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民公社的建立是一个伟大的社会改革,它是工农业生产大跃进和农业生产合作社发展的必然结果。因此,它必然迅速地在全国农村发展起来。人民公社的伟大历史意义,我们可以从两方面来估计:它适合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要求,因而将更加迅速地推进工农业生产和文化教育事业,引出新的更高的生产高潮和技术革命、文化革命的高潮;另一方面,它具有许多共产主义的因素,这种因素必然在人民公社内部逐渐大量增长,也就是说,它加速向共产主义过渡,是逐步向共产主义过渡的一种最好的组织形式。  相似文献   

2.
集政治经济功能于一体、承载着多业并举的农村现代化道路之重任的农村人民公社制度在中国农村社会发展史上存续了二十余年,对新中国工业化建设以及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了重大的历史贡献,然而最终走向了终结.对此,学界看法众说纷纭.本文作者看来,影响并导致人民公社的最终消解,其根本原因在于人民公社的"去工业化"并"去商业化";同时,公社体制内的行政权力机制存在着缺陷,人民公社干部素质和能力与对其要求之间的差距,以及大规模组织中普遍存在的监督困难与激励不足,也是公社消亡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孙运宏  鲍磊 《学海》2023,(2):12-20
本文以1949年以来各历史时期的重要政策文本为依据,梳理出我国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五个历史时期的核心特征:新中国成立后初步建设时期的引导模式、人民公社时期的主导模式、改革开放后探索发展时期的粗放模式、税费改革后新农村建设时期的服务模式以及新时代乡村振兴时期的共治模式。通过考察不同时期我国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经验,发现其内在逻辑理路主要体现在实现农村文化建设现代化、多元主体的共同参与、化解公共文化建设的主要矛盾、政策引领改革创新等方面。因此,推进新时代农村公共文化建设,要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拓展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治理功能;坚持以农民为主体,增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内生性动力;坚持运用网络信息技术,创新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智慧化手段;坚持政府、市场与社会的协同共治,整合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资源性力量。  相似文献   

4.
人民公社时期农业生产效率的高低一直是学界争论不休的问题。通过对广西华杨大队第十生产队进行实地调研,并结合对相关档案、账册和口述史资料的考察,研究发现,所谓"农业生产效率低"的重要原因是把非农业生产的工分拿回农业之内进行分配,从而导致工分被稀释,分值下降,最终影响社员的生产积极性。工分被稀释的主要原因包括:国家大量征收的公购粮、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文化教育事业、队干的补贴工等。人民公社时期的生产队不仅负担社员的日常生活之需,还给国家的工业化及农村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援。当时的农业生产效率表面上看起来较低,但实质却很高。  相似文献   

5.
徐元明 《学海》2003,(6):157-159
企业体制是经济体制的核心内容 ,包括企业产权制度、企业经营制度、企业组织制度和企业管理制度。改革开放 2 0多年来 ,苏南农村企业高速增长的重要动力来自于其不断变革的体制优势。面对新的机遇与新的挑战 ,苏南农村企业唯有进一步推动体制创新才是其根本出路。苏南农村企业体制的历史演变苏南的农村企业 ,在人民公社体制下 ,是以集体所有制的社队企业的形态存在的 ;改革开放后 ,人民公社解体 ,以集体所有制为主的乡镇企业异军突起。 1 997年中共第十五次党代表大会以后 ,我国出现了多种经济成分企业共同发展的新局面。苏南农村企业的体制…  相似文献   

6.
"去工业化"与人民公社的困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人民公社承载着组织农村工业化之重任,普遍试办社队工业企业、就地转移劳动力、使农民尽快富裕起来是人民公社工农商学兵、农林牧副渔综合发展的题中之意.然而1962的政策大调整将其"去工业化"之后,人民公社被归结为一种纯农组织而失去了它应有的功能,并由此开始陷入困境而走向终结.  相似文献   

7.
农村人民公社曾经是中国农村最重要的组织形式、制度体系和中国乡村社会的存在方式。当年毛泽东极力"推广"①人民公社并将它设计为一种独具特色的制度模式,凝结着他对中国农村发展的深远思考和价值诉求。这种诉求在于,通过全新的制度安排,集工、农、商、学、兵于一体,统筹农、林、牧、副、渔,建立一套较完整的组织结构和运行机制,寻求一条既能避免资本主义弊端,又能改造传统小农社会,使广大农民共同富裕起来的、中国自己的农村现代化乃至整个国家现代化的道路。  相似文献   

8.
随着土改的完成,新解放区乡村社会经历了从革命到生产的艰难转向,体现了中共意欲发展农村生产力的决心。为解决农民生产中的困难,国家除组织农民集体生产外,还通过适度提倡借贷、提供国家贷款、号召生产自救、引导斗争"果实"倾向生产等举措,试图恢复乡村社会农业生产的活力。以农业生产为中心方针的确立,既是中央政策变动的结果,也是乡村社会传统惯习的力量。经由乡村传统恢复与国家政策调适的合力推进,农业生产发展成效明显。只是在发展之路上,使用的仍是革命的手段和方式。  相似文献   

9.
苏南地区农村人口流动的历史、现状与对策项光勤苏南地区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之一。自从农村人民公社解体和农业联产承包责任制推行以来,农村劳动力的日益过剩已成为困扰各地党政领导的难题。本文将就当前苏南地区农村人口流动的历史、现状及其发展趋向作一概括...  相似文献   

10.
七里营人民公社是新乡地委、县委的重点社。在党的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綫的光辉照耀下,在全民性的整风运动和反潘、杨斗争的基础上,按照毛主席指示的方向,从七月十三日到二十日的七天时间内,由原来36个自然村,26个小社组成为一个人民公社。全社6,100户,31,000人,耕地89,110亩,为引黄灌溉区,地势平坦,土地肥沃,盛产棉花,棉田占总耕地面积65%。1955年冬季合作化高潮之后,全乡广大农民争先恐后的加入了高级社,全乡共建成八个。建社的第一年,就大大显示了高级社集体经济的优越性。秋季遭受了严重的水灾,田苗几乎全被淹死。但在党的领导下,发挥了集体化的巨大力量,救灾、修渠、生产三管齐下,奋战三个月,灾荒胜利渡  相似文献   

11.
职业技术教育是随产业的产生而产生、随产业的发展而发展的,这是职业技术教育产生与发展的原始动因和持续动力,也是我们考证职业教育何时形成的重要判断依据。在我国奴隶社会之前,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还没有导致社会经济产业化的形成,人们之间的社会分工还没有达到专门的职业化。那时,技术技能的学习与传授是在日常生活和日常劳动中实现的,是偶然的、分散的、带有一定随机性的,没有专门的教育场所和教育人员。夏商周三代,少数脑力劳动者成为专门掌管文化及农业、手工业、商业等行业的官吏,实行“子习父学”的职官教育,奴隶和平民没有接受专业技术教育的权利。春秋桓、管时期,社会生产力进一步发展,产业分工越来越细致化、专职化,产业经济的发展要求具备相应的职业教育;齐桓公为称霸诸侯任用管仲为相,推行“四民分业定居制度,从而最早产生了我国历史上真正意义的职业教育。  相似文献   

12.
本文应用社会心理和组织行为学科的基本理论——激励、激励理论、激励机制等,针对现阶段的国情、企业特点,学习、吸收、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建立我国的激励机制,提出了充分调动企业员工工作积极性,增强企业的活力,促进其蓬勃发展的具体措施与方法,这对于提高我国企业领导管理水平,增强企业的经济与社会效益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9月7日北京市的部分阿洪和各区清真寺民主管理委員会的代表参观了京郊通州区張家湾人民公社。这次参观,使大家受到了一次深刻的实际的社会主义教育,进一步认識到在党的正确領导下,农村发展的新面貌,已經或正在成立的人民公社(共产主义社会的萌芽),将逐步加速消灭农村和城市之間、工农之間和工农与知識分子之間的差别。  相似文献   

14.
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和根本标志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在价值规律和竞争机制的作用下,必将促使企业不断地提高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技术水平,不断地提高生产资料特别是生产工具的装备水平,不断地加强和改善劳动组织和生产组织状况,不断地加强科学技术在生产中的开发和应用。结果,不仅会使资源得到合理的配置,增强企业的活力和竞争能力,而且在客观上必将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使社会主义能够赢得与资本主义有比较的优势。  相似文献   

15.
促进农村社会稳定推动农村社会发展——“江苏农村社会稳定与发展”研讨会综述毕素华我国是个农业大国,绝大多数人生活在农村,农村问题是中国革命和现代化建设的一个根本性问题。在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其难点和重点均在农村,因此农村的稳定是构筑我国社会现代化的...  相似文献   

16.
毛泽东从1958年直至他的逝世,一直都在致力于对于农村人民公社制度的修护。这一修护涉及人民公社的经济体制与经济制度等内容,也涉及人民公社的产业发展。修护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探索、试错与提炼的曲折过程。它是理解毛泽东农治思想与实践的一份重要遗产。  相似文献   

17.
农村人民公社的所有制及基本核算单位,经历了从人民公社的“一大二公”和大集体所有制,到以生产(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再到生产小队的部分所有制,最后到以生产小队(又称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的演变历程。总的趋势是一次比一次更朝着符合生产力发展水平、调动农民群众积极性因而更代表群众利益的方向前进。毛泽东在这个历史演进过程中发挥了主要作用。既要承认毛泽东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犯了严重的指导思想上的左倾错误,也要看到毛泽东为纠正实际工作中的左倾错误而作出的艰辛努力和重要贡献。力求更客观、全面地评价建国后的毛泽东。  相似文献   

18.
安徽省“改革与道德”讨论会1984年8月20日至22日在合肥召开。会议共有代表50余人,收到论文和调查报告20篇。现将会议讨论的主要问题和重要观点记要如下: 一、开展“改革与道德”讨论的意义 大家一致认为,当前,以发展社会生产力为中心的经济改革正由农村向城市推进。改革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调动了亿万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加速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步  相似文献   

19.
农村人民公社的所有制及基本核算单位,经历了从人民公社的"一大二公"和大集体所有制,到以生产(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再到生产小队的部分所有制,最后到以生产小队(又称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的演变历程.总的趋势是一次比一次更朝着符合生产力发展水平、调动农民群众积极性因而更代表群众利益的方向前进.毛泽东在这个历史演进过程中发挥了主要作用.既要承认毛泽东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犯了严重的指导思想上的左倾错误,也要看到毛泽东为纠正实际工作中的左倾错误而作出的艰辛努力和重要贡献.力求更客观、全面地评价建国后的毛泽东.  相似文献   

20.
农村基层组织如何尽快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给农村工作带来的新情况新问题,进一步贯彻党的富民政策,带领群众调整经济结构、发展农业生产力,实现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这是农村工作中需要认真解决的问题。针对这个问题,研究总结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干树湾村发展村域经济的经验,对于边远山区农村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