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管子和孙子的兵学思想是齐鲁兵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分别体现于《管子》和《孙子》书中。由于二人所处地位和历史环境不同,导致二者兵学思想在有很多共同点的同时,也存在很大的不同之处。主要差别在于:管子战略论述取向为强国称霸,孙子战略论述取向为全胜保民;《管子》一书的主要内容是论述"统帅之学",《孙子》一书主要内容是论述"为将之道"。在战争几个重大要素上管子和孙子也存在若干差别。  相似文献   

2.
龚武 《管子学刊》2016,(2):13-17
学界奉行宋代以来的"管书非管著"论,使得今本《管子》各种正式出版物均仅署校注者或译者之名,而不署"管仲撰"。早于西汉初年,著名政治家贾谊即作《新书》,以"管子曰"引用《管子》原文,全书共4次,均存于今本《管子》相关篇目。贾谊不仅阅读、效法管子,其"《管子》体"著述《新书》具有承前启后的典型性和代表性。今本《管子》虽成书于刘向编修,但其文本主干为管仲撰,而管书最早可上推到姜齐桓公时代或稍后,至少应在"田氏代姜"之前。《新书》与《韩非子》《史记》及《管子》构成密切的互文关系,从而形成管仲是《管子》主要"责任者"或"著者"的系列证据链,证伪了宋代以来的"管书非管著"论。  相似文献   

3.
现存《管子》一书部分篇章被认为属于法家系统著作。一些学者认为《管子》是齐法家的代表,甚至认为《管子》以齐法家政治思想为主导,其特点是"法教并重",强调《管子》法家与商、申、韩等为代表的三晋法家思想有别。而另一些学者则将《管子》中的一些篇章与三晋法家同等看待。事实上,《管子》中的法家作品应分属不同的两派,一派体现出"法教并重"的特点,可用"齐法家"概念概括;而《法禁》《重令》《法法》《任法》《明法》《明法解》《正世》等7篇则并不体现"法教并重"观念,应属于三晋法家一派。  相似文献   

4.
《管子》从执政的角度定义了如何建设正确的公平观,本文从《管子》关于“公平是什么”这一核心问题的回答出发,以现代组织管理者的角度去探讨如何实现对员工恰当的激励。这就是要从组织整体的角度去营造恰当的公平观,并且围绕社会公平、个人公平、经济公平等几个方面在组织内部建立公平合理的组织气氛,并最终有效的激励员工。  相似文献   

5.
《管子》对《淮南子》的影响,体现在文本和思想两个方面。《淮南子》中,既有对《管子》文本的袭用,也有对《管子》思想的继承。这与汉初的社会思潮和该书的编撰意图有关,也与淮南王刘安门下聚集了一部分来自齐地的学者有直接关系。  相似文献   

6.
《管子》四篇并非专门注解《老子》的著作,只是为建构自己的哲学体系而解读、发挥老子思想、注解《老子》文本。《管子》四篇的"《老子》注"不是独立的存在,而是分散于《管子》四篇。并且,主要是对《老子》"道经"的部分内容的注解。而且,其注解《老子》具有主观性。这种主观性构成了其注解《老子》的特色,也是其注解《老子》新意之所在。从《管子》四篇注解《老子》的文字,并结合《管子》四篇对老子思想的阐发来看,《管子》四篇认为老子思想包括道、圣人、人生修持等方面。这些,大体不谬。《管子》四篇把老子道之无为解读为"道贵因",以"因"释"无为",是其《老子》注的最大特色。  相似文献   

7.
《管子》哲学意义上的道分为天道自然之道、客观真理之道、万物本源之道三个层面。《管子》天道观体现出春秋时期过渡的特征,既有对天道、上帝的崇拜与祭祀,又有对在逐步构建自然天道的客观真理性认识。《管子·经言》组较早的把生命现象与"道"联系起来,奠定了万物本源之"道"论的逻辑起点,这也是中国生命哲学的真正源头。《道德经》成书当晚于《管子·经言》组,《道德经》万物本源的"道"论是对《管子·经言》组中被赋予生命意义的"自然天道"之提升。《管子》哲学意义的三种"道"论指向不同,但却有相同的特征,表现为虚静、广博、周密的特征。物质性的水、精气作为万物本源,代表着从本源论上逐步建构起春秋古典哲学的朴素唯物主义架构。《管子》"水本源论"形成有其内在逻辑,其成文当在《管子》四篇之前。  相似文献   

8.
《管子》书非管仲所著已成学界公论,但其具体著者和成书年代当前却无一致认识,同时《管子》书的学派归属问题也存在着很大争议。笔者认为,《管子》为齐国稷下部分学者集体创作而成,其成书于战国晚期。《管子》的学派归属既非"齐法家",亦不是"道家黄老",而是先秦杂家。《管子》对于中国哲学、中国封建政治文化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它所体现出的"和而不同"的文化观对当代文化现代化的建设具有时代的价值。  相似文献   

9.
刘向领校群籍,遵循了以人名书的命名方式。以人名书,仅指其书为一家之学,非指其书为某人所作。以《管子》论,则仅指《管子》为管仲一家之学,并无《管子》为管仲所作之意。后世学者不明白以人名书的学术意蕴,惑于既以人名书则书必为其人撰的错误认识,纷纷展开《管子》中是否存在管仲思想、在多大程度上存在管仲思想、有哪些思想与管仲本人相对应的古籍真伪之辨。虽然真伪之辨稍有"辩乎其所不必辩者"的徒劳倾向,但从"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角度看,却代表了《管子》研究的深入。为了坐实《管子》的作者,当代学者提出管子学派说。此说虽有合理性成分,但比起《管子》为管仲一家之学的说法来,仍有逊色。《管子》以管仲为名,衍生出诸多可探讨的学术问题,这些均是《管子》托名管仲的历史意蕴在《管子》研究中的表现。  相似文献   

10.
危机重重的国内外环境,使《管子》治国安邦、富国强兵的施政纲领具有机警戒惕的精神,孕育了《管子》风险防范思想。这一思想在经济、政治、军事、人事、社会、自然诸方面均有体现,构成了以"备患于未形"为其核心的风险防范思想体系。《管子》风险防范思想的鲜明特征表现在:阴阳消长转化的哲学基础、知所擅知所患的践行理念、全局而又前瞻的战略视野、谨慎而又乐观的思想品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