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火车进入隧道,车厢一片黑暗,只听一声亲吻,接着是一记响亮的耳光。火车出隧道后,车厢内四个素不相识的人都没吱声,唯有德国军官眼圈发青。 老太婆想:“这姑娘人美心灵更美。”姑娘想:“真奇怪,这德国人宁亲老大婆不亲我。”德国人想:“罗马尼亚人真狡猾,他偷着亲嘴,我暗里挨揍。”罗马尼亚人:“我最聪明,我吻自己的手背,又打了德国人一个耳光,没人发现。” 黑暗中的一吻  相似文献   

2.
谢乃和 《管子学刊》2013,(2):124-126
“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英国历史哲学家R.G.柯林伍德提出的这个很有名的命题,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常被希望“重写”或“改写”的人所引用。那意思是说,一切的历史,都是历史学家自己心灵中重演过去的思想。由此,历史的基础不是史实而是学者主观世界中解释历史的思想,于是也就有了不断被“重写”的必要。  相似文献   

3.
人们都知道徐向前是一位货真价实的军人。可所有见过他的人,又一致认定他是一个知识分子类型的人,常常用“教书先生”或“小学校长”这样的词来形容他。的确,徐向前的外在形象和性格特征,很难使人与他所建立的丰功伟业联想到一起。然而,这种性格与职业的反差,正是徐向前作为元帅所独具的个性魅力之所  相似文献   

4.
《法音》1991,(12)
提到赵州禅师,学人大都知道禅宗史上一著名公案:据史载,有两个人去参访赵州。州问一人:“曾到此间否?”答:“曾到。”州:“吃茶去!”又问一人:“曾到此间否?”答:“不曾到。”州:“吃茶去!”院主见了奇怪,问赵州:“为什么曾到、不  相似文献   

5.
学界有一种观点认为海德格尔哲学严重缺乏伦理学面向。但事实上,从早期的《存在与时间》到中期的《哲学论稿》再到晚期的《关于人道主义的书信》,海德格尔都深刻地论述了伦理问题。只不过,海德格尔批判了西方历史上一切以“理性人”“知识人”为基础的形而上学的人道主义,而代之以本真生存的存在论的“人道”。《关于人道主义的书信》集中批判了传统形而上学伦理学以及萨特实存的或存在主义的人道主义,直接指出不是“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而是真正的“人道”必须是“存在论”的。因此,虽然海德格尔自身无意建立一种传统意义上的伦理学,他也反对某种“元伦理学”存在的可能性与必要性,但他的存在论思想如他自身所言是一种“源始伦理学”。《关于人道主义的书信》道出了在现代日常生活世界中感性的和实践的人的真正本质与尊严,提供了建立现代和后现代所需要的新伦理学的可能性并起到了思想奠基作用。  相似文献   

6.
如果有人告诉你:“水声可以卖钱”。你大概会说:“那不可能”。然而,美国有位叫费涅克的人就实现了这“不可能”。他用立体声录下许多潺潺的水声,复制后贴上“大自然美妙乐章”的标签高价出售,大赚其钱。其实,整个人类进步史,就是一部从不可能到可能,再从可能到现实的不断创新的历史。6000年前,没有人认为手中的石器会被更为坚利的铁器所取代;1000年前,没有人认为一种粉末(火药)会造就一个新时代;500年前,没有人认为水蒸汽会推动生产力的飞速发展;100年前,没有人认为人类会实现“飞天”的梦想;50年前,没…  相似文献   

7.
80年前的五四爱国运动,高扬爱国主义精神,高举“民主”与“科学”两面大旗,“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将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在我国近代历史上,写下了光荣与辉煌的一页。直至今天,五四运动所高扬的精神、高举的旗帜,仍然激励着...  相似文献   

8.
新学期伊始,广州各所高校校园的新生宿舍是一片人气沸腾的景象,然而大四毕业生所住的宿舍楼却是另一番风景,一间6~8人的房间往往只剩3-4个人长期“留守”,有的更是成了长期鲜有“人气”、灰尘满布的“空巢”。本应全日制的大学本科生活到毕业前夕变了个模样,越来越多的大学生热衷于到校外租房,而且这种现象还有逐渐向低年级蔓延之势。[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元明之际杰出思想家刘基认为现实生活中人事之祸福并不是由天所决定,人之善恶、福祸皆由“气”之“偏胜”造成。天、人都是由具有物质性的质料“气”所生成,至于人之善恶出现的原因,主要在于善恶相混之后正、邪二气相胜的结果。基于“元气”运动不息的理论基调,刘基对风雨、雷电、晦明、寒暑等自然现象以及天灾人祸流行的原因予以解释。刘基的无神论思想体现了一种素朴的唯物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10.
“好牧人与羊”的比喻,对于每个信徒都是耳熟能详的事;对于传道人,更是讲烂了的题目。这个比喻道出了传道人的职责,要对信徒“关爱、眷顾”等。同时,也告诉了我们:传道人所面对的对象是一群活生生的人,是一种动态的生命。既然是活生生的人,就必然有七情六欲,会对外界的影响产生喜、怒、哀、乐等反映。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类哲学”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类哲学”研究述评王致钦(首都师范大学政法系100037)一、类哲学的基本内容“类”或作为类的概念由来已久。古希腊,尤其在柏拉图哲学中,就有“种类”、“类的人”,以及“人类”等提法,但它们的本质都是不同意义的思维中的“理念”。到了近代,文艺复兴...  相似文献   

12.
无悔和后悔     
陈志华 《天风》2009,(9):31-31
在《创世记》第六章中提到“耶和华见人在地上罪恶很大,终日所思想的尽都是恶,耶和华就后悔造人在地上,心中忧伤”。这是圣经中第一次说到上帝“后悔”。如果综合所有关于上帝“后悔”的经文,大致可以分成两类,一是因为人的悖逆,上帝就后悔,于是就降灾祸。  相似文献   

13.
彦林 《美与时代》2013,(11):48-48
领衔时尚〈br〉 时尚是什么?这个词即使是时尚达人,流行潮人,也难以给出准确的回答。在今天这个流行与时尚概念模糊不清的时代,我们有幸采访到南通百悦服装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兼设计总监陈志华先生,服装设计界的时尚引领者。对于我们的疑惑,陈志华先生给出了这样的回答,“简单地说,时尚就是在特定时段内率先由少数人尝试、预认为后来将为社会大众所崇尚和仿效的生活样式,即“及时”加“风尚”,就是在极短时间里潮流达人所引领的生活方式、生活状态。包括衣着打扮、饮食、行为、居住,甚至情感表达与思考方式等。”  相似文献   

14.
“预期与非预期”矛盾是恩格斯晚年所特别阐发的一个重点,也是历史哲学历来关注的一个难题。这一问题并不像有神论者认为的那样,是神意和天命所为。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无神论看来,“非预期”根源于实践内蕴的历史规律与人的目的之间的冲突,而非神意所为;“预期”只是“现实的人”的“预期”,与神灵无关。“预期与非预期”矛盾的科学无神论诠释,将人民获得现实幸福的能力由神灵归还到人手中。  相似文献   

15.
中医心理学在医学中的地位日益重要,祝由是其中一种较多用于临床治疗的中医心理疗法。中医心理疗法亦称“意疗”,是一种运用中医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治疗情绪、精神障碍和某些躯体疾病的方法。其中“祝由疗法”可谓是最早的心理疗法,它对心理治疗历来受到医家的重视。最早出现于《素问·移精变气论》,“余闻古之治病,惟其移精变气,可祝由而已”。在历史上,“祝由”科曾与中医的内、外、妇、儿科等一起,并列于早期学校式的中医教育之中,从隋朝到明朝的太医署都曾设有祝由科”’。了解“祝由”这一具有古老文化特色的疗法所蕴含的心理学意义对现代中医心理治疗有着重要的启发。  相似文献   

16.
关于“你”和“他人”的探讨,在当今社会中,不仅在欧洲,而且在亚洲,都能够以各种不同的、明确的和隐蔽的形式被感受到。你是谁?人——例如,在联系到“人权”或“生命伦理学”时所谈到的人——是什么?  相似文献   

17.
天满宫是日本福冈市的游览胜地,在太宰府的东边。一个星期天,大女婿开车领我们去参观。此时虽为冬季,但路旁鲜花盛开。特别是路边住宅,院落尽管很小,也就是10多平方米甚至几平方米,可绝大多数都种有树,有的是梅花,有的是茶树,更多的是罗汉松。 车行两个半小时后,我们终于到天满宫。这里虽是游览胜地,但并不收门票,人们可以随便出入。因为是星期日,来的人特别多,里外都是人。在宫门外,有一所祭神的建筑,进门一看,里面是个好大的院落。在大门内两边有神像,一边是“今五神”,一边是“志明神”,皆是唐时天竺的旧物,为日…  相似文献   

18.
<正>有一则广为人知的笑话:从前,有个爱拍马屁的人,皇帝、百官都被他拍得团团转。阎王听说后,派小鬼把他捉拿到阎王殿,准备判他下油锅。这人两眼骨碌碌一转,马上“扑通”一声跪下,说:“阎王老爷,不是小人愿意低三下四,而是那些人喜欢让我吹捧、奉承。如果他们都能像您一样铁面无私、执法如山,那么我再怎样拍马,也没有用啊!”阎王听了这话句句入耳,龙颜大悦,  相似文献   

19.
在现实生活中,不管教师是否意识到,在每个教师的心灵深处都有一幅关于“学生是什么样的人”的画像,它就是由教师的学生观描绘成的,它详细地记录着教师所理解的“学生”的一切方面,并指导教师如何对待学生,如何教育学生。  相似文献   

20.
幸福在品。而今,一切的一切,好像都可用一个“快”字来形容。快节奏,快速度,快发展,快作风,甚至连就餐,都是“快餐”。这种“快”,给人一种“只争朝夕”的紧迫感,又带给人一种前所未有的压力感。好像不“快”,就与时代脱节,就会波时代淘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