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历史唯物主义研究的客体是包括社会生活的政治领域在内的各个领域。政治领域是许多学科研究的客体,而每一学科又总是从自己对象的立场出发来研究它。历史唯物主义根据自己的对象从一般意义上考察政治,诸如阶级关系、民族关系、国家关系,以及从发展的、普遍联系的和消亡条件的一般规律出现的原因来研究这些关系和与其相关的现象。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的发展直接取决于生活的需要、科学的发展、人们的社会实践和物质生产活动。这种状况也表现在哲学知识的分化和整体化这两种趋势统一的形式中。其中,在我们看来,马列主义哲学发展现阶段的特点,迫使人们特别注意作为哲学知识的两个基本部分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整体化和彼此接近的趋势。在科学出版物中已不止一次地注意到分析这一趋势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3.
一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内容,可以相对地区分为两个方面:作为理论原理(结论),它是唯物主义的社会历史观,是世界观的组成部分;作为认识社会本质的方法论原则,它是社会认识的哲学方法论(参见拙著:《打开社会奥秘的钥匙》)。应该说,长期以来,这后一个方面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甚至被完全忽视了。作为社会认识的哲学方法论的历史唯物主义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它的基本范畴和原理本身的认识方法论功能;得出这些范畴和原理的方法。这两个方面是统一的。不言而喻,只  相似文献   

4.
在马克思的原始文献中,他并没有提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样的观点,从德文原文看,马克思用以表征历史唯物主义关键性原则的概念是社会定在和定在方式。虽然在1845—1847年创立历史唯物主义的特定时期,马克思恩格斯刻意回避使用定在概念,但是从《共产党宣言》开始,特别是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和《资本论》等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重新启用社会定在等概念来说明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具体性和现实性,并由此揭露资产阶级经济拜物教的秘密。社会定在决定人们的一切意识,这是历史唯物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原则。  相似文献   

5.
《个人生产力和社会生产力》一文(载《哲学研究》1987年第12期)提出要把宏微观关系引入生产力范畴是很有现实意义的。但考察的方法论是值得商榷的。宏微观是体现系统论层次结构关系的一对范畴,对它的理解必须跳出实体论的两重性思考方式。两者的重要区别之一:前者直接从个体与总体的现实关系考察事物运动,层次结构  相似文献   

6.
在最基本的类冲动萌芽中,希望已经是超出单纯类冲动的东西,它已经吸收了充满幻想的想象能力、思想上的预先推定能力.希望是最卓越的人的冲动,希望连同社会劳动、概念构成和意识构成一道属于我们人类学特性的基础.想象的人乃是希望中的人.人类历史不仅是一部阶级斗争史,也是一部包括希望、计划、预先推定、诗作、教育、哲学论述、政治计划和斗争等的历史.希望和展望对于每一种政治都具有重要意义.预先推定-希望-梦不仅仅是马克思主义的范畴,也是革命的现实政治的范畴.  相似文献   

7.
作者认为社会心理学和社会学的界线是很不明确的,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也是社会学的研究方法之一。这种研究方法虽然有片面性,但带来了研究人们的态度和意见的整套技术。马克思主义社会心理学在研究态度和意见时,利用非马克思主义社会心理学的成就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发展这个领域内的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条件。作者认为马克思提到的“自在的阶级”和“自为的阶级”是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涉及社会心理学问题的一个例子。在普列汉诺夫和布哈林的著作中,则把社会心理学提得更明显。所以不能认为近几十年来马克思主义者很少研究社会心理学这一事实,应归咎于历史唯物主义理论;恰恰相反,这种疏忽正是由于违反了历史唯物主义原理产生的。然而,非马克思主义社会心理学只建议在资本主义制度的基础上进行改革,它不想去研究那些使一个制度变为另一个制度的基本冲突的规律性,所以有其局限性。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在利用非马克思主义社会心理学的成就时,必须抛弃这一学科把心理研究看作几乎是社会研究的主要方法这种观点,要克服它在主题方面的局限性;不要只强调经验性研究,而要对各种社会意识形式的传统理论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8.
社会实践的范畴在历史唯物主义中的地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始人曾把自己的哲学称为“实践活动的唯物主义”,而称自己为“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可见,社会实践这个范畴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可是,在我们过去的哲学著作、文章和教材中,多是把社会实践作为认识论的范畴加以考察,而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其它组成部分中,则较少论及,较少研究。这种情况显然是不适当的。  相似文献   

9.
<正>一哲学的深沉、凝重、高深,正在于它是对每一时代包括日常生活在内的生活世界本质的深刻把握。这种被把握在哲学思维中的每一时代的生活世界之本质,就是"时代精神的精华"。从历史观层面考察日常生活世界,探究其历史变迁的内在逻辑,这是以往历史哲学和观念论哲学  相似文献   

10.
本文拟就“社会管理”的实质及其作为历史唯物主义范畴的重要意义,作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写道:“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这段话涉及了三个概念:生产关系、现实基础(即经济基础)和社会经济结构。它们在内容上和意义上似乎是完全一样的。除此以外,还有社会经济形态范畴,近年来哲学界大多数同志也都把它当作经济基础的同义语来使用。然而这四个范畴是否就毫无区别呢?在我看来,区别还是有的。它们之间尽管在所反映  相似文献   

12.
历史唯物主义与当代社会──访杨耕博士本刊记者杨耕,1956年生,安徽合肥人,哲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副教授。主要著作:《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及其当代意义》、《马克思的社会研究方法及其当代意义》(即将出版)、《历史唯物主义研究概览》(合著)、《当代社...  相似文献   

13.
经历十年动乱之后,我国思想界相当一部分同志认为,过去把人道主义当作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来批是错误的,因为马克思主义也是一种人道主义,有的甚至说,马克思主义是最高的人道主义。另一些同志虽然不赞成把马克思主义归结于人道主义,但认为马克思主义包括人道主义是无疑的,等等。为了弄清马克思主义与人道主义的关系,必须明确什么是人道主义,各讲各的“人道主义”,是难以使讨论深入开展的。  相似文献   

14.
历史唯物主义同社会学、尤其同具体社会学研究的相互关系的问题是一个极重要的问题,不解决这个问题,那么正确地理解历史唯物主义的对象和内容是不可设想的。近来,我国哲学著作中实质上进行着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对象的讨论。诚然,进行这一讨论时,尤其在《哲学问题》杂志上,并没有使用直接讨论历史唯物主义对象的形式,而是使用交换关于历史唯物主义与社会学的相互关系问题的意见的形式。  相似文献   

15.
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不是“力的哲学”,而是“实践的唯物主义”,它不仅扬弃了思维与存在的抽象对立,而且扬弃了主体与客体、因果性与目的性、必然与自由的对立.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也不是一般存在与意识的关系在历史领域中的简单推广,因为在马克思看来,“社会存在”不是  相似文献   

16.
社会规律区别于自然规律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它总是以“群”的形式存在,表现为规律间的有机联系。原因在于:(1)人的社会活动是多层次的,所以在活动巾总是构成表现为“高、低层次”且又相互作用的多种社会规律;(2)人的社会活动是分化性的,即在不断地拓宽或开辟新的人类活动领域,而每开辟一个“新大陆”,达到一个新层次,树立一个新目标,运用一种新手段,就往往会焕发出某种新的社会关系本质,体现为某种新的社会活动规律,构成为社会规  相似文献   

17.
在萨特尔对社会历史领域所做的解释中,主体的物化(就个人范围而言,表现为如同肉体一样存在着的实体)是在产业工人的生存中显现出来的。现代企业家试图“把工人的行为和财产所起的作用等同起来,从而使工人处于一种物的地位”。当我们意识到,工人及其劳动达到了野蛮的机械化程度,并彻底屈服于资本家的机器运转的时候,仍然向工人鼓吹许多世纪以来哲学家一向主张的“内在自由”的观点,显然是十分可笑的:“革命者本人……怀疑自由。他们这么做是完全正确的。古往今来,象这样的预言家总不乏其人,他们为了达到欺骗人  相似文献   

18.
《学海》2019,(4)
在既往马克思文献的中译本中,德文原文中"定在""社会定在"等概念均译为"存在"和"社会存在",这遮蔽了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哲学原则的深层思想构境。在黑格尔那里,"定在"概念始终被把握为否定性的逻辑环节,是被扬弃的对象,它是具体的、有限的规定。在1845年之前,青年马克思对定在、社会定在等概念的使用已经走向肯定。在标志历史唯物主义创立的文本中,定在和社会定在概念尽管缺场,但却通过大量"一定的"这种表述在实证的层面深化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表述,社会定在概念后来重新出现在《共产党宣言》和《资本论》等经济学手稿中。不是抽象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而是社会定在决定意识,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19.
1890年6月5日,晚年恩格斯致恩斯特的书信开始了一组在马克思主义史上被称作关于历史唯物主义通信的概要。恩格斯这一部分书信遗产的意义是巨大的。列宁在1922-1923年的文章和笔记中开始从根本上重新思考。不仅重新思考自己的社会主义观点和通往社会主义的途径,而且重新思考了自己的社会哲学,把他早先提出的人道  相似文献   

20.
我们考察的这个题目是关于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的结构,整体性以及体系构造的一个十分迫切、在我国文献中反复争论的问题。在当代,这个问题之所以迫切是由许多原因造成的,其中包括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中迫切要求加强整体化的、“向心的”(以抗衡占优势的“离心的”)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