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为“八零后”,在我心中,佛教似乎是一种很遥远的东西,以前也总认为它是出家人的“专利”,与现代人的生活格格不入。然而读罢杂志第三期中《繁华都市中的心灵驿站》一文,才恍然觉得,佛教其实并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它离我们很近。  相似文献   

2.
依据中国古代的佛教传统,出家人才是佛教的主人,才是佛经的真正弘传者;在家居士只能是佛教的外护,是佛、法、僧的皈依者与佛法的接受者。因此,中国佛教在历史上一向是由出家人所主持的,居士仅只是配角而已。尽管在大乘经典中,发菩提心的居士,其地位并不在出家声闻之下,可是在以大乘自居的中国佛教僧团里,在家居士永远只有附属性的次要地位。居士不能成为弘法师,不能阅读戒本,身份亦不属于僧团。居士之对出家人,“但应奉事唯谨,一如奴仆之事主人”。  相似文献   

3.
佛法住世,靠的是住持三宝,其中以佛菩萨造像为佛宝,三藏十二部典籍为法宝,剃发染衣的出家人为僧宝。但佛像高高在上,经典深奥难解,所以社会上很多人对佛教的印象,往往是来自现实中的出家人。出家人庄严脱俗、品行高尚,他们就会对佛教生起向往之心,并进一步发展为信仰;出家人热衷名利、素质低下,他们就会对佛教感到  相似文献   

4.
济群 《法音》2008,(1):7-9
佛法住世,靠的是住持三宝,其中以佛菩萨造像为佛宝,三藏十二部典籍为法宝,剃发染衣的出家人为僧宝。但佛像高高在上,经典深奥难解,所以社会上很多人对佛教的印象,往往是来自现实中的出家人。出家人庄严脱俗、品行高尚,他们就会对佛教生起向往之心,并进一步发展为信仰;出家人热衷名利、素质低下,他们就会对佛教感到不屑,甚至因此诽谤三宝,造口业。  相似文献   

5.
一位僧人告诉我,他是绝食一周后,母亲眼看着自己快死了,才同意他出家的。从更大的范围看,更多的僧尼是瞒着父母亲友剃度的,父母知道后大多痛不欲生,有一位部队团级干部甚至动用警察企图抓回出家的女儿……出家人与父母亲友的紧张关系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应引起重视。佛教界及其出家人中有许多新情况值得我们去认识,去思考。只有通过宗教改革,当父母不再反对子女修行,人们看到僧尼不再好奇的时候,中国佛教才会有光明的前景。  相似文献   

6.
王孺童 《佛教文化》2007,(3):126-128
中国五千年来形成的“男尊女卑”的观念,可以谓之“根深蒂固”也。自东汉佛教传入中国,不断与中国固有的儒家文化相融合发展,其对女性的看法和认识也一直处于一种不平等状态。就拿佛教出家人所守持的戒律来说,男性出家人要受二百五十条比丘戒,而女性出家人要受三百四十八条比丘尼戒,数目多出近一百条。  相似文献   

7.
佛教为出世宗教,僧尼出家修道的目的是为了摆脱世俗烦恼,明心见性。但在8至10世纪的敦煌,尼僧作为出家人却存在着与之相反的情况,她们常住在世俗家中,与家人共同生活,过着一种居家的生活。本文依据浩博的敦煌文献记载,对这一现象及其原因作一说明。  相似文献   

8.
僧伽社会古风犹存──斯里兰卡佛教考察报告(续一)邓殿臣俗称出家人为“僧”。“僧”是“僧伽”(Samgha)之略,其意为“众”。僧众和合共住,组成的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我们姑且把这个群体名之为“僧伽社会”。这种社会形态是由佛祖释迦牟尼创建的,至今已有...  相似文献   

9.
修行如莲     
佛教中讲修行,就是不断修正身、口、意三业的行为,把错误的身口意调整为正确的身口意。很多人认为,修行是出家人到山里去,或是关起门来在寺院里才能修行。事实上,修行每时每刻都在我们的生命中、意识中、行为中。  相似文献   

10.
近年,从佛教刊物和实际接触中都反映出中国佛教界出现了一股“学习日本佛教,走日本佛教道路”的潜流。这股潜流从两个主面冲击:一是破坏我国汉传佛教要求僧人务须“僧装、素食、独身”的根本规定。日本出家人有相当部份聚妻生子、饮酒食肉、穿着西服、不讲戒律。颇受我国不守戒僧人的欢喜。《警钟》一文 (刊于《台州佛教》 1998年第 6期,总第 124期 )揭露:“现查 W市重点寺庙已有四个中青年出家人还俗,颇有名望的开如印经会负责人——九华山沙门开如又于去年还俗。”据闻,我国沿海一些城市的僧人白天在寺内,晚上则回自己的私宅过…  相似文献   

11.
纯祥 《法音》2008,(1):40-41
在科技迅猛发展的信息时代,出家人的修学生活也丰富了起来。2007年9月10日至18日,我有幸参加了中国佛教协会组织的赴韩国修行生活体验。中韩日三国佛教界互派修行体验僧,是三国佛教友好交流会议确定的项目之一,本次是中国僧人第五次组团赴韩国进行修行体验。全团由江西、广东、湖北、四川四省共37位青年僧人组成,以中国佛教协会国际部副主任普正法师为团长。韩国承办此次活动的是曹溪宗及其所属五大丛林之一——全罗南道古佛丛林白羊寺。我们乘飞机于9月10日从北京到首尔,然后坐大巴于当晚抵达寺院,于禅堂中止住。  相似文献   

12.
第三节 初期佛教的分期 为了对初期佛教作更加深入、细致的研究,我们有必要将它进一步划分为几个阶段。 最早提出这一问题的是日本学者中村元。他主张在初期佛教中划分出一个“最初期佛教”,称这是释迦牟尼及其直传弟子的时代。我们知道,在现存的佛教典籍中,究竟那些典籍才是初期佛教时产生的,这是佛教研究  相似文献   

13.
人们看到出家人住在寺院里,环境优美,清幽神秘,晨钟暮鼓,青灯黄卷,猜想他们的日子虽然过得舒服但肯定寂寞孤独。可谁又对他们的真实生活了解呢?我们想说的是,出家人的真实生活是紧张而又多彩的,更是如法如仪,有规律和有节奏的。他们每天闻钟而起,听鼓而息,板响上殿,梆响过堂,日  相似文献   

14.
静波 《法音》2000,(5):13-15
站在世纪之交的分界线上,与大家一同畅谈佛教在二十一世纪的神圣使命,心中自然而然生起—种责任与压力之感。要知道,作为佛教中的一份子,我们必须清醒地意识到佛教今天所面临的现实,以及佛教徒中出家人的定位。众所周知,“文革”之后,国家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得到了切实的贯彻与落实,无论是寺院的恢复与重建,乃至不断增加的信众人数,都能充分证明这一点。欣慰又欣喜之余,难免又有些深切的忧虑。佛教今天的现状,相对于社会的整体发展而言,依然跟不上时代的需要。尤其是当今社会正处在一个价值观念的转型时期,面对各种思想的冲击…  相似文献   

15.
宗山 《佛教文化》1997,(4):21-22
佛教有没有属于自己的宗教乐舞呢?佛教徒大都曾听过佛教的梵唱,有的人甚至也学过。坊间也有不少在贩售佛教的梵唱和标榜为佛教乐音的录音带。就佛教的乐曲来说,基本上应是没有问题了。那么,佛教有没有属于自己的宗教舞呢?有人认为佛教没宗教舞,因为戒律禁止出家众观乐舞。况且也没有听过或见过佛教的宗教舞。但有人却认为,许多佛教团体在举办活动时,不都安排有乐舞的表演吗?像是由妇女组成的团体,在舞台上模仿著佛菩萨的手势,摇曳、摆动著典雅的舞姿。包括出家人、佛教徒在内的观众们齐起欢乐。再者,许多佛教的壁画,不就存在有…  相似文献   

16.
唐思鹏 《法音》2004,(9):43-43
本刊讯9月1日下午,中国佛学院举行2004年秋季开学典礼。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兼中国佛学院常务副院长圣辉法师,副秘书长丛铭先生,副院长传印法师、姚长寿居士,教务部宗家顺副主任以及全院师生出席了开学典礼。开学典礼由中国佛学院教务长向学法师主持。圣辉法师作了语重心长的讲话,他说:现在中国的开放寺院很多,共一万多座,但有一部分寺院还没有出家人住持。改革开放这么多年来,全国各地虽然陆续办起了一些佛教院校,以培养佛教僧才,但是佛教界人才奇缺的现象仍然没有彻底解决。赵朴老曾说:当前中国佛教界的任务第一是培养人才,第二是培养人才,…  相似文献   

17.
人们通常认为尼僧作为出家人将与出家前所在世俗家庭的关系不复存在.但在8至10世纪的敦煌,情况并非这样.当时佛教极为盛行,崇佛礼佛常常成为许多家庭的重要生活内容,许多皈依佛门的尼僧与家庭仍然保持着密切的关系.孝敬父母,为他们写经造像、参与家庭事务、出家不离家,即其与家庭关系密切之表现.本文利用丰富的敦煌文献对此问题做了论证.  相似文献   

18.
千百年来,佛教之所以能够在中国社会打下深厚的基础,成为中国人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都必须归功于佛教对人世间的长期奉献,惨淡经营。只有这样,佛教才能够在中国社会取得生存与发展的空间。简略地说,佛教传布中国的成功之处,是在其以积极人世的态度成功地影响、改善了中国社会的许多方面。同时,我们也应该深刻地认识到佛教能够取得这种成就,是因为在其传入中国不久,佛教已成功地改造了自己,“从注重僧尼个人修行解脱的印度佛教蜕变为积极服务人间的中国佛教。”唐朝慧能大师的“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  相似文献   

19.
<正>崇俭戒奢,既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佛教的优良传统。在佛教的经典中,有很多关于崇俭戒奢的论述。《应作慈爱经》中就提到了尚俭之法:“知足,易抚养,少事务,生活简朴。”《吉祥经》中也提到:“知足并感恩……是为最吉祥。”佛陀教诫众比库,应以“四依法”来要求弟子们,在穿衣、用斋、住所、医药方面,尽可能做到简朴,培养不骄奢、不攀比、常知足的僧格。这样不给信众增添负担,勿使信众和民众对出家人产生厌恶感、心生憎恨。《长阿含经》中云:“郁陀夷,汝当观世尊,少欲知足。  相似文献   

20.
悟凡 《法音》2008,(4):17-28
一、清规源流概略佛教正式传入我国的时间约在西汉哀帝元寿元年,也就是公元前二年,早期不但教理不完备,戒律更是要晚很多年才传来。作为规范僧团和教团的律仪最早的传入时间是曹魏,当时译出的也只是两个关于受戒羯磨的简本:一个是曹魏嘉平年间(249—253),中天竺昙柯迦罗到洛阳译出的《僧祗戒心》,并且在译出后请梵僧立羯磨法给出家人正式授戒:另一个是安息国沙门昙帝,于正元(254—255)时来中国译出《昙无德羯磨》。自此以后中土才有真正意义上的比丘僧团出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