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飞行空间定向障碍是指飞行员在飞行中空间定向的能力发生了障碍,表现为飞行员对自己的飞机或与其他飞机的位置、运动或状态的错误知觉;或不能辨别自己飞机的状态和位置。据报导,几乎所有的飞行人员存其飞行生活中不同程度地体验过。绝大多数人产生定向障碍是一种正常的生理心理现象,极少数人则可能是某种疾病的早期症状之一。飞行空间定向障碍包括三种形式:飞行错觉、脱离现象(分离性感觉)和空中失定  相似文献   

2.
飞行错觉水平评定方法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从飞行错觉发生的类型和频率出发,尝试对飞行员在实际飞行中所产生的错觉水平或空间定向能力做出基本的评定。本研究采用区间模糊统计的方法,对飞行错觉的类型(倾斜错觉、俯仰错觉、方位错觉、反旋转错觉和倒飞错觉)和频率(从无、偶尔、时有、经常、总是)做了经验的赋值工作,分别计算出了这些模糊概念(除从无外)的心理量表值和模糊度。同时我们认为,飞行错觉水平是频率与类型的函数,其数学表达式为:,并将这一表达式作为评定飞行员飞行错觉水平的基本模型。  相似文献   

3.
飞行错觉是复杂气象飞行中每个飞行员都可能发生的一种心理生理现象。据我们观察,在飞行员发生的飞行错觉中,93%是一过性的,反应轻微;7%是严重的,反复发生,且难以克服,影响操作,伴有不适症状,甚至可能导致严重飞行事故。因此,开展严重飞行错觉医务鉴定的研究,对保证飞行安全具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4.
认知特征、场独立性与飞行空间定向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游旭群  于立身 《心理学报》2000,32(2):158-163
通过认知分化测验(CLB)、团体镶嵌图形测验(GEFT)以及飞行定向水平的模糊评价技术,旨在检验认知特征、场独立性和飞行空间定向水平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高水平的视觉空间认知能力及较强的场独立性特征不仅有助于获得一个良好的飞行定向水平,而且还构成了预测定向水平差异的有效指标;(2)场独立性特征与空间认知特征之间存在着一个很高的相关。具有较强场独立性特征的飞行员往往也具有较为典型的空间认知特征;(3)错觉水平较低的飞行员与中、重度错觉水平组飞行员在空间认知、认知分化和场独立性上的得分分别构成了显著的差异,表明轻度组飞行员在空间定向中表现出了良好的视觉空间信息组织、加工和某些元认知技能方面的优势。研究结果进一步证明了视觉空间认知加工和场独立性水平与飞行空间定向之间的紧密关系。  相似文献   

5.
民航飞行员、飞行学员动态空间能力加工水平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动态空间能力是对运动客体的反应和处理.采用距离判断任务和相对到达时间判断任务探讨了民航飞行员、飞行学员和普通大学生的动态空间能力的加工水平.结果表明:在距离判断任务上,飞行员成绩好于飞行学员,飞行学员好于普通大学生;在到达时间判断任务上,飞行员成绩好于飞行学员和普通大学生,而飞行学员和普通大学生之间无差异.研究提示飞行训练可提高飞行员动态空间能力的加工水平,现有民航招飞选拔还应重视和引入同时权衡了距离和速度的时间判断测试.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飞行事故后,事故发生单位飞行员心理健康状况在时间维度上的变化规律。方法 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ymptom Checklist 90,SCL-90)对飞行事故发生单位的78名飞行员,于事故发生后3天、15天、2月以及6月进行调查分析。结果 飞行事故后,事故发生单位飞行员出现严重的急性心理应激反应,早期以躯体化为主,后期以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为主。结论 飞行事故后,应加强心理危机干预,消除和减轻飞行员的心理应激反应。  相似文献   

7.
飞行员的工作场所在飞机座舱。它是一个装有座椅、各种显示、操纵器件及其他保障系统的特定空间环境。为保证飞行员有效地从事飞行劳动和发挥航空技术的效用,座舱及其配置的设计,要根据飞行员心理特性、人体测量学与生物力学特性,确保与飞行员的能力相适合。这里涉及的人机工程原理,主要包含下述三方面。一、飞行员操作位置的几何尺寸  相似文献   

8.
许为 《心理科学》2003,26(3):523-524
1 引言自动化技术的引进改变了飞机驾驶舱的人机界面和飞行操作方式。自动化驾驶舱不仅给飞行员提供了对自动化控制层次(即手动、半自动和全自动)的选择,而且也提供了由自动油门、俯仰和横滚三种维度组成的百余种飞行控制方式,从而飞行员可通过自动化系统监控飞行操纵。与此同时,灵活多样的控制层次和方式的操纵对飞行员的认知加工能力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以大型民用客机为例,根据近年来的一些相关的心理学研究,讨论和分析这种认知加工能力的新要求以及飞行员与自动化系统间的交互作用,以探讨进一步提高飞行安全的途径。  相似文献   

9.
视觉特征提取加工中的认知可塑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游旭群 《心理科学》2004,27(1):46-50
本研究采用“加因素法”研究范式,通过两个实验分别检测20名飞行员和lO名老年被试及其相应控制组在视觉特征提取任务上的认知加工水平,旨在探讨视觉特征提取这一高水平视觉表象加工上的认知可塑性水平。研究结果表明,视觉特征提取加工既表现出了随外界系统训练而发生功能增强的练习效应,也表现出了随年老化过程而发生相应功能显著改变的年龄效应。研究提示,由于受大脑神经细胞活动特性改变的影响,视觉特征提取加工更多地表现出了可塑性或易变性相对较高的认知特性。结合相关的工作基础,研究结果还进一步证实高水平视觉认知加工所表现出的练习效应和年龄效应在大脑神经网络上的分布是不平衡的。本研究不仅对于揭示高水平视觉表象加工的认知特性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在实践中对于建立飞行员、宇航员等特殊职业人员的选拔模型以及揭示飞行空间定向障碍的认知机制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风险知觉作为风险管理的核心成分,显著影响飞行安全。本文首先综述了飞行员风险知觉的影响因素,发现飞行环境、飞行员特征和组织文化等均会对飞行员的风险知觉产生影响。其次,借鉴汽车驾驶员危险知觉模型,比较飞行员与汽车驾驶员的差异性,并结合影响飞行员风险知觉的因素提出飞行员的风险知觉是一个包括风险识别、风险评价和行为倾向的三阶段加工过程,且采用串行和并行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加工。最后,就飞行员风险知觉加工机制和影响因素研究的不足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1.
飞行是一种复杂的职业活动,随着飞行性能的日益提高,对飞行员的心理生理要求也在不断改变,但有关飞行员的个性心理要求仍是目前飞行员心理选拔的主要内容之一。然而,对于飞行员的个性要求至今还没有统一的标准和意见。我国飞行员的个性特征研究较少,故本文采用艾森克人格问卷(EPQ)对我国飞行员进行了测查,旨在探查我国飞行员的个性特征,为今后选拔航天员、飞行员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王其平   《心理科学进展》1985,3(2):83-86
根据从事飞行工作二十多年的体会,我认为从事飞行活动与做地面工作有着截然不同的特点。飞行工作要求飞行人员有强壮的身体素质,特别是要求飞行员有良好的心理品质,以适应空中飞行时飞机瞬息万变的复杂状态和对敌空战的需要。那么,从事飞行活动与做地面工作相比究竟有哪些不同的特点呢? 一、空间感知对象起了变化。飞行活动是在空中实施的,是人驾驶飞机在空间活动,飞机  相似文献   

13.
傅双喜   《心理科学进展》1988,6(1):66-74
本文对这一课题的研究方法提出主要的三个方面即是:一、自我体验法。笔者是飞行二十多年的飞行员,也曾参加过一些组织指挥工作,目前仍在飞行,对飞行的组织指挥有一点亲身体验。二、调查法。笔者采用问答、访谈等方法先后对300多名飞行员、200多名飞行学员和近100名指挥员进行了心理调查。三、观察法。笔者长期在飞行活动第一线有目的、有计划地对30余名新老指挥员进行实际观察。采用上述方法获得了一些可靠的资料,现用心理学的分析方法对指挥员的能力结构问题从三方面谈些看法。  相似文献   

14.
在飞行活动中,飞行员的惊吓和惊奇反应是导致飞行失控的重要因素。惊吓和惊奇反应可能使飞行员熟练训练过的操作程序和技能被遗忘,取而代之的是不适当的直觉性的行为或草率的决策。现有的使用飞行模拟器的研究表明,Landman模型对减轻飞行员惊吓和惊奇的训练有重要价值。在Landman模型的基础上,我们加入了飞行员心理能力的个体间差别(即拓展的Landman模型),因此拓展的Landman模型对于飞行员的选拔和训练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在对航线飞行管理态度量表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对飞行员航线飞行中所表现出的驾驶行为规范性水平的实时评估, 着重探讨了飞行管理态度与航线飞行员驾驶舱操作行为规范性水平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 (1)由基本组织态度、驾驶舱工作态度和自动化驾驶态度所构成的航线飞行管理态度量表三因素结构模型具有良好的拟合效果和较高的信、效度,达到了心理计量学的标准。(2)基本组织态度中的组织信任度和工作满意度分别对驾驶舱工作态度和自动化驾驶态度产生显著影响,但并不直接影响飞行员的驾驶行为,而驾驶舱工作态度和自动化驾驶态度两个因素对航线飞行驾驶行为的规范性有显著影响。研究提示,基本组织态度通过驾驶舱工作态度和自动化驾驶态度间接影响驾驶行为的规范性。因此,驾驶舱工作态度和自动化驾驶态度构成了影响航线飞行员驾驶行为规范性的两个重要中介变量。研究为中国文化背景下的航空安全文化特征诊断和CRM训练奠定了一定的工作基础  相似文献   

16.
航线驾驶安全行为多维评价量表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游旭群  姬鸣  戴鲲  杨仕云  常明 《心理学报》2009,41(12):1237-1251
结合现代航线驾驶工作特性及CRM和TEM模型基础上, 通过文献分析、专家访谈和开放式问卷调查, 筛选出现代航线飞行员驾驶安全所必备的27种关键行为特征, 构成中国文化背景下航线驾驶安全行为评价量表的检测项目。对118名中国航线飞行员测评数据的验证性因素分析表明, 由自动化系统认识、领导和管理、情境意识与决策、人际交流与合作技能组成的四维模型优于其他假设模型, 且在四个飞行阶段中均具有良好的信度和结构效度。以其中86名飞行员的安全绩效考核(安全规章、飞行作风、飞行技能和机组管理)数据和飞行员在每个飞行阶段的驾驶安全行为总体表现为效标变量, 以航线驾驶安全行为评价量表四个维度上的驾驶行为特征为预测变量分别进行层次回归分析, 结果表明: 航线驾驶安全行为多维评价量表具有良好的预测效度; 四个维度变量对维护不同飞行阶段的驾驶安全行为分别具有显著的贡献性, 且这种贡献性因飞行阶段的任务不同而有所差异。航线安全驾驶行为多维评价量表的构建, 不仅为航线飞行员安全驾驶行为规范性评估、机组驾驶行为问题诊断以及安全绩效考核提供了一套客观有效的评价工具, 而且也为有针对性的设计航线飞行员选拔模式和有效实施机组人员非技术性技能/CRM训练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7.
橡胶手错觉是一种健康个体将非肉体的假手视为自己真实身体的一部分的体验, 这种错觉可以通过同时轻刷被试面前可见的橡胶手及其不可见的真手而产生.橡胶手错觉已成为一种研究身体拥有感的重要范式, 其产生机制可以分为“自下而上的认知匹配”与“自上而下的认知匹配”两种加工方式.前者涉及视觉与触觉刺激的同步性; 而后者涉及被试心中预存的身体意象与身体图式(包括真假手之间模态特征,位置空间的相似性).综合上述证据, 身体模型假说与个人边缘空间理论进一步为拥有感产生的复杂机制提供了整合两种加工方式的解释.橡胶手错觉范式已经被用于探索精神分裂症患者等特殊被试病理分析,错觉产生和心理特质之间的关系, 以及神经外科和术后恢复上.未来的研究应该更加重视范式本身的拓展, 应用虚拟现实技术来提高身体模态的仿真效果, 利用橡胶手拥有感的易感性作为筛选与预测身体意象障碍疾病的指标.  相似文献   

18.
人际互动中的被洞悉错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被洞悉错觉是人际互动中的一种认知偏差。文章回顾了被洞悉错觉在不同领域存在的证据;介绍了被洞悉错觉在旁观者冷漠、刑事审讯、社交障碍、自我泄露感和亲密关系中的相关应用;分析了锚定及其调节效应、知识之祸、自我关注和朴素实在论对被洞悉错觉的理论解释;讨论了以往研究在对象、方法及跨文化比较方面的不足。  相似文献   

19.
急性应激和注意偏向是焦虑障碍和创伤后应激障碍发生和症状保持的两个重要因素。急性应激导致交感神经系统激活以及儿茶酚胺和糖皮质激素分泌增加,因而影响对威胁刺激的注意偏向。但是急性应激如何影响注意偏向中的注意定向和注意解除尚不清楚。本项目采用点探测任务、威胁线索空间提示任务,结合恐惧条件反射、眼动和事件相关电位技术,研究急性应激对注意定向和注意解除影响的认知神经机制。研究结果可为治疗焦虑和创伤后应激障碍提供支持,为公共卫生管理政策的制定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20.
航线飞行安全文化特征评价方法的因素分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采用航线飞行管理态度调查量表(FMAQ2.0,国际版),旨在通过对中国航线飞行员试用结果的分析考察FMAQ2.0的因素结构及其在评价中国航线飞行安全文化特征的有效性。本量表主要由基本工作态度、飞行管理态度、自动化驾驶态度三个分量表所构成。在对来自国内四大骨干航空公司174名航线飞行员测试结果进行因素分析的基础上,分别提取出了组织信任度、工作满意度、交流协作、权力梯度、风险意识、自动化依赖和自动化认识等七个表征现代航线色行安全文化特征的主因素。研究结果初步表明,FMAQ2.0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符合心理测量学标准,能够作为评价和分析航线飞行安全文化特征的工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