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天作》篇与《我将》篇为例,《诗经》中的"天"是可以给有德的为政者带来幸运、给无德的为政者带来灾祸的。"天"是具有善的意识的人格神,是一种宗教性的存在。《荀子》以其天人分离的思想理论为基础,排除了"天"的人格神的要素,强调其自然性的一面。《荀子》否定了到孟子为止世代沿袭继承下来的"天"的宗教性,开始以一种新的自然的天道观念来诠释《诗经》。  相似文献   

2.
小幽默     
《思维与智慧》2005,(10):61-61
我不是笨蛋“我加到工资啦,但不知道该怎么办。如果不告诉妻子,那她一定会说,不加我工资是因为我是笨蛋。”“那你就告诉她说!”“不,我才不是那样的笨蛋呢!”道歉邻居:“我们刚才敲击墙壁,想挂一幅画,可能骚扰了你,特来道歉。”“没关系,我正想过去问问你,假如我们在那钉子尖上挂画,是否牢固?”戒酒之后某人在酒店叫来两杯酒,喝完一杯又一杯,服务员问:“你真好酒量。”那人说:“不!一杯代表我,另一杯代表我病重的朋友。”第二天,那人又到酒店去,这次只喝了一杯。服务员问:“你的朋友……死了?”他说:“不,我戒酒了。”世界记录冠军运动员因…  相似文献   

3.
论文对古代典籍所载"易象"一名作了新的解读。认为所谓"易象",仅是当时《周易》的另一种称谓而已,它并不神秘;"易象"与今本《象传》没有直接联系,尚无渊源,《象传》"演德","易象""尊礼尚施",至汉代仍保存有以古礼诠释《周易》的传统;古代《周易》原有《象经》,或以《卦下易经》当之,惜已不传;但在清人的《易》著中,至今仍可见其传承的轨迹。  相似文献   

4.
从文本表达看易、老、孔、医的同源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子》、《论语》和《内经》等经典的文本表达呈现出共性:篇与篇、段与段甚至句与句之间看似缺乏逻辑衔接但却是一个有机整体。这种表达方式受到《易经》卦与卦、爻与爻排列方式的直接影响。其文本特征为:指点、叙述(呈现)和互文见义。共同的文本表达方式是易、老、孔、医同源性的又一重要表现。  相似文献   

5.
上海昆剧团一直注重剧目在传承经典基础上的推陈出新。其演出的折子戏《瑶台》(取自《南柯梦》)也不失一台充满创新意味的戏剧。该剧在人物塑造上,在演员手眼身法步的范围内,增加了许多非常规的小造型;剧中金枝公主采用了一人主唱的形式,其他角色只有说白;舞台空间没有机关布景,只有一桌二椅,以虚代实,通过演员的表演唤起观众的想象。  相似文献   

6.
歌词三首     
步民答一滴水,一朵花,显示着主的神圣造化。一丝风,一粒沙,深藏着主的奇妙伟大。人啊人,万物之佳,是主把我们提拔,其实我们十分卑微,主却对我们增加了爱的祛码。和好接受主的相邀,我们彼此和好,让仇恨不再横行,让生活充满微笑。宽恕有过的兄弟,善待每一位同胞,在没有仁爱的地方,用福音去铺路架桥。家教会是我们的家,我们有天赐的妈妈,兄弟姐妹和睦相处,妈妈在天上为我们转达。尘世旅程有风有沙,主的慈爱不断增加,茫茫人海几多艰险,有圣母呵护啥都不怕。一裸草,一只瓜,隐匿着主的全能超拔。一块砖,一座塔,展露着主的恩宠无涯。人啊人,万灵之…  相似文献   

7.
寓言三则     
猫和鱼猫没有条件捉鱼,却喜欢吃鱼。因此,常常因偷鱼而遭到人们的痛打。鱼没有条件捉蚯蚓,却喜欢吃蚯蚓。因此,常常被人用蚯蚓作钓饵而丢掉性命。不可能吃到的东西,最好的方法,就是不吃。打夯众人喊着号子,把夯高高地举起,举得比人还高,然后又突然松手,让夯摔到地上。当有人将你高高举起的时候,你不要高兴得过早,因为他们会随时松手。开关一人赞扬电灯给人类带来了光明。电灯却说:“谢谢,是你给我带来了光明,因为开关掌握在你的手中!”(编辑焦秀兰黄敬华)寓言三则@海星  相似文献   

8.
香膏与玉瓶     
陈志华  ;吴新望 《天风》2014,(8):37-37
有一次,耶稣在伯大尼长大麻风的西门家里坐席的时候,有一个女人,拿着一玉瓶至贵的真哪哒香膏来,打破玉瓶,把膏浇在耶稣的头上.这一被耶稣称为“一件美事”的事件,在《马太福音》(参太26∶6-13)、《马可福音》(参可14∶3-9)和《约翰福音》(参约12∶2-8)中均被记载(至于《路加福音》7章36节至50节应是另有其事).  相似文献   

9.
经文:《创世记》40:20、《玛》14:6、《谷》6:21 在《圣经》中,记载了两个生日,一个是埃及王法郎的生日;一个是分封侯黑落德的生日。  相似文献   

10.
《周易》“持盈有道”中的德性意识水质上积淀着一种对存在的关怀。《周易》从盈极生亏、满则把损、盛则入衰的“无道”法则中深刻领悟到“人道”有盈而持盈的存在辩识,以“不失其正”命题勾勒出在进退存亡之间以中道而持盈的持盈路径,其基本格调是持盈于德性之中的。在《周易》把这种存在关怀转向一种对待盈的关怀使得持盈于德性之中深深地契入在先后关怀、忧乐关怀、生死关怀之中,令我们看到《简易》“持盈有道”中的德性既是一种生存因又最一种本体因;在与《老子》持盈路径的比较中,更令我们看到《简易》“持盈有道”中的德性本体理念的哲蕴。  相似文献   

11.
自20世纪初古史辨运动兴起,易学界受科学主义思潮影响,多视"经"为卜筮记录,"传"为哲理新创,"经"与"传"必须分别而观,不可以以"经"释"传",亦不可以以"传"解"经"。本文列举九个论点,论证《易记》为政治典册,蕴含义理;《易传》义理之精义即多承继自"经"。《周易》"经""传"关系,一如父母子女之关系。父母之基因为子女所承继,"经"之基因亦为"传"所传承。"经"与"传"固有区别,就像父母子女各具独立人格。我们当然不应混"经""传"为一,但亦不宜认"经""传"为绝无关系之两种文献。  相似文献   

12.
从《论语》看孔子对管仲的评价再探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论语》中孔子关于管仲的评价或褒或贬,褒贬抵捂,令人费解。本文认为,孔子守道达变,他实际上是从道义和功利两个角度分别对管仲予以评价:一为以价值判断;一为用事实说话。  相似文献   

13.
明代弘治至崇祯年间,曲阜孔氏《阙里志》和颜氏《陋巷志》共经历过四次编修,邹县孟氏《三迁志》也三次修纂。孔、颜、孟三氏家族志的每一次编纂,都呈现出特殊且鲜明的"群聚现象",具体表现为编纂时间前后相因,体例内容相互借鉴,编修人员交集并处,修纂意旨彼此关切。这一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在于孔、颜、孟三者在儒家文化体系中的内在联动性和外在整体性。同时,明代尊崇儒学,志书修纂盛行和三氏林庙修建,也是促成这一现象出现的文化动因。  相似文献   

14.
“将听吾计”一语出自《孙子兵法》之《计》篇。原文为:“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  相似文献   

15.
新发现的《孔子诗论》使我们对孔子《诗》说有了远超前人的认识。孔子《诗》说全面深刻把握《诗》旨,以《甘棠》为例,孔子以“报”一字总括,并层层解说其义。本文还就《甘棠》诗,梳理了自孔子《诗》说一直到汉代尤其关系本事的“传”的传承谱系。  相似文献   

16.
《阴符经》相传为黄帝所著,又称《黄帝阴符经》,是一部重要的典籍,历代都受到人们重视,认为它与《道德经》同是“达真诠”成正果的钥匙。诗云:“《阴符》宝字逾三百,《道德》灵文止五千,自古上仙无限数,尽从此处达真诠”。《阴符经》认为,天道与人道同根一[死灬] ,有阴符暗合之理,故以“阴符”名之。[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墨子》引《尚书》文计40则,通过其与今文《尚书》、孔壁古文《尚书》、汉代新出“百两《尚书》”、东晋梅赜古文《尚书》等《尚书》传本的比较可见,墨家所传《尚书》有独自的选本系统,而且这一选本系统与儒家选本系统同样具有篇数按年代递加的合理性,即与战国所传《尚书》篇数的现实比例相合。由《墨子》引《尚书》我们还可看到:流传至今的伏生今文《尚书》确为战国古本;孔壁古文《尚书》仅是战国所传多种《尚书》选本中一种流传很不广的思孟学派的选本;梅赜古文《尚书》不但与《墨子》之《尚书》引文不同,而且与16种先秦文籍中163次《尚书》引文也不同,所以“梅赜抄袭前世古籍中《尚书》引文而伪造古文《尚书》”的传统观点应重新研究;或许梅赜古文《尚书》是一个民间所传古文《尚书》的真实传本。  相似文献   

18.
林海 《管子学刊》2009,(4):89-92,105
本文对历史悠久、特色鲜明的华夏歌唱史进行了初步梳理,撷取其独具特色的鲁、齐、楚文化语境中的歌唱艺术予以分析,并确立其在中国音乐发展史中的典型意义。同时,对歌舞作为一种行为艺术,其在人类早期认识发展过程中的特殊历史价值,作者也予以初步考量与评析。  相似文献   

19.
乐在书中     
周末假日,我不逛商场不遛公园不走亲访友,而是徜徉书山。翻一部《辞海》,有问必答,无师自通,见微知著,举一反三;啃一套《史记》,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情系四海,义薄九天。或陪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或跟毛泽东“看万山红遍”,或被文中哲理潜移默化,或为书里人物感奋赞叹……“书富如海,百货皆有(”苏轼),开卷有益,福慧双修,不亦乐乎!  相似文献   

20.
法国著名导演雅克·贝汉拍摄的影片《微观世界》,记录的都是一些昆虫的故事,正是这些我们所熟知的生活在我们身边的昆虫,给了我们心灵太多的震撼。有这样一个片断,让人经久不忘。两只蜗牛,在一条路上相遇了。也许,这是一次美丽的邂逅。一只蜗牛伸出了触角,在另一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