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易学发展史上的汉代象数易学,就其理论形态、思维方式、思想特征而言,具有鲜明、典型的时代性与范导性.作为汉代经学核心的有机组成部分的汉代象数易学,对汉代哲学与文化、社会与政治等方面,都产生了广泛与深远的影响.然而,长期以来,人们对汉代象数易学在易学与哲学史上的理论价值与历史地位的认识,或者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或者缺乏客观公允的评判.本文从"立足《周易》象数系统,确立天人之学新形态"、"深化儒家社会政治思想,强化政治指导功能"、"深化整体性和谐理念,凸显和谐价值理想终极诉求"等方面,深入地分析并揭示了汉代象数易学的理论价值与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2.
韩国有着悠久的学《易》历史,早在汉代,中国儒学便已传入其国。到李朝时期,作为易学一部分的易图学研究就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代表人物是高丽末期、李朝初期的哲学家权近。他在中国易学家周敦颐《周氏太极图》的影响下,创制了《天人心性合一之图》。《天人心性合一之图》与《周氏太极图》的轮廓大体相同,都是黑白相间、酷似人形,反映了太极为本、阴阳互补、天人合一的特征。但《天人心性合一之图》又有它独特的一面,将伦理、心性等问题纳入易学体系,完成对前者的超越。由此可见,中韩易学文化融合的过程中,既有借鉴和吸收,又有创新和超越。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代儒家经籍《周易》于汉代时已东传至朝鲜半岛,并在其"三国"时被确立为国学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学习内容。在儒学教育体制和科举"科经取士"制度的促动下,古代朝鲜半岛不仅全面、系统地吸纳了《周易》思想,李氏朝鲜时还形成了活跃的易学研究局面,建构了自身的易学体系,成为域外易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周易》思想及易学研究在朝鲜半岛的不断深化,其阴阳说也逐步渗透至天文地理、政治思想与社会文化等领域中,最终对朝鲜半岛哲学思想的发展及民族思维的建构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纬书是相对经书而言的,因此,纬书中有很多内容是阐发和解释经书的。《易纬》是纬书的一种,对《周易》经传阐发和解释也是《易纬》的一个重要内容。在内容阐发上,其对《周易》的起源、作者以及乾坤二卦和象数等方面提出了与众不同的看法;在经文解释上,其对《周易》的经文作了直接的解释。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易纬》与汉代其它易学学派不同的易学观。  相似文献   

5.
《周易》是中国哲学的源头活水,不理解《周易》就不能写好与理解好中国哲学史。以往之中国哲学史研究,由于对《周易》及汉代易学没有正确认识,导致了对中国哲学史之重要思想的系列错解。对此,我们以对《老子》第四十二章、周敦颐《太极图》与《太极图说》、二程思想和朱熹《仁说》的解读需要深切把握《周易》及汉代易学思想为列,指出冯友兰、牟宗三、劳思光等诸先生在中国哲学史研究上的缺失。新时代应该有新的真正能够挺立中国文化主体性的《中国哲学史》著作,正确解读《周易》经传及其发展史是成功重写中国哲学史的最重要的前提。  相似文献   

6.
王氏父子的易学承接清初顾炎武易学之端绪,以易学文本为旨归,通过理解和解释《周易》经传文本的字词句,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具有方法论意义的经典解释学。他倡导因声求义的方法,发现《周易》二十四个通假字,提出了"诸说并列则求其是"、"以己意逆经义"、"证以成训"的易学和经学原则。反对增字解经,排斥脱离文本的象数解经,更反对为解经随意改变文本等,有别于惠栋、张惠言、焦循等人的易学而独具特色,对于《周易》疑难卦爻辞文字解释具有独特的意义,成为清代乾嘉时期以文字学方法解《易》的巅峰,为后世解释易学文本意义提供了典范。然而,王氏父子对于易学乃至经学的研究仅仅停留在文字训诂的层面上,未能由此开显出义理,是其缺憾。他们反对远离文本的汉代象数,却以汉人卦气说反对其纳甲、爻辰、旁通等说,同样令人难以置信。  相似文献   

7.
高雨 《周易研究》2007,(6):22-28
唐人李鼎祚的《周易集解》是现存最早的两汉象数易学文献,具有独一无二的文献价值。然李鼎祚的《周易集解》作为经学的解释文本是其所处时代学术思想的集中体现,他以两汉以来的象数易学及唐代易学中的"新义"反对孔颖达的《周易正义》,反映了唐代易学发展的新动向;李鼎祚的《周易集解》强烈地批判了王弼等玄学派易学"以无为本"的哲学观念,在整个易学哲学发展史中,成为沟通汉代易学与宋代易学的重要纽带。  相似文献   

8.
晏子是春秋时期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晏子的思想和事迹在中国古代有着重要的影响。易学是中国历代学者解读《周易》而形成的一门学术,易学在中国古代属于显学,在中国古代学术领域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由于晏子在中国古代有着重要的影响,古代一些易学家就会引用晏子的思想和事迹来解读《周易》的文本。晏子在古代易学领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古代易学领域对晏子事君之道的称许;古代易学著作对晏子和同观的发展;古代易学领域对晏子的节俭观念的评价。深入研究晏子对古代易学的影响,对于理解晏子其人、其事、其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影响有着积极的价值。  相似文献   

9.
朱熹的易学解释学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朱熹的易学解释学李兰芝《周易》从汉代开始,被列为五经之首,并为历代学者所垂重。学者们从不同视角,对《周易》进行了研究、解释。通过种种解释,建立了一套理论体系,形成了一种专门学问,即易学。有的研究者,在理解与解释《周易》过程中,有较成熟的解释意识,提出...  相似文献   

10.
汉代桓谭不仅是著名的思想家、科学家, 也是易学史上的重要人物。关于易学本身的一些具体问题,桓谭曾提出了自己的独到见解。他的易学思想是与其对道家黄老之说的吸收、借鉴密不可分的,并凸显出汉代道家思想的演变和发展轨迹, 在中国易学史、思想文化史上意义重大。他对 《周易》的宗教巫术形式持否定态度, 对与此密切相联的谶纬神学以及天人感应、灾异谴告之说多予批判。他本于 《周易》, 生发了深广的忧患意识, 同时继承、发挥《易传》的太和、中正思想, 热切追求社会和谐乃至天人之间的整体和谐, 从而进一步将易学运用到社会政治领域。桓谭易学思想表现出一种兼容并包、综合融会的风格和旨趣, 这是深受《易传》百虑一致、殊途同归之旨沾溉和影响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放眼民国年间之易学发展,其革新是建立在继承的基础之上的。传统易学研究,进入20世纪之后,研究流派虽然更为丰富,但却始终没有离开最为基础的"象数"与"义理"两派,尤其是对于传统继承者,象数派学者一般都承袭汉代今文易学者的做法,或致力于搜寻遗象,或用功于整理象数体例,而其核心观念在于坚持以象解释《易》,即所谓"观象系辞"、"由象明辞"。义理派学者则主要运用文字训诂、文献考证、文本整理的方法来注释、研究《易经》,其目的是恢复原典本义。从其根源而言,义理学主要受汉代古文易学者影响,继承了清代中期以来乾嘉学派治《易》的传统。在此将20世纪早期的几位继承者,就象数学而言,以徐昂与尚秉和为代表,义理派则以杨树达与高亨为例,通过对他们易学思想的梳理,来明示继承与发展之间相辅相成、不可轻离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马融治《易》用古本,上承费直,使费氏之学得有传承;又下启郑玄易学,使费氏之学得以发扬光大。他以"十翼"解《易经》,同时还以"十翼"互证易理。马融承费直之学,重视以儒理解《易》,这种倾向首先体现在他重视以礼解《易》。其以儒理解《易》的另一个表现是引史注《易》。其在解《易》时十分重视象数学中的卦气说,此外还重视取象和五行说。马融解《易》皆由象数为切入点,而最终归本于人事。马融易学在汉晋易学嬗变中有着承上启下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论文分"崇尚汉易家法"、"融通汉易师法"、"批评图书易学"种"学术价值与思想意义"四部分,论述了乾嘉著名易学大师惠栋的易学研究。论文指出:一、惠栋研究《周易》,重视汉易的家法,融通汉易师法,提倡复归汉代的象数易学,体现了他对传统易学的继承与超越;二、作为经学大师,惠栋企图借鉴汉代象数易学理论来指导易学研究,既是他诠释易学当代价值的认真尝试,也是他以独特的方式延续了象数易学的生命;三、惠栋梳理汉易各家源流、勾勒其象数学特点,祛除宋儒图书易学中的臆说的流弊,成为清代易学研究的一个成功典范,具有转变当时学风与确立十八世纪经学研究方向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宋代是易学史上的重要阶段,出现了许多重要的易学著作,易学成为经学研究中的显学.宋代理学家几乎都是借易学建立自己的理学体系,经学研究因而呈现出子学的特征.同时,在易学研究的象数与义理的两大方向中,义理之学成为宋代易学的主流.  相似文献   

15.
孔子与《易传》相关问题覆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子赞<易>,作<十翼>,自<史><汉>以来,学者习承其说.下逮北宋,始有疑其说之不足恃者;嗣后绍述,代不乏人.民初疑古学风盛兴,疑者益众;然笃信旧说者亦未灭迹.近年大陆地下考古发掘出土文物,其盛迈逾前代,尤如马王堆帛本<易>经、传之面世,于传世文献外增加不少可供参考之资料,引起海内外<易>学研究者的热烈讨论.然而对于孔门传<易>此一近千年以来争讼不休的论题,事实上并未因出土文献而得以论定.近年海峡两岸学者论及此题,即有据新出土文物以坚旧说者;亦有因之而作其他推论以修正新说者.本文即就此一问题,综合传世文献与新出资料重作检讨,提出个人浅见,虽不足以尽释群疑,然于若干相关问题,庶或可得相当的厘清.  相似文献   

16.
《周易》以"易道广大,无所不包"被称为"大道之源",古人往往把《周易》作为观察世界、理解世界的范式,用以解读现实事物。东汉班固首开以《周易》哲学思想解读围棋的先河,其后以"易"解"弈"者代有其人,形成了具有易学内涵的围棋义理。本文试图通过对《周易》哲学思想影响下围棋之道的剖析,揭示《周易》的现代价值及易学思想观照下的"围棋之道"对现代人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一直以来,胡瑗与王弼、程颐一道被视为易学发展史上义理易学的三个典型代表,而他所承继的汉代象数易学的学术内涵常常被忽略。实际上,胡瑗所秉持的,仍是象数义理合一的易学基本理路。作为汉代象数易学主流学说的卦气说,在其思想中依然占有基础性的地位。他在很大程度上正是基于此一卦气说语境阐发其义理内涵。而其卦气说所涉及的,主要有十二消息说和《乾》《坤》十二爻配十二月说两个方面的内容。基于卦气说的语境,胡瑗契接汉唐经学本天道立人道的基本精神与人文价值视野,力陈圣贤君子认清自己所处时势,以强烈家国天下担当,积极投入到天下事业中去,以此非但实现个体生命之意义,更深切关怀天下之有序与和谐。  相似文献   

18.
论文对古代典籍所载"易象"一名作了新的解读。认为所谓"易象",仅是当时《周易》的另一种称谓而已,它并不神秘;"易象"与今本《象传》没有直接联系,尚无渊源,《象传》"演德","易象""尊礼尚施",至汉代仍保存有以古礼诠释《周易》的传统;古代《周易》原有《象经》,或以《卦下易经》当之,惜已不传;但在清人的《易》著中,至今仍可见其传承的轨迹。  相似文献   

19.
山东古代易学史可以划分为两个大的阶段:(1)上古至先秦易文化阶段。“易历三古人更三圣”中有二圣即伏羲、孔子是山东人,这个时期的易文化有东夷文化、邹鲁文化背景。(2)经学阶段。作为经学一部分的易学从汉到清出现了汉易、晋易、宋易三大系统,产生了郑玄、王弼这样的大家。这三大系统都源于山东,有齐鲁文化背景。  相似文献   

20.
唐初著名易学家、经学家孔颖达在易学领域的突出贡献,彰显为在易学及哲学史上产生了广泛而深远影响的易学理论体系的建构。这一新型的体大思精的易学理论体系之得以构筑,乃根植于孔颖达在唐初学术及政治视野下,对汉魏传统易学殚精竭虑之检视、透析与省察基础上的绍承、超越与开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