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四川剑阁的文昌帝君蔡运生文昌是宋朝以来中国道教中地位最显赫的一位神仙,道教称作文昌帝君、文昌神、文曲星、梓潼神等,是地道的中国神。道教认为,文昌帝君、文曲星是掌握人间功名禄位的星神,是中国古代学问、文章、科举士子的保护神。它在道教神仙系统中地位甚高,...  相似文献   

2.
道教书名。简称《阴骘文》。以文昌帝君降笔(即扶乩)的名义编纂而成。成书年代不详。一说不晚于十六世纪末。文昌帝君全称辅元开化文昌司禄宏仁帝君,或称梓潼帝君、梓潼神。相传为掌握人间禄籍之神,旧时士人多崇祀之。“阴骘”一词原为“默默地安  相似文献   

3.
<正>3月22日(农历二月初三),西安都城隍庙举行庆贺文昌帝君圣诞护佑加持法会。来自各地的家长为即将参加高考的子女挂点文昌灯,佑其顺利考上理想大学。3月21-22日,镇江润州道院举行文昌帝君祈愿法会,数百位即将参加学业考试的学生参加。4月5日清明节,北京白云观举行清明节超度大法会,超度一切游魂,祈求亡魂早超阴境,共登仙乡。上海岳庙举行清明普度黄箓大斋水陆  相似文献   

4.
根据文献资料 ,至十五世纪中叶 ,朝鲜人已开始信奉文昌帝君。1 392年 ,李成桂推翻高丽王朝 ,建立李氏王朝 (1 392 - 1 91 0 ) ,以“朝鲜”为国号 ,制定了与明王朝和睦友善的邦交国策 ,积极输入汉文化 ,努力发展朝中睦邻关系 ,开创了两国关系史上最为亲密的时代。 1 393年 ,国都由开城迁往汉阳 (今汉城 ) ,随即在汉阳北部镇长坊 (今汉城三清祠 )新建崇奉道教的昭格殿。世祖十一年(1 4 65) ,昭格殿大肆扩建 ,升格为昭格署 ,成为官方机构。在昭格署的三清殿里 ,就供奉着梓潼帝君(即文昌帝君 )的神像 ,与玉皇大帝、太上老君、普化天尊等同居一殿…  相似文献   

5.
2004年4月27至28日,第二届中华文昌文化学术研讨会在中华道教文昌帝君祖庭所在地--四川梓潼七曲山举行.本次研讨会由中国道教协会道教文化研究所、四川省社科院巴蜀文化研究中心、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绵阳市文昌文化学会联合举办.出席学术研讨会的有来自中国内地和港台地区的学者共50余位,共收到学术论文46篇.  相似文献   

6.
本文就明代道藏内有关文昌梓潼帝君的典籍作了考述,分别考证它们的鸾降或编写年代、作者等,指出正文与序或附录情况各自不同;从道教文献学的角度侧重探讨宋元间梓潼神这种文化现象与道教的关系,并订正<道藏提要>相关条目的讹漏.  相似文献   

7.
文昌信仰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到了两宋时期,文昌信仰承载了孝道的思想内容。随着社会的发展与变革,文昌信仰所承载的孝道思想内涵愈加丰富。其中,《梓潼帝君化书》与《文昌孝经》堪称代表作。文昌信仰之所以承载孝道,这既有悠久的文化渊源,也有特定的社会背景。从身心疗养与社会救治角度来评估,文昌信仰与孝道的结合,正如中药配伍,两药合力,必然比起单方更为有效。在今天看来,文昌信仰所承载的孝道文化对于移风易俗、消除精神病毒、端正人心、激发正能量,依然具有独到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宋元明皇室崇信真武缘由刍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宋元明皇室崇信真武缘由刍议曾召南在道教神系的长期历史发展中,出现过一批带有“帝君”或“大帝”头衔的神。除全真北五祖曾被元代追赠此头衔外,最知名的要数玉皇大帝、文昌帝君、真武大帝(即玄天上帝)、东岳大帝、关圣帝君等。显然这是一批最受尊崇、神格地位很高的...  相似文献   

9.
梓潼县有潼水,自平武县山溪流出,经梓潼、盐亭注入涪江。县中潼江多梓,汉武帝元鼎元年(公元116年)置梓潼县,属广汉郡。潼江民众自古崇祀着“潼河大帝”,至今梓潼七曲山上尚有梓潼神庙,称为“大庙”。《中国名胜词典》介绍文昌宫说“一称‘大庙’。在四川梓潼县北十公里七曲山。相传为晋人张亚子祀庙。张亚子仕晋战殁,人为立庙于七曲山。唐僖宗封‘济顺王’,宋太宗封‘英显王’。道教云玉帝命梓潼神掌文昌府事及人间官禄。元加封为‘文昌帝君’。传说文昌帝君为主宰功名、禄位之神。庙建于唐以前。今存元、明、清建筑有:文昌殿、桂香殿、天尊殿、关圣殿、瘟祖殿、启圣宫、灵官楼、风洞楼、家庆堂、百尺楼、时雨亭、望水亭、应梦床、盘陀石等处。建筑依山取势,高低错落,布局有序。周围古柏苍翠,红墙碧瓦笼罩在绿荫丛中。环境幽雅静宁,游人似在仙境蓬莱。”  相似文献   

10.
文昌帝君劝善思想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昌帝君 ,是道教的主要神仙之一。在中国古代史上 ,“文昌”本为星宫名称 ,属紫微垣 ,包含六颗星。如《史记·天官书》记载 :“斗魁戴匡 (筐 )六星曰文昌宫 :一曰上将 ,二曰次将 ,三曰贵相 ,四曰司命 ,五曰司中 ,六曰司禄。在斗魁中 ,贵人之牢。”《孝经援神契》云 :“文者 ,精所聚 ;昌者 ,扬天纪。辅拂并居 ,以成天象 ,故曰‘文昌宫’。”《历代神仙通鉴》称文昌帝君“上主三十三天仙籍 ,中主人间寿夭祸福 ,下主十八地狱轮回” ,足见文昌帝君神位之崇高。据《清河内传》载 :“帝君储精列宿 ,降自有周……累朝咸有大功 ,尤孜孜以忠君孝亲、…  相似文献   

11.
<正>行善做好事不一定要出钱捐物,最要紧的是出心,出心即是发心,发慈悲之心,发布施之心。出心比出钱珍贵得多,而上天所庇护的,也就是能够真正拿出爱心给众生的人。由文昌帝君传授的《文昌帝君阴骘文》,乃文昌帝君降授凡间学子,要人行善积德,为子孙后代累积阴功的通俗经本。阴骘就是阴德,要人多积阴功阴德,为善不扬名,独处不作恶,这样就会得到神灵暗中庇护,赐予福寿。文昌帝君以身说教,以种种身份显灵垂训,  相似文献   

12.
雄奇的剑门山脉由广元逶迤南来 ,进入梓潼县境后 ,山势由险峻转为平缓 ;从西北方向流来的潼江 ,恰似一条绿绸般的飘带。山水在这里相亲相偎 ,山连水 ,水绕山 ,形成了“九曲潼江七曲山”的幽美的自然景观。七曲山上古柏森森 ,群峰凝翠。绿涛翠浪之中 ,隐现出一丛飞檐翘角 ,红墙碧瓦的巍峨宫殿 ,这便是遐迩闻名的七曲山大庙 ,文昌帝君的发祥地。七曲山位于梓潼县城北 10公里处 ,南距成都 180公里 ,北距广元 130公里。它背倚剑门群峰 ,面向川西平原 ,是蜀道由陕入川的最后一座险峰。山下 ,有清咸丰三年 (185 3)梓潼县令张香海重修之“送险亭” …  相似文献   

13.
梓潼神,又称“文昌神”、“文昌帝君”。是道教中主管仕禄的尊神。也是宋以后宫观庙宇中香火最盛、影响最大的一位神祇。清人赵翼说:文昌神“显灵于科目,盖自宋始,亦自宋之蜀地始”。那么,为什么会始自宋?有何变化?本文拟就此作如下探讨。  相似文献   

14.
<正>云南各地的文昌宫观作为云南文昌信仰的物化载体,是云南文昌信仰的有力佐证,成为多民族交流、融合、认同的文化符号。元仁宗延祐三年(1316),文昌神被加封为"辅元开化文昌司禄宏仁帝君",成为全国信仰的文化大神。明刘文征天启《滇志》卷十六《祠祀志第九·祀典》载临安府治(今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建水县)文昌宫:"在府治西,元宣慰同知普化建。"1由此推断,至迟在元代中叶,文昌宫观就出现在三迤大地。明清两代是文昌信仰在  相似文献   

15.
道教善书是指以《太上感应篇》为发端而产生的一批道教劝善经书,包括《文昌帝君阴骘文》、《太微仙君功过格》、《关圣帝君觉世真经》、《文昌帝君蕉窗圣训》等。这些经书既可以被视为一套伦理系统,也可以被视为一套解释系统,还可以被视为一套仪式系统。以其所具有的融合性、阐释性、实践性,道教善书在当代伦理重建中具有显著的价值,可为在当代宗教冲突与对话中寻求建构普世伦理,并将其化为一种普遍的社会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6.
王兴平 《中国道教》2001,3(2):35-38
文昌文化不仅在亚洲有着广泛的传播和影响,也通过不同的渠道远传欧洲和美洲,并且引起西方学者的关注。美国西海岸,是华人较多的地区。凡是华人聚居的地方,便可发现中华传统文化的遗存以及遗风、遗俗,同时也不难发现文昌文化的流传。在旧金山的华人社区,有一座“天后庙”,位于天后街125号。该庙主祀海神妈祖,又以关帝、文昌陪祀。其中文昌塑像容貌温良和蔼,面颊无须,身着金色长袍,头戴四方金花帽,右手握印,左手按膝,显然是科举神的形象,只是穿着与国内所见文昌帝君塑像稍有不同。此庙由华人社团三邑会馆(广东南海、番禺、顺德,附三水、清远、…  相似文献   

17.
道教信仰中的真武大帝、文昌帝君、纯阳帝君等神灵,在庞大的道教神仙谱系及国家祀典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在元代道教史籍中也是重点记述的对象.对他们进行深人研究,不但对厘清道教神系的变化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对于进一步认识古代官方与道教信仰的关系,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对取材《文昌帝君阴骘文》的杨柳青年画点滴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天津杨柳青博物馆 ,坐落在中国北方历史名镇———天津市杨柳青镇 ,是一座以收藏、陈列、研究名扬海内外的杨柳青木版年画为主体的区(县 )级博物馆。 1 991年成立伊始 ,有关部门移交该馆一批以《文昌帝君阴骘文》(简称 (阴骘文》)为题材内容的杨柳青年画 ,这些年画共十八幅 ,皆为纸本 ,设色。据口碑资料 ,年画作于清光绪十一年 (公元 1 985年 ) ,由当时著名年画艺人阎玉桐精工绘制 ,藏于镇内道教古建筑文昌阁内(注 :始建于明代万历年间 ,迄今保存完好 ,辟为学校 ) ,当时制作时共有二十四幅 ,每逢上元节(农历正月十五 )取出张悬展示 ,旋即 ,…  相似文献   

19.
《文昌帝君阴骘文》的论理观浅析李刚宋元时代,道教劝善书产生并流行于社会上,对中国社会的民俗及国民心理均产生很大影响。劝善书是三教合流的产物,融道儒释为一炉,其中又贯穿一条主线,即道教劝善成仙的生命伦理学,融通儒释就是为这条主线服务的。劝善书保留了较多...  相似文献   

20.
文昌文化,属于中华道学文化的范畴,是中华道学文化的一个重要相对独立的组成部分,它包括与对文昌帝君的信仰、崇拜和祭祖有关的经文善书、医学医术、祭祖仪礼、文学、音乐。绘画、雕塑、宫调建筑,以及民间传说、民间习俗、民间庙会等方面的内容。著名的《阴骘文》,就是其经文善书方面的代表之作。《阴骘文》,全称《文昌帝君阴骘文》,全文六百余字,相传是南宋时文昌帝君“降笔”传出的一篇劝说世人行善积德的劝善文。“阴骘”即指“阴德”、“阴功”,意谓人们的行善做好事不要到处张扬,只阴悄悄地去这实践。此文在过去十分流行,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