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高血压作为一种全球性的心脑血管疾病,会导致多器官损害,其患者发生心肌梗死、心绞痛、脑卒中等血栓栓塞性事件的几率远远高于血压正常者,因此防止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是高血压治疗中的一个重要目标。多项大型临床研究证明,阿司匹林可以有效预防高血压患者心脑血管事件发生,同时也增加了出血的危险。本文将探讨如何正确认识高血压患者应用阿司匹林的出血问题,并如何将出血的危险降低到最小。  相似文献   

2.
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是冠心病致死的危险因素。有效地控制血压可以显著地降低糖尿病病人心血管事件的发病率与病死率。高血压糖尿病病人的血压控制目标为〈130/80mmHg。为了达到这一血压水平,糖尿病病人的降压治疗包括合理的非药物治疗与药物治疗。在药物治疗中应选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钙离子拮抗剂和小剂量利尿剂,并且注意联合用药。  相似文献   

3.
控制糖尿病的新观念和基本方略之管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跟踪糖尿病发展趋势、吸收新理论和新技术、做好科普宣传、推行超强化治疗、坚持医学理性精神是控制糖尿病的新观念.其基本方略就是超强化治疗、控制高血压,拮抗新生2型糖尿病及其并发症、控制相关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高血压是我国心脑血管病致死的主要危险因素,我国高血压的发病率仍在不断增高.但近年高血压的“知晓率,治疗率和达标率”改变仍不明显.在大量的临床工作中,由于患者多,工作繁忙等原因,医生在日常工作中,与患者没有机会交流,对高血压患者的处理,只限于开药,并不能与患者进行健康生活方式的指导,更缺乏心理交流.因此,对高血压患者的治疗,并不能得到很好的治疗依从性,影响治疗效果.本文根据本人的一点临床工作经验,提出必须重视与患者的交流,加强对患者不良生活方式的纠正,积极鼓励戒烟,降低钠盐摄入等综合防治措施,力争达到较好的高血压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5.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05年修订版要点解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指南是依据流行病学和大规模随机临床试验的最佳证据而修订的。指南的要点是:从110/75mmHg开始,人群血压水平与心血管病发生危险呈连续相关;正常高值血压(120~139mmHg/80~89mmHg)应改善生活方式以预防高血压发生;2002年调查我国有1.6亿高血压患者,但知晓率、治疗年和控制率很低;降低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水平是预防脑卒中及心脏事件的根本。  相似文献   

6.
指南是依据流行病学和大规模随机临床试验的最佳证据而修订的.指南的要点是:从110/75mmHg开始,人群血压水平与心血管病发生危险呈连续相关;正常高值血压(120~139mmHg/80~89mmHg)应改善生活方式以预防高血压发生;2002年调查我国有1.6亿高血压患者,但知晓率、治疗年和控制率很低;降低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水平是预防脑卒中及心脏事件的根本.  相似文献   

7.
脑卒中在全球范围发病率高,具有较高的死亡率和致残率,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高血压是脑卒中的首要危险因素,运用哲学的观点认识脑卒中患者个体化降压治疗的原则,从而为卒中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高血压是造成心血管疾病最重要的可逆性危险因素之一,但大多数患者仍未采取合适治疗,或未达到合适的血压控制目标.循证医学证实,联合使用降压药物不仅是控制血压达标的主要手段,而且是保护靶器官的重要措施,可明显减少心、脑、肾等重要靶器官损害,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病死率和致残率.高血压的联合用药应得到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9.
高血压是造成心血管疾病最重要的可逆性危险因素之一,但大多数患者仍未采取合适治疗,或未达到合适的血压控制目标。循证医学证实,联合使用降压药物不仅是控制血压达标的主要手段,而且是保护靶器官的重要措施,可明显减少心、脑、肾等重要靶器官损害,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病死率和致残率。高血压的联合用药应得到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0.
高血压是全世界 ,也是我国最常见的心血管系统疾病。业已证明 ,有效控制血压及其相关危险因素 ,可以降低脑卒中、冠心病的发生率及死亡率。但是 ,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及国际高血压协会高血压处理指南指出 :将研究发现用于临床实践仍有困难 ,“半数”法则适用于世界上许多国家 ,(仅半数高血压者知道血压高 ,其中仅一半接受治疗 ,后者仅一半达标 )。强调如果不将指南变成行动 ,将一是无成[1] 。解决半数法则 ,要求我们认真研究如何才能更好地完成将研究成果转化为病人切实受益的临床实践。将高血压治疗模式由治疗为主的医院就诊模式转为以预防…  相似文献   

11.
高血压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流行病,是脑卒中、心脏病及肾脏病最主要的危险因素。通过回顾比较不同时期的JNC高血压指南,了解对盐与高血压关系认识的发展过程,体会限盐对高血压防治的重要性及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2.
观察夜间收缩压与体质量指数对高血压患者新发房颤的预测价值。通过对2013年3月~2016年3月在笔者所在医院治疗的279例高血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分为新发房颤组和窦性心律组,采用Logistic回归及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夜间收缩压和体质量指数与高血压患者新发房颤的关系。夜间收缩压升高、肥胖为高血压患者新发房颤的危险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显示夜间收缩压升高与体质量指数均可以独立预测高血压患者房颤的发生。体质量指数判定发生房颤的ROC曲线下面积要高于夜间收缩压,将二者联合的ROC曲线下面积均高于各自的预测值(P均0.05)。夜间血压升高、肥胖为导致新发房颤的危险因素。故应积极采取相关措施,控制夜间血压,控制体质量,这样可有效防止房颤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慢性心力衰竭(心衰)的预防是全球范围急待解决的公众健康问题.以往的流行病学研究已经证明了心衰发生的危险因素及其标志性指标(既A期心衰).发现有心衰的高危因素的个体是心衰预防的关键步骤.高血压和冠心病是最常见的心衰危险因素,糖尿病、心脏瓣膜病、血脂异常及肾功能不全与心衰的危险性高度相关.但无论是有这些心衰危险因素的患者(A期)或已经有心脏结构异常但还无临床症状的患者(B期),还是已经发展为有临床症状的心衰患者(C期及D期),都可能被忽视而不能快速诊断及适当治疗.因此,提高公众关注心衰意识将有助于正确的诊断及治疗,提高患者对心衰指南的依从性,而且更重要的是重视易导致心衰的危险因素,从而指导治疗.  相似文献   

14.
高血压作为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也是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其发病率每年都呈现出持续增长的状态,且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高血压合并糖尿病的发病率日益增加,严重影响着人们的身体健康与生命质量。近年来国内外都在加强这类人群的管理,同时制定并定期更新临床治疗指南,但是推荐意见却不尽相同。所以本研究纳入各国现有最新的相关指南,将从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的降压目标的制定以及合理用药的角度进行对比分析,以便于临床医生更清晰全面地了解各国指南的推荐意见从而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5.
阿司匹林在高血压治疗中的应用与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血压,即使是经过了治疗,仍较正常人有较高的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高血压有关的并发症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及预后有较大的影响。其首要死亡原因是缺血性事件。阿司匹林是经过大量安慰剂对照、随机临床试验证实、可降低首次心肌梗死及缺血性脑卒中危险的抗血小板药物。近年来有关阿司匹林在防治缺血性心血管病方面的循证医学证据逐渐增多,国内及国际的心血管病防治指南均推荐应用阿司匹林。随着卒中预防领域内几项关键性的临床试验(ESPRIT、CHARISMA及WHS)的公布,美国心脏协会/美国卒中协会写作委员会对2006版指南的内容进行了更新。本文结合新的临床试验的证据,对阿司匹林在高血压治疗中的意义进行了分析,以期能更适当地应用阿司匹林,减少与高血压有关的缺血事件,提高人口的生存质量及寿命。  相似文献   

16.
高血压,即使是经过了治疗,仍较正常人有较高的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高血压有关的并发症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及预后有较大的影响。其首要死亡原因是缺血性事件。阿司匹林是经过大量安慰剂对照、随机临床试验证实、可降低首次心肌梗死及缺血性脑卒中危险的抗血小板药物。近年来有关阿司匹林在防治缺血性心血管病方面的循证医学证据逐渐增多,国内及国际的心血管病防治指南均推荐应用阿司匹林。随着卒中预防领域内几项关键性的临床试验(ESPRIT、CHARISMA及WHS)的公布,美国心脏协会/美国卒中协会写作委员会对2006版指南的内容进行了更新。本文结合新的临床试验的证据,对阿司匹林在高血压治疗中的意义进行了分析,以期能更适当地应用阿司匹林,减少与高血压有关的缺血事件,提高人口的生存质量及寿命。  相似文献   

17.
2007《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在吸收国内外循证医学证据和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人群的特点来制定的,尤其是在血脂异常分层切点的确定上,参照我国的流行病学资料,更符合国人的情况。在危险分层上本《指南》将高血压单列,等同于任何其他3项危险因素的集合,对极高危人群的确定更明确,目标值也符合临床实际,更加强调了血脂异常的非药物治疗,以及药物治疗中他汀类药物的地位,并且要关注调脂治疗中的监测。  相似文献   

18.
探讨高血压脑出血术后镇痛镇静治疗的临床疗效。将218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患者术后应用舒芬太尼+地佐辛+咪达唑仑镇痛镇静,对照组单纯应用咪达唑仑,观察两组治疗效果。试验组患者术后镇静-躁动评分、血压达危险值例数、颅内压监测值、72h的NIHSS值、48h内再出血率、7d病死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开颅术后应用舒芬太尼+地佐辛+咪达唑仑镇痛镇静,可减少患者术后躁动,稳定血压及颅内压,保护神经功能,降低颅内再出血率、病死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19.
心血管疾病是人类死亡的主要病因,其危险因素包括吸烟、血脂异常、糖尿病、高血压、肥胖等.目前我国医务工作者限于治疗疾病,忽视疾病预防,这种模式过于被动,需要高昂的医疗支出.如果不做好心血管疾病的预防工作,将会极大影响国民经济增长.因此改善生活方式、预防心血管疾病发生,形成疾病预防模式就显得尤为重要,并具有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20.
浅谈心血管疾病预防的重要性和可操作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血管疾病是人类死亡的主要病因,其危险因素包括吸烟、血脂异常、糖尿病、高血压、肥胖等。目前我国医务工作者限于治疗疾病,忽视疾病预防,这种模式过于被动,需要高昂的医疗支出。如果不做好心血管疾病的预防工作,将会极大影响国民经济增长。因此改善生活方式、预防心血管疾病发生,形成疾病预防模式就显得尤为重要,并具有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