文献   

9.
《燕赵都市报》3月1日报道,在河北省邯郸县南堡乡小北堡村老邯郸——大名公路的西侧路旁,一棵高大的杨树成了人们朝拜的对象,人们在树上还筑起了“杨仙庙”。1994年春天,杨树上面由于虫害等原因造成的杨絮结团,个别人传为“杨仙显灵”,使许多人上当受骗。在大名县县城南关一条老街上长着一棵高大的槐树,树冠直径达20余米,树干直径约1米有余,虽然部分枝干已  相似文献   

10.
我国佛教圣地五台山,庙宇群立,僧众如云。在众多的寺庙中,有一座尤为引人注目的寺庙,以其特有的内容吸引了无数的游客,这就是五台山唯一的比丘尼寺庙——集福寺。集福寺古名洪泉寺,位于五台山台怀中心区北一里许。寺前的高台十分宽敞,下有一面小坡,长满松柏云杉,杨柳榆树。寺后一座尖顶高山,山腰苍松直立,杨树成林。  相似文献   

11.
大树会“冒烟”?听起来令人难以置信。然而,这样的奇事竟然真的在现实生活中发生了。 1999年6月7日傍晚,安徽省六安市新安镇徐渡村一村民偶然发现,村边淠河岸边的一棵大白杨树树顶在“冒烟”,遂视为神奇。经其传告,顿时谣言四起。有人甚至说杨树冒出的“烟”是“仙气”,是神仙“显灵”。不到24小时,树下竟聚集近万人。只见人们纷纷往树上披红挂彩,许多人在树下烧香  相似文献   

12.
正我无数次回忆起我的学生时代,脑子里总是呈现出高中校园。算起来,我在小学、初中和大学都很出众,唯独高中并不算出挑,更谈不上成绩好到让人羡慕的耀眼。但记忆的闸门一打开,满眼都是高中时候的操场,教学楼,杨树缝隙间的点点阳光,以及操场上一圈圈跑步时的呼哧乱喘。我们都以为时光悠悠,岁月漫长,我们都以为,高考像一场噩梦,封锁了青春里的全部快乐时光。  相似文献   

13.
赤裸的土地     
正每年九月底十月初这段时间,对于家乡的土地来说,是最特殊的日子,原来长满庄稼的土地里,这时却一棵庄稼也没有,原生态地露出了黄土地的本色。目之所及,除了地头田间这时显得更加高大的杨树、桐树外,剩下的就只有光秃秃的土地了,它一览无余地平铺在你的眼前,近处的脚下是,远处的山脚也是。如果说庄稼是土地的衣服,那么  相似文献   

14.
正记得初来到宫尹小学时,学校周围还是一片一片的玉米地,周围充满了浓浓的秋意!孩子们脸上充满了天真无邪的笑容!秋风拂过,杨树沙沙作响,让这所城中村学校更加充满浓浓的乡土味道,这注定我与这所学校结下不解的乡土情缘!一、虎头帽——一个美丽的开始当我第一次给学生讲课时,由于缺乏教学经验所以上课时我感觉力不从心,有些乱套!又因为这是一所城中村的学校,大部分家长是本村的,还有一部分是外来务工的,家长们普  相似文献   

15.
问柳     
正古人聪明,"见一叶落而知岁之将暮"。又是秋末冬初季节,秋雨渐凉,寒风逼近。"听雨寒更尽,开门落叶深。"街道旁,公园里,山坡上,各种各样的落叶多了起来。除了不落叶的松树、柏树外,北方所能见到的其他树木,比如槐树、椿树、杨树、榆树以及那些苹果树、梨树、杏树、核桃树等等都渐次落下了叶子。这些树木历经了又一个寒暑,在心里多了一圈可  相似文献   

16.
童年在高处     
正"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每每听到、读到或者想到这句话,我都会忆起自己的童年。因为,我的童年就在高处,就在树的高处。春日载阳,杨柳初芽,我和村里的小伙伴们沐浴着和畅的惠风,攀上杨树或者柳树,折取枝条做成春笛。长笛,短笛,粗笛,  相似文献   

17.
陈建波  陆春平 《学海》2004,(3):150-154
本文利用经济不平衡发展战略中的“联系效应”理论及“主导部门”优先发展战略 ,分析宿迁市重点发展杨树产业的合理性和现实意义 ,同时也针对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制约“联系效应”发挥的问题提出思考 ,以期对以宿迁市为代表的一系列苏北欠发达地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对主导产业的确定及经济发展战略提供借鉴和指导。  相似文献   

18.
菩提本无树     
一阵风雨,一串杨树的枝叶被折落下来。我捡起一枝,用清水先去沾染它的泥土。那一种天然的芳香,便透过我的意念之窗,直达内心。那一片片绿叶,显示着心的形状。这举在手上,近在眼前的美丽,让我感受到一种既高贵又平凡的宁静和喜悦。我找出一只净瓶,注满了清水,将它供养在案头。西山居士来访。进了屋,便目不转睛地被那枝绿叶吸引了过去。她看了半天,问:“这是菩提树叶吧?”没等我开口回答,便又急急地问:“这菩提树叶,是从哪里请来的?”我看得出她心中的惊喜、疑惑和向往。我知道只要我回答一个“是”字,或是点一下头,她便会顶礼膜拜下去的。我…  相似文献   

19.
拾柴     
正到了秋天,树木落尽了树叶,汶河岸边的芦苇荡里的芦苇也收割后垛在了大队林业院子里。树林和沙滩也都光秃秃的了,奶奶就带着三五岁到十来岁大小的我们兄弟七八个,去树林里拾柴。树林里大多是杨树、柳树,风吹过后,就会从树上落下一些干枯了的小树枝。说是去树林或者沙滩上拾柴,其实是奶奶带我们去那儿玩,主要是照看我们这些孩子;那时大人都在生产队里没日没夜地劳  相似文献   

20.
乡村胎记     
正总有一些什么,会成为一个乡村的标志,让这个乡村很明显与其他村子区别开来,让一个离开村庄多年的人有一天归来后,还能一下子认出故乡来。这个标志,就是乡村的胎记。能成为一个乡村胎记的,可以是一棵树。不会是杨树,杨树太浮躁了,一点儿也沉不住气,急急火火往上蹿,总想着比别的树高一些,再高一些。风一来,还哗啦啦为自己鼓掌。可以是柏树、松树,或者是槐树。这都是安静的树。它们扎根大地,俯望众生,身上浸染着人间烟火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