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特殊的日子里,犹太人总要点燃蜡烛(最早是点灯).如在安息日、在重要的节假日、在婚庆日等.大约每周五日落前20分钟,家庭主妇便点起两支蜡烛,一支的含义是记住安息日,另一支是当守安息日,在蜡烛燃起时,她要感谢上帝把神圣与欢乐的气氛带给她全家.伟大的希伯来诗人C·N·贝利克(Bialik),讲述了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  相似文献   

2.
《天风》2020,(3)
正千万别把"许愿"当儿戏,因为你的誓言是在上帝面前立的为什么要写这样一个奇怪的题目呢?这还要从我上次出国旅行的经历说起:那是一次跟团游,团友大多是基督徒。那天游览到一座著名的教堂,大家四散开来自由活动,三三两两或参观、或合影、或祈祷……这时,教堂圣台旁一位姊妹的行动引起了我的注意:只见她点燃一支蜡烛祷告一下,然后再点一支再祷告一下……就这样一口气点了好几支蜡烛。我上前善意地提醒她:"点这些蜡烛是需要付钱的!"  相似文献   

3.
电灯泡感到很委屈,它问蜡烛:“蜡烛老弟,有件事我始终弄不明白,我和你一样发光发热,而且我发出的光亮比你要强许多倍,可人们为何总是用华丽的词句来赞美你,而却很少夸奖我呢?”  相似文献   

4.
电灯泡感到很委屈,它问蜡烛:“蜡烛老弟,有件事我始终弄不明白,我和你一样发光发热,而且我发出的光亮比你要强许多倍,可人们为何总是用华丽的词句来赞美你,而却很少夸奖我呢?”  相似文献   

5.
禁口     
有4个人去找一位老和尚,希望他能收他们做徒弟。但老和尚说有一个条件:必须通过“禁口”的考验,测试方式就是从山洞的入口走到出口,如果一个字都没说,就算通过。于是那4个人手持蜡烛从山洞入口开始走,当他们快到出口的时候,吹来了一阵风,把走在第一位的烛火吹熄了。“啊。熄了。”第一位叹道。“师父不是叫我们不能说话吗?”第二位连忙提醒他。“叫你别说你又说。”第三位赶紧纠正。“还好。我没说。”第四位松口气道。禁口@江承骐  相似文献   

6.
《佛教文化》2016,(6):120-121
高老师:在了义经中,佛祖把世界的存在比喻为蜡烛灯的幻影。例如,你现在看着这支蜡烛,假设你的眼睛生病了,或者你现在捏一下眼睛,就会在蜡烛旁边看到一个烛影——佛经中表达为捏目成华。我们都知道,这个灯影是幻象。这个影子是依赖于你的病眼或者捏目而存在的。另外一个人眼睛没有毛病,就看不到这个灯的幻影。  相似文献   

7.
正在挑战极限的同时,世界其实也是在提醒人们,人的能力总有极限。最近常看一档电视节目《挑战不可能》。参与节目的人,都是平时与我们生活在一起的凡人。但他们走上节目演播厅,都带上了常人认为不可能的"高招",挑战人们认知的极限。比方说,主持人从200支点燃的蜡烛中,拿出一支,让蒙上双眼的美术家打开眼罩,观察一会儿,然后把这支燃烧的蜡烛放回那两百支中。美术家转身走近观察200支烛火,在30秒中的时间内,居然准确无误地挑出了这支烛火。这里没有特异功能,就是  相似文献   

8.
僧尼一日     
当东方的启明星刚刚升起,夜色还安退去,人们还沉睡在梦乡之中的时候,佛午里的铜钟已经啊和.这声音洪亮而又深g,悠悠扬扬,响彻云霄。僧尼们便在这钟势中开始了一天紧张、繁忙而又有条不紊刊生活。僧尼虽然说是出家人,但他们仍是吃五谷杂粮、活生生的人,所以他们一天的生活也离不开衣、食、住、行。然而,他们毕竟有别于世俗的在家人,在佛门净土中,他们过的完全是和世俗不同的另一种生活方式。清晨,当钟声把他们唤醒,人们睁开眼清还没下地的时候,他们就要在心中默念渴颂、咒语。在这之后的一天中,他们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行为…  相似文献   

9.
“人的生命如同蜡烛,烧得红红旺旺的,却很快熄灭,倒不如用青青的火苗,更长久地燃烧,来得经济。”说这话的是国学大师饶宗颐先生。  相似文献   

10.
别人的好意     
有一个女主人乔迁新居,屋子刚收拾完,突然停电了,室内一片漆黑。女主人刚摸到蜡烛和火柴,门外便传来了“笃笃”的敲门声。  相似文献   

11.
正农民最希望看到的是那满眼的金色稻谷,战士最希望听到的是战役结束后的捷报,老师最希望知道的是他的学生在各个领域的突出表现;同样,作为一个传道员,最希望看到的是站在祭台前身披小白衣手持蜡烛的新领洗教友。然而,当我在一个堂区付出了将近一年的劳动之后,竟没有一个新领洗的教友。整个一台复活节前守夜礼,让我感受到的是沉重的失落感。说实在话,尽管自己信德不深,能  相似文献   

12.
成功人士的脑子里想些什么问题?究竟是什么驱使他们走向成功?为了寻找答案,我采访了一些全国顶尖的励志演讲家和有关成功方面畅销书的作者,他们一致认为下面七条是成功的关键。 勇于承担责任 成功人上拒绝被动的心态,他们不会将自己的失败归咎于父母、政府或其他人身上。他们的信条是:“如果失败的话,我负责。” 他们意识到,当你抱怨某人或某物阻挡你成功的时候,你是在放弃属于你自己的权利,几乎是等于说:“你比我更能控制我的生活。” 想一想莱斯·布朗吧。他一出生就被父母遗弃,孩童时就被贴上了“智力迟钝”的标签。他完全有…  相似文献   

13.
《中国宗教》2012,(10):64-65
方舟在被需要中成立,在提供服务中发展。通过多年的努力,方舟树立了良好的社会形象和专业的服务精神。"我们一天天变老了,我们的智障孩子今后怎么办,谁来照顾她?"2005年,南京一位智障人家长倾诉着他们的苦恼。这位家长的苦恼直接促成了智障残疾人服务机构"南京方舟启智中心"的诞生。2006年9月,南京方舟启智中心在民政局正式注册。2007年,鉴于启智中心有部分学员智力在60-69(IQ)之间,方舟经过筹备,开办了蜡烛庇护工厂,对学员进行职业技能训练,为学员进入社会就职进行准备。蜡烛的生产和包装都是在职业训练老师的指导下,由智力障碍学员独立完成。  相似文献   

14.
成功指南     
成功人士是怎样思维的呢?是什么在驱动他们呢?为了找出答案,我采访了一些成功人士,他们中有:全国顶尖的励志演讲家、写出畅销书的作家等。下面就是他们提出的成功的关键。承担责任在社会中,许多人总是在指责别人,从指责父母到指责政府;认为是别人妨碍了他成功,阻止了他向前;而善于自我激励的人却拒绝让自己陷入这种失败者的心理。他们的信条是“事情成了这样,责任在我。”他们知道当你说某人或者某事阻止了你成功时,你实际上是在贬低你的力量。你是在说,“别人比我更能控制我的人生。”我们来看看莱斯·布朗的例子吧!他一出生…  相似文献   

15.
《天风》2016,(3)
正记得圣诞节那天中午,在海淀教堂,春日透过薄薄的窗帘,在教堂的桌面上铺陈出一片金黄的温柔。桌上搁着一支支举行婚礼用的蜡烛,我一边欣赏赞美诗,一边漫不经心地把头探向窗外。正当我的双眸忽左忽右地浏览着美丽的花车时,几个面目憔悴、四肢残疾的乞丐吸引住了我的目光,他们的潦倒处境与这个盛大的婚礼形成了鲜明的反差。教堂里走出来的信徒,大多会向他们施予爱心。乞丐是社会里弱势的一群,身上背负着多重阴影,却因着信徒对他们的怜悯  相似文献   

16.
佛说:请拿一只蜡烛来。弟子们拿过一只蜡烛。佛说:请点上。弟子点上,光明在前。佛说:请把蜡烛靠我近一些。蜡烛靠近佛。佛吹一口气,烛熄。佛问:火苗到哪里去了?弟子面面相觑,答不上来。火苗去了哪里?并不是问它是不是熄灭了,也不是回答浸油的棉纱在有氧条件下燃烧,是问刚才那一朵火苗,到哪里去了?并不是眼见的东西才存在。流星从天空划过时,它在当下的时间已不存在。传到人的视网膜上的星光,只是多少光年之前的光。那么,人们不得不接受一个乖谬的事实———见到了一样早已不存在的东西:流星。眼睛(光的感受器)和时间,遮蔽了真相。即使如真相…  相似文献   

17.
这是倾注情感的工作,这是播撒爱意的事业。一旦投入其中,蜡烛一般的奉献精神即为生命驿站的主旋律——这是贵州省松桃苗族自治县蓼皋镇第一家小苗族女教师方义榕对教育、教师的理解。  相似文献   

18.
未燃的蜡烛     
许宗师 《天风》1997,(8):37-37
未燃的蜡烛 怎能放出温暖未燃的蜡烛 怎能发出光亮——只有爱之火把它点燃  相似文献   

19.
许多人感到纳闷,创造性想象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有些人担心,当他们闭起眼睛试图想象时,他们并未真正“见到”什么头脑中的图像或形象。  相似文献   

20.
6.23南韩一些天主教徒捐出用剩的蜡烛循环再造、以用过的食用油制成肥皂和在堂区的售卖机使用非即弃水杯,致力为环保出一分力。汉城木洞教堂四十二名家庭主妇组成“天、地、水之友”小组,每两至叁个月将堂区教友捐出燃剩的蜡烛送赠蜡烛制造商。小组主席金贵兰解释,用作制造蜡烛的石蜡油即使过了一千年也不会分解。她指出,小组于九七年成立,致力推广主妇简单地在日常生活中实践环保,例如以布购物袋代替即弃的胶袋,以及将用过的煮食油制成肥皂。堂区司铎姜权秀神父说,致力保护环境是关怀大自然的表现,不会令人感到有沉重压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