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孟凡港 《中国宗教》2012,(1):51-53,85
西安碑林是我国集中收藏古代石刻数量最大、历史最久的博物馆。其中所藏关于宗教的金石文物,为探讨中国古代佛教、道教、基督宗教的传播、发展及金石铸刻艺术等问题,提供了可靠的资料依据。  相似文献   

2.
道教石刻造像是中国宗教艺术的重要组成部份。现存道教石刻造像主要集中在中国西部几个省份。尤以四川境内居多。唐代是西部道教石刻造像兴盛时期。宋代道教造像多为精品。元明以后逐渐衰落,但余绪尚延。太上老君是造像艺术的中心人物,天尊、四御占重要地位,三官大帝和各类神仙也是不可缺少的内容。它们充分体现了道教神仙信仰的特点,真实地反映了道教神系演变发展的历史。  相似文献   

3.
苏州是清代江南地区的经济、文化中心之一。清代前中期,道教在苏州地区的发展有何特点,又是如何进一步融入当地社会生活的,相关研究较少。从现存清代苏州道教碑刻资料中,可窥清代前中期苏州道教发展状况之一二。  相似文献   

4.
在我国现存的五大宗教中,佛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都是外来宗教,只有道教是在中国土生土长的本土宗教。教内一些学者认为,由黄帝算起,道教已经有4700余年的历史;而绝大多数教外学者则认为,道教历史应以东汉张道陵创立教团开始,迄今也已有1800余年了。鲁迅先生曾经说过一  相似文献   

5.
青州修真宫现存十六块碑刻,除去三块与道教无关和一块残损严重无法辨认外,剩余十二块碑刻都或多或少地提供了关于修真宫的信息.以修真宫现存碑刻与相关方志为主要史料,本文对修真宫的创建时间、宗派归属与历史兴衰进行了考察,最终得出以下三点结论:其一,元元统元年(1333)以前修真宫已经存在.其二,明大德至清嘉庆年间,修真宫一直由全真龙门派道士住持,清嘉庆年间开始转变为由全真嵛山派道士住持;且由修真宫的传承情况,推算出龙门派极有可能创派于元代中期.其三,修真宫为明清道教历史兴衰的缩影.  相似文献   

6.
应"宗教文化论坛"邀请,国家"985工程"四川大学宗教、哲学与社会研究创新基地客座教授黎志添先生于2012年8月24日下午在文科楼做了题为"广州府道教庙宇碑刻研究"的报告。黎教授现任香港中文大学文化及宗教研究系系主任与道教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主要从事六朝道教史、道教炼度科仪、广东道教史、香港正一及全真道教科仪等方面的研究。讲座中,黎志添教授围绕自己做广州道教庙宇碑刻研究的方法、内容和成果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7.
李琼 《中国宗教》2022,(3):86-87
宋元时期的泉州宗教石刻丰富多彩,其题材极为广泛,包括佛教、道教、伊斯兰教、景教、明教、婆罗门教等当时的各种宗教。具有重要的文物和艺术价值。充分反映了宋元时期泉州多宗教和平并存的状况,是宋元时期宗教融合的历史见证。福建泉州地处东南沿海,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是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  相似文献   

8.
石堂山碑林位于河南省内乡县昨蛐乡大窑店西约1.5公里处的普济宫遗址上,现存元明清碑刻14通,碑文内容较为详细地记载了晋代著名道人麻衣子的修真经历和普济宫的历史沿革,是研究豫西南道教历史发展的不可多得的珍贵实物资料,已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加以保护。其中幸存的主要碑刻有:元《普济宫重建麻衣子词碑铭》、《麻衣子道场重建十方普济宫碑》、《成吉思汗手诏碑》、《紫清白真人无极图碑》、明《李荫诗词碑》等。《普济官重建麻农子祠碑铭》由元朝右司员外郎勃术鲁撰文并于大德十年(1306)年丙午重建。碑文记述了麻衣子的修真经…  相似文献   

9.
本文根据清末、民国时期以及新中国成立以后出版的武当山和丹江口方志等文字资料,结合武当山现存的历史碑刻、道教宫观帐册等实物资料,考证阐释近、现代武当山道教宫观拥有田地的变化和田地租稞的征收情况。  相似文献   

10.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本土宗教——道教,在两千多年的历史过程之中,积淀形成了数量众多的珍贵道教文化遗产。其中较为世人所重的主要是道教的经典文献,而对传承久远的古代道教文物的价值和意义长期以来重视不够。实际上,分藏于各地的道教石刻文物,既是  相似文献   

11.
肖伊绯 《法音》2014,(3):48-50
正大足石刻位于重庆市大足县境内,西距成都271公里,东距重庆167公里,有74处5万余尊宗教石刻造像,是重庆市大足区境内主要表现为摩崖造像的石窟艺术的总称。它是唐末、宋初时期的宗教摩崖石刻,以佛教题材为主,儒、道教造像并陈,尤以北山摩崖造像和宝顶山摩崖造像为著,是中国著名的古代石刻艺术。1999年12月1日,在摩洛哥历史文化名城马拉喀什,举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23届会议上表决通过,将大足  相似文献   

12.
贺捷 《中国宗教》2023,(2):64-65
<正>摩崖石刻是指在山崖石壁上所刻的书法、造像或者岩画。摩崖石刻历史久远,具有丰富的历史内涵和史料价值;而许多摩崖石刻的书法精美,还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不同年代、不同形态的摩崖石刻,是人文与自然相结合的产物,更承载了深厚的历史文化,为自然风景增加了深厚的人文内涵。道教文化是古代摩崖石刻的重要内容。道教摩崖石刻记载了道教文化的历史发展过程,数量众多,种类丰富,展现了道教文化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13.
清源山老君岩的老君造像,是我国现存最大、雕刻技艺最绝的道教石雕造像,也是我国道教石刻中独一无二的艺术瑰宝。老君造像不仅是石雕艺术的完美体现,更是哲学思想的深刻表达。  相似文献   

14.
清源山老君岩的老君造像,是我国现存最大、雕刻技艺最绝的道教石雕造像,也是我国道教石刻中独一无二的艺术瑰宝。老君造像不仅是石雕艺术的完美体现,更是哲学思想的深刻表达。  相似文献   

15.
道教对酒的态度曾传辉道教是现存的中国宗教中唯一的本土宗教,是在继承了中国先秦诸子百家学说(主要是道家学说)、殷商以降的鬼神崇拜和神仙方术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它的历史非常悠久,从东汉顺帝时(公元126-144年)正式创立教团算起,至今已有近两千年的历史...  相似文献   

16.
大足石刻蕴涵着深刻的宗教文化,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大足道教石刻①,以其丰富的道教石刻、精湛的雕刻技艺,在国内石窟艺术、道教文化等方面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现试以其中的女神造像作一简析,以窥其一斑。一、造像简介大足道教石刻中的女神造像,以其在龛窟中所占的地  相似文献   

17.
道教与书法具有密切关系,本文立足于石刻、碑刻等金石文献,辑录、研究金元时期全真教道士书法家、"善书者"、"能书者"等三类道士书家共52人及其留下的众多书法作品。  相似文献   

18.
明清以来,全真道教在山东济南章丘境内盛传,道教宫观遍布,碑文石刻众多。自雍正十三年(1735)至民国初年,龙门派曾在锦屏山留下一段辉煌的历史。其中代表人物有韩阳成、刘来广、王复昌、李合林、孙永平、李永传、张元珠、杨至绪等。锦屏山道教碑刻也多为首次发现,如乾隆二年《重修锦屏山朝阳洞老君堂碑》、乾隆八年(1743)《锦屏山记》、乾隆二十一年(1756)《开山碑》、嘉庆四年(1799)《重修老君堂碑》、道光三十年(1850)《重修锦屏山庙宇碑》、咸丰五年(1855)《重修碑》、同治六年(1867)《重修老君堂碑》、同治九年(1870)《重修文昌阁碑》、光绪十二年(1886)《重修碧霞祠老君堂碑》、光绪二十一年(1895)《重修老君堂碑》等。查阅王昶《金石萃编》、陈垣《道家金石略》等相关碑刻文献则疏于收录。锦屏山碑刻内容详尽,文辞朴实,文章完整,篆刻精美,对清代道教文化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9.
众所周知 ,道教名山宫观历史上就遍布全国各地 ,如三山五岳 ,三十六洞天 ,七十二福地等均为道教徒修炼之所 ,这些道教宫观历史悠久 ,如陕西周至县的楼观台 ,相传始建于周康王时代 ,北京白云观始建于唐开元年间等。这些历史悠久的道观 ,留下了许多宝贵的文化遗产 ,尤其是现存保留的大量古代碑文石刻 ,这些石刻碑文特殊的载体形式 ,对研究我国金石学和探究古代文化 ,历史和民俗学提供了重要的历史证据。现将古代道教碑文 (主要以北京白云观为例 )署时方法略述如下 :一、年份的标署方法 :道教碑文年份的标署方法比较简单 ,一般采用 (1 )“朝代…  相似文献   

20.
正在我国多元的宗教文化格局中,道教是最具中国特色的本土宗教。只有深入研究道教,才能深刻理解中国的社会历史和文化传统。然而由于历史原因,相较于日本和西方学界,中国的道教学术研究起步较晚。中国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和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是中国大陆较早对道教进行研究的专业学术机构。改革开放以来,经过几代学人三十多年的接续努力与不断探索,当前中国的道教研究无论在规模上还是深度上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由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与北京东岳庙管理委员会、青城山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