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佛教比喻经典思想博大宏赡、系统致密,不仅会展示广阔的理论空间,也构成一整套独特的思想方式,成为人们知行兼备、定慧双运的实践和体验。这对我国的社会文化和社会祥和安定都会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静波 《中国宗教》2002,(5):28-29
布施,梵语d ā na,意即布施。也就是以慈悲心给予他人福祉与利益之事。《维摩经》中说:“布施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一切能合众生来生其国”;《中论》中说:“不依世俗谛不得第一义谛;不得第一义,则不得涅檠。”可见,布施作为佛教修行的突破点,可以历炼自己的身心,增长自己的福慧,以此积累自己成佛的资粮。应当说,布施是学佛中简单、易行、契理、契机的修学法门之一。所以菩萨六度法门的第一门就是布施门。  相似文献   

3.
本文尝试以台湾法鼓山的佛教社会福利实践为例,分析“法布施”在其创建前十年中的表现形式及其社会意义.法鼓山自1989年以来在社会福利事业建设上卓有成效,而以佛教教育为核心的“法布施”是其佛教社会福利的主要平台.法鼓山以“人间佛教”的理念为基础,以多样化的社会教育和实体化教育、僧团教育和信众教育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了一个良性互动的“法布施”体系,体现了都市佛教早期社会福利建设的若干特点:社会教育的介入性强,组织形式富有时代感、延续性和叠加性;实体化教育学术倾向明显,紧扣国际前沿,易于树立话语权威;僧团与信众教育之间相互补充,形成自下而上的独特组织结构.这些对大陆沿海地区佛教社会福利事业的建设与发展极具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白化文 《佛教文化》2012,(6):120-123
“供具”这个词语,本是汉语中固有的,在汉代很流行。它的意思大致是“备供酒食,具设食具食物”。例如,《史记·范雎蔡泽列传》:“范雎大供具,尽请诸侯吏,与坐堂上,食饮甚设。”还有那《汉书·叙传上》:“迎延满堂,日为供具。”看起来,这个词语属于并列结构,即“供”和“具”,都有“大事安排酒宴”之意。后来佛家用之,却有新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白化文 《佛教文化》2012,(3):124-125
钟是中国的传统打击乐器。中国钟的特点是,从钟外用木椎等撞击,钟本身不怎么动;而不像大部分西方钟那样,钟内有长长的钟舌,拉动钟和舌,这二者在晃动中接触发声。  相似文献   

6.
章文 《美与时代》2014,(11):56-56
我国随着传统企业的转型升级,掀起了文创产业发展的热潮。文创产品作为感性产品,需与消费者产生情感共鸣后才能完成购买行为。比喻式的设计方法正是连接产品与消费者情感的纽带,唤醒消费者内心中的固有情感,成为实现文创产品创新设计的法宝。  相似文献   

7.
“天国好像一个人,在自己田地撒了好种子;但在睡觉的时候,他的仇人来,在麦子中间撒上莠子,就走子。苗长起来,抽穗的时候,莠子也显出来了。家主的仆人就前来对他说:主人!你不是在你田地里撒了好种子吗?那么从那里来了莠子?家主对他们说:这是仇人做的。仆人对他说:那么,你愿我们去把莠子收集起来吗?他却说:“不,免得你们收集莠子,连麦子也拔了出来。让两种一起长到收割的时候好了;在收割时,我要对收割的人说:你们去收集莠子,把莠子捆起来好燃烧,把麦子却收入我的 仓里。”(玛13:24-30) 我不知大家有没有见过…  相似文献   

8.
我用比喻对他们讲话,是因为他们看,却看不见;听却听不见。(玛:十三,13) 他用比喻教训他们许多事。(谷:四,2) 天国的奥秘,是给你们知道的;对其余的人,就用比喻。(路:八,10) 比喻一字来自拉丁语Parobola,是一种简短的小故事。用以简述道德或宗教的真理。《辞海》对比喻有如此解释。辞修学名词,比喻亦作譬喻,  相似文献   

9.
天国好像是藏在地里的宝贝:人找到了,就把它藏起来,高兴地去变卖他所有的一切,买了那块地。天国又好像一个寻找完美珍珠的商人,他一旦找到一颗宝贵的珍珠就去卖掉他所有的一切买了它”。(玛十三,44—66)  相似文献   

10.
《中国宗教》2014,(10):88-88
7月10日,"佛教胜地行"采访组越过武陵山脉,从湖南进入贵州,开始了西南地区的采访拍摄。由于地理环境的限制,贵州的自然环境迄今仍以"原生态"为特色,生养在这种环境下的贵州佛教也是如此,处处彰显着佛教文化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共生之美。  相似文献   

11.
儒家文化中的慈善思想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儒家文化中的慈善思想以“仁爱”为中心 ,构筑起包括民本思想、大同思想、义利观在内的慈善思想体系。汉唐时儒家文化中关于慈善的理念得到进一步阐发 ,其内容也更为丰富多彩 ,对中国传统社会的慈善伦理的构建和慈善事业的实践都产生了不可低估的作用与影响。儒家文化中慈善思想的另一重要源头是《礼记》、《周礼》,其中关于古代礼仪的记载成为后世慈善组织的理论源泉。  相似文献   

12.
佛教教育的终极目标是成佛,成佛即成为最圆满的人,其最重要的基础首先在于成人。不能成人,何以成佛?佛教教育的终极目标是成佛,成佛即成为最圆满的人,其  相似文献   

13.
《中国宗教》2014,(9):86-87
7月,正值酷暑,《中国宗教》杂志社佛教胜地行系列采访组来到湖南,从湘北的八百里洞庭湖南下,至长沙,到寿岳衡山,一路追随佛教先贤的足迹。湖南,是中国佛教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地区之一,禅宗、天台宗、净土宗都在此处传承。今天的湖南佛教,正用自己特殊的方式,阐释湖湘文化素有的"经世致用"传统。长沙麓山寺,被誉为"汉魏最初名胜,  相似文献   

14.
刘方 《宗教学研究》2006,2(2):133-137
本文从文化观念的冲突与融合、宗教信仰的传播与变异等角度,对“延州妇人”这则故事发生的社会文化背景进行研究。分析了故事产生的密教外来影响与道教房中术这一中国文化的内在接受基础,以及唐代道教盛行背景下大量出现的遇仙文学与女冠文学等特定文学环境。  相似文献   

15.
16.
本文选择民族地区的宗教慈善组织进行论述,以民族地区的广西佛教济善会为研究个案,对其价值承载、组织结构、运行模式、发展困境等进行梳理分析,对比探讨了我国民族地区与沿海地区宗教慈善组织之间的外部支持环境、慈善行为的有效动员、社会服务领域拓展、社会救助能力提升、完善社会监管体系等方面的差异和联系,深入探索了社会转型时期我国民族地区宗教慈善组织的发展路径,以期促进宗教慈善组织在民族地区的社会公共服务领域和特殊群体的社会救助领域,以及在民族地区的和谐社会建设事业上发挥更大更为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在西方的科学研究中,对研究者的立场和身份问题,一直存在着所谓"局内人信条"。具体到宗教研究领域,研究者大体来说有两类,即信仰者和非信仰者。前者出于局内人视角,其研究往往关注的是研究本身是否对信仰者的信仰与宗教修行有所帮助,这种研究往往是可以超越时空限制的;后者出于局外人视角,其研究立足于现实,局限于一定的时空,更关注研究对象的客观性。所以,进行宗教研究时,明确研究者的身份以及研究立场至关重要,这便是所谓"局内人信条"。在分析"局内人信条"理论的基础上,试图以佛教中的感应故事研究和禅宗公案研究为例,对宗教研究中的"局内人信条"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8.
道家、佛家文化中的慈善思想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老子》、《庄子》等道家(教)文化典籍中“清净无为”的人生哲理及“赏善罚恶,善恶报应”等道德观念,是古代中国慈善事业发展进程中一个重要的思想源头。佛教在中土的发展中一直伴随着对现实生活至善的追求并与传统伦理不断融合,使得中国佛教善恶观及劝善理论特别丰富。佛教在中国本土化之后,其社会功能也就趋向劝善化俗之道,即以通俗的教化劝导人们止恶从善,避恶趋善。  相似文献   

19.
20.
体恒 《法音》2007,(1):33-38
古印度的僧团和中国的僧团在生活方式上有很大差异,而不同的生活方式决定了不同的修学形式。佛陀时代,僧众主要是听经闻法、静坐禅修、羯磨布萨与托钵乞食等,没有固定的寺院生活模式。而佛教传入汉地后则形成了稳定的寺院生活方式。汉地僧团的修学与印度的僧团相比,有一个明显的区别,那就是形成了一个严密的佛事体系。这些佛事有日常行持的五堂功课.有诵经、念佛、禅修,有佛菩萨圣诞的祝延、上供,有黑白月的诵戒布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