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本文分析了陈撄宁仙学的内涵,探讨了其仙学独立论、仙学实证论、仙学救国救世论以及仙学的理论与方法,指出陈撄宁在道教衰微的困难条件下,弘扬了道教文化的精华——仙学,以一种极为特殊的方式促成了道教学术的复兴。  相似文献   

2.
论仙与道     
深入研究道教的内容,有仙与道两种概念。这两种概念,既有密切联系而可为一,亦有互不相关而具不同的实质。且道教的内容,因时间地域的不同而有变化,则仙与道所内含的形象,自然可一可二,可分可合而变化多端。陈撄宁(公元1880年—1969年)老先生为近代有名的道教学者,于五十余年前,曾创办“仙学院”,主编《仙道月报》,建国后出任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会长等职,直至仙逝。一生研究道教之所得,即归诸仙与道两方面。要而言之,道本《老子》之言,得道成仙,斯为修道的成果,古有黄帝飞升成仙之事。合黄老之旨以究其理,此道教的内容。  相似文献   

3.
谭敏 《宗教学研究》2004,(1):128-132
《列仙传》是早期道教神仙传记,叙述仙人们得道成仙的故事.它采用史传的叙事体例为其外在表现形式,以宗教内容为实质,表现出独特的叙事模式,对后世道教传记多有影响.本文拟对《列仙传》和以《史记》列传为代表的史传进行比较,以凸显仙传的叙事特点.  相似文献   

4.
李白一生与仙道结下了不解之缘,其立身行事及诗歌创作深受其影响.无论是在蜀中还是在"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漫游途中,他都乐于游名山探仙道,并结识了不少有名望的道士,如司马承祯、吴筠、元丹丘、胡紫阳等.李白的诗中多有神仙、紫霞、天宫楼阙、琼阁仙山等仙境的描述,足见李白对道教之倾心和道教对他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5.
民国著名道教学者陈撄宁自觉地引入西方科学精神,改造道教内丹学而创建"仙学"这一新的学术形态。他的探索活动中彰显出鲜明的科学精神,其主要包括:坚韧不拔的求索精神;"道"与"力"乃宇宙之真宰;去伪存真的实证精神;兼容并蓄的广阔胸怀。陈氏还力图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融合,彰显出会通中西古今的特征。这些努力不仅有助于推动道教的改革与现代转型,而且超越了宗教改革的范围,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转型和现代文化建设不无启迪。  相似文献   

6.
在唐末高道杜光庭撰写的专门宣扬道教女仙信仰的神仙传记——《墉城集仙录》中,众女仙的完美形象常借助服饰设色的展现来完成.因此,墉城女仙服饰的“青”、“紫”符号语言传达着道教的视觉语义,并在女仙服饰设计中成为一种贯注着宗教经验与审美意识的文化表意符号.  相似文献   

7.
李刚 《周易研究》2012,(2):3-10
魏伯阳所撰《周易参同契》是运用《周易》原理来支撑金丹之道的滥觞。它以《周易》的变易原理作为道教神仙存在学说的理论基础,通过论说"物性可变",进而说明人也可变。人通过服炼金丹能够变化自己的身体而为神仙之体,即"変形而仙",从而可以超越生死。"变形而仙"思想并非《参同契》独创,而是有所本的。这一思想对后世道教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如葛洪、陶弘景、沈汾等人皆明显继承了《参同契》的"变形而仙"说。  相似文献   

8.
陈静 《中国道教》2003,(3):41-42
道教的仙界是美丽而洁净的世界,道教的神仙是自由而长生的生灵。道教的仙界和神仙表达了人类的永恒理想:永远地享有一个美好的世界。这个理想是永恒的,但是它在观念中被澄明,却有一个历史的过程。我们考察“仙”字的起源,就是为了从词源学的角度看“仙”字是在什么语境之下出现于中国的文字系统乃至观念系统的,又是怎样演变成为仙人或者神仙的称呼的。“仙”字在先秦典籍里就已经出现了,但却是一个很少用的字眼。最早出现仙字的地方是《诗经·小雅·宾之初筵》,曰:宾之初筵,温温其恭。其未醉止,威仪反反。曰既醉止,威仪幡幡。舍其坐迁,屡舞…  相似文献   

9.
《中国道教》1994,(4):11-11
1994年10月13日,香港道教联合会在香港蓬瀛仙馆举办了“解厄消灾祈祷世界和平万缘胜会”。是日,蓬瀛仙馆内张灯结彩,挂满象征道教图案的彩旗。下午三时,钟鼓齐鸣,乐队奏起道乐,主席团、嘉宾及部分道友云集于金榜前,举行隆重的开榜及启坛科仪。  相似文献   

10.
论仙学大师陈撄宁之人生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焜 《中国道教》2002,(2):32-36
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可是流传至清末即已衰落,进入民国,又是时运多蹇,道教一直不振②。直至1949年后,才激发起一些热心于道教文化的有识之士,说及改革和创新 道教的工作,其中影响深远的要算是提倡仙学的陈撄宁先生。在道教界内,一提起近代道教人物,无人不知陈撄宁先生。近日他的著作《道教与养生》③又再版行世,这也是促成笔者写此文的原因。这几年来,研究陈先生“仙学”著作的学者逐渐多起来,早年有其学生徐伯英、袁介■于台湾编辑陈先生的著作《中华仙学》,由台北真善美出版;后有李养正教授、胡海牙老中医师及上海的…  相似文献   

11.
道教神仙信仰中的西王母,是一位介于“神”与“仙”之间的尊神。西王母崇拜所体现的宗教内涵是一种什么样的境界?当今人民又将怎样发扬光大?本文试就此提出一些浅见,就教于方家及高道大德。一、西王母崇拜应是中国母系社会转型期的图腾崇拜和对母亲的崇拜  相似文献   

12.
最近,阅读了田诚阳道长写的《仙学详述》、《中华道家修炼学(上下册)》及《修道入门》三部书之后,感到田诚阳对道家、道教及仙学的一些看法是不恰当的。这些不恰当的看法,多数都集中在这三部书卷首语的《试论中华道家修炼学之发展史与生命力》一文中。另外,在《仙学详述》一书仙学修炼概论的一章内也有一些。主要有以下几点,现提出来商榷。1.(陈撄宁)把仙学从道教的躯壳中分解出来,专弘仙学,不谈宗教。2.道家修炼的中心是“道”,成仙的目的是为了得道;道教信仰的中心是“神”,信神的目的是为了保佑。道家修炼不信天命,讲…  相似文献   

13.
正道教是华夏民族的传统宗教,以贵生、养生为鲜明特色。道教重要经典《度人经》强调:"仙道贵生,无量度人。"生命的神圣、生命的珍贵,已成为道教徒的信仰与人生追求。全生作为道教另一个贵重生命的概念,早在《南华经》中就已有论述。南华真人在《养生主》篇中说:"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吕氏春秋·贵生》中也说:"全生为上",并说:"所谓尊生,全生之谓。"全生就是要体现生命的贵重与神圣,要保全生命的自然本  相似文献   

14.
陈撄宁先生以毕生精力研究仙道之学,融会贯通,创卓然一家“新仙学”,是近代著名道教学者。他致力于道教事业,培育道教人才,也是深得众望的宗教界爱国人士。关于道家、神仙家、道教以及其他宗派的理论和功法,先生都有深入的研究。晚年,他潜心研究静功修持,归结为由后天神气合一,返还先天性命,再由先天之性命合一,归本于清静自然。他许多著作、注释和书信留下丰硕的研究成果,给道教文化宝库增添了一份珍贵的遗产。我同陈先生相处是在六十年代他主持中国道教协会研究室工作这一段时间,对他既严谨又创新的治学精神,十分钦佩,铭记心中。  相似文献   

15.
继承自家文化的道统是中国传统文化代表人物普遍的心理历程,陈撄宁创立仙学与历史上的中国知识分子一样,是一种“经学忧患意识”形态之道统论的体现。在道教人才极其缺乏的近现代史上,其“提倡仙学,舍我其谁”的豪迈气魄和以道为本、仙道救国的思想体现了他作为近现代史上道家文化大师勇于担当的主体自觉之道统论色彩,代表了道家文化现代重构的宏大声音。  相似文献   

16.
本文解传统的"老而不死曰仙"为"老而快乐曰仙".认为现实生活中健康快乐的高龄寿星,就是道门所说的"人仙".  相似文献   

17.
应韩国国际仙道交流振兴院的邀请,中国道教协会张继禹副会长等2人于10月7日至12日赴韩国参加了首届中韩仙道文化交流学术研讨会。同时参加研讨会的中国学者还有陕西省社科院的两位道教研究专家。这是继任法融会长于去年6月率团访问韩国后,又一次高规格的中韩道教文化交流活动。  相似文献   

18.
老庄道家是道教的理论来源之一,道教学者葛洪总体上对老庄持维护态度,但也在生命观和政治观上对老庄提出了批评。通过认真辨析《抱朴子》中"道家"和"黄老"的内涵,以及葛洪对老庄道家的态度,可以看到葛洪的道教仙学既批判地继承了黄老之学,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了黄老之学,这是葛洪道教仙学的独特性所在。  相似文献   

19.
正道教界将以合理放生为契机,引导信众正信正行,发挥道教优秀文化的正能量,为保护生态环境做出积极的贡献。道教是重生贵生的宗教。《道藏》首经《度人经》就言:"仙道贵生,无量度人。"道生万物,万物有灵。道教认为自然界的一切都是由道的本体化生而来,都含有道性,也具有一种生命特征;各种生命虽然形式并不相同,但对生命本  相似文献   

20.
本文对"生命道教"与"生活道教"两种说法的来历进行了梳理,认为"生命"概念多与传统道教之"治身""度己""仙道""出世"等说法相关,而"生活"问题则属"治国""度人""人道""入世"诸论范围,且道教之"度己"(仙道)乃与"度人"(人道)紧密相联、难以分割,实为其成仙学说之一体两面,如果仅强调其中某一方面,将令另一方面受到削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