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朱熹对孔子中庸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朱熹继承了孔子的中庸思想,又着重从子思中和论的角度作了广泛的阐述和发挥,其要点包括中庸与中和、以体用释“中”、以“平常”释“庸”、“中”与“庸”、“大本”与“达道”、中与正、中与权、中与折衷、中与知行、致中和等。经朱熹的改造,孔子以来的中庸思想被完全纳入了理学的轨道,从而产生出一种新的中庸学说。  相似文献   

2.
范蠡是早期道家的重要人物,他在很多方面传承了老子的思想,并在长期的政治、军事活动中予以发挥和应用,开创了道家思想成功指导社会实践的新局面,为道家学说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领域和新的方向。范蠡对老子学说的继承和发展主要表现在推天道以明人事等思维方式上,特别是他提出的“因”论更是对老子思想的重要推进,对战国时期的黄老道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成为黄老道家最重要的哲学方法论。范蠡上承老子,下开战国黄老道家,他的思想在很大程度上与《史记·太史公自序》所述道家要旨相契合。  相似文献   

3.
陈淳师事朱子二十余载,但并非一味墨守师说,而是有着自己深沉的思考和独到的发明。在理气关系上,朱子晚年主张"理在气先",陈淳则强调"理不外乎气"、理气合一;在天理与四德、五常关系上,朱子提出"仁包四德",陈淳则别出心裁地论证"五常一体"、五常互包。值得注意的是,在证明仁是"天理自然流行"的基础上,朱子和陈淳又异口同声论证仁属于人的"自然权利"。仁是天理"自然本有之理",内在先验自足。自然权利属于自由思想范畴,由此可以发掘与梳理宋明理学内在的自由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4.
朱熹从探究《易》之本义的角度,继承和发展了邵雍的先天象数学,提出了《周易》本来是卜筮之书的思想,主张“三圣易”和经传相分,探析了河图、洛书及其关系,进而对伏羲画卦的内在机制以及大衍之数五十的来源做了阐释,从而不仅为象数易学增添了新内容,而且为学人提供了一种合理的解《易》方法。  相似文献   

5.
如何看待以往的哲学思想?以往二千多年的哲学思想,都仅仅是批判的对象呢,还是有值得继承的内容?我们研究哲学史,在研究的过程中,必须解决这个问题,至少必须对于这个问题有一个明确的看法。 (一)历史是发展的 首先,我们应该肯定,人类的历史是一个发展的过程。历史不是一些零碎的毫无意义的事实的堆积,而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恩格斯论述黑格尔的贡献说:  相似文献   

6.
传统道德的批判继承杨浩文传统思想道德中的某些成分能与社会主义社会的要求相契合,能够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所利用。但传统思想道德却不能成为社会主义社会及其道德生活的精神支柱,更不能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导思想。每个时代都有特定的主导思想和主体道德。人类...  相似文献   

7.
就毛泽东批判继承曾国藩思想问题,揭示了历史必然性,总结了主要内容,闸发了现实启示。  相似文献   

8.
9.
毛泽东军事谋略思想来源有许多方面,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中国古代军事理论,尤其是“兵圣”孙武的《孙子兵法》.毛泽东批判地继承了这份珍贵的遗产,借鉴和吸收了许多观点应用于战争指导实际.并将之发展成为我军克敌制胜的法宝.一、“知彼知己”的思想“知彼知己,百战不殆”语出《孙子兵法·谋攻篇》.毛泽东同志非常推崇这一观点,并多次提示各级指挥员“不要看轻这句话”.在论及战争规律问题时,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孙子的规律,‘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仍是科学的真理.”在《中国革命战争  相似文献   

10.
《孙子》对周朝兵学的批判与继承刘庆周朝兵学是《孙子》问世之前长期统治华夏战争舞台的主导性军事学说,也是到目前为止所知中国古代最早的比较成熟的兵学理论。据史籍载,周朝建立后,曾设有处理日常军事事务的专职武官“司马”,同时形成了规定如何行军打仗的“司马之...  相似文献   

11.
浅议批判继承传统民族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何对待传统的思想文化和民族精神,是一个必须面对和不断解决的问题。因为不管是什么时代什么国家什么民族的人民,他们所由以成长的思想意识氛围或者说精神文化环境,都是在他们生前就已经由前代人创立并形成了的,这就是传统的思想文化和传统的民族精神。不管是自觉还是不自觉,也不管是愿意还是不愿意,他们都要受到这种氛围或环境的浸染,在这种浸染中发育成长。正像人们不能自由选择自己赖以生存的生产力和社会关系一样,他们同样不能自由选择自己所由以发育成长的思想意识氛围和精神文化环境。当然,成长起来的新一代人又不可能完全…  相似文献   

12.
我国妇女有着悠久的道德传统。它是中华民族道德遗产的一部分。批判地继承古代妇女的传统美德。对于建设中国当代的妇女道德在某些方面是有其借鉴意义的。我国自古就崇重妇德,早在《诗经》中就曾有过不少的记载。历代的封建帝王和文人学者也都纷纷亲树样板,著文立说宣扬和研究妇女道德。封建的  相似文献   

13.
<正> 有一种看法,认为对传统文化必须彻底重建,根本改造,事实上这是不可能的。文化的发展有其继承性。每一代人总是要在已经形成的文化环境下成长,每一个思想家也总是要在前人已经取得的成果的基础上,利用前人的思想资料来创造、来发展,提出自己的思想。正是由于文化的继承性,才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文化传统。如果只有创新,没有继承。随着时代的发展,文化不断地彻底重建,根本改造,那就不会有传统了。而没有了传统,离开了对传统的批判继承,新文化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新时代的文化应该是前所未有的新文化,这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对古典经济学等经济伦理思想的批判与继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经济伦理思想有着英、法古典经济学、德国古典哲学、空想社会主义以及同时代经济学的思想渊源,通过分析和批判,马克思在诸如经济伦理的视角、方法以及劳动、异化、拜物教、自由、平等等概念与范畴,不同时代经济伦理的主体特征等问题上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15.
论“五四”对传统文化的批判与继承程佐林,徐绍清有的学者认为,“五四”文化战士们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伦理道德、社会风俗的激烈反叛,是“全盘性的反传统主义”。对此,本文作者通过考察“五四”先驱者们对思想文化具体内容的批判,得出了不同的结论。他们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内容丰富,良完俱在,精华与糟粕共存。五四文化战士们批判攻击的目标主要集中在儒家思想中有关纲常礼教和封建制度方面,即使对此,也并没有全盘否定,而是既有批判又有肯定和继承。陈独秀、李大创、鲁迅、易白沙、吴虞、胡适等,对以孔教为代表的封建文化思想批判的态度是坚决的,但在批判中有取舍、有保留。陈独秀和李大别都承认儒家学说、纲常礼教在历史上曾经有过积极意义。不过已经不适应今天的现实生活,所以变成没有价值的偶象和精神拉圾。“五四”一代知识分子,清醒地认识到,儒学和传统道德中,不仅有需要批判的消极因素,也有值得今天继承和发扬的东西。胡适和陈独秀都认为,温良恭俭让信义和平仁爱诸美德,虽不是儒学和中国传统道德独有的内容,但它作为世界普遍实践的道德,至少也为儒学和中国传统道德所蕴含。因此应该承认儒学和中国传统道德中有值得继承和发扬的有价值因素。李大$1)在解释他批判孔教时指  相似文献   

16.
“中和”问题是儒家哲学研究的重要问题,上来源于《礼记·中庸》。《中庸》认为:“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告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和”是对人生的存在结构的揭示。“致中和’嘱于人生的修养实践过程,因而,中和问题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如何理解“中”与“和”?如何“致中和”?朱意的理学本体论就是从体悟中和问题开始的,其“中和新说”的确立是其思想成熟的标志。正是在“中和新说”的基础上,朱震提出了“心统性情”的本体论架构和“居敬”与“穷理”相结…  相似文献   

17.
关于中国传统师德的批判与继承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国传统师德作为人类道德文明发展过程中的一份遗产 ,其中不乏合理的内容 ,在批判地继承的基础上 ,通过创造性转换 ,可以融入现代教师职业道德体系之中 ;而其中陈旧的 ,不适于当今教育发展规律、教育新理念的部分则应予以摒弃  相似文献   

18.
洛克的物质实体学说与巴克莱的批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直到现在,巴克莱与洛克的关系依然是西方哲学史界感兴趣的研究课题。这个课题所涉及的方面很多,其中较引人注目的是,一些人对洛克是否具有物质实体学说以及巴克莱的“非物质主义”是否把洛克作为批判对象提出了不同于传统的见解。原牛津大学教授J·贝内特(Jonathan Bennett)指出:在巴克莱哲学中司空见惯的“物质实体”这一短语,“在洛克那  相似文献   

19.
邹守益继承阳明学说注重心上工夫的特点,援引程朱理学涵养省察工夫论,提出了以“主敬”、“戒慎恐惧”为主要内容的“致良知”工夫论.他认为,要使“良知”这种先验的本然之知转为明觉之知,就必须保持道德主体心灵上的庄敬态度.他以“心学”贯通《大学》之“格物致知”与《中庸》的“戒慎恐惧”,在继承阳明“戒慎恐惧所以致良知”观点的同时又对“戒惧”作了发挥.邹守益对王阳明“致良知”学说的继承与发展不仅表现在持守师说、不偏左右,而且以“主敬”和“戒惧”为主要内容充实了阳明心学的致良知工夫论,被视为王学之真传.  相似文献   

20.
在法兰克福学派形成的最初年代里,即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不久的那个时期,它把积极地研究社会现实直接地当作“批判理论”的首要任务。于是,它把建立在大量经验材料的分析和概括基础上的社会研究同这样一种哲学相对立,这种哲学把自己与世界的关系说成是一种根本的思辨关系。当时,法兰克福学派的成员们深信,对社会关系进行一种理性的、以科学为基础的改良和改造不仅是可能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