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思想政治教育是阶级社会的产物,是整个阶级社会所共有的精神生产实践活动,在阶级社会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集中表现在维系阶级统治的精神支柱、提供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提供社会管理的有效途径、营造社会改造的舆论力量等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2.
意识形态指在阶级社会中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的思想上层建筑内容,是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的价值观念体系,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文学艺术、宗教、哲学和其他社会科学等意识形式。邓小平作为党的第二代领导核心,从一开始就十分重视意识形态问题。科学的梳理邓小平意识形态理论的主体内容既有利于全面了解邓小平理论,也有利于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3.
来稿摘编     
一、魔方:改革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有人机智地将整个社会改革比做“魔方”。“魔方”是立体结构,它的几个面有机联系为一个整体,在运转过程中每一个面的结构的变化,都必然引起其他面结构的相应变化。社会改革也是这样,经济结构的变化,必然引起政治结构、思想意识形态结构的相应变化。人类社会是一个以人的实践活动为内容的有机大系统。当人的实践活动以某种较稳  相似文献   

4.
论社会思潮的预测和疏导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林锦峰 《现代哲学》2001,2(2):36-40
社会思潮是社会中一定历史时期较为普遍流行,并对社会有较大影响的社会意识。作为思想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社会思潮总是打上各种不同阶级、党派、集团的烙印,其中有进步的,也有落后的,甚至是反动的,或者鱼龙混杂,兼而有之。它们对人们的思想影响和社会发展的作用各不相同。或则导人进取向上,推动社会文明和进步,或则搅乱人们的思想,使人颓丧、沉沦、腐败,破坏社会稳定团结,阻碍社会前进。我国历来重视对社会思潮的预测与疏导。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为确保改革开放顺利进行,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稳步发展,更是把这项工作纳入精神文明建设中的重要内容,成为强有力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本方针或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5.
《学海》2017,(6)
思想政治教育包含丰富的内容,构成了完整的内容体系结构,内容结构的优劣直接关系其目的的实现和任务的完成。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诸多需要解决的理论与实践问题,针对大数据的特点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进行优化,将更有助于功能的发挥和价值的实现,更能满足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进步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期盼。  相似文献   

6.
思想政治教育诸要素中,对内容结构的分析,说法较多,但大多是从内容的条、块构成来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结构。这样划分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规定得较为具体,便于教育者在教育中把握,但由于规定的内容过于细致,不能揭示出条、块之间内在的关联性。造成内容定得过窄,而体系却很松散,不利于充分发挥教育者和教育对象的主观能动性。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的发展阶段,要使思想教育在培养人们正确的思想观念中发挥主导作用,我们应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结构有更进一步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前面谈到,人们创建和信仰佛教是出于避苦求乐思想,而基于这种思想人们又设计(幻想)了各类佛国社会。我们知道,所谓社会理想,主要是指一定时代一定阶级的政治理想,“它包含着对社会制度和政治结构的性质和特征的要求和设想,……包含着对一定的理想人格的选择标准。”(罗国杰《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第439页)那么,所谓佛国社会的理想人格究竟是什么,是否也包含着一定的选择标准呢?  相似文献   

8.
西方国家的宗教教育非常活跃,并行使某种思想政治教育的职能。西方国家的宗教教育在对国民进行道德熏陶和政治控制,培养公民的民族精神和社会信仰,调和阶级关系,维护社会稳定,以及解决公民日常的思想问题和精神困惑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对我国思想政治教育有着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社会政治系统中的有机组成部分,面对的对象是处于“社会政治生态”中的人,即“政治人”的价值身份.在工业社会危机日益凸显的困境下,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应走向以自然、社会和个体生命互为生态性存在的“生态人”.“生态人”的提出与实现,推动了思想政治教育中人学范式的转换.  相似文献   

10.
自明清以来,中国的社会结构(包括经济结构、阶级阶层结构、政治结构等)缓慢地发生着变化,但在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这种变化不过是根本社会结构不变基础上的量的变化,传统政治伦理仍然是在原有框架下所做的改良,无所谓转型的问题.而近代以后,中国的社会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中国传统政治伦理由此也进入了新的阶段.  相似文献   

11.
社会心理和人的选择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人学的重要内容,社会心理既是时代精神的折射,又是社会经济、政治的"气象图",是透视社会问题的窗口,所以它对人的行为具有重要影响,是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重大作用的重要表现。在社会结构中,它是介于宏观和微观之间的中层理论,所以它又是人学理论中的新方向。  相似文献   

12.
简论社会心理与思想体系的关系——兼答周积泉同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 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普列汉诺夫第一次明确地将社会意识区分为两种基本形态,即社会心理和思想体系。单就“社会心理”这个概念来说,社会学研究它,心理学也研究它。“社会心理学”作为社会学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具体的社会变迁、历史事件对个体的人 (或社会集团) 的心理因素的影响,揭示社会心理与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各种思想和行为的关系,因此,它又可以称为“心理社会学”。“社会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人的心理活动所赖以产生和发展的社会因素和条件,即研究和社会有关的心理学问题。在历史唯物主义中,“社会心理”概念是作为社会意识的一种基本形态来研究的,它指一定历史时期社会上流行的普遍心理状况或某阶级、某集团的心理状况。相对于思想体系而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后期西方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盾 《哲学动态》2006,(11):30-33
阶级理论是马克思政治哲学的核心内容。马克思认为,在现代社会,只有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是两个最重要的阶级,这两大阶级的对抗体现着现代社会的政治结构的本质,这一对抗的结果将是无产阶级通过政治革命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实现人类的解放。然而,20世纪特别是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历史发展却使情况变得复杂:资本主义体系并未崩溃,而是通过引入组织化和弹性生产而具有活力;工人阶级战后的政治活动影响较小;社会结构的变化并未趋向日益简化的阶级对立,而是变得越来越不透明,到处都在生成复杂的不稳定的“自发的领域”。面对这些情况,20世纪后期以…  相似文献   

14.
在社会生活中,作为人们的立场、政治路綫和政治方向来说,有没有所谓不偏不倚而居“中”的某种立场呢?我们说,这种“中间立场”,在客观上是不存在的。我们所说在客观上的不存在,是指这种以“中间”为立场、路綫和政治方向的“中”,在客观上是不可能真正居于“中间”的。因为从社会阶级关系来说,生活在阶级社会里的人,都要占着一定的阶级立场,不是这一个阶级,就是那一个阶级;不是趋向于这一个阶级,就是趋向于那一个阶级;或者是在这一方面趋向于这一个阶级,在那一方面又趋向于那一个阶级。任何超阶级的所谓中间立场是不存在的。其次,从唯物主义辩证法的发展观点上来看,任何人不是向前发展,就会向后倒退;不是  相似文献   

15.
一、情感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重要位置人都是有情感的,人的任何认识和实践活动都是伴随着情感过程去完成的。思想政治工作以人为对象,当然不能无视情感的重要作用。成功的思想政治工作不仅要做到以理服人,还要做到以情感人,使情与理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是由情感因素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重要位置所决定的。在思想政治工作之初,积极的情感能为晓之以理准备良好的心理环境。人是需要交往的,交往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共同活动的特殊形式,人们的交往主要是情感和信息的沟通,它具有选择性和层次  相似文献   

16.
略论孔子“仁”“礼”“政”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用“仁”、“礼”、“政”概括孔子的伦理和政治思想。“仁”,“礼”、“政”的基本精神是以“贵和”为指导,通过“仁”以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礼”以和谐个人与国家和社会的关系,“政”以和谐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的关系,从而构成一种熔伦理、宗法、政治为一炉的思想理论,对春秋末年的尖锐的社会矛盾起着缓和作用。“仁”、“礼”、“政”思想还以强大的感染力渗透到古代社会各个阶级、阶层,养成了统治者因循守成和小生产者求稳怕乱的心理状态,并增强着统治者进行自我调节和政治调节的应变能力,延缓着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春秋战国时代,社会阶级斗争及矛盾日益尖锐。在此期间,代表不同阶级和不同政治派别的思想家、教育家纷纷提出自己的学说,互相争论,形成了一个百家争鸣的局面。在这场争鸣中,关于人性问题的争论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各家提出了有关性善、性恶的理论,形成了各种不同的人性观。这场争论,一直延续刭汉、唐至明末清初的王夫之,可谓达到了一个较高的水平。关于人性善恶的争论,实际上是对人的心理实质,以及心理发生、发展和遗传、教育、环境的相互关系的理论探讨,是心理学中的一个重大理论问题。通过这一问题的研究,可以阐明中国古代学者对人的心理发生发展的基本思想和教育思想。  相似文献   

18.
究竟什么叫幸福?应该树立什么样的幸福观?这是人生观教育中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认为,幸福是人们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在一定的社会实践条件下,对生活产生的种种感受,以及对生活意义的认识和评价。因此,在一般的意义上来说,幸福就是在为实现崇高的理想的奋斗过程中,人们意识到智力和体力发挥的程度而产生的一种道德满足感,并包含有积极的道德评价因素。“幸福”虽然表现为人们的意识和感情,但它又具有十分现实的社会内容。它受一定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民族传统等制约,其中社会的经济关系起决定作用。因此,不仅幸福实现的程度与社会的发展水平相一致,而且人们所处的时代不同,从属的阶级不同,对幸福的理解也不尽相同。就是说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阶级,有着不同的幸福观。  相似文献   

19.
韩振国 《学海》2005,(1):67-73
抗日根据地政权建立之初,由于政权工作不够深入和农民传统政治文化心理惯性,乡村社会权力文化网络依然在一定程度上发挥着作用.在乡村民主选举推选出的基层行政人员中,旧政权任职的传统权威人物依然占有重要地位,而且是推动乡村基层权利机器运转的主要动力.阶级成分的比重不足以说明乡村权利结构的真貌.  相似文献   

20.
王静  霍涌泉  宋佩佩  张心怡  杨双娇  柏洋 《心理学报》2019,51(11):1281-1290
心理建设思想是孙中山革命和建设理论的重要内容。目前, 学术界对孙中山的思想在哲学、政治、文化等领域, 做了较多研究, 而从心理学视角的探索还较少。孙中山非常重视人的心理对社会政治的巨大作用, 强调心理建设对于人类发展和进步的重要意义。心理建设在他的革命与建国方略中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他创造性地提出了“知难行易”的命题, 强调了科学认知的艰难和重要性, 体现了孙中山独特的知行观。突出了心理建设在革命与建设中的核心价值和引领作用, 主张心理建设与社会发展和国家建设相联系。在当今时代中, 孙中山的心理建设思想依旧熠熠生辉, 他的奋斗精神、思路与方法已经成为我们实现民族复兴和现代化建设的宝贵精神财富, 具有重要的启迪作用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