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惜时如金     
胡林军 《天风》2001,(7):50
曾经读过普希金的诗选《生命的驿车》,他为我们描绘了这样的一幅图画,一位白发老人,赶着一辆满载各样货物的驿车,踏过茫茫荒原,穿越滔滔泽国,沿着生命的驿道向前飞驶。这位老人就是时间,车上有你,也有我,看上去消逝的是时间,其实是你我。  相似文献   

2.
古月 《四川心理科学》2014,(23):108-108
今天我给孩子们组织了一节中班语言活动《孔融让梨》。在备课的时候,我心想:经典的伦理故事,又是语言活动,这组活动的组织一定是清晰而流畅。没有想到的是,今天和孩子们互动下来,想象中流畅的活动却让我在故事的核心总结上颇费了一番周折。  相似文献   

3.
正2019年8月,北京金杜艺术中心,中国第一个获得"玻璃界奥斯卡"优秀奖的艺术家杜蒙,又一次在自己的家乡举办玻璃作品艺术展。展出了最新的三个系列作品《你是否读出了我的世界》《只言片语》《从前有一个故事……》。系列作品使用简洁的轮廓结构和透明的无色材质,将情绪和想象毫不张扬地娓娓道来。  相似文献   

4.
本刊启事     
孟迎新 《思维与智慧》2007,(13):M0002-M0002
《思维与智慧》有很多意味深长极富哲理的故事,镌刻心中,久久不能忘怀。我觉得这美妙的感觉不能一人独享,便把她推介给了我的学生。上课时,读一则故事,延伸课堂的宽度,增加授课的深度,学生听得如痴如醉。《思维与智慧》是架在我和学生之间的一座桥。[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戏里戏外     
清人陈其元的《庸闲斋笔记》中记有这样一则故事:杭州某商人之女酷爱《红楼梦》,整日为宝黛爱情悲戚不已,久而成疾,竟至卧床不起,父母愤而将《红楼梦》投入火中,未曾想此女在痛呼“奈何烧煞我宝玉”后竞气绝身亡。  相似文献   

6.
劳里 《佛教文化》1996,(2):21-21
那已是五十余年前的事了,上海曾经拍过一部《观世音》的B影。影片是根据小说《观音得道》(又名《大香山》)改编的。小说出自传说《汝州志》。说的是有个妙庄王之三女妙善公主得道成观者的故事。当时我还是个孩子,但至今印象很深。我记得观音是张翠红演的,扮妙庄王的演员是王元龙。由于电影形象的作用,很长时期我脑子里的观音总离不开张翠红的扮相!这部小说没有经卷的依据。内容并非事实,观点也不够正确,在观音感通录等佛教书发中均没有登载。但由于这个传说有人物、有情节、有头、有尾,以致于六十年代香港邵氏公司又以它为依据推…  相似文献   

7.
很久没有看到过如此感人的电影了,当我追逐着一系列的大片,在炫目的高科技和奢靡的大场面中越来越迷失天生的感受力的时候,我庆幸,上天在冥冥中让我遇到这部《忠犬八公的故事》,一部镜头简单,风格朴实,人物单纯的电影。一个人和一条狗,不,是一条狗和一个人的故事。  相似文献   

8.
谁在乎?     
前不久,我在《读者》1999年第4期的《卷首语》栏读到一篇文章,是一位在中国某医学院任职的外籍教师的演讲译文、在这篇演讲词中讲到一个故事,很值得我们深思。 故事说:在一个暴风雨后的早晨,一个男人到海边散步,他看到在沙滩的浅水洼里有成百上千条被昨  相似文献   

9.
传说摩尼教的创始人摩尼从中国学习了高超的绘画艺术,他在水池(或水晶盖)上画死狗的故事脍炙人口。波斯诗人尼扎米《五部诗》中的《亚历山大故事·光荣篇》中咏赞了此故事。《五部诗》中还赞叹了罗马画家和中国画家比拼技艺的故事。在《五部诗》的插图本中,也有对此两个故事的描绘。在波斯作家贾米的《玛斯纳维》、阿米尔·霍斯陆的《五部诗·亚历山大宝鉴》等著作中,同样有关于二画师竞技故事的叙述。摩尼画死狗故事的源头应与印度佛教文献有关,汉译佛教律典《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药事》卷十六中的一个画师画死狗的故事可视为其源头之一。佛经中记载的二画师相争的故事,对波斯文学也有一定的影响。波斯语作品对画师故事的变形书写,反映了不同宗教之间的竞合以及三种不同文化(波斯、中国和印度)之间的相遇和互动。  相似文献   

10.
曹峰  刘洋洋 《现代哲学》2023,(1):120-127
从“夜行”的解释史来看,其观念随着时代在变迁。将“夜行”释为“心行”,很可能是战国早中期心学思潮流行在道家的一种体现,而到了秦汉之际,“夜行”则表现为精神活动及其特殊效果。将“夜行”释为“阴行”,与以静制动的行为方式有关,体现了黄老道家行动理论中通过无形把握有形之理念,而这种理念正呼应了战国中晚期日益强烈的建功立业的时代需求。以“夜行”为代表的名词足以扩大成为一个概念簇,成为先秦思想史研究的重要线索。  相似文献   

11.
“十一月份,《幼儿文学》报就可以在全国各地邮局订阅了。这张报纸由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编辑出版,它将刊登许多有趣的故事、童话、诗歌,还有阅读指导和插图,家长和老师可以给一至八岁的孩子讲,也可以让他们自己读”。(1984年10月14日《北京日报》这段话错误地理解了“故事”和“童话”之间的外延关系。“故事”和“童话”虽然是两种文学体裁,但二者并不具有并列关系。因为童话从属于故事,童话本身就是一种故事。《现代汉语词典》中对于“童话”的释义是:“儿童文学的一种体裁,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张编  相似文献   

12.
看了电视剧《中年计划》,又读了谌容的小说《人到中年》,我情不自禁地想象中年的我将是什么样子呢?岁岁年年年相似,年年岁岁人不同。人们都说,二十岁的太阳是走的,三十岁的太阳是跑的,到了四十,那太阳简直是飞一样往下滚的。而立之年的我,自我感觉尚属良好。“你还年轻么?不要紧,很快就老了。”  相似文献   

13.
无歌 《思维与智慧》2004,(12):13-13
《笑林广记》里载了一个故事,我却笑不起来。  相似文献   

14.
智慧语丝     
正无论人生上到哪一层台阶,阶下有人在仰望你,阶上亦有人在俯视你。你抬头自卑,低头自得,唯有平视,才能看见真正的自己。——杨绛我觉得人的脆弱和坚强都超乎自己的想象。有时,我可能脆弱得一句话就泪流满面;有时,也发现自己咬着牙走了很长的路。——莫泊桑《一生》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安徒生这一名字及其作品可以说是家喻户晓.通常人们认为他是一个"具有充分民主主义的和现实主义倾向的作家",将安徒生的作品大致分为两类主题,一是对上层统治阶级丑恶本质的深刻揭露与批判,如《皇帝的新装》;一是对下层劳动人民悲惨命运的深刻同情,如《卖火柴的小女孩》.  相似文献   

16.
这是二十年来一个现实的故事。当我还在台湾的时期(1979),忽然看到一本《古今法律谈》的书,内容明白晓畅,很有意义。当时认为这是对唐律颇有研究的人所写,著者应是一位中年的学者。因此问同学们,有谁认识此人,我想见他。过了几天,曹励铁就陪着一位青年来看我...  相似文献   

17.
郭健 《中国道教》2001,(5):38-40
《西游记》不仅是一部文学名著,同时还是一部阐述“金丹大道”(即内丹术)的“丹经”,这在文坛上至今虽仍知之甚少,但对于道教内丹研究者来说,这早已不是什么秘密。 不少研究者都公认:《西游记》是借唐僧师徒西天取经的故事来阐述“金丹大道”的。但作者具体是怎样把取经故事和“金丹大道”融为一体的呢?对于这个问题却一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这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在于《西游记》是借故事中的一些角色或物品来指代内丹术语,因此比一般丹经更复杂、更隐晦,更难看懂。 在《西游记》中,有的角色或物品的内丹学含义作者有明确…  相似文献   

18.
几年来,我为教会写了有关献堂、圣诞节等节目。感谢上帝,演出后在信众中引起了反响,还应邀去外地教会演出,收到较好的效果。有的教会还索要剧本。看来,曲艺演出能起到很好的传福音或培灵作用,贴近大众,深受欢迎。 我所已经整理好的题目与形式有:小品《回家》、《回家之后》、三场故事剧《小路得蒙恩记》、演唱《全家人庆圣诞》和圣剧《耶稣降生记》,以及大合唱、诵词等。  相似文献   

19.
孙亦平 《中国道教》2005,9(6):14-17
在中国古代小说创作领域,由于道教的神仙传说为文学创作提供了大量的素材和想象的空间,因此,到唐代时,道教小说无论是在数量,还是在质量上都达到一个新的高峰。唐代道教小说中有相当一部分出自于唐末五代著名的“道门领袖”杜光庭的手笔。杜光庭在撰写《道教灵验记》、《神仙感遇传》、《墉城集仙录》、《录异记》等书时,通过搜奇述异,塑造了许多颇具魅力的求道者形象,讲述了许多颇具传奇色彩小说故事。在杜光庭的小说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神仙感遇传》卷四的《虬须客》。《虬须客》因与后世影响甚大的唐代传奇小说《虬髯客传》在人物与情…  相似文献   

20.
漫谈幻觉     
“幻”乃虚无之意,“觉”指感觉。本来,只有在客观事物真正存在的情况下,通过人体的感受器和感觉器官(如眼、耳等)的感受,才能对该事物产生出感觉来。但在感知的基础上进行想象,也可以想象出许多景象来。唐朝诗人白居易的《长恨歌》:“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