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爱仇     
说到爱与被爱,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亲身感受。父母之爱、子女之爱、亲情之爱、夫妻之爱、朋友之爱、祖国之爱,这些爱都包涵着人性中的真善美,融入着自然的情愫。在渴望爱的获得中,那一份期盼是多么的刻骨铭心;在爱的施舍过程中,那种  相似文献   

2.
孩子成长过程中主要有四大心理需求。 一是,需要被爱与价值感。 孩子需要父母的爱,被爱使孩子有安全感与价值感。父母对子女示爱除了使孩子体验到被爱的满足之外,也使孩子知道因何事而被爱,从而明白是非观念。  相似文献   

3.
黄婧昉 《天风》2006,(9):29
《上帝》给了我们一个选择的理由,一个用爱去面对现实的理由。爱与被爱同时存在,爱会产生喜乐.在爱里和因为爱而发生的一切,都源于喜乐。爱与喜乐是紧密相连不可分剖的。  相似文献   

4.
青少年成长中的心理需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孩子成长过程中主要有四大心理需求: 一、是需要被爱与价值感 孩子需要父母的爱,被爱使孩子有安全感与价值感。父母对子女示爱除了使孩子体验到被爱的满足之外,也使孩子知道因何事而被爱,从而明白是非观念。  相似文献   

5.
仲霞 《世界哲学》2017,(3):13-19
爱成就了哲学的起源,却又在西方哲学史中被逐渐遗忘,马里翁意欲重构爱的现象学。爱具有优先性地位,它先于思与存在,是更伟大的理性。爱不能被对象化,给予性是研究爱的可行性道路,爱成为自由被给予的礼物,喜欢去爱的决定将自我标志为爱洛斯者。爱赋予他者以优先性,他者的凝视对其自身不可见,它呼唤我的凝视,在相互凝视的平衡中勾勒出爱的定义,爱成为不可见凝视的交错。最终爱是肉的相遇。我从他者那里接受我的肉,这是自身给予性的彻底化。我现象化他者的肉,使他者作为面容成为可见,这是他者之肉的现象化。爱甚至无需自我而自动开启爱洛斯化进程,这是对形而上学自我概念的修正。不过马里翁的爱的现象学在开拓之余,也面临无法解决的困境,需要对其加以分析批判。  相似文献   

6.
让爱回归     
王莉 《天风》2005,(12):33-33
每次,当机会溜走,才会后悔,该爱的没有爱,该说的没有说。其实,并不是不想去爱,而是不知如何去爱。白云是为点缀蓝天,玫瑰是为浪漫爱情,幸福是为美化生活,关爱则是生活的最美。被爱充盈的人生是幸福的;而爱被荒芜的人生则是可怜、自私、恐  相似文献   

7.
爱与被爱     
如果我是一棵树,我就有了19个生命的年轮。年少的我对生命的感悟虽然不深,但在接受着“大地”和“阳光”的哺育时,也愿意奉献出自己生命中的绿色。因为我知道,被别人爱是一种幸福,而爱别人则更是一种快乐。常常感觉到自己是最幸福的人,因为我生活在这爱与被爱之间。  相似文献   

8.
蒂蓓  王芃 《天风》2003,(3):30-31
基督徒之所以是基督徒,几乎没有例外,都不是先被一套套教义所说服而归向基督的。我们都是首先受到了爱的感动,爱的激励。他们首先感受到基督爱人们的那种爱。他们被世界上最高、最美、最好的爱所感动,意识到自己有亏欠,是罪人,因而甘愿放弃一切接受基督。我们不是首先用脑袋去把教义一条条搞通的。我们首先是在感情深处,在心灵深处,为基督的爱所吸引,所融化,因而五体投地地归服于基督,投诚于基督。  相似文献   

9.
生活拾贝——心语点滴孟凡华渴望被了解、被爱是人之天性,也只有当人被完全了解、被爱时,才可能真正充分活出其人性,方可显示出一个人真正有位格、有尊严、有智慧和有活动能力;如此,才能使其争奇斗艳,而播撒温馨的爱的种子。然而,唯以忠诚、热情去播种爱,再以宽仁...  相似文献   

10.
心安则安     
正爱比被爱,更让人感到快乐。爱,从来就不会长此以往,而是瞬息,生生不息的只能是生命本身。爱一个人,正在经历爱这件事,你就会确认爱的存在,这种真切可信的掌控,会让自己的内心获取平静。被爱,不是一种能力,也就没什么值得骄傲。这种对快乐的接收,全凭一己之力的判断,可是这种判断却没有恒定的尺度,常常模棱两可。此时,爱是模糊且变幻莫测的。  相似文献   

11.
    
沐恩 《天风》2001,(8):40
初恋情人的爱,是最纯洁的爱。这爱是不讲条件的爱,是不求回报的爱。这爱是不考虑门当户对、郎才女貌的,是只要被爱者幸福,而自己却能抛舍一切的爱。 圣经雅歌中告诉我们,我们爱上帝,就应如是的爱。我们爱上帝,时时思念,念念在心。雅歌中用了初恋情人思念良人,思念美丽的女子作譬喻,要求爱要爱得如此深沉,如此温柔,如此的惊心动魄。 主耶稣说:“爱父母过于爱我的,不配作我的门徒;爱儿女过于爱我的,不配作我的门徒;  相似文献   

12.
失眠琐记     
一爱是使人与人、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宪法。爱也是整个宇宙的圣经。当我们可以感受到爱与被爱时,所有的恐惧都会消失;当我们感受不到爱与被爱时,哪怕是表面上很强悍,心里也会充满恐惧。许多时候,能让我们超越自己的力量,不是名利,也不是财富,甚至连自己的生命都不是,而是血管里涌动的、一次次漫过心底的爱。爱是最伟大的,也是最具神力的。  相似文献   

13.
如火之爱     
卢芳 《天风》2006,(2):34-36
所罗门的雅歌,被称为基督徒的恋歌。它用新郎新妇的爱来表明耶和华神与他的子民之间的爱。圣经中多处有类似的比喻,用爱情来表示基督与教会的爱,“人要离开父母,与妻子连合,二人成为一体。这是极大的奥秘,但我是指着基督和教会说的”(弗5:31-32)。有人说:“没有音乐,生命是一种缺憾;没有爱,生命就毫无价值”,这是真实的。人来到这个世界从呱呱落地开始,就在母爱的怀抱中生活,在父爱的呵护下长大,在亲情之爱,友情之爱,手足之爱的环绕中成人,人的本性里有着爱与被爱的需求和渴望。成年之后每个人都向往纯洁、幸福、美好的爱情。世上所有的爱中,男女之间纯洁忠贞的爱情是最崇高、  相似文献   

14.
性格优势与主观幸福感是积极心理学的两大核心研究领域,其中,关于性格优势的"价值实践分类体系"被认为是积极心理学发展至今最具影响的成就之一。研究招募115名在校大学生(69女,46男),分别完成优势价值实践调查、牛津幸福体验问卷,以及生活满意度量表。研究发现:(1)在24种优势中,大学生的五大"显著优势"依次为爱与被爱、正直诚实、感恩感激、美的领悟、善良慷慨;(2)希望乐观、爱与被爱、社交智慧、洞察悟性等性格优势与主观幸福感密切相关;(3)希望乐观、爱与被爱、谨慎审慎、洞察悟性对幸福体验的回归方程拟合程度最优,而希望乐观、宽容宽恕、社交智慧、创造才能对生活满意度的回归方程拟合程度最优。  相似文献   

15.
爱的真谛     
沈承恩 《天风》2007,(13):12-14
这章圣经被称为“爱的诗篇”,或“爱的颂歌”。有首赞美诗叫“爱的真谛”,唱的就是这章圣经。这章圣经是专题讲爱的,分三大段:第一段1-3节,爱的价值;第二段4-7节,爱的定义;第三段8-13节,爱的永存。第一段讲爱的价值爱有至高无上的价值,他的价值在于能使其他事物变得有价值。保罗在这里举三样事情为  相似文献   

16.
陈企瑞 《天风》2013,2(2):13-15
圣父、圣子、圣灵三一的上帝,是宇宙万物的创造者和主宰。《约翰一书》4章8节告诉我们:“上帝就是爱。”说明圣父、圣子、圣灵本身就是爱,并且在爱中合而为一,相爱相契。奥古斯丁(Augustin)把圣父、圣子、圣灵分别类比为爱者、被爱者、爱的关系,因为爱,三个位格紧紧联系在一起。人类与自然都是上帝所创造,因着爱,得蒙三一上帝的眷顾,也因着爱,所有被造物在三一上帝的创造、救赎、护佑中得以更新而变化。三一上帝爱人也爱自然,因此,基督徒不仅要爱上帝和爱人,也要爱上帝所造的自然。当今世界生态环境正在急剧恶化,大气与水圈污染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和居住安全。前不久有新闻报道,我国某县部分餐饮部门为谋取暴利,不惜残杀国家珍稀动物——猕猴。人们时常听闻与生态环保有关的负面新闻,面对生态环境恶化带来的挑战,我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愿望:  相似文献   

17.
翁溯利 《天风》2016,(12):16-17
正教会要不断地通过台上的宣导,用"基督的爱"漱励义工。一、用"基督的爱"激励义工的侍奉侍奉必须出于爱,而非仅止于职责和本分,我们的神是一位"爱"的神(参约壹4:8),我们的侍奉必须以爱为基础。义工刚参与侍奉时,被基督的爱所激励,浑身充满了激情和干劲;而随着侍奉时间越长、侍奉任务越多,激情和干劲就逐渐消退了,到后来他们的侍奉不再出于"爱",而仅止于职责和本分了。保罗传福音时被人用石头打得半死,然后被拖到野外去,他爬起  相似文献   

18.
智慧语丝     
正为什么不能爱自己呢?是因为无法爱别人。一个人需要爱某个人,并且被某个人所爱,通过这些来学习爱自己的方法。你明白我的意思吗?不会爱别人的人,不可能正确地爱自己。——村上春树《1Q84》纯净而有力量,是很高的境界。复杂常常使人望而生畏,很多种因素混合在一起,叫人摸不着底细,以混浊佯作高深。——《在雪原与星空之间》  相似文献   

19.
爱的圣洁与永恒在于爱的无条件性,她可以超越时空界限,而爱的复杂与取舍又恰恰在于爱的有条件性,所以她的实现又很容易被阻隔。夜色如水的夜晚,太多的心绪,总是  相似文献   

20.
在康德的道德哲学中,爱分为病理学的爱和实践的爱。病理学的爱是自然意义上的爱,因为它不能被命令,因而不能够成为道德上的义务,而实践的爱作为道德意义上的爱是我们的一项德性义务。由于病理学的爱是感性的,所以人们能够对它有一种直观上的体验,但"什么是实践的爱"这一问题在康德那里并不清楚。之前的学者对实践的爱给出了多种解释,但这些解释都没有完全切中实践的爱的内涵。康德把实践的爱定义为善意的准则,而善意应当由行善的意志、善行和智性的愉悦三个部分构成,所以实践的爱就是要求我们以一种行善的意志去行善,并且在我们的善行中感到一种自我满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