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美学"重生""乐生",呈现出一种独具民族特色的生命美学精神。"生",意指生命、生存。就语义学看,"重生""乐生"之所谓"生",原初义为生育、生养、滋生、生长,而生命、生活、生存等则为衍生义。所谓"天地之大德曰生"。天地最大的"德",就是孕育出生命,并且承载、维持着生命的延续。"生""生生","人"之生存,生生相续,乃是宇宙天地间的"大德"。"大德"就是"生"。由此,中国美学要求诗歌审美创作"陶写性灵""发抒性灵""真有性灵",因追求一种真实、贴切的生命体验而独具特色。"性灵"的实质就是"生"之趣、"生"之味与"生"之灵性,而"发抒性灵",就是"生"之趣、"生"之味与"生"之灵性的一种诗意抒发。就某种意义看,所谓"生"之趣、"生"之味与"生"之灵性,就是"人"的一种生命意识。  相似文献   

2.
●积极乐观是当代人生处世中个人生存与发展的应有态度 ●协调进取是当代人生处世中个人生存与发展的重要环节 ●和谐团结是当代人生处世中个人生存与发展的必要条件 ●均衡合法是当代人生处世中个人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原则  相似文献   

3.
王焱 《管子学刊》2010,(2):61-64
为了在无道乱世中增加生存机会,庄子提出了"无用之用"与"与物委蛇"这两种生存策略。前者主张世人将自身的世俗之用掩盖起来,以免于祸害,最终实现自身的根本大用;后者主张世人尽量避免与他者发生正面冲突,在矛盾的空隙中求得最大的生存空间。庄子吁请世人尽其所能保全生命,是为实现生命意义做必要准备。庄子对生命的态度可概括为:不伤生,乐然生,不贪生,安然死。  相似文献   

4.
道教生态哲学的基础围绕着道教的最高理念"道"及最基本范畴"物"生"神"而展开."道"作为道教信仰的终极理念,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它与其它宗教或思想体系中的最高理念,如上帝、安那、梵(印度教吠檀多派)、绝对精神、自由意志等等范畴一样处于核心的地位,虽然这些范畴在解释一切精神和存在现象的作用上不尽相同.在道教哲学中,"道"是无所不覆、自生自化、永恒存在、派生万物的形而上的宇宙本体,是贯穿于整个自然界、人世间和神仙世界之中的最高理念.除了作为最高理念的"道"外,"物"生"和"神"也是道教生态哲学的最基本范畴."物"是对物质、万物、实物、器物、财物等具体事物的抽象,主要指有形的、变化的、局部的、杂多的现象存在."生"是对生命、身体、人生、生物、生物圈、生态环境的抽象,也包括事物的有机活动和转化的功能,如事物的生成、生长和生化."神"是对精神、神仙、神明的抽象,它是对"物"和"生"的提升、超越.道教将"道"贯穿于"物"生"神"三界,具体演化为自然界(物)、人世间(生)和神仙界(神),或物质世界、生命世界和神仙世界."物"生"神"的相互关系及其与"道"的关系构成了道教生态哲学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道德理论是朱熹道学的核心内容,它从认知、思想、规范三个维度建构起相对自洽的体系。朱熹道德理论的存在论依据,是以理为纲、以太极和气为目、以"理一分殊"为涵摄方式的宇宙本体论;其生存论基础,是"存天理,灭人欲"和"心统性情"的有机统一;二者的统一,就是道心人心的合生。朱熹道德理论的精髓,是天理统摄人欲,或曰道心引导人心。由此形成以"仁、爱、恕"为核心的道德系统:由仁而爱至恕,蕴含一体用认知模式,生成以信为聚合力的实践规范和方式,前者以义、礼、智为指南,后者以诚、忠、敬为导向。  相似文献   

6.
"生之谓性"是先秦告子提出的命题,二程进行了新的阐发,将儒家的心性论哲学提高到新的高度。二程引入"气"的概念,以"生之谓性"诠释"性即气",以"天命之谓性"诠释"性即理",折衷告子与孟子之间的歧异,打通生命实存与德性超越之间的隔阂,用以对抗佛教空无寂静之性,解除佛教对儒家心性哲学的威胁。二程又通过生、性、气、理的沟通,不仅使"生"上升为本体概念,也使"理"不再是一个悬置的抽象本体,而是内蕴于生生不息、永无止境的宇宙大化之中,进而打通了人与自然万物之间的隔阂,以"生意"作为天地万物一体之仁的显现,并落实到人的生存境域,成为其工夫修养的本体论基础。  相似文献   

7.
教育本质新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小鲁 《现代哲学》2007,3(5):121-125
教育不仅是社会文化传承的活动,而且是一种唤醒人的生命意识、启迪人的精神世界,建构人的生存方式,以实现人的价值生命(人生价值)的特殊活动。人的"生存方式"就是人之生活和实践所表现出来的一切样态,是促进教育本身不断生长的元点。正走向"创建和建构生活"。  相似文献   

8.
道教内丹学认为,得"阳生"之"真铅"产是整个内丹修炼工程的起点。从对丹经文献的考察来看,"阳生"之"先天一炁"大概包括八种显现来源:体外虚空之初始"元炁"、体外空气所化之"炁"、"生身受炁初"之先天"祖炁"感发之"炁"、五脏之"气"所化"元炁"、饮食之"阴精"所化之"炁"、"津液"所化之"炁"、淫精所化"真炁"、"肾炁"。  相似文献   

9.
法治需要建立在价值稳固的基础上,因此,法治必须面对价值相对主义的难题。以人人同意的民主模式或不证自明的自然法模式来发现法律制度应当具有的最低价值基础是不可能的。从进化论的视角看,法律的最低限度价值共识是价值冲突和竞争条件下进化的产物。进化从逻辑上和历史上限制了现实存在的各种价值的可能性。进化决定了生存和合作是法律的最低价值追求,是支配法律诸多价值的"元价值"。  相似文献   

10.
袁鼎生与封孝伦是当代生态美学和生命美学的代表人物。袁鼎生提出"美在整生"的崭新命题;封孝伦以"三重生命"美学观建立了独特的生命美学体系。在研究起点上,二者分别以生态整体性存在和个体的生命存在为起点;在研究重心上,存在着整体的、宏观的、关注文化的倾向与个体的、微观的、着眼艺术的美学研究理路的巨大差异。总的来说,二者的关系应该是共同生长、互相接纳的。  相似文献   

11.
数字化生存共同体与道德超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雅斯贝尔斯的"生存哲学"提供了一个审视赛博空间中人类生存道德状况的理论框架.网络道德的现状反映了"实存"的数字化,只有在数字化生存共同体中才能得以超越.与数字化生存相应的道德态度的基础是以获得内在自由为基底的一个有机系统,主要包括内在自由与责任、网络非利己主义、尊重网友的个人自由和生存实现能力以及坦诚.  相似文献   

12.
陈星桥 《法音》2004,(2):29-33
十三、佛教徒的日常保健与养生“养生”一词始见于《庄子·内篇》。所谓养,就是保养、养护的意思;所谓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长的意思。养生术,就是根据生命生存演化的规律,为达到保养身体、和谐精神、增进智慧、延长寿命而形成的一系列理论和方法。也就是说,它包括保养身体和涵养精神两个方面。我国是一个非常重视养生的国度,数千年来,形成了许多门类的丰富的养生理论和方法,其中道教养生偏重身体修炼,儒家养生偏重道德涵养,佛教养生偏重身口意三业转化,医学养生偏重临床,民间养生偏重实用,武术养生偏重技击。但不管是那一门派,都须遵循养…  相似文献   

13.
生态存在论是生态危机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内在关系存在论。生态存在论是以现象学的方法研究生态存在现象,形成"生态现象学"方法论:一是"悬搁"理性主义主客体二分的思维方式,研究生态现象存在的本体基础;二是"悬搁""祛魅"的机械论世界观,回到"返魅"的有机整体生态世界的存在现象本身。《管子》的生态存在论特色:其一,虚静其心,因应自然的朴素生态现象学方法论;其二,生态存在的终极基础是混沌道体与阴阳合德之道用;其三,天人合一的生态生存论。  相似文献   

14.
帛书<黄帝四经>作者提出"道生法"的观念,为其案法而治的主张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帛书"道生法"思想具有深刻的理论内涵,而其更大的意义在于提出"执道者生法"的主张,对立法之君进行限制.帛书"道生法"思想的理论归趋则是实现法制下的自然状态.  相似文献   

15.
道的原义是道路,后引申为正确的方法。"《老子》之道"的内容是无为而自然。从正面来说,在《老子》看来,顺由事物自己而生存才是万物正确的生存方式。从反面来说,不加人为干涉才是正确的方法。因此,万物的生存不仅以自然之道为基础即道生万物,而且还有一个物理性、实体性本源即事物自己。故而,无为之道虽然能够超越现实,但是由于它并不是实有之物,因而不属于形而上者。  相似文献   

16.
生死观是庄子人生哲学中的重要问题。庄子的生死观可以分为四种境界,这四种境界分别是:第一种境界是"重生""全生","贵身""保身",这一境界体现了庄子对生命价值的觉醒,也体现了他对世俗观念的反思和批判;第二种境界是以死为"真"以生为"假",以死为"乐"以生为"累",这种境界的生死观与其说是对世俗生死观的反动,毋宁说是对人生艰辛历程的揭示和对黑暗社会的批判;庄子生死观的第三种境界是"死生为徒,死生无变"。在这种境界中,庄子既不重"生"贵"生",也不乐"死"厌"生",这是庄子从"齐物论"的立场对世俗生死观的进一步反思和批判。庄子生死观的第四种境界是"不知死不知生",或者叫"不死不生"。只有达到这一境界,才是真正的"与道为一"的境界,也就是达到最高智慧的境界。  相似文献   

17.
临床肿瘤治疗决策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肿瘤是一种全身性疾病,虽表现为局部的肿块,但其实质是全身免疫功能受损导致某些组织失去控制的异常生长,机体内部由于肿瘤的生长而发生了许多改变。肿瘤治疗的目的在于延长患者生存时间,即与疾病共生存。肿瘤并发症的治疗和术后肿瘤复发或再生的预防在改善生存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严格的技术准入和规范化治疗是提高治疗效果的保证。  相似文献   

18.
董仲舒的易学哲学思想是他的整个哲学体系的核心内容.其内涵丰富而深刻,主要表现在董仲舒赋予<易传>中的"元"以逻辑在先和价值根源之意义,表明"元"是一个价值本体范畴;他把<易传>的"继善成性"论改造为"天止人继"说,反映了人类在宇宙万物中之地位与意义的一种自觉精神;又把<易传>"人文化成"的思想观念发展为一种"人文宇宙观",从宇宙观高度审视人类文化,又从人类文化角度看待宇宙,观与文化观合二为一,表明了宇宙是人类文化创造的本源和基础,而人类文化是宇宙的发展和完善.这就从宇宙观的高度肯定、突出了人文价值的崇高意义.  相似文献   

19.
蜀绣是具有鲜明的时代和地域文化特征的刺绣工艺,与社会制度、经济结构和生活方式有着密切的联系。然而当前对蜀绣传承与保护路径的相关研究大多是在将蜀绣进行"原真性"保护还是产业化开发之间徘徊,并没有直视社会形态转变后蜀绣生存土壤的变化,无法正确认识造成蜀绣"曲高和寡"之生存境遇的原因。  相似文献   

20.
《老子》中"和"字共有7处,意蕴着丰富的辩证思想.老子将"和"范畴引入到生命、自然、社会层面,展示了一条"和"从何来,又如何至"和"的内在理路. "和"之要义 "冲气以为和" 此为生命之和."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第42章)道是万物之宗、生命的根源,为"天地之始,万物之母"(第1章).宇宙中的一切都是由道创生的,而"和"是万物生成的前提和基础."一"乃一种混沌未分的气,后分化为阴阳二气,道主要通过阴阳二气的交互作用,呈现"冲动"状态,随之呈现出第三种状态,即"三",为阴阳二气适匀、和合的统一体,这就是"和"的状态,它构成了生命的前提和基础,所谓"三生万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