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立足于对索伦鄂温克人岁时仪式中火神祭祀仪式的田野调查资料,借鉴了范·杰内普和特纳的仪式研究理论及方法,从象征的角度分析了火神祭祀的仪式过程、仪式结构与秩序,从而描述仪式所表达的深层意义:有形世界与无形世界并非毫不相干,人也并不总在被动地接受神的安排,神秘甚至是危险的世界在仪式中变得可以接触。更为重要的是,对于仪式的参与者来说,一切行为都是可以解释的,而不是毫无理性地随意而为。  相似文献   

2.
张隽 《世界宗教文化》2012,(3):52-56,120
古代中美洲各个不同文化在贵族的礼仪服饰上共享很多传统。文化中的礼仪服装的相互关系以及跨越时空的仪式活动连续性展示了它们之间内在的历史联系。这篇文章意在探究玛雅早期壁画和后奥尔梅克石碑雕刻中刻画的礼仪服装所表现的象征对应关系的内涵。这些服装的样式和象征内涵衍生于早期奥尔梅克的鸟神祭祀的装束。至后盛期,玛雅祭祀披风在样式和象征意义方面呈现多样化特征。但是,它们仍然出现在一些类似SanBartolo壁画里祭祀活动的场合。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对两个“旗敖包”祭祀仪式的田野研究,着重对祭祀的组织者和参与者、仪式过程及其意义进行了考察,探讨敖包官祭作为一种传统,在今天如何完成意义演变与价值重构,旨在说明仪式及其意义通过祭祀过程所构筑的有形世界和无形世界来表达。敖包官祭作为一种象征,通过民众的参与,完成了从神圣秩序到世俗秩序的转换,并在此过程中,凸显了敖包祭祀的文化价值。 王伟,鄂温克族,哲学博士,中国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博士后;程恭让,南京大学中华文化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相似文献   

4.
在儒家倡导的五礼中,理雅各最重视祭祀礼,其中,他又特别关注祭天礼。《诗经》里有许多诗篇涉及祭祀礼仪,虽然这些祭祀礼仪并未表明是敬拜上帝,但是,理雅各坚持认为与上帝有关。在他看来,儒教和基督教敬拜上帝的方式不同,而儒教祭天与以色列人祭拜上帝的仪式却相似。他知道,在古代,以色列敬拜上帝是真正的举国全民参与,而在中国只有天子可以祭天,普通民众不能参与其中,全民皆可参与的是祭祖。理雅各对中国人的祭祖持批评态度,但又承认祭祖具有社会意义,并在祭祖礼中看到了上帝的存在,从而将中国传统宗教纳入一神教模式中予以诠释。  相似文献   

5.
香炉,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焚香器具,其用途亦有多种,或熏香、或陈设、或敬神供佛。文献记载,人类社会早在数千年前就开始使用各种香料以增香除臭、驱虫辟秽、防治疾病、驱寒取暖,而且无论是帝王将相、文人雅士,还是僧道巫医、平民百姓,对于香料和香炉都无不喜爱。历代用于熏香的器具,质地多种,造型也多样。  相似文献   

6.
仪式崇拜与文化传播--古代书院祭祀的社会空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有的书院研究注重于其教学、藏书功能方面,而对于祭祀活动及其社会意义,缺乏必要的关照。书院并非单纯的教学组织,应该是具有多重功能的社会组织。书院祭祀仪式中的符号崇拜和符号消费,展现了书院在传播社会文化方面的重要作用。书院祭祀所体现的文化载体功能,表明了它作为社会组织在文化传播活动中的独特地位。  相似文献   

7.
秦汉以后的祭祀活动分别在宫廷、官府、民间3个层次上进行。民间祭祀活动一般由"社"、"会"组织实施。本文探讨民间群体性、公共性祭祀活动,对民间祭祀组织"社""会"进行考察梳理。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内蒙古呼伦贝尔地区新巴尔虎左旗和新巴尔虎右旗共同祭祀的宝格德乌拉敖包祭祀仪式为个案,通过对敖包祭祀仪式诵经音乐的结构、内容等进行描述和分析,深入探讨流传于蒙古族地区的藏传佛教诵经音乐中包含的蒙古文化因素,阐释敖包作为蒙古族原始宗教信仰之重要载体,在藏传佛教蒙古化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9.
杨华 《孔子研究》2023,(2):54-66+157-158
先秦时期,中国的山川崇拜非常盛行,不仅《山海经》等传世文献多有记载,而且在甲骨文、金文、简帛文字等古文字中也得到确切证明。先秦各诸侯国都进行过山川祭祀,但这在诸子学派的言说中,却缺乏系统的记载。在山川祭祀的理论阐述、过程描述和制度设计三个方面,只有儒家之记载比较系统完整。在“三礼”、《尚书》、《左传》等文献中,对山川祭祀的时间、频率、空间、仪式等都有非常具体的说明。这些文献记载都成为后来历代“制礼作乐”的理论资源;随着儒学的官方化,山川祭祀自然也被列入汉代以后的国家制度中了。  相似文献   

10.
唐朝玄宗年间,天下承平日久,百姓安居乐业.开元六年立春这天,江南道鄂州,一年一度的春设大会又开始了.春设,是民间迎春的祭祀活动,唐朝时候尤其讲究.这一天,当地刺史要修斋设醮,举办各种祭拜仪式,各种讲经变文、百货交易也会在这一天云集.  相似文献   

11.
常正 《法音》2005,(8):42-46
三、香与佛教袅袅香烟,灵动飘逸,上通苍穹,感格鬼神,下怡性情,净化环境,因此香在大多数的宗教和各种祭祀活动中都是必不可少的供品与用品,在佛教中更是有着特殊的意义与作用。佛教创立于印度,印度属热带气候,不仅盛产各种香料,而且民间广泛采用香料来增香除臭、驱虫辟秽、防治疾病。也因此,佛经关于香的记载非常之多,如《佛说戒德香经》、《阿含经》、《华严经》、《楞严经》、《悲华经》、《六祖坛经》、《瑜伽师地论》、《玄应音义》、《大唐西域记》以及许多密宗经典等等。佛经中所记载的香品的种类难以计数,现今使用的绝大多数香料在经…  相似文献   

12.
台湾少数民族作为中国少数民族独特的一支,传统上以农耕为主,兼事渔猎。他们的诸多信仰与风俗也围绕着农耕而产生,并且认为人的一切吉凶祸福皆与广义的神灵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作为生产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台湾少数民族所举行的祈求五谷丰登、消灾除祸的各类农耕祭祀典礼或仪式,具有丰富的文化意涵。  相似文献   

13.
传统中国民间信仰的祭祀组织在地理空间上往往具有一定的分布特征,体现了地方社会对其地方历史的记忆和理解.对这种祭祀空间分布产生影响的因素有多个方面.本文以浙江鄞县民国时期的民间信仰神祠祭祀组织及其覆盖的空间为例,在描述该地祭祀空间的分布情况的基础上,分析其形成的历史原因,进而探讨影响地方祭祀空间形成的诸因子.  相似文献   

14.
以活人扮演先祖或死者神灵并代其接受祭祀的尸祭本属于宗教范畴,但是,古代宗教往往是与巫术混合在一起并利用巫术增强信仰。本文运用人类学巫术理论对中国古代的立尸祭祀仪式进行分析,认为中国古代的立尸祭祀包含着形象模拟巫术与接触巫术,具有巫术思维和巫术要素及手段,甚至还直接影响了其后在民间依然流传的巫术活动。  相似文献   

15.
三、司祭 1.祭祀的一般意义 司铎的另外一个身份就是司祭。在天主的救恩计划中,司祭的位置举足轻重。从一般意义上说,司祭的使命就是举行祭祀。而所谓祭祀,就是向神献祭。这是人类与神沟通交往的一个很重要的,几乎是不可或缺的途径。从圣经中我们知道,人类从一开始就祭献天主(创4)。不仅仅以色列  相似文献   

16.
祭祀源于先民在生产力低下情况下对自然不可抗力的神化和膜拜。所以,它的存在首先是对神灵的认同。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社会政治、观念的变动,对神灵的态度在春秋时期发生了重大转折——由对神的盲目敬仰到人的主体自觉。孔子的神灵观充满着理性的否定意味,但对祭祀却又极其重视和坚持。前者当然可以解释为时代的影响,但对二者之间的矛盾却只能用孔子重整家族和社会秩序的现实主义目的需求才能解释得通。  相似文献   

17.
刘伟 《孔子研究》2019,(2):75-82
在《论语》里,祭祀具有群体身份巩固与个体身份认同的双重作用。祭祀活动在具体实践路径上实现了宗教情感与人文理性的双重融合:理性中融入情感,使外在的仪式充满神圣性,规范个体对族群的正确认知,区分"自我"与"他者",强化了个体对族群的内在皈依感;同时,情感中保持理性,强化个体身份在现实世界的认同,规范塑造情感、欲望、意志以现实世界为主,承担起应尽的社会责任,在此世中实现"超越"。  相似文献   

18.
秦汉时期曾存在一种特殊的皇帝祭祀制度,在地方县道或郡国设立皇帝庙进行祭祀,可称为地方皇帝庙制度。不同于太庙,地方皇帝庙的祭祀往往由地方长官主持,其性质应属于非血缘人鬼祭祀。先秦、秦汉非血缘人鬼祭祀的对象均为有功于民之人,秦汉地方皇帝庙则祭祀功德茂盛的皇帝,并打破非血缘人鬼祭祀的区域性限制。遍布全国的地方皇帝庙形成秦汉帝国的皇帝崇拜。  相似文献   

19.
对天、地、日、月等八种自然物的祭祀活动在太公封齐之前即已在齐地分散存在。随着原本相互独立的八种祭祀活动在战国后期被整合入同一个祭祀体系之中,八神祭祀开始以整体面貌出现,并实现了由东夷祭祀之俗向齐国祭祀之礼的地位跃升。由于八神祭祀与关中雍地诸畤祭祀分属不同的宗教祭祀系统,所以在后者成为国家最高郊祀礼的秦代及西汉初年,八神祭祀复由齐国祭祀之礼蜕变为统一帝国内部的地方之俗。在西汉武帝朝变更秦制、更立汉制的时代背景下,八神祭祀所具有的崇拜自然神祇、重视“神圣空间”等祭祀理念,藉由齐地方士传入关中,并通过与国家祭祀之“礼”的深层次互动与交融,直接促成了武帝朝汉家郊祀体系的重构。  相似文献   

20.
中国传统祠神信仰是地方传统的一部分,带有深刻的地域性。它是人群地方认同构建的纽带之一,它将人与地方联系起来,成为人们地域身份的表达,形成地方认同。基于长期聚居形成的小尺度民间信仰祭祀空间有着天然的血缘性内涵,这是小尺度民间信仰祭祀空间认同构建的基础。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族聚居地认同与以地缘为纽带的祭祀空间地方认同并不相同,这其中有一个转变并构建的过程。在传统祠神信仰的视角下,以地缘为纽带的祭祀空间认同达成并构建起来,地方作为集体身份整体概念的构建就有了可能。本文以泉州小墌村为例,探讨了传统村落角头祠神祭祀空间由血缘认同到地方认同的构建过程。本文认为,单姓角头祠神祭祀空间认同是在天然血缘性内涵的基础上,由信仰行为注入地方传统的内涵,进而构建起地缘性的祭祀空间认同,同时参与地方传统构建,并与之互动,成为大尺度民间祠神祭祀空间的地方认同构建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