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略论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文化大过渡叶南客一、大过渡时代的文化困惑与再生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在绵延几千年的自给自足经济基础上形成的,它适应于血缘或宗法式的小农经济。这种文化的核心就是“礼”,其基本内容就是等级制度和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民族宗法制度。鸦片战争的炮...  相似文献   

2.
“民族、宗教无小事”。正确认识并高度重视、妥善处理民族与宗教的互动关系,对做好民族、宗教工作,维护民族团结,保持社会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从历史角度认识民族与宗教的互动关系恩格斯曾经指出:“古代一切宗教都是自发的部落宗教和后来的民族宗教,它们从各民族的社会和政治条件中产生,并和它们一起生长。”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和宗教观明确的告诉我们:民族与宗教,自古就紧密相联,相互交织,共同走过了一个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1、氏族社会产生了氏族宗教,民族国家产生了民族宗教。氏族社会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而结成的部落式的氏族…  相似文献   

3.
传统与现实生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十余年来,传统与现实的关系问题,一直是人们议论的话题。在“弘扬传统文化”的呼声下,出现了关干“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的诸多看法。其中有一种流行说法,叫做“传统断裂”论,认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反传统主义”,“切断”了民族文化的传统;因此,世纪之交的中国面临着“跨越五四文化断裂带”的任务。这实际上向我们提出了一系列需要从哲学层次上回答的问题:怎样认识和把握一个民族文化传统的主流?民族的文化传统能否因为一次文化革新运动而发生“断裂”?民族传统是“贯通古今而不变”的东西,还是不断发展的?等等。本…  相似文献   

4.
中国自商周以来就特别重视父系血缘关系,随着儒家学说的盛行,血缘观念在政治制度、伦理道德、民间风俗等方面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一观念有增强民族凝聚力的作用,但也妨碍了现代公民意识的形成。本文以现代分子生物学的理论分析了血缘观念的不合理性,指出姓氏区分和血缘传统并没有基因学依据。对个体来讲传宗接代和重男轻女的思想只有心理学意义,而没有生物学意义。同时根据文献史实论证了过分重视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私爱的危害。在此基础上阐述了道家和墨家思想对淡化私爱、强化公德、构建现代公民意识的基础性作用。  相似文献   

5.
民族凝聚力探索[台湾]中国统一联盟林书扬前言民族是人类的群体生活在进化过程的某一阶段上,经多项因素的成熟而达成的一种历史性共同体。有关民族的造因,虽也含有血缘、地缘等原属于自然条件者,更主要的,还是属于后天的历史社会因素群。需要留意的一点是,民族的原有自然因素,都已成为发展中的“扬弃因子”而被融解于后天“社会属性”之中,不再单独成为民族阶段特质的决定性因素,这一点是属于生物学自然科学概念的“人种”、“种族”,与属于社会科学概念的“民族”之间的重大差别。民族的形成简单地说,民族最初乃以自然的血缘地缘团体为原始起点,因经济生产力的进步而扩大其结合范围(空间条件),并延续其历史时段(时间条件),到了具备一定内涵与特质的文化系统已然完成,成为群体成员之间普遍的心理状态与共识的基础,至此,一个“民族”於焉产生。在有关民族的诸项成因中,经济为一促成因素,而文化则为一成就因素。民族的促成因与成就因,乃漫长的形成过程中的共因关系,而不是各自单独存在的主因。一个自然共同体,固然非通过经济纽带的恒常促动,无由产生及培育文化,无由达成民族的存在层次。然而,一旦达成文化实体的民族层次后,即使丧失了有形的经济纽带的维系,基于历史的惯  相似文献   

6.
"文化密码"是一个民族的文化得以代代相传而成为"传统"的内在奥秘.解开"密码"才能把握和自觉地弘扬"传统".中华民族传统"慈孝文化"的文化密码,就是血缘亲情、"亲子之爱"以及内在于其中的亲情"双向交往"伦理关系的心理机制."慈孝文化"是父母与子女血缘真情("本")与道德规范("末")的统一;不要"弃其本而适其末",而应"崇本以举其末".要建设"和谐家庭",生活在现代社会的为人父母和为人子女都应该自觉这种基于血缘关系的人类"亲情"之爱,和基于父母与子女之间真情的"双向交往"机制的亲情关系.  相似文献   

7.
任何一种实存的文化体系,都必然有其赖以生存发展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作为儒家思想核心和精髓的中庸之道的文化生态根源,一是中国古代发达的农业文明,它形成了天人合一的整体和谐观、顺天应时的“时中”观念及人和观念;二是血缘宗法关系,它形成了儒家的“三得”政治观及“忠恕之道”;三是春秋战国时期追求秩序重整的“中和情结”,它形成了儒家以“致中和”为宗旨的修齐治平观念。  相似文献   

8.
道教是中国本民族的传统宗教,它在神州大地的怀抱中诞生,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乳汁养育而成。道教和我国传统文化的许多领域有着密切的关系,是我国古代整个思想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的教理、教义和修炼方术所包含的内容相当复杂,其来源也是多方面的。从道教的发生和发展过程来看,它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大致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进行考察:  相似文献   

9.
张玉晶 《管子学刊》2023,(3):118-128
20世纪以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是否为专制的问题从未缺乏过探讨。如何面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如何在中国传统政治的基础上建立新制,是现代新儒家共同关注的话题。钱穆以重述汉、唐、宋、明、清五代政治历史的方式为中国古代政制“非专制”辩护,主张新制构建应根植本民族的政治传统,秉承因时损益的政治发展态度,保持对世界政治格局变化的敏锐,并进行创造性转化。而张君劢则以儒者兼政治人物的双重身份,强调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为“专制”,新制的建立需要站在中国自身的实际立场,结合中西制度优势,从民族国家的角度出发实现立宪民主。事实上,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既要正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存在的合理性与必然性,也要明确“专制”概念的中西差异,而不是一定贴上“专制”抑或“非专制”的标签,这才是古今之分中构建新制的正确态度。  相似文献   

10.
建筑作为一种文化形态,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中国的传统建筑历经数千年的变革,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气质。中国建筑之所以保持其独立性和易识别性,是因为包含了其特有的民族文化,建筑的“中国味”就表现在建筑的文化气质上。文化的发展具有历史连续性,当文化表层结构如政治、经济、宗教、法律等发生巨大变化时,其深层结构如价值、情感、审美等却不能轻易改变。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文化  相似文献   

11.
《周易》作为中国思想文化的元典,其深速而丰富的文化内涵,对中华文化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审美文化当然也不例外。包含在《周易》中的美学智慧和美学价值,已经引起当今易学研究的重视,并且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本文正是在这些研究的启迪下,对《周易》与中华民族审美心理的关系展开初步的探讨,求教于各位专家。一、原型与定势每个民族的审美活动都是在独特的文化历史背景下逐步展开的。民族的早期文化积累,往往是该民族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思想结晶,记录着生长在特定地域的人们从原始游群、经过氏族、部落的发展,最…  相似文献   

12.
道教是中国固有的、华夏民族文化形成的、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宗教。道教根植于中华大地。从历史来看,道教命运与国家盛衰有着亲缘联系,每当国运昌盛时期,道教也随之而昌盛。每当国运衰弱时期,道教也随之而衰弱。道教在历史上与国运盛衰的同步关系,就在于道教的民族性。道教徒深知,道教的坚强靠山是中华祖国、是祖国民族亲情。国家不强盛、人民不富裕,道教就不能振兴。“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这句成语,确切而形象地道出了道教与祖国的亲密关系。  相似文献   

13.
优秀文化传统与民族凝聚力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近年来,在中国文化与现代化关系的讨论中,如何看待“传统”,成为不同观点之间争论的焦点。什么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用什么作为判断优秀文化传统的理论根据和现实价值标准?论者之间见仁见智,分歧甚大。与此紧密联系的是,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型文化体系的今天,如何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怎样从优秀文化传统中汲取精神营养,并结合当代中国的实际,创造性地形成具有新的时代精神的民族凝聚力,从而更好地弘扬民族优秀文化,振奋民族精神,走向世界,走向未来,这是摆在我们每一个有现实担当感和历史责任感  相似文献   

14.
中国传统哲学能否与现实相结合,在目前学术界是有争论的.无论过去或现在,都有人否认传统哲学与现实的契合性.传统哲学是在中国过去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旧的思想文化体系,具有时代性和阶级性,因而对于当代社会具有排斥性,这是不言而喻的.但是,在它们之间同时也存在着契合性.实际上,在中国传统哲学与当代社会之间,并不存在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而是可以在两者之间架起一座相通的桥梁,由传统走向现代之路.“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毛泽东:《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中国现代的政治与经济是从中国古代的旧政治旧经济发展而来,中国现代的新文化也是从中国古代的旧文化发展而来.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必须尊重自己的历史,决不能割断历史.毛泽东同志要  相似文献   

15.
“以德化民”的德教传统是我们民族的一笔丰厚的道德遗产,它对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都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本文重在研究这种“德治”、“教化”传统在我国市场经济建设中的现实价值。文章认为,弘扬德教传统,加强法治与德治、教化相结合,是保证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发展的先决条件之一。文章着重从四个方面具体探讨了弘扬德教传统,强化道德教化及其对经济生活的调节,以克服市场经济负面作用、加快市场经济建设的措施  相似文献   

16.
图腾一词来源于印第安语“totem”,意为“它的亲属”。在人类早期思维中,认为本氏族人与某种动值物、非生物种具有亲缘关系,群体成员都是由此繁衍而来,而这种关系体脱于氏族的起源、称呼以及血缘。于是,图腾信仰便与祖先崇拜发生了关联,被当作氏族的祖先或保护神,成为被人格化的崇拜对象,相信其有超然力,可以获得他们的技能和力量。  相似文献   

17.
经济全球化与民族文化建设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经济全球化作为当今世界文明发展的潮流 ,近年日益受到各国政府和学术界的密切关注。就中国总的情况而言 ,人们对于经济全球化与市场经济的发展研讨甚多 ,同时也对其与国际政治关系、与对外开放的关系作了不少有益的探索。但是 ,对于经济全球化与民族文化建设的关系的探讨 ,无论在广度还是深度方面 ,都相当不够。而这个问题的研究 ,对于我们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态势中 ,既顺应人类文明发展的潮流 ,又保持并发展民族文化的特质 ,建设“中国特色”的文化 ,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一一般说来 ,经济全球化是以科技进步为基础 ,以发达国家为…  相似文献   

18.
道家思想同儒家思想一样,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文化史和哲学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对传统文化产生过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在前几年的文化研究中,相对于儒家思想的研究来看,对道家思想的研究有所不足。为了促进文化研究的深入,加强对道家思想的研究很有必要。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它与传统文化的关系近年来已引起学者的关注。研究道教更需要深入研究道家的哲学思想。道家思想中需要研究的问题很多,如何抓住重点深入下去,这本身就需要探索。看来,把道家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联系起来,放在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结构关系中去考察,可能有助于准确地把握道家思想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较为恰当地评判道家哲学对我们民族理论思维的影响等等。从本期起,本刊开辟“道家思想与传统文化研究”栏目。这里发表的两篇文章,从不同角度探讨了老子与传统文化的关系及老子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地位。我们欢迎踊跃来稿阐述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19.
民族道德的产生大致经历了人类道德的真空——前人类社会的道德失范;民族道德的雏型——氏族道德;氏族道德向民族道德过渡的桥梁——部落道德;民族道德的形成——民族道德等几个阶段。在人类民族道德史上,氏族道德是起点,部落道德是中间环节,民族道德是基于氏族道德和部落道德而生发出来的。抑或说,民族道德是踩着氏族道德和部落道德的肩膀而发展起来的。  相似文献   

20.
五千年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它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形成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质。高校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其担负着培养良好思想道德人才的重要任务。在经济全球化的犬背景下,如何有效地促进高校大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促进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结合,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是当前高校面-临的一项迫切任务。本文通过对优秀传统文化和思想政治教育关系,应用内容和主要方式的研究,进一步说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