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知识产权制度体现了对自由与平等的价值追求与维护.然而,自由与平等本身有着不同的内涵和目标,分别代表着理性主义的不同方面,反映了不同的价值取向.知识产权中自由与平等的价值追求内在地相互冲突.在现实生活中,知识产权中自由与平等的冲突主要表现为知识专有与平等接近的冲突、知识垄断与平等竞争的冲突、财产自由与财产平等的冲突.知识产权中自由与平等的冲突是无法避免的,也是无法消除的.知识产权只有根据社会实践发展的需要,努力寻找自由与平等的最佳平衡点,在最大程度上实现自由与平等.  相似文献   

2.
刘振华 《学海》2007,(6):106-109
孙中山的女权思想,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主张"将来必予女子以完全参政权";主张"天赋人权,男女本非悬殊,平等大公,心同此理";主张"惟女子须急求法政,学知识,了解平等自由之真理",重视女子教育事业.但是,由于社会历史文化等条件的限制,民国时期女界所强烈要求的女子参政权、男女平权等问题并未得到完全解决,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孙中山的女权思想处于一种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交织之中.  相似文献   

3.
别尔嘉耶夫认为,悲剧的发生同恶相关,并进而同善、同善恶的区分相关,而既有善恶之区分,便有善恶之未分,即所谓善恶彼岸。在善恶未分之彼岸者只能是原初的自由,它先于存在,是世界存在的最终根源,并是人的自由之所本。原初自由集精神、永恒于一身,而统治着世界的则是必然法则。人既拥有原初自由,追求无限、永恒,却又无时不在必然的牢笼中,悲剧即自由与必然的冲突对人的毁灭或裂伤。由于自由、精神是永恒的,是人生意义和人生命能得永恒的保证,故惟有不惧生命苦难而以自由和精神之信念同必然力量进行抗争,才是真正的克服悲剧之途。  相似文献   

4.
如果可以将追求现代化界定为自鸦片战争后中国近现代史的主线,那么,孙中山先生可以说是上世纪末本世纪初探求中国现代化之路并终生为之奋斗不息的伟大先驱。其一生之理想可一言蔽之曰:实现中国之现代化,“使人民一律享受近代文明之乐”,并“促进将来世界之文明”。以孙中山选集》,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369页。kXT凡引该书,只注页码)所谓“现代化”或“近代化”乃是晚近才在中国被提出来进行专门讨论的理论和现实问题①,因而在孙中山先生的著述中尚不多见②。但孙中山先生不仅毕其一生孜孜以求中国之现代化,而且为此提出了宏大…  相似文献   

5.
孙中山以自由、平等、博爱等人道主义现代伦理理念为指导 ,从道德本体、道德规范的内容、人格模式、道德价值定位等视角将传统伦理转化为现代伦理 ,实现了传统伦理向现代伦理的跨越。孙中山伦理思想在中国近现代伦理思想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6.
自由观在康德哲学体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纯粹理性批判》表面上是讲认识论,实际上却是在为人的自由开辟道路,《实践理性批判》虽主要讲道德,“而道德法则是自由的认识理由”。①本文试图在对康德自由观作历史考察的基础上理清其逻辑进程。一、康德自由观的历史考察1.苏格拉底与智者派:善与恶的冲突古代希腊思想家们很早就已经开始关注人的自由意志问题了。在苏格拉底看来,人的美德是天生的,它植根于人的内心深处,他说:“没有人自愿趋恶,或接受他认为是坏的(结果),趋恶避善是不合人的天性的。”②人们之所以会作恶,只是…  相似文献   

7.
孙中山的伦理思想是在近代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中形成的,其形成标志着中国近代民族资产阶级伦理思想的成熟。他的基于“民生史观”的道德起源和本质论;张扬“自由、平等、博爱”的道德观;“为主义而奋斗”的人生观;包含着许多合理积极宝贵内容,值得认真地继承与弘扬。  相似文献   

8.
<正>义是社会的首要价值,是维系社会秩序、塑造社会风尚的伦理智慧。新自由主义者诺奇克与罗尔斯的正义观在自由问题上无实质分歧,二人争论焦点在于如何看待平等,具体表现在正义基石—权利VS公正、政府角色—最低限度的国家VS多功能国家,以及分配正义—资格理论VS背景制度三方面。分析这些争论对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义观具有一定的理论与现实意义。结合中国传统文化的群体价值取向和大同理想以及马克思主义平等观等思想渊源的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义观可借鉴"最大最小值"规则,从尊重公民基本权利,平等优先于善;合理把握市场机制与国家调控之张力,发挥政府职能;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之关系,缩小贫富差距;建立健全社会扶贫体系,增进百姓福祉等路径,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义观,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后一公里"的关键期做好扶贫工作,真正实现社会主义的公平正义。  相似文献   

9.
《学海》2018,(1):63-73
当前中国的城市化地区,因居民户籍身份形成权利二元结构,有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根源于威权主义治理的权利分配体系和社会利益组织化形式。城市化地区权利二元的不平等结构引发的社会冲突表现在价值观、信仰以及对于稀缺的地位、权利和资源分配的争夺上,导致城市化地区社会冲突的性质发生了变化,从由经济因素引起的冲突转变为由权利分配引起的冲突,经济上的不平等直接表现为应得权利的不平等。因此,在城市化地区,需要以消除权利差别体系为中心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这一方面关系到城市威权主义治理的现代转型;另一方面关系到城市化地区的权利平等与社会公平正义。  相似文献   

10.
上个世纪 90年代 ,随着传统社会主义国家大规模改革浪潮的出现和前苏东的剧变 ,自由、平等与正义同样成为马克思主义关注的热门话题。在变迁后的原社会主义国家 ,亲历了历史剧变的前东德学者面对着两种不同的社会形态 ,深切地感受到马克思主义与自由主义两种意识形态的激烈冲突 ,并开始从理论上对自由、平等与正义问题进行思考。这一思考反映了时代问题。从历史背景来看 ,马克思没有专门对这些观念从理论上进行过系统的分析和论证 ,但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对社会主义的论述实际上蕴涵着自由、平等和正义的价值观。传统社…  相似文献   

11.
哈耶克认为,由于当代西方主流的社会正义范畴的内涵尚不明晰,因此人们不可能就社会公共利益达成共识;追求社会正义必然会摧毁自生自发的自由社会秩序,必然导致政府专权,导致群体利益之间的冲突。由此,他反对当代主流的社会正义思想,并提出了独特的社会正义观。哈耶克的社会正义规则是否定性的,核心内容是程序正义,最基本的分配方式是市场分配,价值目标是维护个人自由。他的社会正义观的合理之处是充分肯定了个人自由的价值、法治在保障人权中的重大作用、个人与群体地位上下流动的积极作用;其不足之处是对自由、平等、正义等范畴的理解存在片面性。哈耶克的社会正义思想启迪我们:建设和谐社会,必须协调好自由与平等的关系,处理好程序正义与实质正义的关系,加强法制建设,保护人的自由权。  相似文献   

12.
国家富强是中国近代以来社会哲学的首要目标.它可分为两大要素,即国家物质力量和民族凝聚力.在现代社会体制中,这两大要素的实现各自需要不同的伦理精神:物质力量的实现所要求的主要是自利、自由和竞争意识,而民族凝聚力的实现所要求的主要是共同体意识和平等观念.这些伦理精神之间存在的一定程度的矛盾性就构成了国家富强的内在伦理冲突.这一冲突的调节原则,可以有不同的构想.对于这些问题的论述,严复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思想范例.  相似文献   

13.
传统施与德行的利益非对等性及其时代限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分配正义的角度来讲,施与显然不同于交换,交换的原则是对等,施与只是付出而没有获取,它是不对等的.在中国传统社会,施与其实一定程度上产生了平衡社会财富的作用.但在以正义、自由、平等为行为价值中心的现代社会,社会公平是通过社会基本分配制度来保证的,而施与,在它因利益非对等而成为一种美德的同时,由于与正义的对等原则相冲突,表现出了其社会功用限度.现代社会,一些与正义相左的德行,也许要受到重新审视.  相似文献   

14.
大众文化是现代社会一道亮丽的文化景观,但大众文化存在着不容忽视的不同价值向度的冲突问题,这些冲突构成了大众文化价值底线的维度。法兰克福学派从社会批判的视阈来审视大众文化,围绕"自由"与"伪个性"的冲突,主要从自由与退化、韵味与复制、整合与民主三个方面深刻揭示了大众文化不同价值向度的冲突问题,为当下中国如何引导大众文化、发挥文化应有的功能提供了一种分析框架。  相似文献   

15.
孙中山学说与儒家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中山在向西方寻求真理的同时,也没有忽视中国优良传统思想文化的价值,重视继承、弘扬,其中儒家学说中有不少观点就是他所乐道的。 一 继承与吸收,无论是对一个思想家、一个学派的形成发展,还是对一个民族(或国家)具有时代气息、民族特色的新思想新文化的创立,都是不可少的,从近代中国来看,有成就的思想家大都重视继承和吸收,只不过其侧重点不同。孙中山就是其中较为典型的一人。 孙中山的理论、学说,是在“新旧潮流相冲突”中逐渐形成、不断完善的。他认为中西文化各有其特点、短长,“各有各的文明”(《在桂林学界欢迎会的演说》)。立足于这一点,从反封建的民主革命需要出发,他说:“余所治者乃革命之学问也。凡一切学术,有可以助革命之知识及能力者,余皆用以研究之原料,而组成余之‘革命学’也。”(《与邵元冲的谈话》)“一切学术”,当然包括儒学乃至中国传统思想文化。让我们看看他自己是怎么说的,如何做的。  相似文献   

16.
讨论会于1989年10月7~10日在北京、曲阜两地举行,有中外学者300余人参加。会议主题是孔子儒学对现代社会的影响及其历史演变过程。会议收到论文200多篇,涉及范围十分广泛,本文仅就孔子儒学对近现代社会影响的讨论综述如下: 一、孔子的人道原则与中国近代的人道主义思想、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区别和联系许多学者认为,与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相联系的人道主义思想主要来自西方,但与中国传统思想,特别是孔子的人道原则在思想上亦有继承关系。丁祯彦认为,康有为的《大同书》以进化论为根据,用资产阶级的人道主义反对封建等级制度,主张建立自由、平等、博爱的乌托邦,虽然终究是空想,但这是许多进步思想家共有的观念。后来孙中山也用进化论来解释古代的大同学说,提出“天下为公”,强调要建立三民主义的理想社会。社会主义传到中国以后也有一个从空想到科学的过程。李大钊把大同  相似文献   

17.
<正> 中国孔子基金会学术委员会和南京大学中国思想家研究中心,目前正积极与海内外学者合作,撰写包括孔子、孙中山在内的有二百位传主的《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毛泽东早在三十年代就曾提出:“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这在今天仍然有其现实意义。我们国家正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中国历史的延长和发展,因此,离不开对中  相似文献   

18.
五台山文化是多种文化融合的具有区域特色的文化,其主要是佛教文化,核心是文殊信仰。文殊是般若智慧的化身。般若智慧是一种圆满的彻底的辩证的理性的自我超越思想,是中国人民乃至东方人的一种生存智慧和高级的理论思维,也是沟通中西文化的一个法宝。因此说,文殊精神就是大智无我、平等自由、圆融和谐、创新发展。简言之,就是智慧、和谐、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19.
文化现代化的困境与地方性知识的实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连连 《学海》2004,(3):79-84
现代化的全球性进程 ,生发了不同地区和国家传统与现代性的矛盾冲突 ,构成了文化现代化的历史与现实困境。面对现代化与反现代化、后现代思潮之间的矛盾以及强势文明与弱势文明之间的冲突 ,以地方性知识的实践为条件 ,寻找文化现代化实现的途径就成为一种客观要求。因为地方性知识的分类、过滤和选择是文化现代化实现的基础 ,而它在实践中的兼容与变异则是文化现代化实现的动力 ,其平等眼光与内部眼光更是对普适性现代化观念和进程的一种矫正。  相似文献   

20.
“新左派”主流知识分子强调转型期中国民主建设要重视大众参与,要加强国家能力,要继承平等的历史遗产,同时亦强调坚持“自由左派”之立场,反映他们对中国改革的双重警惕:既要防止滑向自由放任的市场主义,又不能以社会平等凌驾政治自由.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新左派”与自由主义之争,实际上是自由主义谱系内部不同价值取向之间的内在张力在中国语境中的生动呈现,这种争论既有益于拓展中国改革创新的理论空间,亦彰显出新时期知识分子的中国化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