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轻狂的底气     
自古少年皆轻狂,林清玄便是一例。 林清玄刚刚八岁的时候,父亲问他长大以后做什么。他不假思索地说,长大以后当作家,写文章给人家看,人家就会把钱寄给你。这个轻狂的少年,终于惹怒了父亲,父亲也是不假思索地给他狠狠的一巴掌。在他父亲的眼里,  相似文献   

2.
人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张迁我们经常听到人们对自己的遭遇感到不平,甚至报怨自己的命运。这样不好,因为这样既无助于事物的改变,还会加重自己的苦恼,同时,也不可能获得真正的同情。《古兰经》教导:“我使气运周流于世人之间,以便真主甄别信道的人,而以你们为见证—...  相似文献   

3.
<正>试着想一想,你的身边是不是有这样两类迥然不同的人:一类人做事拖拉、犹豫,瞻前顾后,显得自信心不足,而且较多焦虑烦躁,总是担心这也做不好,那也完不成;尤其是面临一些重大或困难的人生课题时“前怕狼后怕虎”,生怕有什么“闪失”,纵使最后磕磕绊绊达成所愿了,也会归因为“侥幸”“运气”“偶然”。倘若挫败则情绪低落,状态萎靡,而且有可能持续时间长久,难于自拔。  相似文献   

4.
菲儿是个发育娇好,身材颀长,胸部也比较丰满的女生。男生与她在一起时,总爱向她隆起而弹性极好的胸部上睃。有时,个别男生还会假借帮她拿东西搀扶她一把。菲儿气愤之极也不好发作,甚至有女生都说,她的身材的确容易让人产生非分之想。  相似文献   

5.
在“文革”中有两人因某事共同罹难,打入“牛棚”。虽然这在当时并不算什么,但其中一人却整日为眼前之事困扰,总想给人说清但又无处可说或无人来听。便常常睡不好觉,吃不下饭,头发一把一把地落……后来幸好因偶然因素得免,但人已脱形,瘦骨嶙峋,几有隔世之感。而另一位同时罹难之人,开始虽然想不通,但很快就接受了这个现实。他分析形势,认为在眼下肯定解说不清。而等待一段时间,事情自然水落石出。基于此,他迅速进入正常生存状态:干活,尽力将活干好;受批判,也以旷达心情对待;这样一来,吃饭睡觉似乎没有受大的影响,身心良…  相似文献   

6.
陈丰盛 《天风》2011,(11):58-59
教会生活中,当有人见某基督徒因犯罪而跌倒时,劝勉者往往会说:“不要看人,人是不好看的,只要看耶稣。”在教会的讲台上。也经常会听到一些不要看人的教导。因此,教会的见证会中一般传道人都不提人的“功劳”,在讲台上不作自己的见证,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就以“某人”来替代,避免有突出个人之嫌。  相似文献   

7.
当今社会是个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人际关系愈来愈复杂、微妙。可以说只要是身心健康的人或轻或重地都有嫉妒心理,只不过是有些人易表露,有些人善于掩饰而已。有此心理并非坏事,如果把此问题处理好了,则是一种催人积极奋进的原动力——学会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如果处理不好,妒火中烧,就会引发不正当竞争,惹出许多是非来。  相似文献   

8.
<正>试想你某天突然接到一个电话,被告知为新冠病毒疑似阳性,然后被防疫工作人员带走隔离,每天都在一个固定空间,进行日常的核酸检测,限制你的自由,你会如何描述自己的情绪?有人可能会很低落,只是简单地描述“我感到很糟糕,整个人都不好了”。而对于有些人,你会惊叹于他会用许多词语表征自己的情绪状态:“当我被带走,好担心自己会不会确诊”,“每天一个人待着,我好孤独”,“我感到很沮丧,还有点焦虑”。同样的情绪事件,为什么不同的个体在进行描述时会如此的不同?这种能准确区分不同情绪的能力,被巴雷特等人在2001年定义为情绪颗粒度,也被称为情绪分化。  相似文献   

9.
张效法 《天风》2008,(14):35-35
问:神在伊甸园里设立一棵分别善恶的树,人因吃了禁果而堕落。然后再差遣基督道成肉身来拯救,这不是多此一举吗?神为什么要这样做?神既是全知,应该知道人会因摘吃那“果子”而犯罪,为何还要放那棵树使人陷在罪中呢?甚至有人说:“这样,人类犯罪,神也要负一部分责任!”这样的理解对吗?  相似文献   

10.
人是一块活着的磁铁,这个比喻虽然简单,却耐人寻味。要理解这个比喻,可以从两则故事说起。先说一则国外的。从前,在一座大城市里,有一个人在路边摆摊卖热狗。他有点耳聋,因此不听收音机。因视力不好,也不看电  相似文献   

11.
在生活中自己有了过错,得罪、亏欠了别人是一件不好的事,往往会令我们伤心,感到烦恼。然而,别人得罪了我们,我们也不能幸灾乐祸,因为要处理好别人的过错和与人和好的关系也不是一件易事,这就需要我们运用圣经的原则和耶稣的教训。  相似文献   

12.
经历宽容     
我根本没有想到那天会发生这样的事情。或许生活就是这样,永远是给予与获得,得胜与失败的聚合体。 一天下午,我到街上一家浴池洗澡,澡堂里人很多,水也不好,忽冷忽热,淋浴器下站满了人,找不  相似文献   

13.
经历宽容     
含秀 《天风》1997,(6):26-26
我根本没有想到那天会发生这样的事情。或许生活就是这样,永远是给予与获得,得胜与失败的聚合体。 一天下午,我到街上一家浴池洗澡,澡堂里人很多,水也不好,忽冷忽热,淋浴器下站满了人。  相似文献   

14.
妙用“歧义”见智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言语交际中如果有“歧义”现象,就会阻碍信息的顺利交流,妨碍交际目的的实现,轻则闹笑话,重则造成恶果。但是,有些智者在特定场合、特定情况下,根据交际的特殊需要,却有意制造歧义,巧妙利用歧义,收到了出奇制胜、超乎寻常的表达效果,表现出高度的思维机智,高超的语言技巧。“嘴不好”和“眼下没什么”——巧嘴媒婆巧说媒有个姑娘因嘴唇上缺了一块,一直嫁不出去;有个小伙子也因没鼻子一直娶不到媳妇。他们虽然相貌都有缺陷,但找对象却有一个共同的条件:不要残疾的。有个巧嘴媒婆却有心把他们撮合到一起。想什么办法呢?且看媒…  相似文献   

15.
正丹尼尔·艾德斯诺克出生于美国旧金山,因家境不好,2009年高中毕业后便辍学到一家自行车车行打工了。一天中午,他问老板,为什么他最近看到很多来买自行车的人都是刚来这里买过的,老板说现在丢自行车已是家常便饭,在美国每年大概会有1500万辆自行车丢失,小偷都是通过剪断锁子把车子偷走的。艾德斯诺克被这个丢车的天文数字震撼到了。  相似文献   

16.
量景蔚 《天风》2009,(1):55-56
今天是我回家的第一个晚上,我躺在宽大而松软的床上,看着窗外皎洁的月光,心中突然觉得酸酸的。我想我有很久没有睡过这样的床了,也有很久没有这样静静地想了。原以为这样的夜会使我沉沉地睡去,可脑袋中对于往昔流浪的沉痛记忆却迫使我去想一些从前从不会去想的问题,比如说自己年少的轻狂、叛逆与绝情等。  相似文献   

17.
习惯     
郭文文 《天风》2007,(20):48
在生活中,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各自不同的生活,在不同的生活环境下,我们每个人也都有不同的生活习惯。在其中,有许多好的习惯,但也不可否定也会有一些不好的习惯,不晓得你有没有认真地思想过自己的这些习惯呢?我就看到过这么一个关于"习惯"的故事:  相似文献   

18.
本文是一例有疑病观念的严重心理问题的心理咨询案例报告,求助者在其同学患癌症去世后担心自己也会得癌症,睡眠不好,咨询师根据求助者的情况采用了认知行为疗法,经过4次咨询,求助者的情绪和睡眠问题基本解决,取得了较好的咨询效果。  相似文献   

19.
提起火药桶,总会让人联想到战争;提起避风港,人们的脸上便会露出温馨的微笑。谁会想到,有时温馨的避风港里,也会埋藏着一只火药桶呢?我有一朋友,叫老王,今年四十五了。厂里效益不好,他被宣布下岗了。王嫂便对他说:“下岗就下岗吧,家还有我哩。”王嫂开了家饮食店,生意还不错。老王便笑  相似文献   

20.
听人说,贵州省天柱县侗寨“三门塘,有一个功能特殊,不同于一般老人会的“老人会”。怀着好奇,我专程走访了三门塘。据寨中人讲,在明、清时代三门塘是清水江木材集散地,内江放下来的小木排,要在此改扎成大排,外江的木商云集于此购买木材,木材交易十分繁忙,人们整日忙碌在木材生意中。遇到家中老人去世,心情悲痛,加上生意红火,怕因丧事耽误,不知如何处理,也就草草行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