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古代的思维方式,有一个重要的特点,这就是重视直觉体悟式的思维。什么是直觉体悟式的思维?我们举一个例子:《庄子·秋水》篇记载,有一次庄子与惠施游玩于安徽凤阳县北的濠水边。庄子说:“惠施,你看鱼游的多么自得,这就是鱼的快乐呀。”惠施反问说:你不是鱼,你又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庄子回答:“你不是我,你又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是否快乐呢?”惠施说:“我不是你,所以我不能知道你;同样的道理,你不是鱼,你也不能知道鱼是否快乐.”庄子对此的回答是;“你说‘你怎么知道鱼的快乐’时,你就已经知道我知道鱼的快乐才发…  相似文献   

2.
从前,有一家农户,种出了一个大葫芦。那么大的葫芦,做什么用呢?用来装酒水,恐怕会涨裂;如果把它锯成两半,用来做舀水的瓢,又没有这么大的缸。农户左右为难起来,不知把大葫芦派上什么用场。  相似文献   

3.
庄惠之交是了解庄子的一个视角,历来为学者所注意。《庄子》内七篇均与惠施有一定渊源:从《齐物论》《逍遥游》看,惠施于"齐物"有所得,庄子有所取鉴,但惠施所论不醇,"齐物"而不能"逍遥",遂与庄子之学分道扬镳;《人间世》论士人进退存身"形就心和"之道,思想背景与惠施一类纵横策士有关;《养生主》论"无用"之"保身",亦发端于《逍遥游》庄惠辩"无用";《德充符》论"不与物迁、命物之化"之"德",与惠施"弱于德""逐万物而不反"形成鲜明对比;《大宗师》论生死哲学甚精,是庄惠围绕"鼓盆而歌"论生死的延展与深化;《应帝王》走向对政治的完全厌弃,汲汲于政治的惠施是一个主要参照点。但庄子创作七篇非因惠施,惠施亦只是庄子笔下众多"质"中之一员。  相似文献   

4.
《庄子》中多次述及惠施的言论行事。惠施是庄子的诤友,喜辩且善辩,他曾多次与庄子发生争辩,如《逍遥游》中与庄子围绕瓠瓜、大樗展开的"有用"与"无用"之辩,《德充符》篇末与庄子关于人"有情"还是"无情"之辩,  相似文献   

5.
惠施之学是战国时期的显学之一。庄子曾经对惠施说:“然则儒、墨、杨、秉四,与夫子为五,果孰是邪?”(《庄子·徐无鬼》)可证惠施在当时诸子中是有重要地位的。然而,自从荀子提出“言无用而辩,辩不急而察,治之大殃也”(《荀子·非十二子》),韩非子提出“坚白、无厚之辞章,而宪令之法息”,“言行而不轨于法令者必禁”(《韩非子·问辩》)  相似文献   

6.
庄惠之辨     
本文以"言""物""道"为措思纽结,系统考察了惠施之"琦辞"与庄子之"卮言"、惠施之"历物"与庄子之"齐物"、惠施之"合同异"以"泛爱"与庄子之"因自然"以"逍遥"的缘契与分野,就此对庄子与惠施的学术旨归作了不失深度的抉示。文中指出:惠施所谓"泛爱万物,天地一体"酷似庄子所谓"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然而前者终是把天地万物纳入名辩之人文,后者却将"我"与天地万物浑化于渊默之自然——这是庄惠之学终究大异其致的要谛所在。  相似文献   

7.
李蓉 《美与时代》2014,(7):95-95
一、葫芦纹的起源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葫芦的象征意义有许多。在楚雄州葫芦吞口中,有一个在葫芦瓢的下腹部画上了象征阴阳合体、天地万物所由化生的阴阳太极图,表达了当时人们的想法,认为葫芦孕育宇宙;而有学者认为,太极图的原形是由交瓢饮演变而来的。  相似文献   

8.
真不明白:是你经常在梦境里作画呢,还是我在看着你的画进入了梦境?古人庄周梦蝶,似乎就碰上了这类问题。庄子开悟了,我却依然有些糊涂。小时候,经常作一些奇奇怪怪的梦,也想一些奇奇怪怪的事。长大了,作梦都不在行,由于后天的诸多因素,人变得冷酷和理智,不再关心除自己以外的生命现象,看不上眼就认为荒唐,反倒忽略了人类本身与生俱来的许多荒唐之处。没有童贞和质朴,就不会察觉大自然给我们提供的认识自我的讯号,也就失去了文化精神的来龙去脉。多么  相似文献   

9.
农夫和蜂鸟     
正一天,农夫抓到了一只蜂鸟。农夫正准备把它吃掉之时,蜂鸟说:"哦,天啊,你为什么要吃掉我?我是这么小——还没有你的拇指头大!嘿,我都不够你一口就吃掉了!对你这样一位大人物来说,这算什么样的一顿饭呢?请放我走吧。""放你走!"农夫说,"不,不可能!我知道你是很小,但你的肉会更甜,而且你也知道少总比没有强。""要是我答应给你带来一颗像鸵鸟蛋那么大而且值一大堆一  相似文献   

10.
漫话壶与道     
壶,古器名,深腹,敛口,用以盛酒浆或粮食。《诗·豳风·七月》:“八月断壶”,指的是壶卢,现在写作葫芦。俗话说的“不知葫芦里卖的什么药”就与它的用途有关。《西游记》第五回中说:“大圣直至丹房里面,寻访(老君)不遇,但见丹灶之旁,炉中有火。炉左右安放着五个葫芦,葫芦里都是炼就的金丹……他就把那葫芦都倾出来,就都吃了,如吃炒豆相似。”因为古代的游医习惯用葫芦装药,所以“悬壶”就成了行医的代名词,这个典故出自《后汉书》卷八十二《费长房传》和葛供《神仙传》,说汝南人费长房曾为市吏,见一老翁卖药,总悬一壶于…  相似文献   

11.
刘直 《中国道教》2002,(3):42-44
壶 ,古器名 ,深腹 ,敛口 ,用以盛酒浆或粮食。《诗·豳风·七月》:“八月断壶” ,指的是壶卢 ,现在写作葫芦。俗话说的“不知葫芦里卖的什么药”就与它的用途有关。道教的“八仙”之一铁拐李 ,就常背一个药葫芦 ,周游江湖 ,治病救人。神话小说《西游记》第五回中说 :“大圣直至丹房里面 ,寻访 (老君 )不遇 ,但见丹灶之旁 ,炉中有火。炉左右安放着五个葫芦 ,葫芦里都是炼就的金丹……他就把那葫芦都倾出来 ,就都吃了 ,如吃炒豆相似。”本文要谈的就是道家、道教中的壶。因为古代的游医习惯用葫芦装药 ,所以“悬壶”就成了行医的代名词 ,这个…  相似文献   

12.
正确答案     
正作协副主席老赵给老刘打电话,老刘啊,你接到通知了吗?今天下午3时在县作协开主席团会议。老刘问,开什么会?我没有接到通知哩。老赵说,是这样的,钱主席说的,一是好像到一个地方采风,二是把老孙提为作协常务执行副主席,还有我记不清楚了,你来了就知道的。  相似文献   

13.
正植树鸟从一棵甜叶柳树上折下一段树枝,然后把它插进土里,便吃起叶子来。树上的金丝猴见了,笑道:"我说植树鸟,你在树上直接吃叶子就行了,干吗还要费那么大的劲,把甜柳枝插进土里?""虽然把甜柳枝插进土里费些劲,但我吃完叶子,甜柳枝遇到雨水就会成活,这样树林里就会又多了一棵甜柳树啊!""你可真逗,难道这偌大的树林里还愁没有你吃的吗?"金丝猴笑道。"我想,树林里的树多了,对我对大家都有好处,你说是吗?""是,是吧——"几年以后,树林里又多了一  相似文献   

14.
对先秦名家分为两个诡辩学派的异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先秦名家,就是指春秋战国时期专以讨论名实问题为中心的一批学者,他们是以邓析、惠施、公孙龙为主要代表并包括广大“辩者”在内,汉代史学家司马谈把他们称为“名家”,《汉书·艺文志》也把他们列为“名家者流”。 在先秦,名家由于常常提出一些与常识相违的命题,而曾受到儒家、道家、阴阳家以及墨家的批评。尤其是庄子和荀子,对名家思想更是视为仇敌、大加斥责。《庄子·天下篇》  相似文献   

15.
自汉迄明,惠施之学一直被批评为怪异、无用、不成学问。方以智是第一个替惠施正名之人。在《药地炮庄》等书中,方氏结合质测和算经,判断惠施历物说属于格物穷理之学。此说颇近于现代学者对惠施的定位。从思想史的角度看,对惠施的这种重新定位,预示着明清之际的学术转型正在悄然发生。  相似文献   

16.
圣经故事     
〔盖法初审耶稣〕由于叛徒犹达斯的叛卖,犹太教当权者抓住了耶稣。他们将耶稣带到大司祭盖法(拉Caiphas,英Caiap-has,‘该亚法’)前;经师和长老已聚集在那里。司祭长和全公议会寻找指控耶稣的假证据,要把他处死。虽然有许多假证人出庭,但没有找出什么。最后有两个人上前来,说: “这人曾经说过:我能拆毁天主的圣殿,在三天内我能把它重建起来。”大司祭盖法就站起来,对耶稣说: “这些人作证指控你的事,你什么也不回答吗?”  相似文献   

17.
正不要把你的人生态度强加于别人讲庄子,先从一个故事说起。有一天,庄子和惠子在桥上看鱼,河水非常清澈,可以清楚地看见鱼儿在游。庄子说:倏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问:子非鱼,安知鱼之乐也?庄子回答: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说:我非子,固不知之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  相似文献   

18.
瞬间的智慧     
智慧如同灵感,不是说你苦思冥想,搜肠刮肚,它就降临。相反,它来临时,没有任何预兆,往往是在一个瞬间,你茅塞顿开,醍蝴灌顶,它就和你相遇了。  相似文献   

19.
钥匙     
耶稣对伯多禄说:“我要将天国的钥匙交给你,凡你在地上束缚的,在天上也要被束缚;凡你在地上所释放的,在天上也要被释放。”(玛16:19)读了这段圣经,让我想起一则小故事:一把坚实的大锁挂在大门上,一根铁杆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还是无法将它撬开。钥匙来了,他瘦小的身子钻进锁孔,只轻轻一转,大锁就“啪”地一声打开了。铁杆奇怪地问:“为什么我费了那么大力也打不开,而你却轻而易举地把它打开了呢?”钥匙说:“因为我最了解他的心。”可见,开门锁只需一把钥匙就可以了。那么开心锁呢?当今世上,尔虞我诈,损人利己之事普遍可见,自己稍不留神就上了别…  相似文献   

20.
对于庄子与惠施在濠梁之上的"鱼之乐"的辩论,本文试图论证:庄子并无意图要证明他知道知鱼之乐,他的目的在否证"他者心灵的不可理解/通接性"这一惠子的假定。本文认为庄子的"知"与他的"为一"观念是密切相关的,而庄子的"为一"观念与惠子的"一体"观念是截然不同的,二者不可混为一谈。此外,本文还对庄子的实在观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