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自性是精神的基态、精神的零点。佛学的“种子”、“藏识”,可能就是人类在漫长的自然进化中所获得的全部成果,都积淀、内化和浓缩到现实机体的遗传因子中,通过它而得到巩固和保存,又通过遗传方式传给后代,由此建构了人类种系历史延续和发展的链条,人类精神基态就是有赖于此链条。如何开发此精神基态?人体内有没有不接收内、外界信号或信息的生理条件呢?如果有,这可能就是精神基态的生理基础,这可能就是神秘的“自性”。当出现这种寂静并非昏沉,而是高度的清醒状态时,神经细胞固有的振动,最小自振动,则能自我察觉,于是出现所谓见性。  相似文献   

2.
无论是自然科学,或是我国儒学以及宗教理念,对人的观点,都认同人有肉体和精神两大生活表现特征。 自然科学认为:人的本质是生理机能构造和心理机能组织。人的生活则是生理机能活动和心理机能活动。我国儒家学说,依照伦理道德观念,认为人性善;善与恶同出于人的一体。天主教理念,主张人性尊严,仍然承认善恶之间存在着灵性与肉体的对峙状态。看来,古今中外,对人的观点,虽有论述之别,却都认同人的精神和肉体,各具自己的表现。因此,得出这样的结论:所有外界的善恶、正邪、美丑等现象,实际上,只不过都是人自己内心的反映。  相似文献   

3.
论审美境界     
审美境界可分为生理层面、情感层面和精神层面,三个层面各有不同的审美特点和审美意识.人的审美境界不断地从低级的生理快感提升为情感层面的愉悦.天人合一式的精神层面的大美是最高的审美境界.  相似文献   

4.
论音乐欣赏的心理过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景佳 《美与时代》2004,(1):34-35
音乐欣赏是欣赏者通过听觉对音乐进行聆听,并从中获得音乐美的享受、精神的愉悦和理性的满足这样一种活动.音乐欣赏的心理过程应大体上划分为初级阶段与高级阶段两个阶段.音乐欣赏的初级阶段,是由音响感知以及与之自然相伴的情感体验与想象联想构成的音乐欣赏的高级阶段,是在丰富的感性体验的基础上,加上理性认识的参与的高级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5.
时间的脚步迈入21世纪,我们步入了一个知识信息大聚集、大融合的时代,我们传统的生活观念、审美意识等都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快节奏的生活步伐,五彩斑斓的社会生活,让我们所需要的精神愉悦和视觉愉悦也开始追求多元化,传统绘画形式已无法满足我们全部的审美需要,这就把传统的中国绘画推到了创新和变革的前沿.  相似文献   

6.
寻找欢乐     
生活中不能没有欢乐 人生如果没有欢乐,生活就会蜕变为负担,一个人没有欢乐,就犹如生命的死亡。一个人只有不断让愉悦输入生活圈,才能做到人虽独而心不孤,这是完全可以做得到的。  相似文献   

7.
对于社会历史观的基本范畴和基本问题,哲学界长期流行的观点是:哲学的基本问题是存在(物质)和意识(精神)的关系问题,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在历史领域的具体表现。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归根结底可以分为存在(物质)和意识(精神)两大类,存在(物质)和意识(精神)是哲学的最高范畴;全部社会历史现象也不外乎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这两大类,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社会历史观的最基本的范畴。哲学家们依据对存在(物  相似文献   

8.
情感是个体对外界的评价、调节系统,人们往往根据情感决定下次对同一事物的反应.人类在漫长的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进化过程中,形成了一种内在的反应机制,就是潜意识的作用方向是满足潜意识.满足潜意识就会产生幸福、愉悦、美感等正向情感.社会、经济、文化等方方面面的影响都会在个体潜意识中留下痕迹,形成合力.一旦满足,包括在现实生活中的真正满足,或在文学、艺术作品中的虚拟满足,都会使人产生愉悦、惊喜等情感,对接受主体产生吸引力.艺术魅力就来源于主体在文学,艺术作品中获得的潜意识的满足.  相似文献   

9.
情绪活动和某些生理机能或心理过程的关系很久以来就已进行过大量的研究。外科手术前患者的情绪状态及其相应的生理机能的变化,也曾受到注意。患者在意识清醒状态下进行针麻手术,他的情绪状态对针麻过程及其效果的作用如何,这种情绪状态和某些心理、生理机能有什么联系?这是针麻临床上和理论上应予探讨的问题之一。本工作试图综合分析患者的情绪状态和与之伴随的某些生理生化指标变化,以探讨  相似文献   

10.
就人类脑电图研究言,思維(心算)与脑电图的相关一直是許多研究者注意的一个問題。从生理心理(或精神生理)角度来看,有关大脑輸入(感觉)或輸出(运动)的知識比較丰富,但中枢过程的知識事实上尚頗空虛。例如思維等复杂意識活动的机能定位問題,自勃洛卡(Broca)后百年間始終意見分歧,截止目前仍然是一个国际間热烈爭論  相似文献   

11.
人是万物之灵,很聪明,也很脆弱,极易受伤害,便想方设法从生理上、心理上来保护自己。人对心理上的保护所采用的方法称之为心理防御机制,主要有两大类;现实定向防御和自我定向防御。 现实定向防御机制是指在意识领域内,降低因为外部冲突或压力而引起的内心焦虑,保护自己免受情绪的伤害。主要有以下7种:①遗忘。  相似文献   

12.
<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已被认为是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日益增长,也必然会对文化生活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文化生活需求是人民群众在消费物品、获得服务的过程中对自身精神获得满足的一种渴求。我们知道,心理需求是每个人激发行为及实现自身目标的重要动力。人们出于满足自身精神的需要而参加文化娱乐活动,只有充分了解和掌握了大众参加群众文化活动的心理需求,才能更好地有针对性地开展群众文化活动,进而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美好生活的需要。  相似文献   

13.
张小岩 《美与时代》2004,(11):83-84
美育的显著特征是诉之于形象的感染,通过情感愉悦达到领悟并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高度.它不像德育、智育那样需要采取有约束力的、强制性的措施,而是需要潜移默化的方式,寓教于美的享受之中,通过美的形象唤起人们的情感共鸣,使人们在赏心悦目中有意无意间接受美的熏陶,获得科学知识,接受思想、道德教育,实现精神的愉悦,心灵的满足.  相似文献   

14.
人在审美和娱乐时,都可以获得愉悦,但审美愉悦与娱乐性愉悦在内涵与呈现方式上有着本质的不同。这种不同根源于审美活动是一种欣赏活动,而娱乐活动却是一种"寻找快乐"的活动,前者寻求的是美感,后者寻求的却是快感。  相似文献   

15.
语言作为人类精神的产物和文明的载体应具有审美价值,而演讲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表现形式,它的审美价值在于能够使受众在愉悦中自觉地去接受或容纳演讲的主旨.  相似文献   

16.
何为快乐?快乐是因你对客观事物的满足而带来的心理愉悦,是一种快活的心态,是一种美丽的心境,是一种感受,是一种体验。它不由客观事物本身所决定,而是由你对客观事物的认知、评价、看法、态度所决定。  相似文献   

17.
互联网为当代美育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消极影响.这种消极影响的潜在机制主要表现为网络亚文化对传统审美观和社会道德底线的冲击;互联网助推重形式、轻内容,重娱乐、轻教化的大众艺术上位,使创作与欣赏之间消弭了张力和落差,在审美与道德的分离中也容易使人们沉醉于欢乐之诱,放弃价值及道德判断;网络碎片式阅读会逐步地改变人的思维方式和大脑神经突触连接;“在线”的艺术审美使人正常的视觉神经反射会受到抑制,并干扰了其视觉生理机能,同时“在线”式的审美由于缺乏感觉要素的全部介入,难以实现金息性的深度体验.  相似文献   

18.
心身疾病涉及了全身各个系统,几乎所有的躯体疾病都有心理因素的影响,而这些精神心理因素决定了其发病、临床表现、持续时间以及对治疗的易感性。心理因素作用于人脑后,通过一定的生理中介机制如自主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与应激及心理神经免疫作用于靶器官发生生理改变,最终导致躯体症状或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庄穆 《现代哲学》2001,(3):36-40
人的存在首先是每一个具体的生动的个体人的存在。每一个体人的存在都是在一定价值观念的引导下选择和满足其自身生命、生存和生活中生理与心理、物质与精神需要的行为中的存在,这是人性的基本,也是社会存在的基点;但个体人的存在又不是独立于或超越于社会和社会关系的孤立的存在,而是社会和社会关系中的存在,个体人对自己需要的满足与选择必须是社会关系中的满足与选择。所以,没有一个个具体的个人在满足需要的具体行为过程中的相互关联和连结,就不能构成社会;反之,脱离社会和社会关系的个人也无法选择和满足其需要,因而也无法存在。这样,由个人到  相似文献   

20.
美感就是欣赏主体从符合他的内在尺度的对象中得到愉悦和快乐的感觉或感受的心理状态.一个人能否获得美感,取决于自身尺度的高低.尺度产生于人的两次实践.不断地增长自己的知识,不断扩大自己的生活体验,从而提高自己的尺度,是我们获得美感的不二法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