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清静经》云:“上士无争,下士好争”,这无疑是对有道德者之上士而谓之,亦可衡量一个团体、一个人的道德水准。然而,仙学巨子陈樱宁斗胆道出“怒其不争”,“其”,当然指的是道教及每一个修道的教徒,如此说来,陈樱宁岂不成了下士?嗟乎!真替陈老夫子喊声冤枉—— 笔者不时看到或听到某地召开道教学术研讨会,可与会代表大都是俗人,很少甚至竟无道士参加.跟道友们谈及此事大多似乎理直气壮地答曰“与世无争”,或曰“上士无争”。  相似文献   

2.
最美的奇迹     
三个外科医生在一起争夸自己的医术。第一个说:“我给一个人接上胳膊,他现在是全国闻名的棒球手。”第二个说:“我给一个人接好了腿,他现在是世界上著名的长跑运动员。”第三个说:“我为一个厌世者接上了笑神经,他现在已经是世界上最快乐的人了。”第一个医生和第二个医生的确是医术高明,他们的手术能让缺胳膊  相似文献   

3.
经文:提前1:5,18—19;弗4:17—24 在这几处经文中,我们注意到有多处提到了“心”字,有“清洁的心”,“无亏的良心”,“无伪的信心”;还有“虚妄的心”,“心地昏昧”,“心里刚硬”等等。基督教是一个心灵的宗教,我们的信仰是非常讲求心性的信仰。作为一个基督徒则更应当注意一个人的良心。良心是一种看不见的东西,但确确实实是存在着的,是神从起  相似文献   

4.
如果文化真有明确疆界的话,那么每一疆界似乎都应该有一些自己的“界标”。从某种意义上说,那些代表或表达着一个文化传统的最基本的观念的词汇和格言似乎就可以被用做这样的形式上的界标。我们试将“命”这一独特的观念视为中国文化的某种界标,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说,文化边界意味着一文化之界限,而命恰恰是中国文化中的界限观念。说命可能首先让人想到中国传统的天命观念。但在日常生活中,中国人信的是那个不以“天”为定语的“命”,或者至少也是一个天已由之悄然隐去的命。古语有“安之若命”,今人则说“人不跟命争”或“认命”。这些说法均蕴涵着,命标志着人或人力的限度或边界。而这也就是说,这一意义上的命标志着人本身——人的可能性——的某种限度或边界。边界则意味着  相似文献   

5.
在我们周围的环境中,特别是在我们这些接触佛家思想不久的人当中,常常听到大家在讲这样一句话:“勘破红尘,与世无争”。你也勘破红尘,我也勘破红尘,其实这句话的真正含义并不是象我们这些凡夫俗子所理解的消极遁世,逃避现实,而是修炼到一定境界的人才能体现出来的一种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试问,一个整天为蝇头小利而你争我争、尔虞我诈的人,他能有这种胸怀和境界吗 ?   现代科学技术高度发达,人的知识面越来越广,现在的年青人信佛,决非盲目迷信,人云亦云,而是理性的抉择。佛家的理论博大精深,佛家的思想纯正不二,…  相似文献   

6.
“让”为传统美德之一 ,其道德意蕴在具体运用中有强弱之别。历史上的“让”德 ,有着复杂的理论背景。就儒家而言 ,崇“让”是为了隆“礼”。而在道家看来 ,“让”是“道法自然”的具体要求。古人为避免过用“让”德 ,又提出与“让”相对的“争” ,并对可为“争”的场合作了规定。如能循义而行 ,与人为善 ,则其“让”也德 ,其“争”也德 ,“让”与“争”就在义或善的基础上达致统一。在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的现代社会中 ,我们必须对传统“让”德加以必要的改造 ,摈弃其义、利对立的成分 ,凸现其“取利有道”的思想 ,使之为现代社会服务  相似文献   

7.
一百多年前,著名的抗美英雄林则徐曾亲手书写了一幅“制怒”二字的条屏,悬之于房中注目的地方,以抑制自己容易激动发怒的脾气,坚持冷静地待人处事。明朝朱衮在《观征子》中说:“一个有涵养的人能忍人所不能忍,容人所不能容,处人所不能处”。这种“制怒”与“忍让”的涵养功夫,实在是一种操持稳重的美德。 然而,我们有些同志,特别是青年同志缺乏涵养,常常为某件鸡毛蒜皮之事,就大发雷霆,得理不让人或无理争三分。轻则你一言我一语地争吵起来,闹得面红耳赤,彼此都不愉快。重则吹胡子瞪眼,恶语伤人或拳脚相加以至失去理智,行凶杀人。最终,落个不是触犯法律,就是触犯了纪律。悔恨醒悟,业已晚矣!  相似文献   

8.
说“安”     
许慎《说文解字》对“安”的解释是:“安,静也。”《尔雅》曰:“安,定也。”《周书·谥法》中说:“好和不争日安。”按照古人的解释,“安”就是“静”,就是“定”,就是“好和不争”。一个人能够做到“安”,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需要长期的修炼。当然我这里所说的修炼,不是躲到深山古刹去修行,而是一种对自己心灵的历练,“安”是需要磨练的,就像雏鹰需要在风雨中磨练自己的翅膀一样,我们的心灵,也需要在苦难中磨练,直到“泰山崩于前而色不改”,这样就自然达到了“安”的境界了。  相似文献   

9.
客:前几天我跟一个朋友聊天儿的时候,说了句“车上太多人”。我朋友说,这句话不合语法,应该说成“车上人太多”。我说:“我讲的跟你讲的是一样的意思,你也听明白了。为什么你那句话合语法,我的就不合语法呢?再说,只要意思明白了,还用得着讲究什么语法呢?讲语法的目的也不过是为了把意思说明白嘛。”我朋友不同意我的说法。我们俩争了半天,谁也说服不了谁,你是搞这行的,请你评一评,“车上太多人”这句话究竟合不合语法? 主:恐怕你朋友是对的。客:为什么?!我有时候听别人也这么说。我自己这么说的时候,别人也能明白。我听说语法分析要以说话人的语感为基础。照这么说,我的感觉是  相似文献   

10.
从自我认同的角度看原始儒家的诚信观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虽然在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说文解字》中 ,“诚”字与“信”字是互训的 ,但在原始儒家的思想中 ,“诚”与“信”实为两个相对独立的观念 ①。就涵义而言 ,“诚”与“信”都有“真实无妄”、“意笃不欺”之义 ,但二者在使用时的语境却很不相同。简而言之 ,“诚”往往指涉一个人针对自己的一种态度 ,而“信”则往往指涉一个人针对他人的一种态度。在金文中 ,“诚”字有时也写作“” ,而这与子思、孟子所说的“反身而诚”、“诚身有道”的语脉是一致的。所以 ,我们首先把“诚”看做是人对待自身的一种真实无妄的态度。其反面就是《大学》中…  相似文献   

11.
伊文 《天风》2002,(1):15-16
经文:太25:14-30 这段经文是主特别对门徒所讲的,对于我们这些事奉神的人来讲,这段经文尤为重要。三个关键词第一个词是“才干”。它的希腊原文含义是指“能力”。在这段经文中我想它突出的是一个人事奉神的能力、对事奉机会的把握能力,可以笼统地概括为我们所说的恩赐。从经文中我们可以发现,每个人都有他的才干,才干只有大小之分,而无“有无”之  相似文献   

12.
“桃花源”的原型是道教茅山洞天张松辉关于《桃花源记》的原型,是一个久争未决的问题。或说来自道家的“小国寡民”,或说取材儒家的大同社会,或说受鲍敬言无君论的影响,或说是对当时地主坞堡和原始村落的美化……。《桃花源记》中确实晃动着这些地方的影子,但仔细对...  相似文献   

13.
先秦时代,诸子蜂起,论辩成风。论辩是一种促进知识批判增长的言语行为。然而,孔子“崇仁恶佞”.从道德上否定论辩;孟子“好辩”,却宣称出于“不得已”;庄子从相对主义立场怀疑“论辩”的可能;名家之流如公孙龙辈“饰人之心,(?)人之意,能胜人之口,不能服人之心”,将论辩蜕化为诡辩。在先秦诸子中,给“辩”下了科学定义并规定其有效条件的正是《墨经》。《经下》:辩,争彼也。辩胜当也。《经说下》:辩:或谓之牛,或谓之非牛,是争彼也。是不俱当,不俱当,必或不当。不当若犬。《经下》:彼,不可两也。《经说下》:彼:兕、牛.(豸区)非牛,两也,无以非也。(从高亨校)。理解《墨经》“辩”的定义的关键在于一个  相似文献   

14.
伊斯兰教是一个主张积极和平的宗教。它的教义包含有丰富的关于和平的理论。“伊斯兰”一词来源于意为和平的“色拉姆”,“穆斯林就是得到和平的人”,我们所信仰的主宰具有和平的美名和德性;我们所追求的后世乐园是“和平之国”,在这个国度里的语言就是“和平”,《古兰经》为了和平,主张“宗教无强迫” (2:156)、“你们有你们的宗教,  相似文献   

15.
老子在《道德经》第八章中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水滋润万物但不与万物相争,所以像水这样的品格最接近于道教之“道”。老子用水来比喻“上善”者——“不争”之品格。所谓“不争”,指不争功、不争名、不争利。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功、不争名、不争利,是谓“不争”;水,“处众人之所恶”(即处下)而不争名,是谓“不争”。世人往往以为“不争”者,必无能。其实不然。对此,老子同样以水为例,论证了水的力量之强大。他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78章)天下没有什么事物比水…  相似文献   

16.
国人拉长时间看问题的方式很有辩证的眼光,比如在争与让的问题上,就认为不争是最巧的争。为什么不争是最巧的争?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你跟人做生意能挣10块钱,砍砍价最后能挣到l5块钱,结果人家觉得你这个人矫情,以后不来找你。如果你  相似文献   

17.
杨海文 《现代哲学》2006,(4):91-101
如果我们愿意在阅读中与《孟子》相逢,我们就应该立志去做一个大写的人。从道德理想主义层面看,《孟子》要求我们“证性善”,确立人之为人的性善之本;期盼我们“恶乡愿”,拒斥八面玲珑的伪善之方。从文化守成主义层面看,《孟子》呼唤我们“友古人”,经由对优秀文化传统的回想而求证本根之源;促使我们“辟邪说”,通过对异端邪说的批驳而澄清智慧之旅。有理想有文化的人,才会是一个大写的人。无论对于针砭欲望横流的当下世态,还是对于建构人皆尧舜的未来愿景,这种人格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作用都是不可低估的。  相似文献   

18.
远象与更新     
黎新农 《天风》2006,(17):10-11
我们因信而有将来,身体和灵魂都得到救恩与和平的远象。经文:约12:12-15;箴29:18;来11:1和平、和谐、安宁、光明澄净是上主原创世界的景象,也是主降世为人赐给我们的一个更美好的远象。我们都处在一个走向这个远象的过程之中。因为团体和个人都需要无争竟、充满和谐的客观和心灵的环境。看哪,那骑着驴驹进圣城的主来了,带给我们和平的异象。我们都是行走天路的客旅,扩而言之,万事成物都处在一个变化的过程之中,都在等侯盼望上帝永远的救恩。基督名下的人,  相似文献   

19.
韩德尔(又译亨德尔)是18世纪英国籍德国人伟大作曲家、汉诺威选侯宫廷乐长。德国人说“韩德尔是德国最伟大的作曲家”,而英国人说“韩德尔是英国最伟大的作曲家”。奥地利作曲家海顿在一个纪念会上含泪说:“韩德尔是我们一切人的老师。”贝多芬誉称韩德尔为“真理之所在”,“是我们所有人中最伟大的一个”。韩德尔12岁时,就成为助理管风琴师,17岁起任教堂管风琴师。他的作品大部分取材于圣经。他把作曲作为他用来描述神  相似文献   

20.
论作为现实和理论问题的“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些年来 ,社会与传媒对于诸如“科学精神”、“人文精神”、“民族精神”、“奉献精神”、“奋斗精神”、“创新精神”等等各种“精神”的呼吁和赞扬之声日渐高涨。这是一个让人感到高兴的好事情。毛泽东早就说过 ,“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一个人的精神性状直接决定着他生活的方向、意志的强弱和作为的大小 ;而民族的振兴、国家的发展 ,也都需要人的“精神”来做支撑、做动力。我们今天要加快现代化的步伐 ,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更是需要一种与之相适应的“精神”。这应当说是不成问题的。然而 ,什么是“精神” ,我们现在倡导的各种精神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