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22 毫秒
1.
试论邓小平对唯物史观的新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论邓小平对唯物史观的新发展吴娟唯物史观是马克思的“第一个伟大发现”,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内容,它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色彩和价值取向。我国以马克思主义作为国家意识形态,作为我们各项工作的指导思想,对唯物史观的理解,至关重要。如果在唯物史观的理...  相似文献   

2.
本文考察了从康德的“世界公民”、黑格尔的“世界历史个人”到马克思的“世界历史性的个人”思想的历史演变,进而认为,康德哲学的意义决不仅仅在于它是近代哲学主题由本体论向认识论转变的完成者,更主要的是它开启了近代哲学主题由认识论向历史观的转变这一“新的哲学变革”;黑格尔哲学以其“宏大的历史感”和否定性辩证法使历史观的探讨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而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则使历史观真正奠立在科学的基础上,从而完成了近代哲学主题由认识论向历史观的转变。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现汽化建设过程中,有必要重新认识和把握马克思的哲学革命的实质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自从本刊去年第7期开设“关于价值问题的探讨”这一专栏以来,得到了广大理论工作者的热情关心和支持。从讨论的情况看,价值理论研究与科学历史观的关系,显然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其中包括若干层次的子问题,诸如:怎样理解价值与社会历史规律的关系,社会历史的主客体及其矛盾运动与人们的价值选择的关系;如何认识价值标准与评价标准的关系,价值标准与真理标准的关系;在价值问题上,怎样在克服相对主义的同时,又避免陷入绝对主义的窠臼;在“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和“交往的普遍化”过程中,如何把握历史发展的总趋势与人们的价值追求的关系,从而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历史活动的主体——广大人民群众的能动作用、首创精神;在我国改革开放进入关键阶段和建立、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时期,深入、全面地把握唯物史观关于社会发展的动力、社会进步的尺度的思想,对于我们科学地认识并有效地处理效率与公正、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等方面的关系问题具有怎样的方法论指导意义;如此等等。如所周知,价值问题本质上是个历史观的问题。价值理论与科学历史观的关系之所以成为当前价值理论研究的薄弱环节,一方面固然说明问题本身有相当大的难度,另一方面恐怕与我们长期以来的研究态度、研究方法的某些欠缺不无关系。可以预料。只要我们全面、细致、深刻地把握科学历史观的精神实质,而不是纠缠于经典作家的个别词句,深入地探索,揭示当代社会实践和科学发展提出的重大现实问题,不断地加强学科间的合作与交流,有关这方面的讨论一定会有较大的进展。这,也是在当代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方面之一。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我国哲学界对马克思主体问题的探讨,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上的自我深化。在这一深化过程中,涉及到如下的几个方面的问题有待进一步的探讨,即:马克思的主体理论与哲学基本问题的关系问题;马克思主客体理论与科学的实践范畴的结合所引起的哲学发展趋向问题;以上两个问题与马克思唯物史观理论建构的关系问题。我们的研究,力图历史地逻辑地探讨马克思在如上诸问题上的批判研究及其在哲学上实现的革命变革。  相似文献   

5.
论马克思历史观对事实与价值冲突的两种解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事实与价值在现代社会中冲突的加剧,如何科学地阐释并解决这种冲突,就成为唯物史观所面临的重大文化使命。一百多年前,马克思在建构唯物史观的过程中就已为科学地解决这种冲突奠定了基本的方法论前提。本文不同意西方个别学者把马克思历史观说成是立足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哲学将“实践”引入哲学,从人的社会实践出发,既奠定了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础,也奠定了彻底的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础,为回答唯心主义、不可知论的挑战,科学地、唯物地解决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马克思主义哲学把实践的观点看作认识论和社会历史观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因此对实践本身的理解就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首要问题。我们以往关于实践问题的  相似文献   

7.
把实践纳入哲学并使之成为核心概念,并不是马克思的创造。但真正地认识和理解实践并对实践作出科学地分析以用来指导改造世界的活动,却是马克思对旧哲学革命性变革的精神实质。这场变革,既是对以往哲学的总结,又是新哲学发展的起点。在1845年初马克思写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及他和恩格斯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就是马克思实现这场变革标志着唯物史观产生的划时代著作。研读这两篇文章,并以马克思哲学科学实践观的基本精神分析我国社会主义实践活动中遇到的问题,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一、马克思实践观是对旧实践观的批判…  相似文献   

8.
1、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马克思主义哲学所具有的唯物、辩证、发展的种种理论性质,马克思主义哲学所具有的唯物论和辩证法之间、自然观和历史观之间、世界观和方法论之间、真理观和价值观之间、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之间的统一的这些理论特点也都导源于实践的观点、导源于对实践的科学理解。传统的斯大林模式把实践仅仅理解为认识论范畴在根本上不符合马克思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精神实质。马克思的这个提纲并不只是认识论的提纲,而是涉及到马克思主义哲学各个理论论域的提纲。实践观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这…  相似文献   

9.
看来,在传统与现实关系问题的研究中,如何肃清观念论的文化史观之影响,切实地(不是“穿靴戴帽”、“贴标签”式地)贯彻唯物史观,仍然是一个值得注意探讨和解决的重要课题。因而,关于思想史同现实的社会实践发展史的关系问题似乎有再度提起的必要。例如,要对一个民族的传统作出理论上的概括,首先遇到的就是到哪里去寻找民族传统、如何确定民族精神的发展方向等问题。研究传统当然不能不处理许多有关思想资料;然而,为了正确地揭示这些思想资料的真正内涵,社会实质并对其历史价值作出科学的评价,是否还应当探讨一下思想史同以社会实践为基础的社会历史之间的真实联系,以及所谓传统凭借什么能“传”到今天并对现实生活继续发生影响等问题呢?进一步地说,当试图以某种观念模式的重建作为解决当代社会难题的良方时,是否还需要探讨一下这种方案在当今世界得到普遍理解和接受的实践基础?总而言之,为使关于传统的理论研究真正取得经得起历史考验的成果,为改进研究方法而下一番苦功夫是值得的。而这里所说的研究方法,不是个单纯的技术问题,归根到底是个哲学历史观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在自己后期经济学研究中形成的关于“必然王国”与“自由王国”的理论,是他晚年在历史辩证法话语的特定主体向度中,对科学历史观、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学说进行统一理解的一个重要观点。可是长期以来,在我们的传统哲学解释框架里,这一重要的理论只是在抽象的“未来人类解放”这一逻辑质点上被简单诠释。依我所见,马克思关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转换的理论确证,内含着极为深刻的哲学命意,而科学地深入理解马克思这一重要论点的本真含义,对于我们今天对传统哲学解释框架的否证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  相似文献   

11.
唯物史观:发展还是超越?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所在 ,列宁把它称之为“科学思想中的最大成果” ,由此 ,过去在历史观和政治观方面占支配地位的那种混乱性和随意性 ,被极其完整严密的科学理论所代替。无疑 ,随着时代的前进 ,唯物史观也要丰富和发展。发展首先要在坚持它的基本精神、基本原则的前提下进行 ,不能重新回到被马克思所消除了的以往历史理论的主要缺点上去。倒退不是“创新”。唯物史观又只能在将其基本原则运用到社会历史实践中去、运用它们来分析和解决人类所面对的一系列重大现实问题的过程中才能丰富和发展 ,而不能对它采取教条主义的态度。当前 ,世界正在发生急剧的变化。正确地理解、阐释和发展唯物史观 ,以唯物史观为指导 ,科学地分析现时代的本质和特征 ,揭示当今社会深刻的矛盾冲突及其根源 ,把握其发展规律和变化趋势 ,认清我们的历史地位和责任 ,已成为哲学研究的一个重大课题。这里发表王锐生同志的文章 ,希望推动这方面的研究和探索  相似文献   

12.
本文采用的“价值观”概念,是指在哲学上作为一个理论分支的“价值论”,不是指作为人们现实社会意识的“价值观念”;而“历史观”则是指以狭义社会历史为对象的理论,如“唯物史观”,不是指广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考虑到近年来一些同志实际上主张“哲学就是历史观”,“历史唯物主义”在这里已不是狭义唯物史观的同义语,而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总体名称之一,即与“辩证唯物主义”和“实践唯物主义”外延相同的概念。因此有说明的必要)。在哲学上,价值论和历史观是分属不同划分层次和系列的理论分支:历史观与自然观、思维观同列,…  相似文献   

13.
唯物史观第一要阐明唯物主义地解决社会生活领域哲学基本问题的特点;第二要确定社会现象物质性的范畴;第三要揭示人们的社会改造活动的作用。我们认为,这三个方面正是唯物史观的核心。同时应当指出,这三个方面是相辅相成的,因此如果不指明社会生活的物质因素对社会意识的第一性关系,那么就无法对历史作唯物主义理解,而且,如果不把实践当成理论和社会进程认识论的有机组成部分,那么实际上也就谈不上唯物史观。一、唯物主义地解决社会领域的哲学基本问题众所周知,马克思和恩格斯制定的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范畴,乃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范畴。关于这两个范畴的内容问题,在苏联哲学界中,目前仍然存在着很大的意见分歧。图加林诺夫把马克思关于“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实际生活过程”这一著名原理  相似文献   

14.
唯物史观与人的发展理论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唯物史观作为开创性的社会历史观 ,不仅提出了系统的社会历史宏观解释框架 ,还确立了以人的发展为核心的价值取向。揭示唯物史观科学认识和价值取向的统一 ,确定人的发展作为唯物史观基本价值维度的地位 ,在唯物史观框架中探讨人的发展问题并以人的发展理念诠释唯物史观 ,有助于提升人的发展理论的研究层面 ,建构人的发展理论的当代形态 ,丰富唯物史观的理论内涵 ,扩展和深化对唯物史观当代性特别是当代价值的理解。一对于唯物史观的内容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做过精炼的概括。恩格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指出 ,作为马克思的第…  相似文献   

15.
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几个问题/黄(木丹)森/中国社会科学.1991,6马克思哲学本体论思路历程/俞吾金/学术月刊.1991,11马克思社会历史进程理论考评/万斌/苏州大学学报.1991,4马克思早期对人本质问题的研究不能逻辑地导向唯物史观/于文军/理论探讨.1991,6关于马克思“世界历史”范畴的理解/江丹林,孙麾/哲学动态.1991,11马克思恩格斯美学思想的体系/庄锡华/苏州大学  相似文献   

16.
本文拟从社会发展的事实和价值两个维度,尝试对近代以来发展哲学的]变理路进行探讨,揭示社会发展问题的深层根源,理解马克思发展哲学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一、科学世界观与近代发展真理论主流以事实和价值两个维度对发展哲学进行界定,可以把发展哲学划分为发展真理论和发展价值论。这种划分并非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只是理论倾向性所体现的程度不同而已。如在马克思的发展哲学那里,事实维度和价值维度就是“一体两面”地统一在一起的。发展真理论的形成与近代科学存在着密切的关系。由于自然科学的伟大成就及其社会效应,自然科学成了近代…  相似文献   

17.
莫春菊 《学海》2015,(4):24-29
马克思具有丰厚的公共性思想。人与社会的互动是马克思公共性的出场世界,是马克思公共性存在的客观基础;公共利益是马克思公共性的基本要义,是马克思公共性的核心所在;自由是马克思公共性的价值旨归,是马克思公共性引导和规范未来的实践图景。三者层层递进又互相融合,共筑着马克思公共性大厦。虽然马克思没有对"公共性"进行正面地论述,但其公共性在唯物史观中是以蕴含性的方式存在,要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观和历史观的立场方法和逻辑来理解马克思公共性的生成。  相似文献   

18.
崔昆 《世界哲学》2023,(3):5-15+160
“塔克-伍德命题”提出了“马克思主义评价”问题,即“马克思是否对资本主义作道德评价;是否有非道德评价方式;这些评价方式的地位与关系”。经典理论在资本主义道德评价上呈现出矛盾态度,这应从“唯物史观内部本质与非本质层次划分”角度解释。按此,道德评价的可能是在一个特定意义上被承认。但通过对经典理论中具体价值评价的性质甄别表明,其中的价值评价主要是历史评价,道德评价既不占数量上的主导,其功能也主要是服务于历史观的巩固。故总体意义上,“不作道德评价”是经典理论对资本主义的主要理解。这一评价状况的深层原因是经典理论中“科学与道德”两种基本思维关系问题即两种思维是分开的,且科学思维是主视野。就此而言,以往反驳“塔克-伍德命题”的道德主义立场,其论证走向了另一极端,导致马克思主义科学思维的遮蔽。  相似文献   

19.
技术理性问题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这里发表的两篇文章,都涉及到技术的本质、技术的社会作用、技术进步和文明发展的关系问题。应当说,这是一个很严肃的问题;特别是在当前,我们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以科技进步推动经济社会的综合协调发展,有关这方面的探索就愈益显得迫切和重要。这种探索只会促进而不是妨碍我国的科技进步和现代化建设事业。其中涉及一系列重大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难题是需要我们从正面予以研究的,诸如:怎样理解技术的本质、技术与人的目的、意志和自由的关系?如何认识技术的社会作用、技术应用的积极意义与消极后果的关系,从而在推动科学技术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促进文明发展的同时,有效地避免和克服西方工业化以来日趋严重的“物支配人”、“人的物化”等消极因素?怎样理解技术与价值的关系;发展科技的过程中,如何正确认识并有效地处理环境污染、能源危机、核威胁、区域间技术竞争与合作的关系等全球性问题?所谓“技术统治人”、“技术支配人”的实质是什么?现代西方的某些流派虽然较早地注意到了这些问题,但囿于唯心史观的束缚,在那里并没有使这些问题得到科学解决。而全面、准确、深刻地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从唯物史观的真理观与价值观相统一的方法论高度,揭示这类问题的实质和解决途径,对于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则具有重大的意义。毋庸置疑,理论界对这些问题意见纷纭,甚至还存在相当大的分歧,其中反映出人们在历史观和价值观上的差异。要使有关这类问题的讨论有较大的进展,结合对现代西方哲学的批判,深化对唯物史观的理解是一个极其重要的环节。那种囿于对科学历史观的简单化理解而对现实问题习惯于贴标签、套公式的研究态度和方法,总是在社会实践的急剧变化面前显得手足无措。马克思当年对工业的本质曾做过一个精辟的论断:“工业的历史和工业的已经产生的对象性的存在,是一本打开了的关于人的本质力量的书,是感性地摆在我们面前的人的心理学;对这种心理学人们至今还没有从它同人的本质的联系上,而总是仅仅从外表的效用方面来理解”。这对于我们科学地把握技术问题不同样具有方法论的启迪吗?  相似文献   

20.
青年马克思对实践理解的演化张阳升马克思一登上哲学舞台,就面对贯穿德国古典哲学的关于思维和存在如何统一的问题。费尔巴哈以存在为主体、思维为宾词,克服了黑格尔用精神来统一存在的错误。但是他没有解决思维和存在如何统一的问题。马克思独具高见地提出了两者相统一的中介桥梁范畴即实践。一开始,马克思将实践仅仅理解为哲学的实践,并且“哲学上的实践本身就是理论的”。这种哲学实践是立足于自我意识立场上的理性批判活动。《德法年鉴》时期的青年马克思越出纯哲学的批判而达到政治性的实践理论,他认为实现人类解放的途径就是哲学与无产阶级的结合,无产阶级在哲学的统率下对现实进行武器的批判。由于从政治性实践角度对无产阶级及其阶级意识的关注,马克思思想的触角就不能不触动工人的工资、资本的利润,即政治经济学这块园地。((18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以异化劳动学说作为思想基础的。在这里,马克思是从人的本质出发去阐述生产劳动的,这是一种现实中并不存在的理想劳动。这种抽象的劳动实践是自由自觉的活动,是思维和存在统一的中介,以此即可消除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的绝对统一。《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立足于“人的感性活动”,这标志着马克思对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