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伴随“晚婚与不婚”“低生育率危机”的热议,女性择偶偏好问题受到关注。本研究采用问卷法和实验法,考察父亲在位对女儿择偶偏好的影响及母亲态度的调节作用。结果:(1)父亲在位会影响女儿择偶偏好,父亲在位水平越高,女儿越偏好与其父亲长相相似个体;(2)母亲态度在父亲在位对女儿择偶偏好影响中起调节作用。母亲态度越积极,父亲在位对女儿择偶偏好影响的正向预测作用越显著。该研究对指导女性择偶偏好、提高婚育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人类“性交往”的进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David   M.   Buss 《心理学报》2007,39(3):502-512
性交往是人类繁衍出现差异的进化“引擎”。现代人继承了祖先成功繁衍后代的性交往策略。这些策略涵盖长期守诺的性交往(如婚姻)、短期性交往(如短暂的外遇)、婚姻外的性交往(如不忠)、私通他人配偶(引诱别人的配偶)以及配偶维持(与单一配偶性交往)等。两性在性交往过程中面临不同的适应问题,性交往问题的进化机制存在极大的性别差异。配偶偏好不同、短期性交往的愿望不同以及性嫉妒的诱因不同等都是性交往具有性别差异的表现。很多实证研究都证实了性交往策略的存在,人类性交往研究是进化心理学研究中较为成熟的一个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用实验方法考察同一性感刺激对两性可能产生的动机冲突,使得两性在选择能够展示拥有者特性的商品时,偏好可能大相径庭。本文以i Phone5S手机的色彩选择为例,两个实验的结果显示,来自性感女性的性感刺激,一方面会激发男性的配偶吸引动机,提高其对代表财富的金色手机(相比代表沉稳的黑色手机)的购买欲望;另一方面,会激发女性的配偶维系动机,使她们在给情人(相比给非情人关系男士)选购礼物时,对金色手机的偏好降低(相比黑色手机)。  相似文献   

4.
近几年我国已陷入低生育率国家的行列, 提高育龄女性的生育意愿迫在眉睫。本研究结合心理阻抗以及毕生控制理论, 探索女性对于生育的年龄限制的知觉对于其生育意愿和计划生育数量的影响。研究1为问卷研究, 结果显示, 女性距离自己认为的理想生育年龄越接近时, 生育意愿越强烈。研究2和研究3为实验法研究, 分别启动未婚女性(研究2)和已婚女性(研究3)对于女性生育年龄的限制感。结果表明, 生育年龄的时间限制可以提升未婚女性对儿童的内隐态度和已婚女性的计划生育数量。研究2还发现, 这种提升效果对于前测生育意愿高的女性影响更大, 且将最佳生育年龄设定为26岁的提升效果优于设定为32岁。本研究的结果表明, 生育限制感可以提高女性的生育意愿。创设女性对适宜生育的年龄有限制感的环境, 将有助于提升育龄女性的生育意愿。不建议以进一步放开人口生育指标(如全面放开生育数量的限制)作为提高生育率的手段, 这反而可能导致育龄女性的生育意愿进一步下滑。  相似文献   

5.
王争艳  赵冬艳  雷雳 《心理学报》2007,39(6):1063-1073
采用问卷法探讨了亲子间性话题沟通风格与青少年性行为、性态度的关系,并考查了亲子依恋的调节效应。结果发现:(1)两个关于性别、父母职业和受教育程度的多元方差分析表明:男生与女生在与父亲和母亲的性话题沟通开放性上均没有显著差异,与父亲和母亲性话题沟通的舒适感上有显著差异。男生与父亲的性话题沟通风格好于与母亲的,而女生与母亲的性话题沟通风格好于与父亲的。父母的职业和受教育程度以及青少年性别、父母职业、受教育程度的交互作用不显著;(2)进一步的结构方程模型分析表明:青少年与父母性话题沟通开放性对性行为具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对不赞同同伴性行为的态度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而青少年与父母性话题沟通舒适感对不赞同同伴性行为的态度具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3)依恋对性话题沟通和青少年的性行为的关系有显著的调节作用,与完全安全依恋的家庭相比,在与父母依恋都不安全的家庭中,青少年与父母性话题沟通的开放性对青少年的性行为有更强的预测力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首次考察中国文化下伴侣身高性别二态性偏好,验证Pawlowski潜在伴侣身高偏好条件性假设,并探讨性别角色对身高偏好的影响。结果表明:(1)选择不同身高搭配组的男女身高均有显著差异,低个男性和高个女性会选择和自已身高接近的伴侣高度。(2)男性对伴侣身高要求比女性更宽容。(3)不同性别角色类型被试对身高偏好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7.
配对调查了591户家庭的亲子被试,考察了亲子女性别、子女年龄对双元孝道代际传递的影响。结果显示:(1)权威性孝道和互惠性孝道分别在父亲、母子与子女之间具有相似传递模式,但母亲互惠性孝道还能够预测子女权威性孝道;(2)子女性别能显著调节整个模型,母亲互惠性孝道能预测男性子女权威性孝道,但不能预测女性子女的权威性孝道,且母子之间互惠性孝道传递效应显著高于母女,并显著高于父子之间的同一路径系数;(3)子女年龄对模型的部分路径系数具有显著调节作用,母亲互惠性孝道仅能预测成年子女权威性孝道,母亲对成年子女的互惠性孝道代际传递效应显著高于父亲对成年子女,而父亲对青少年子女的互惠性孝道代际传递效应显著高于其对成年子女。据此研究结果,亲子性别和子女年龄是影响双元孝道代际传递的重要“传递带”。  相似文献   

8.
保护动机对农村流动人口性病艾滋病高危性行为的预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村流动人口已经成为我国性病艾滋病预防干预的重点人群。为了探讨流动人口所存在的性病艾滋病高危性行为,以及保护动机(Protection Motivation)对性病艾滋病高危性行为的预测作用,研究选取2201名从农村到北京打工已有3个月的流动人口为被试,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要求其报自己报告初始性行为发生的时间、性伙伴的数量、商业性行为、性伙伴的性行为、安全套的使用,对我国性病艾滋病严重程度的评估,以及所拥有的性病艾滋病症状知识和传播知识。对904名已发生性行为的流动人口的统计分析发现:(1)农村流动人口存在较多的高危性行为,男性流动人口的高危性行为明显多于女性流动人口;(2)保护动机理论对农村流动人口的性病艾滋病高危性行为具有明显的预测作用,其中的外在奖励、内在奖励、反应效能和反应代价与农村流动人口的性病艾滋病高危性行为的关系更为密切。研究揭示,保护动机理论可以作为我国今后开展农村流动人口性病艾滋病高危性行为预防干预工作的一个基础  相似文献   

9.
为探讨家庭环境(家庭氛围)、认知过程(生活满意度)和个人因素(亲子性别和子女年龄)对心理健康代际传递的影响,对591户家庭亲子被试进行调查。结果显示:(1)父母心理健康均正向预测子女心理健康,家庭氛围和子女生活满意度在其中起了重要中介作用;(2)较之于父亲,母亲心理健康对家庭氛围的预测效应更显著,母亲能以家庭氛围和生活满意度为链式多重中介预测子女心理健康,父亲心理健康仅以生活满意度为中介预测子女心理健康;(3)母亲心理健康仅能直接预测女儿的生活满意度和心理健康,父子间代际传递效应高于父女,以及母亲对子女的影响效应随子女年龄增长而提高,父亲的影响效应却在下降。研究结果有助于揭示心理健康代际传递的作用机制,且可丰富心理健康领域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采用UCLA孤独量表和18项简明症状问卷(BSI-18)对487名老年住院患者的孤独、焦虑、抑郁情绪进行调查分析。结果显示,(1)老年住院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孤独感、抑郁和焦虑情绪,男性患者的躯体症状、抑郁情绪和焦虑情绪重于女性患者。高学历患者躯体症状、抑郁情绪和焦虑情绪轻于低学历患者,有配偶患者孤独感低于无配偶的老年患者。(2)老年住院患者的孤独感与躯体症状、抑郁、焦虑呈正相关,且焦虑和抑郁能显著预测老年住院患者的孤独感。  相似文献   

11.
王晓田 《心理学报》2007,39(3):406-414
投资决策的进化心理学研究着眼于辨认人类获得进化适应的特定环境中经常出现的典型性风险,探寻为了应对这些风险而进化出的信息处理机制,并验证现时的社会因素和个体因素对这些心理机制的激活或抑制作用。在研究一中,被试预测了与自己同龄的男人或女人如何分配一笔中彩的奖金给自己和其他可能的受益人。研究发现:(1)钱数的分配大体由亲缘关系的疏密程度决定;(2)两性被试都假想男性比女性更慷慨,但实际上男性表现得更自利;(3)女性被试预测男性中奖人的金钱分配比男性被试预测女性中奖人的金钱分配更为准确;(4)女性被试的受益人更多,分享的社会范围更广。研究二探讨了父母对子女投入精力的不同取决于家庭的相对财富而非绝对财富的进化心理学假说。用哺乳与否和生育间隔期为测量指标,研究结果显示:(1)家庭实际收入影响父母对子女的总投入;(2)与邻里家庭相比,父母对于自己家庭相对收入的认知影响了对子女有别的差异性精力投入。基于男性普遍在财富和生育数量上比女性有更大的变异度,投资儿子比投资女儿更具博弈性。两项研究表明,人类的理性决策既受限于社会关系又适应于相对的财富状况  相似文献   

12.
以1177名农村留守青少年为被试(包括394名双亲外出青少年和783名父亲外出青少年),考察其歧视知觉和孤独感之间的关系,并检验亲子分离年龄和分离时长在其中的调节作用。结果发现:(1)双亲外出青少年的歧视知觉水平显著高于父亲外出青少年,留守男生的孤独感显著高于女生;(2)歧视知觉能够显著正向预测留守青少年的孤独感,且对双亲外出青少年孤独感的预测作用强于父亲外出青少年;(3)与亲子分离年龄较大相比,在亲子分离年龄较小的情况下,歧视知觉对双亲外出青少年孤独感的预测作用更强;与亲子分离时间较长的青少年相比,在亲子分离时间较短的情况下,歧视知觉对两类留守青少年孤独感的预测作用更高;(4)亲子分离时长对歧视知觉与父亲外出青少年孤独感之间关系的调节作用因亲子分离年龄不同而有所差异。  相似文献   

13.
进化心理学择偶心理机制假设的跨文化检验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乐国安  陈浩  张彦彦 《心理学报》2005,37(4):561-568
通过对404例天津和432例Boston征婚启事的内容分析,结果发现:(1)男性更关注未来异性配偶的相貌、身材信息,而女性更关注对方的资源与承诺信息,但天津男女征婚者在这两方面都表现得更为强烈;(2)男性随年龄增长,会倾向于更大程度地寻找比自己小的女性,而中美女性则较稳定;(3)Boston人的配偶选择年龄空间较天津人广;(4)在个性特质方面,天津人更关注承诺性,Boston人更关注精神性与“享乐性”。结果表明,进化心理学对男女间差异有较大解释力,但对中美之间的文化差异却缺乏足够说服力。  相似文献   

14.
Michele   K.   Surbey  Gavin   R.   Brice 《心理学报》2007,39(3):513-522
研究分为问卷调查与实验研究两部分。首先,40名女性和33名男性完成有关自感配偶价值评价(SPMV)和择偶偏爱策略的问卷调查,问卷调查结果是实验研究中数据分析的基线。其次,第二部分实验开始后,被试会得到实验者编造的他人潜在择偶对象的积极正面评价,其目的在于提高被试的SPMV。可以假设,男性的SPMV与随意性行为的认同或追求有正相关,男性SPMV的提高将会更加偏爱短期的性策略;女性SPMV与随意性行为不存在相关,女性SPMV的提高不会改变女性的性策略。研究结果显示,SPMV高基线水平的男性更加认可随意性行为,男性SPMV的提高与短期策略选择的增加有关。另外,SPMV提高,而不是一般自尊的提高,与择偶策略的改变具有相关。本研究结果没有证实,与长期稳定的性关系相比,SPMV的基线水平或是提高与女性对随意性行为的认同或追求之间存在相关  相似文献   

15.
前列腺素E1注射液治疗早期2型糖尿病肾病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比较不同剂量的前列腺素E1注射液在早期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中的,l鑫床疗效。最终随机纳入9l例早期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分别接受10μg/d(A组,n=47)与20μg/d(B组,n=44)的前列腺素E1治疗,2周后观察8小时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UAER)、血尿素氮(BUN)和肌酐(Cr)的变化。结果显示,两组患者治疗后...  相似文献   

16.
农村流动人口的流动模式与其STD/HIV高危性行为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研究旨在探讨从农村到城市的流动人口的流动模式和高危性行为状况,分析流动模式与他们高危性行为的关系。根据流动人口的职业分布采取配额的方式从北京和南京两座城市共选取了有效被试4301名,其中北京2201名。评估了他们的流动性包括流动时间、流动城市和与性病/艾滋病(STD/HIV)有关的高危性行为包括发生性行为的时间、多个性伙伴和参与商业性行为状况、使用安全套状况。分析结果发现:(1)流动人口的流动性大,平均为0.77,男性、未婚的、年龄小于20岁的流动性比女性、已婚的和年龄大于20岁的显著大;(2)流动人口存在一定比例的高危性行为,男性和未婚的高危性行为显著多于女性和已婚的,尤其是安全套使用率低;(3)不同流动时间、流动城市和流动性的人在高危性行为有些显著差异,总的来说,流动时间越长、流动城市越多、流动性越大的人存在着更多的高危性行为。  相似文献   

17.
生活史是研究身体发育与后代繁衍时间表的一种进化方法。本研究根据生活史理论调查与分析了13000余名“婚前节欲”性教育规划中青少年的性态度、性信念与性行为关系。因子分析结果显示,多种性信念和性态度可以整合成一个一般因子,性节制。可以假设,性节制是生活史策略的一个维度。性节制的表现主要包括:性自我克制的意愿、承认性抑制的个人和社会原因、积极肯定青少年的节欲行为、否认性行为的积极影响、回绝性行为的技能、以健康为由赞同性抑制,以及对宗教的虔诚与笃信等。研究结果显示,性节制因子上的低分与更频繁性行为有关,年龄与性别变量对二者关系没有影响。本文还探讨了性态度、性行为以及人类生活史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比较甘精胰岛素在不同时段注射对2型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的影响。最终选择89例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接受甘精胰岛素早餐前(A组,n=46)和夜间睡前(B组,n=43)注射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空腹血糖的变化。结果显示,所有患者使用甘精胰岛素治疗以后,空腹血糖水平较治疗前均有明显下降,具有统计学差异(P均〈0.001)。但B...  相似文献   

19.
探讨神经生长因子(NGF)的脑保护作用及临床意义。采用大鼠脑缺血再灌注(MCAO)模型,选取健康成年SD大鼠55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n=5)、对照组(n=30),NGF组(n=10)和生理盐水对照组(n=10)进行造模,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TGF-β1和IL-1β的表达。可见NGF组神经功能障碍明显减轻,TGF-β1...  相似文献   

20.
以491名初中生为研究对象,对其网络受欺负行为进行为期2年的4次追踪测试,同时测试其父母教养方式。采用潜变量混合增长模型探讨初中生网络受欺负行为的多种发展轨迹,并分析父母教养方式的影响。结果发现:(1)在2年时间内,初中生网络受欺负行为呈显著下降趋势;(2)初中生网络受欺负行为存在两种下降趋势,即快速下降与慢速下降;(3)父亲拒绝、父亲过度保护与母亲拒绝这三种教养方式可增加两组初中生的网络受欺负行为,同时也可降低其网络受欺负行为的下降速度;(4)父亲情感温暖可显著预测快速下降组的初始水平和发展速度,母亲过度保护可显著预测慢速下降组的初始水平和发展速度,母亲情感温暖可显著负向预测慢速下降组的发展速度。上述结果证实父母教养方式对初中生网络受欺负行为发展轨迹的预测作用,支持了Kowalski网络欺负模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