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元朝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强大的朝代。在元太祖成吉思汗率领蒙古大军驰骋在欧亚大陆的同时,也开辟了东西交通的新纪元,使元朝成为中国历史上与西方交往最为频繁的时代之一。“蒙古人,——从亚洲的一端开辟了一条宽阔的道路,在他们的军队过去以后,他们把这条大道开放给商人和传教土,使东方和西方在经济上  相似文献   

2.
公元13世纪初蒙古首领成吉思汗吞并了驰骋在中亚大草原上的其他部落,建立了强大的联盟,并且开始将他们的力量向各大文明城市中心推进。1258年旭烈兀攻陷巴格达,成立了新王朝伊尔汗王朝。由此,一个强大的蒙古帝国成立。国家强盛,随之而来的就是经济文化的繁荣,元朝政府积极制定经济政策,国内鼓励手工业农业,各类精美手工艺品齐聚中心城市,琳琅满目;国外,积极推动与周边各国及西方的经济文化来往,通过丝绸之路将中国的瓷器、丝绸以及其他各类精美的手工艺品推向世界,将西方的一些精美的艺术元素融入到我们的文化之中,使元代的工艺品贸易活泼多样,也使元代的艺术市场丰富多彩。  相似文献   

3.
一、从“开放社会”谈起众所周知,南斯拉夫在对内实行“社会主义自治”制度的同时,还实行与世界各国广泛交往的政策。南斯拉夫朋友借用西方的概念,把他们的国家称为“开放社会”。我们认为,南斯拉夫能够做到这一步,表明南工人阶级及其先锋队南共联盟自觉地认识到,思想是没有国界的;又表明他们坚信自己的力量,坚信自己手中握有不可战胜的真理。把社会向外开放这个特点,不仅使他们能在政治经济等方面与世界各国直接交往,受益不浅;而且也使他们在同世界上各种思潮的交流和交锋中,造就一支具有比较坚强战斗力的马克思主义哲学队伍。在历史上,思想没有国界这条定律,早已为先  相似文献   

4.
站在新时代历史方位上,以唯物史观回顾伟大的五四运动百年史、新中国建立70年历史、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40年历史,我们将发现贯穿其中的一条主线即是对新现代性的中国道路的探索。新现代性的中国道路包括革命道路和发展道路。对新现代性的中国发展道路的实践探索,成为新中国70年历史聚焦的主题。作为新现代性的中国道路的哲学表达,唯物史观的中国逻辑深刻的解答了"马克思之问"和"列宁之问",指引着新现代性的中国道路,既超越了西方资本经典现代性道路,也超越了前苏联社会主义的经典现代性道路,以中国方案开辟了人类新文明路向。  相似文献   

5.
元代 ,江南地区出现了民族混居的复杂局面。在淳厚的儒学风气濡染下 ,出现了许多蒙古、色目子弟竞相学习汉文化的现象 ,尤其是延开科 ,更是极大地激励了蒙古、色目人学习汉文化。蒙古、色目人士和汉族士人围绕汉文化的学习频繁交往 ,在交往中逐渐淡化了民族界限 ,还出现了泰不花、余阙这样的杰出代表 ,他们同样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元代江南地区的民族交流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血缘、文化为纽带共同发展的历史。  相似文献   

6.
中日佛教友好交流在两国民间友好交流中占有异乎寻常的地位和份量,特别是在近半个世纪里,赵朴初先生作为中国佛教界领导人为开拓和推动战后中日民间友好交往做出了杰出贡献,赢得中日两国人民和佛教界的共同尊崇。近二十年来,日本佛教界各宗派前来朝拜祖庭的团队更络绎不绝,我国佛教界东渡访问也日益增多。因此,放眼看去,中日佛教交流这条大道往来如织,今胜于昔,热闹非凡。但是,我们──与佛教有关的中青年一代中国人,就真的因此而了解“日本佛教”,可以坐享前辈开辟之功了吗?最初使我注意到这个问题的,是这些年来在佛教界屡屡…  相似文献   

7.
陈曙光 《哲学研究》2022,(3):5-15+125
历史转变为世界历史,才有了普遍意义上的人类文明。西方开辟了世界历史,主导建构了服膺西方利益的人类文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既从道义上宣判了西方定义的人类文明的非正义性,又从历史主义维度承认了其进步性。世界社会主义力量的崛起,为人类文明的重建提供了一线希望。但是,在西方力量占据绝对优势的世界中,人类文明的重建在实践上是艰难的。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确立一种与世界大变局相适应的人类新文明,是全世界的唯一选择。重构人类文明的根本旨向在于超越西方性走向人类性,超越非正义走向正义。在不确定的世界中寻找确定性,中国贡献的文明方案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是一种可能的新文明类型,是当今世界重建发展理性、治理理性、交往理性、安全理性的基本遵循。新的终将突破旧的,人类新文明终将自觉参与世界历史的理性塑造。  相似文献   

8.
萨迦派是藏传佛教史乃至于中国历史上颇具影响的一个宗派。1247年,蒙古王子阔端和西藏佛教萨迦派的头面人物萨迦班智达·贡噶坚赞在凉州会晤,议妥了关于西藏归顺蒙古的条件,从此,西藏归入元朝版图,推动了国家统一的历史进程。萨迦寺内仅存的梵文佛经等稀世珍宝灿烂辉煌,世所罕见,萨迦寺因此被称为中国的“第二敦煌”。在萨迦派掌管西藏地方政权的近一个世纪中,藏族文化的“大五明”有了长足的发展,而“小五明”的大部分内容是在这一时期出现和弘传的。其中,萨班对藏传佛教及藏族文化作出了极富创造性的贡献。五世达赖喇嘛评价他说:“学习工…  相似文献   

9.
明朝末年,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耶稣会传教士来到他们梦寐以求的东方。由于政治历史的原因,耶稣会传教士踏上中国内陆的第一站就是肇庆,肇庆也就在不经意间成为了中西文化交流的起源地。他们以“外来者”的视角介绍肇庆的地理位置和自然风光,阐述中国人喜欢送礼和收礼的习惯、天圆地方的天下观以及中国人对待外国人的敌视态度,以及作为中国的特使出访罗马天主教廷向西方介绍南明永历朝廷情况等等。这些耶稣会传教士对明末肇庆的记录既是海外文献记录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历史见证。  相似文献   

10.
《法音》2015,(3)
<正>一、卫拉特蒙古部落的历史新疆地区蒙古族在元朝时期称斡亦剌,明朝时称瓦剌,清朝时期称卫拉特(厄鲁特)。卫拉特人最初生活在叶尼塞河上游地区,成吉思汗统一蒙古诸部后,卫拉特成为蒙古帝国的一部分,被划分为四个万户。元末明初,部众人口增至四万余户,其领地除了原来叶尼塞河上游地区外,卫拉特人西越阿尔泰山,扩张到额尔齐斯河上游,西南与哈密、别失八里相邻,东南进入扎布汗河流域与东蒙古(鞑靼)相接,北边与乞  相似文献   

11.
正"丝绸之路"主要用于描述历史上中国和西方之间的地理交通,尤指汉代中国和罗马帝国之间有关丝绸贸易的一条穿越欧亚大陆的通道。这条道路犹如沙海上的行舟,把东西方文明连接在一起。从此,东西方在经济、宗教、艺术、文化等方面实现了广泛而持久的交融互通,呈现出不同文明之间交流互鉴、兼收并蓄、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2.
本文认为卫匡国的历史功绩是:他使欧洲和西方各国人民真正开始认识伟大的中国。用拉丁文撰写《中国历史十卷》、《鞑靼战纪》和《中国新地图集》等三种为十七世纪最科学最真实最具重大研究成就的中国史地学术专著;他为传播和促进中意文化的交流铺平道路。他在罗马教廷出色地捍卫了中国的礼仪,使天主教中国化。为使欧洲各国人民能迅速掌握汉语中文,他又撰写了《中国文法》一书;为中国培养人材,开辟了派遣留学生留学欧洲的新途径。他把中国教徒郑玛诺护送到欧洲深造,成为精通西学的人才。  相似文献   

13.
一在近现代西方历史哲学中,对于历史决定论的探讨,即历史规律性的界定,已自觉不自觉地成为争论的“热点”之一。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思考。这里虽然学派繁杂且观点彼此颉颃,但如果仔细分析,便不难发现这样两个视角: (1) 历史本体论考察:在新康德主义中,以文德尔班和李凯尔特为代表的弗赖堡学派主要研究社会历史问题,他们认为自然界里才有一般的东西,因而存在规律性;反之,在社会历史领  相似文献   

14.
丝绸之路具有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坦荡襟怀,曾包容了世界上兴盛过的各大宗教以及一些民间教派,因此成为一座宗教文化天然的博物馆。一、丝绸之路上的宗教传播古代的丝绸之路是东西方交往的大动脉,佛教、祆教、基督宗教、伊斯兰教和摩尼教等,通过丝绸之路相继传入中国,使中国宗教进一步多元化。公元前4世纪,佛教在印度兴起,佛教僧侣成为第一批奔赴亚洲各地传播宗教的旅行家。  相似文献   

15.
西方基督教,最早在元代传入蒙古地区。当时称 之为也里可温教,有不少蒙古上层贵族信奉。但到明 代,由于蒙古人普遍信仰喇嘛教,基督教基本绝迹。明 末清初,西方天主教传入中国沿海地区以后,逐渐向 内地和边远地区发展。1700年前后,在察哈尔南部西 湾子村(今河北省崇礼县)的张姓家族中,有人开始信 奉天主教。第一个人教者叫张宗根。“张宗根在奉教 后,劝勉地户民人等奉教者渐渐广多”,并建立念经公 所一处,东西房四间。后来因本村教友众多,不能容 纳,将旧房拆毁,重建一堂房屋十间,又将村后山坡上 的四十亩地,充作村中教…  相似文献   

16.
浅谈天主教文化的传入、发展及作用李玉双天主教传入中国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唐代景教传入给中国传来了基督福音。有一段时期,内外蒙古、黑龙江、新疆一带,信景教的不在少数。成吉思汗的后代和亲戚不少是景教徒,这属于第一阶段。在元代,罗马教廷与元朝往来频繁,并建...  相似文献   

17.
伊斯兰教进入中国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按学界通论,以唐永微二年(651年)大食始遣使朝贡作为伊斯兰教传入中国的标志。据实论之,唐宋时期进入中国的穆斯林,不论是商贾工匠,还是使节士兵,均为侨居中土的“蕃客”,其后裔称“土生蕃客”甚至“五世蕃客”。从总体上看,这一时期伊斯兰教在中国尚是教名未定,教义不明,不见于典籍,亦无汉文著译,基本上是侨民的宗教。蒙古西征后,东西交通大开,中亚人、波斯人、阿拉伯人大批来华,成为中国社会的一部分。他们在元代称“回回”,属色目人,政治地位较高,“仕于中朝,学于华夏,乐江湖忘乡国者众矣”(王礼麟…  相似文献   

18.
佛教与全真教的成立[日]福井文雅一俯瞰中国佛教史,可以说能成为历史之转机的事件有好多起。所谓的“三武一宗法难”、元朝西藏佛教的振兴,清朝以来居士佛教的盛行等即其例证。它们使中国佛教产生了极大的变化,有时甚至是质变。从这种意义上讲,每次事件都的确可以构...  相似文献   

19.
天主教在俄国传播的历史几乎和东正教在俄国的历史一样长。基辅罗斯时期就有西方天主教徒来到俄国,主要是商人,其数量极少。蒙古人入侵和统治时期,一些天主教修会的修士来到位于俄国领土上的金帐汗国传教,但收效不大。莫斯科时期,有外国商人和技术专家在俄国工作,其中有天主教徒。但俄国人禁止他们在莫斯科建造天主教堂,更禁止他们在俄罗斯人中间传教。这个“禁教”时期一直持续到彼得大帝时代。由于彼得大帝的开放政策,西方天主教徒开始涌入俄国,其中有耶稣会士,他们在这里建造教堂,甚至开始传教。不过,彼得大帝对天主教徒在俄国的活动还是…  相似文献   

20.
明代中后期,随着回回民族的形成,汉语取代了主要是以阿拉伯语和波斯语为主的穆斯林语言,成为回回穆斯林的日常通用语。这使得伊斯兰教在中国的发展面临着困境。到明末清初,一些“回儒兼通”的伊斯兰学者顺应民族历史的发展趋势,为了“阐正教于中华”,他们着力于“以儒诠经”方式来汉译伊斯兰教经典。这是伊斯兰文明和中国儒家文化历史上第一次对话、交流和融合。它推动了伊斯兰教中国化、本土化的进程,为伊斯兰教在中国的发展探讨到了一条适宜的道路,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