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近代中国社会的变化及西方人文主义和自由主义思想的影响,中国知识分子提出"伦理觉悟""道德革命"的主张,传统道德成为知识分子必须要打破的桎梏,性道德变革作为道德革命的一部分,成为知识分子探讨的重要内容。近代知识分子在对传统性道德进行猛烈批判的基础上,开始建构现代性道德。这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倡导性自然观,肯定性的正当合理;批判传统性道德的禁欲和愚昧,主张性解放,宣传性科学;反对包办婚姻,提倡恋爱和婚姻自由;抨击封建贞操观,强调女性作为人的性权利。近代基于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而建构的性道德为现代性道德奠定了基础,为当代性道德教育提供了可供借鉴的思想资源,推动了中国传统伦理的现代转型。  相似文献   

2.
中国传统文化中孝占据核心地位。五四时期思想家对封建伦理纲常的批判集中在孝道上。他们揭露了封建孝道的本质、危害及虚伪性 ,并对建立新型的父子关系提出了见解。  相似文献   

3.
辛亥时期,革命党人提出了富有时代特色的新伦理观,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们用西方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观念批判封建专制,破除对圣贤的迷信,揭露了三纲五常和旧道德规范的封建内涵,否定了封建伦理政治。革命党人又从国家伦理和政治伦理的层面,指出清政府与国际社会的不相容,以及它的非法性质及弊政,阐述了改换政府的合理和必要,揭示了革命反清的伦理依据。革命党人看到个人道德的重要性,大力倡导国民道德,除了政治信仰和理念等基本要求之外,还提出敢于牺牲、无私奉公、团结守纪等规范,并对传统道德概念进行了具有近代性质的改造。辛亥时期的革命伦理观,是中国伦理思想从传统走向近代的一个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4.
中国近代启蒙的伦理向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启蒙既有其因相似的时代大背景而形成的共性,又有其与具体的文化、历史、民族相联系而产生的个性。中国近代的启蒙思潮与西方的启蒙运动相似,都是以理性思考启迪民智反对蒙昧主义,以个性解放反对禁欲主义、专制主义。但是,中国的启蒙需要摆脱的枷锁来自封建伦理的桎梏,其特征是“伦理启蒙”。它始于明末清初对德性主义人性论的批判,其锋芒触及了封建专制的理论基石。  相似文献   

5.
古代情歌是中国民歌宝库中一朵艳丽的奇葩,其内容多以歌颂美好爱情、企盼美满和幸福为主题;其表现形式常以女性为倾诉主体,通过女性的口吻表达对恋人或丈夫的相思和依恋。这种传统延续千年而不改,使得中国古代情歌呈现出鲜明的女性色彩,并凝结成一种女性相思情结。通过分析,不难发现导致这一现象产生的社会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封建伦理道德观;男女社会地位的不平等;女性对男性情感上的信赖。  相似文献   

6.
孝,即孝敬父母,这是人类最古老、最朴素、最伟大的一种情感和行为。中国传统伦理道德十分强调孝道,因此,千百年来“孝”已经成为约束和衡量人们行为的一种道德规范和准则,成为中国封建伦理的核心。由于儒家的传统思想在“五四”运动时期和文化大革命时期被彻底批判和...  相似文献   

7.
何殷震的女性伦理思想既得到了前代思想资源启发,又构成西学东渐背景下中国女性伦理嬗变过程中的重要一环。何氏批判封建家族伦理制度,呼吁"解放妇女";抨击传统婚姻制度,主张"忠贞"的一夫一妻制;解构中国伦理话语体系,强调男女之间的"绝对平等"。这一思想充满了思辨性与革命性。达尔文的进化论、克鲁泡特金的无政府主义与卢梭的天赋人权学说是其西学理论源泉,而将"平等"置于"自由"之上,且对权力与政府相当警惕,则使其思想又具有超越西学的特点。该思想也受到了"均平""至公""德治"等中国文化传统的影响,这是其能与西学迅速结合的原因与基础。然而这一思想终因缺乏实践层面的可操作性,亦不可避免地带有乌托邦色彩。何氏的女性伦理思想反映的是一代知识分子的两难心态:既批判传统,又依附传统;既痛恨西化,又自我西化。这种矛盾心态直到今天仍然是我们必须面对和检视的。  相似文献   

8.
鲁道夫·奥伊肯(Rudolf Eucken)是德国生命哲学的代表人物。他重视中国传统伦理的现代意义,并在价值评判上与以康德和黑格尔为代表的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产生了分歧。他通过对康德哲学真理观的批判,反对认识主体与道德主体的分裂;通过分析黑格尔哲学的伦理观,反对国家伦理对个体价值的压制。他肯定了儒家伦理中的整体性与超越性,在后启蒙的视野中对儒家伦理提出了新的思考角度和追问方式。  相似文献   

9.
武则天崇佛心态三段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是一位有建树的封建统治者。但她为登上皇帝的宝座,又不能不激烈地反对某些封建的伦理道德、宗法制度,反对维护传统势力的森严壁垒。佛教作为一种改造后的中国宗教,既有同中国传统合流的一面,更有反传统的一面。在这种情况下,武则天同佛教就产生了割不断的机缘。行为科学认为。  相似文献   

10.
再论道教伦理对儒家纲常伦理的弥补功能姜生道教伦理乃是应于早期中国封建伦理的危机而产生,它标志着中国伦理思想的新进展。面对危机的形势,道教伦理对纲常伦理进行思想性和操作性的弥补;这种弥补主要通过三种形式来实现。其一,道教伦理使传统伦理思想融入道教的修道...  相似文献   

11.
中国传统经济伦理思想的近代演变初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统经济伦理核心内容是对营利和私有产权的价值合理性的否定,中国传统经济伦理思想的近代(演变)可界定为鸦片战争前后至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资本主义性质的反传统衍变;其现代(演变)则是“五四”之后,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经济伦理思想相互交锋、消长、排斥与“融合”的历史进程。传统经济伦理思想近代演变的实质是为资本活动方式或资本的利益寻求工具价值和伦理合理性的过程,中国传统经济伦理的近代演变最终否定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伦理价值合理性、确立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伦理价值合理性。  相似文献   

12.
轻视妇女的思想,在儒家的创始人孔子那里已经出现。他说:“惟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即无礼),远之则怨(即怨恨)。”(《论语·阳货篇第十七》)随着封建伦理纲常的逐渐完善和封建道德职能的进一步发挥,妇女的地位越来越低,受到的压迫越来越厉害。到宋明时期已发展到难以容忍的地步。宋明理学从其产生起就蔑视妇女。理学的开山祖周敦颐说,治天下易而治家难,难就难在妇女身上,“家人离,  相似文献   

13.
中国传统的婚姻道德生活一直处于封建宗法道德的束缚中。随着近代社会经济发展,女性解放运动的兴起,西方新思潮的传入,引发了中国传统婚姻道德的变化。这主要体现为从追求家族利益到追求爱情的婚姻目的转变;从包办婚姻到婚姻自由的婚姻观念转变;从男尊女卑到男女平等的夫妻关系转变。但这些现代婚姻道德元素的出现,并未改变传统封建宗法婚姻道德的性质。  相似文献   

14.
中国传统女性伦理与礼仪及其现代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统女性伦理与礼仪内容庞杂,糟粕精华并存。现代女性伦理与礼仪建设应当摒弃其中维护男性特权,束缚女性人身自由的非人道性的糟粕,承继其中具有现代价值的精华,从而建立人道、文明、科学的现代女性伦理与礼仪新体系。  相似文献   

15.
中国近代伦理观念经历了一个变革过程。从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到1919年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前,代表新兴民族资产阶级的进步思潮同代表封建顽固势力的旧思潮进行了较量,而进步思潮的主流属于前期的改良主义思想和后期的革命民主主义思想。中国资产阶级伦理思想形成、产生和发展,以国内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逐步发展为基础,以近代西方伦理学说的输入为条件,以改造中国传统思想、促成中西文化思想的溶合为途径。中国近代进步思想家,在接触和吸取西方文化思想过程中,曾力图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伦理思想体系。这种伦理思想,在激励爱国主义道德情操,批判封建纲常伦理,为资本主义自由发展提供道德依据等方面起了历史进步作用。国际国内的特殊历史环境,决定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伦理思想,在很大程度上是近代西方有关理论思想的移植,它对封建伦理并没有作出系统地批判性总结,更未能在中国社会意识形态领域占过统治地位。  相似文献   

16.
孟子是中国思想史上第一个系统地提出“人性论”的哲学家,“性善”学说是他以“仁”为中心的全部社会伦理观点的理论基础。孟子性善论的提出有着特定的历史和社会背景。长期以来,不少人因为孟子具有反对封建改革的政治立场,而对他的理论全盘否定,这里首先需要澄清的是他的阶级立场问题。  相似文献   

17.
新文化运动掀起了女性人格意识自我觉醒的高潮,开启了女性人格意识觉醒从朦胧走向理性、由自发走向自觉的新阶段。新文化运动时期,女性人格意识的觉醒主要表现为:在婚姻领域,抵制包办婚姻,争取婚姻自主;在教育领域,争取大学开放女禁,女性作家和女性文学涌现;在社会领域,争取男女社交公开,参加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在经济领域,谋求男女职业平等,呼吁女子财产继承权;在政治领域,投身五四爱国运动,发起女子参政运动。新文化运动时期女性人格意识的觉醒是空前的,虽然有局限性,但取得了许多历史性突破,并为后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女性解放和人格独立奠定了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8.
《中国宗教》2006,(8):62-63
丛曙光、邱兴旺在2006年第2期《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上发表文章《基督教传教士与近代中国妇女》。文章认为,西方传教士来华传教初期,以当时中国受压迫最深的妇女阶层作为突破口,进行了一系列旨在提高她们地位的活动,如创办女子学校、提倡女子天足、支持中国女子反对中国传统的婚姻形式和惯例、帮助一些农村妇女识字读经、医治某些妇女的病痛等等。  相似文献   

19.
女性是人类社会有机体必然的、不可或缺的一半。因此,不论是宗教伦理还是非宗教伦理,都不能忽视女性的存在。女性地位的社会认同与自我价值的实现是现代社会关注的中心问题之一。本文以中国传统的宗教——道教为研究对象,来探讨道教女性伦理对于认知现代社会女性问题的积极意义,阐明其中蕴涵的和谐思想对于构建和谐社会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20.
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从传统社会走向近代社会的重要时期,有着丰富的经济伦理思想。在这一时期,义利问题成为明清经济伦理思想的核心问题,治国理政中的伦理问题成为重点问题,奢俭问题成为热点问题。中国的经济伦理思想在对传统的总结和批判的基础上有了突破性的进展:突破了传统的"重义轻利"的观点,提出了以义利兼顾为基础的社会功利主义观点;突破了传统的"崇俭黜奢"的观点,提出了在伦理评价和经济评价相结合的基础上鼓励消费的观点;突破了传统的"农本商末"的观点,为资本主义民族工商业发展作伦理辩护。这些突破对于反思当代中国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