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翻译和语境     
人们在日常都要进行交际,而交际都是在特定语境下进行的,翻译也离不开语境。所谓语境就是指人们交际时的社会背景、知识背景,使用语言的人的种种情况以及交际的时间、地点等等。当然也指上下文。翻译时如果不照顾到语境就会不“信”、不“达”,更谈不到“雅”了。特别是对那些歧义(二义)句、省略句、索引句(含“他”“我”“这”“今天”“曾”等词)等更要认真对待。关于歧义句:有时是由一词多义构成歧义句。例如:I would rather have his room than his company.有人译为:“我宁肯要他的房间,不要他的公司。”英文中的com-  相似文献   

2.
“V成”句式——语义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动词“成”最常见的用法并不是充当句中的主要谓语动词,而是紧接在其他动词(记作V)之后,组成“V成”结构。“V成”结构组成的句式内部语义关系颇为复杂,通过对“V成”不同句式的深层语义关系分析,将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动词与名词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以及形式与意义之间对应或不对应的关系。事实上,“V成”结构是个歧义格式,例如: A 他烧成了一团灰。 B 她培养成了一名歌唱家。它们的深层语义结构关系分别为(X为隐含  相似文献   

3.
认知逻辑最初是以逻辑的方法来研究哲学的认识论问题。因此,认知逻辑有着很强的哲学背景。哲学家对认知可以说有着悠久且值得骄傲的研究传统。“我们知道什么?”、“什么能够被知?”、“‘知道某件事’的意思究竟是什么?”等问题在哲学中被广泛讨论过。逻辑学家的任务是用逻辑的方法将这些哲学观点刻画出来,使之更加严格化、系统化。这项工作的价值是不容怀疑的。首先,哲学家无法证明其所有的认知观点的一致性。逻辑学家为其提供了严格的证明工具。其次,严格使用逻辑的分析方法可以深入研究这些哲学观点所蕴涵的命题。例如,“我知道我知道……  相似文献   

4.
译海拾零     
metalanguage的译法《哲学译丛》92年第1期曾提出 metaphilosophy译为“元哲学”是否妥当的问题。我们也常看到不少译者把 metalanguage 译为“元语言”。这种译法是否妥当,似乎很可以和 metaphilosophy 的译法一起考虑和研究。英国哲学家A.弗卢(Flew)在他所编《哲学词典》(1979)中这样解释:“metalanguage 是用来谈论一个对象语言(object language)及其组成词的语言。因此如果一篇论俄语的论文是用英语写的,俄语就是对象语言,英语是 metalanguage。可是,如果我们用英语写关于英语的问题,那么英语既是  相似文献   

5.
本文意在说明“白马非马”命题的歧义主要地是由语词“非”的歧义引起的,“白马非马”命题首先是关于概念(或思想)的断定,它正确反映了另一种形式的相异关系,在这个前提下,我们就应更多地承认这一命题的合理性。“白马非马”作为公孙龙的一个著名命题,在中国哲学史上一直被视为诡辩,而这种观点是同对语词“非”的解释密切相关的(这里的“非”被解释为“不属于”)。近年来,一些研究者通过对于“非”这一语词的歧义分析,联系公孙龙的整体思想, 逐步发现了这一命题诸方面的合理性,而这种新发  相似文献   

6.
我将从我所喜爱的哲学的一般性解释开始。也就是说,我将要对我所理解的分析哲学的本性作出说明,并且同时还要实践这种哲学。当然,“哲学”这样一个大名称并不总是在一切时候都仅仅意谓着完全相同的东西。就是在现在,它也并不是对每一个人都意谓着一个并且同一个东西。这一点可以用许多方式来说明。奇怪的是,通过英语诗歌也能够对此作出说明。“philosophy”(哲学)这个词在英语诗歌中的出现并不是非常频繁。〔与其它的词,例如“love”(爱)以及“death”(死)相比,它出现的次数要少得多。〕但是,有的时候它的确出现了。在密尔顿的假面剧《科玛斯》(Comus)中,一个角色说道:“神圣的哲学是多么迷人呵!”  相似文献   

7.
负判断的等值问题是学习形式逻辑中的一个难点。如: 1·“并非他聪明又用功”(-(pΛq))等值于“他或者不聪明,或者不用功” (pVq)。 2.“并非他聪明而不用功”(-(pΛq))等值于“如果他聪明就用功”(Pq)。  相似文献   

8.
古典对当方阵可同溯到亚里士多德逻辑,并且自此后就一直被广泛地讨论,特别是在中世纪和现代。它刻画了所有、没有、并非所有和某些这四个量词之间的特定逻辑关系,即对当关系。亚里十多德和传统逻辑学家,以及人多数当代语言学家,都把“所有”看作具有存在预设,也即“所有A是B”可以推山“存在A”,而现代逻辑则放弃了这一假定。用现代逻辑对“所有”的解释来代替亚里十多德的解释(对“并非所有”也可以作类似处理),就产生了现代版本的对当方阵。近年来有许多争论,探讨这两个方阵中哪一个是正确的。本文中我的主要观点是,这个问题不是,或者不应该主要是关于存在预设的,毋宁说它是关于否定的模式的。我认为现代方阵表述了自然语言中否定的一般模式,而传统方阵则没有做到这一点。明乎此,不仅需要把对当方阵应用于四个亚里士多德量词,还需要把它应用到这一类型的广义量词上。现代方阵上的任一量词所展示的否定的模式,常常不是在传统方阵中发现的对当关系。本文提供了一些技术性结果和工具,阐述了解释各种英语限定词的量词方阵的若干例子。本文最后一个例子引入了否定的第二模式。它伴随特定复杂量词出现,也能够在方阵中被表达。  相似文献   

9.
王路先生是目前活跃在我国学界的逻辑学家,而且他在哲学上特别是哲学术语的翻译上也很有研究。比如,他对西方哲学中的“是”的范畴的研究,澄清了一些笼罩在本体论(“存在论”或“是论”)上的迷雾(1)。已经有一些学者开始将原有的“存在”改为“是”,甚至写进了教科书(当然,这一问题的讨论还远没有结束)。王  相似文献   

10.
谈“歧义”研究中应该划界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句法分析是语法分析的中心,“歧义”现象近年来又成为句法分析的热门。仅一九七八年复刊的《中国语文》,十年中就先后刊登有徐仲华、朱德熙、吕叔湘、徐思益、王建华等先生研究“句法歧义”和“语境歧义”的重要文章。与此同时,我国台湾著名语言学家汤廷池教授也对汉语中“一个句子可以做两种以上的解释”的现象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描写。(见《语言学与语文教学》,台湾学生书局,第85页)如此众多的著名语言学家对“歧义”现象的关注,  相似文献   

11.
“雪白”这类形容词是含有比喻意义的偏正式合成词。例如: 笔直蛋圆火热雪亮火红枣红蜡黄油亮对这类形容词,本文力图从意义、结构、语法特点三个方面谈点粗浅的认识。一、意义上如果把这类词的第一个语素称作A,第二个语素称作B的话,其词义可以概括为“象(如)A—样(那样)B”的格式。例如“火红”可理解为“象火那样红”;“雪白”可理解为“象雪一样白”。二、结构上这样形容词与“大型”“通红”“初级”等形容词虽然都是偏正式合成词,但二者的构成成分、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采用问卷法,选取石家庄市210名普通高校大学生为被试,探讨了焦虑在歧义容忍度和英语学习之间的中介作用。结果发现:(1)在英语学习成绩方面,高歧义容忍度的学生显著优于低歧义容忍度的学生,中歧义容忍度的学生显著优于低歧义容忍度的学生;(2)高、中、低不同歧义容忍度的学生,在焦虑水平上存在显著差异。(3)焦虑感中介作用分析发现,焦虑在歧义容忍度和英语学习成绩之间关系有完全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3.
多义与歧义是人们在日常思维和科学研究中经常碰到的一对相近概念。恰恰是这种“相近”,使得人们忽视了它们各自的规定性,有时不免造成思维混乱。鉴于此,本文试图就多义与歧义间的区别谈谈拙见,以便人们更准确地使用这对概念。笔者认为,多义(equivocation)就是指一个  相似文献   

14.
“是……的”句式有两种。一种是“是 的字词组”作谓语的(以下简称“是……的A”).例如: ①我们又都是识水性的.(鲁迅:《社戏》) ②村长是外来的.(赵树理:《李有才板话》) 另一种是“是 动词(动词词组)或形容词(形容词词组)等词语 的”作谓语的(以下简称“是……的B”)。例如: ③他们接受这种知识是完全必要的。  相似文献   

15.
“真”能代替“真理”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路先生是目前活跃在我国学界的逻辑学家,而且他在哲学上特别是哲学术语的翻译上也很有研究。比如,他对西方哲学中的“是”的范畴的研究,澄清了一些笼罩在本体论(“存在论”或“是论”)上的迷雾。已经有一些学者开始将原有的“存在”改为“是”,甚至写进了教科书(当然,这一问题的讨论还远没有结束)。...  相似文献   

16.
在汉语成语中,“非A非B”式的成语为数不少。例如:“不上不下”、“无往不胜”、“不破不立”、“非亲非故”“无踪无影”等等。这种成语,虽然语言形式相同,但由于“非A”与“非B”联系的方式各异,却表现出不同的逻辑特征。归纳起来,“非A”与“非B”的联系大体有三种类型:联合型、双重否定型、条件型。一、联合型“非A非B”的联合型指的是“非A”与“非B”之间具有并列关系,二者同时存在,柏当于联言命题,可用“「A(?)」B”表示。例如:“不上不下”——“不上且不下”,“非亲非故”——“非亲并且非故”,“无声无息”——“无声并且  相似文献   

17.
哲学究竟是什么?——从元哲学的观点看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1.近些年来,“元哲学”(metaphilosophy)一词越来越频繁地见诸于各语种的哲学文献。在美国,有以“元哲学”命名的专门刊物和专著。至于专辟一章讨论元哲学的论著就更为普遍。例如,著名美籍华裔数理逻辑学家和哲学家王浩先生的近著《超越分析哲学》(Beyond Analytic Philosophy,1986)就有一章专讲“元哲学观察”。在我国,元哲学也开始为人所知。  相似文献   

18.
从元伦理看技术的责任与代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肖峰 《哲学动态》2006,36(9):45-51
责任与代价是技术伦理中的两个重要问题,但也是深含种种歧义的技术伦理范畴,对它们的分析,不仅具有使伦理学在技术活动中有效应用的“实用价值”,而且具有对技术伦理中含有歧义的基本范畴进行语义澄清的“元伦理”的意味。一技术与“责任”据美国学者卡尔·米切姆的考察[1],“责任”(responsibility)这一用语在伦理学中还是较为新近出现的。责任作为英语中的抽象名词,已知最早(1776年)被用来描述统治者的自我权利,即“对他行使权力的每一行动的公众责任”。责任也被理解为是与职位联系在一起的。责任是“分内应做的事”,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  相似文献   

19.
仲晓波  吕士楠 《心理学报》2003,35(3):333-339
通过针对包含两对汉语同音异义词(“qui(4)shi(4)”(“趣事”或“去世”和“sheng(1)xue(2)”(“声学”或“升学”))的10个发音人语料的声学特征分析和知觉实验,结果发现:消除这两对同音异义词歧义的不是词重音而是句子重音。这个研究结果说明:汉语中句子重音能够通过选择强调同音异义词的某个音节来消除它们的歧义。  相似文献   

20.
从蒙太格语法的局限性看DRT的理论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DRT是DiscourseRepresentationTheory的简称,有人译为“话语表征理论”,有人译为“篇章表述理论”或“话语表达理论”,还有人译为“话语表现理论”。这一理论是上世纪80年代初由荷兰逻辑学家汉斯·坎普提出的,是继蒙太格语法之后又一种极具代表性的自然语言逻辑理论,在西方不仅受到逻辑学家与语言学家的广泛关注,还引起了越来越多的人工智能学家和心理学家的极大兴趣,有些学者甚至已经设计出了基于这一理论的分析软件。DRT为什么能有如此的吸引力?坎普是在一种什么样的背景下提出这一理论的?这一理论究竟能够解决一些什么问题?本文将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