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第三讲人生的三失缺陷入生有太多的缺陷,我们学佛修行的目的就是要消除人生的种种缺陷。人生的缺陷有三种是最根本的,那就是:惑、业、苦,这是我们一切凡夫所无法避免的三种缺陷。什么是惑呢?顾名思义,惑就是迷惑、迷妄,就是无明、烦恼,它是我们流转生死、造诸恶业的推动力。惑主要包括贪、喧、痴,也就是三种最根本的烦恼,我们一般称为“三毒”,贪是对顺境的贪著、贪爱,镇是对于逆境的憎恶排斥,痴就是愚痴,不明事理,不明因果。我们时常说“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唤痴”,可见我们之所以造作种种恶业,是因为有贪唤痴这三…  相似文献   

2.
下面这幅画,不知您看了有可感想?也许嘴上不说,心里却在想,这种画绝不能让孩子去看?  相似文献   

3.
好德歌     
《五台山研究》2000,(1):30-30
福生于清俭,德生于卑逊,道生于安静,命生于和畅,患生于多欲,祸生于多贪,过生于轻慢,罪生于不仁。戒眼莫视他非,戒日莫论他短,戒念莫入贪淫,戒身莫随恶伴。默,默,默,无限神仙从此得;饶,饶,饶,千灾万祸一齐消;忍,忍,忍,债主冤家从此隐;休,休,休,盖世功名不自由。尊君王,孝父母,礼贤能,奉有德,别贤愚,辨奸邪,恕无识。物顺来勿拒,物既去而不追;身未遇而勿望,事已过而不思。聪明多暗昧,算计失便宜;损人终有失,倚势祸相随。戒之在心,守之在志。为不节而亡家,因不廉而失位。劝君自警于生平,可叹可警而可畏…  相似文献   

4.
单渭祥 《天风》2013,(9):7-9
经文:《约翰一书》3章18节 “我们不要只在嘴上说彼此相爱,而应当用行动把真理表现出来!”(新普及译本)“我们的爱不应该只是口头上的爱,必须是真实的爱,用行为证明出来!”(现代中文译本).这个讲题是模仿CCTV的一个节目《爱,就要大声唱出来》。  相似文献   

5.
旅途闲话     
莫子 《佛教文化》1997,(6):20-21
甲:人生烦恼都因贪、瞑、痴!我想,贪只要认识到无常,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可以克制;痴只要亲近善知识明白事理也可以明白。推独我的烦恼是天生性格所致,没有办法。乙:你有什么烦恼呢?甲:我不贪名利,愿为他人多做功德;也肯努力学习,使自己读书明理,但是瞑心难抑,与人相处不易,实在烦恼啊!乙:你认为你没有贪、痴的毛病吗?甲:不能说没有,但不是主要的。乙:(摇头)不对吧,要知道瞑心的根源还是贪与痴呀!甲:我不同意,你说说理由看。乙:好,你在什么情况下会起瞑心呢?甲:随时随地都会。乙:(笑)为什么事呢?甲:现在…  相似文献   

6.
求而不贪     
正唐代围棋大师王积薪,总结出"围棋十诀"流传后世。其中第一条竟是"不贪胜"。围棋作为一项比赛,争的就是个输赢,"不贪胜"如何理解呢?下棋为了胜利不假,可以求胜而不可贪胜,"求"是朝着既定目标努力,"贪"则是对欲望无限放大——既要赢得快又要赢得多。"贪"会让人心态失衡,人往往因此急功近利、铤而走险,最终痛失好局。理解"求而不贪"的深刻哲理,对人生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7.
佛教庞大的教义体系中蕴含着丰富的和谐思想,它们在构建和谐社会、促进世界和平中,具有积极的作用。 从佛教“四谛”中汲取克制贪、嗔之心 四谛是对造成人生苦恼的原因及摆脱苦恼途径的总说明.包括苦、集(因)、灭(灭除苦恼,达到解脱)、道(灭苦的途径)。  相似文献   

8.
<正>近卫队军官西哈诺看到表妹罗克珊的第一眼就坠入了爱河。然而,他却因为自己那硕大无比、遭人嫌弃的大鼻子而自卑不已。为此,他想了一个法子——让同样喜欢表妹且英俊潇洒的新兵克里斯蒂安代替自己去表白。于是,在一个月白风清的夜晚,让人意想不到的一幕发生了:克里斯蒂安站在月光下向罗克珊求爱,而他的目光却始终落在那个躲在黑暗中的西哈诺身上,嘴上念叨着出自西哈诺之手的情诗。最终,克里斯蒂安凭借自己英俊的外表和西哈诺极富才华的告白之诗抱得美人归。  相似文献   

9.
做人当自强两世求吉祥林裕森人寿当活百余年,九十左右不为贪。如是年华若何度,大致可分四阶段:一为求学成长段,应在二十五岁前,刻苦学习练身体,道德修养亦当先,充实知识博而广,专业技能基础坚;二为创业贡献段,四十五年可长短,艰苦奋斗干事业,兢兢业业谱新篇,...  相似文献   

10.
贪嗔痴乃作恶的根源、造罪的根本 ,是故能无贪嗔痴、念修行 ,必定能速成菩提。而息灭贪嗔痴的方法就是勤修戒定慧“三学”。佛教经典《百喻经》中有一则有名的寓言《师患脚付二弟子喻》说的是两个年轻人 ,同拜一位老人学习技艺。老师详细地指导学生们学习 ,学生也很尊敬老师。但老师毕竟年老了 ,患上了脚病 ,需要常常有人为他按摩。于是两个弟子便各人负责一只脚 ,很小心地为老师按摩 ,日子一久 ,由于两人的手法、力道等的不同 ,效果也不同。于是成效较差的师弟便嫉妒师兄 ,而师兄也骄傲得不得了 ,而轻视师弟 ,于是两个人的心中便起了敌意。…  相似文献   

11.
每个人都需要获得尊重,每个人也都需要尊重他人。尊重不是流于嘴上的唯唯诺诺抑或无端夸赞,更不是溜须拍马的曲意迎合。真正的尊重是发自内心的把对方当回事,是一种不由自主的高贵人格的自然流露。  相似文献   

12.
侃侃幽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八十年代初,随着外国电影、电视小品的大量输入.特别是人们大量地欣赏了卓别林的电影。中国人无不赞赏外国人的幽默。有些人也不免感叹中国人多诚实、少幽默,于是有点自怨自怜起来。咱中国人不是缺少幽默、诙谐、调侃,战国时代的庄子,就幽默得了不起,至今,外国人仍佩服得了不得。从古至今、中国的幽默故事数不胜数。可是,你仔细想想,父辈们八年抗战多艰辛,接着奋勇打老蒋.随后抗美援朝保国家。大跃进,天天匆匆忙,哪有时间去侃,去幽默。“文化大革命”十年,谁的嘴上不得上把锁,紧锁慢锁,还有不少人由于把关不严,蹲了班房砍…  相似文献   

13.
孔子说:“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这句话的意思是:君子讨厌那种人,嘴上不说要做这种事,而实际上又做了这件事,还一定要为做这件事找借口。因为这种人是很虚伪,又很狠毒的。  相似文献   

14.
贪、嗔、痴,佛教称之为“三毒”。贪是贪爱五欲,五欲有两解是能使人的感官觉得快意舒服的色、声、香、味、触:二是财欲、色欲、饮食欲、名欲、睡眠欲。嗔是愤恚无忍,与人不能合群,个人修养差。痴是愚顽无明,不懂为人为僧的道理。这“三毒”,严重危害佛教徒的身命与慧余,不但不能修成道果,而且使僧尼丧失了起码的资格。  相似文献   

15.
听说,美国人最爱说的一个单词是“try”、它的意思是“试”。孩子们从小就接受了关于“try”的教育,不仅挂在嘴上,更要表现在手上。这个“try”本来就是一个极普通的词语,可是在中国的学校里,怎么就不那么流行呢?我们的老师,为什么不能常常对孩子说一声“...  相似文献   

16.
感悟人生     
张存信 《天风》2011,(12):12-12
凡事不宜痴,若读经祈祷,则不可不痴;凡事不宜刻,若讲经悔悟,则不可不刻;凡事不宜贪,若传经赞颂,则不可不贪。  相似文献   

17.
谈"贪"     
董存义 《天风》2007,(10):48
“贪”多指贪心。贪心与知足相对,就是渴望得到自己应得的范围或界限以外的财物或别的什么。不过贪的“项目”中最普遍的还是“钱”,因为“钱  相似文献   

18.
养从抚起     
抚养、抚育,是我们时常挂在嘴上的词汇,但不少为人父母的,却只知养育,对抚字毫无自觉理解,更谈不到落实在行动上。  相似文献   

19.
王同章 《天风》2005,(12):32-33
一、知足常乐常言道:“知足常乐”,这是真诚之理,人们也多有此种体会。一个人无论在钱财、物质、地位、权势等各方面能够知足,就能心态平衡,不贪、不奢、不淫、不欲,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就会心安理得,平安稳妥,心  相似文献   

20.
真正的竞争     
骆霞  康军 《天风》2006,(15):44-45
当我们仅仅为了获胜而打击对手时,我们不仅成为糟糕的失败者,还会沦为可鄙的得胜者。这样的竞争会使人的心灵和个性发生扭曲,使其充满着自私、贪婪、骄傲和嫉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