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孟荀人性论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性论是贯穿整个中国哲学史的重要内容之一。孟子的性善论和苟子的性恶论是具有典型意义的人性论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现对它们进行比较研究。孟子和苟子分别对人性作了不同的规定:1.孟子所谓人性主要指“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他说:“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孟子·离娄下》,下引《孟子》只注篇名)“口之于味也,目之于色也,耳之于声也,鼻之于臭也,四肢之于安佚也,性也,有命焉,君子不谓性也。仁之于父子也,义之于君臣也,礼之于宾主也,智之于贤者也,圣人之于天道也,命焉,…  相似文献   

2.
心灵     
心灵是翔之于青山绿水的一行白鹭,是栖之于草尖树叶的一缕阳光,是折柳送别时回首复回首的依依琴声,是孤灯苦读时默默倾听大师遥远而亲切的呼唤。  相似文献   

3.
佛教入华,约在西汉之末,势力始盛当在东晋之初。其时经典传播未广,学者理解未深。自陈而至隋唐,中土佛学大成。法朗、吉藏、昙迁、玄奘开三论、法相之学;智首、道宣,道信、弘忍光大律宗、禅宗;而昙鸾之于净土,智颚之于天台,智俨之于华严,信行之于三阶,金刚智、不空之于密宗,俱开隋唐之大宗派。魏晋以来南北佛学风格殊异之势至隋唐而综合,  相似文献   

4.
书籍之美带给读者们的是或强烈绚烂,或飘逸古雅,或清丽隽永,或朴实宁静的内心感受。辛勤的书籍设计师们在充分了解了书籍所要传达的信息内容和文化意蕴之后,把能够促成有趣的阅读的所有元素统统调集起来,通过色彩、文字、图片、纸材等诸要素有机地融和,达到书籍的外表造型与内在神韵的完美统一。书籍设计的诸多要素的完美配合,凝聚成书籍艺术的价值和魅力。  相似文献   

5.
书籍装帧与佛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生产出纸张,井且用纸张来书写或印刷书籍的国家。在使用纸张书写或印刷书籍的过程中,考虑到实用及美观,书籍的装帧形式不断改进,并逐渐趋于完善,而书籍装帧的每一次形式变化,都与当时佛教文化的兴盛及佛经的大量使用有着直接的关系。汉代发明纸张之...  相似文献   

6.
文字是一种情感传达的媒介,当书籍成为传播文字的载体,那么其形式也与文字一起,成为读者进入书中世界的一个五感入口。通过几个精彩的书记装桢例子来分析,设计师是如何通过书籍外衣来传递书中情感。  相似文献   

7.
西妙 《法音》1994,(10)
(一)学佛因缘杨仁山,名文会,安徽石像人,生于清道光十七年(1837),卒于宣统三年(1911)。杨仁山自幼聪颖,十岁能读,十四岁能文,性格豪爽,喜读奇书,知识渊博,“凡音韵历算、天文舆地以及黄老庄列之术,靡不探晴,错之于心”(张示田,《杨仁山居士别传》)。杨仁山约于二十七岁时真正接触佛法。1864年,杨仁山父亲病故,他自己又身患重病。病中研究有关修养的书籍,再度展读《大乘起信论》。在此之前,他曾读过一老尼给他的《金刚经》,也见过《大乘起信论》,但不甚了然。此番病中再度研读,才深入其内,手不释卷。其后在坊间…  相似文献   

8.
信息快餐     
大字体书籍走俏书屋在日本,出版物可谓多如牛毛,各种层次种类的书刊应有尽有;最近,大字体书籍悄然登上了书屋的柜台。以往,大字体书主要是弱视儿童的教材,只有很少的几家出版社出版,且出版量很小,只有在图书馆才能看到。而今,有不少出版社考虑中老年读者的视力问题,开始出版大字体书籍并投入市场。从最畅销的小说、歌曲集到词典等实用书籍,种类繁多。这种书的每个字的面积比平常书大一、二倍。虽然价钱比相同内容的正常字体的书价格略贵一些,但深受中老年人欢迎,很多书店还专设了大字体书柜台。形形色色的自动售货机在日本,随…  相似文献   

9.
电影艺术是与社会生活联系最紧密的艺术形态,在特定的社会语境中被创造,同时在创造过程不乏存在着权力因素的影响。权力与电影艺术在一定的社会语境中存在着同构关系。本文以谢晋电影为例,探讨谢晋电影与其特定社会语境的关系,并从权力之于电影艺术的认证与控制和电影艺术之于权力的解构与重建两个方面,来探究谢晋及其电影艺术与权力的同构关系是如何形成的。  相似文献   

10.
书籍原本是指印刷装订成册的图书和文字。现代社会,书籍已成为传播知识和保存文化的重要载体。书籍首先要满足阅读功能,但是仅仅满足阅读功能还不够,人们还需要更美的书籍,更有品位的书籍。从书籍的"读""品""味"三方面来谈书籍与书籍设计,对书籍的装帧设计具有很大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1.
书籍开本大小的设计是书籍设计中的重要表现语言之一。在读者群体发生结构性变化的今天,基于设计者与读者的互动关系的时代变革,对书籍开本进行创新性设计,是书籍创新设计的一个重要维度。在书籍开本设计中引入互动理论,运用案例法探讨开本设计与书籍设计、开本设计与读者之间的互动影响,可为书籍开本设计及研究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2.
马欢 《美与时代》2014,(11):60-60
书籍装帧的形态美是书籍艺术性的外在视觉表现,也是书籍装帧设计的重要任务。通常设计者在了解书籍内容以后,从内容出发把握书籍的形态特征,从而提高书籍形态的认可性、可视性、可读性、审美性,以形态承载书籍的内涵。  相似文献   

13.
浅析《医学衷中参西录》辨治中风的思路大连市中心医院(116033)赵桂华一、明析病因,辨内外之风所谓内因,张锡纯认为:其一,责之于气血不足。五大内虚,即五脏内在的虚损,宗气不能贯心脉以助之上升,则脑中气血皆不足。其二,责之于肾虚络空。秉赋素虚,或年岁...  相似文献   

14.
新书评介     
新书评介本刊讯近年来,各地又陆续出版了一些介绍伊斯兰教知识和教习阿拉伯语文、语法的书籍,这对传授伊斯兰教基本知识和阿拉伯语文、语法知识都很有裨益。现就以下几种书籍作一简要评介。《中国伊斯兰百科全书》为国家"七·五"期间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项目之一,是...  相似文献   

15.
工业化时代大众传播与消费形态改变了原有的书籍设计的环境和审美形态,推动了书籍再设计的理论与实践的崛起。日本当代著名书籍设计大师杉浦康平和原研哉都有关于书籍再设计的理论建构。杉浦康平提出了书籍再设计语言共同体理论,其本质是激发贯穿于作者、受众、设计者和文化语境的共鸣。原研哉认为,书籍再设计也是陌生化的创造过程,目的在于从受众的已有经验出发,通过视觉设计渗透于"五感"之中,创造出受众对生活的新的发现与感受。同时,书籍再设计隐含着艺术与设计的内在悖论,但是这两者又能够在书籍设计的情境中实现相互融合与平衡,通过再设计的创造,推动书籍设计的审美价值回归。  相似文献   

16.
麻敏 《美与时代》2014,(5):57-57
明代印刷术的发展使书籍绘画的大量刊印成为可能,并越来越商业化,印制的书籍范围也越来越宽泛,当画谱的刊印成为可能时,在主观和客观上都迎合了美术教育的发展。印刷术本身的发展来源于工艺美术教育的一种传承和发扬,而画谱的刊印是美术教育的一种必须品,画谱的传承本身又对美术教育起到了极大的促进,对美术教育的发展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7.
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我国思想史上就有了关于人性的研究和探索。令人注目的是,儒家内部孟轲和荀况各树一帜,分别提出性善说和性恶说。两种不同的人性观展开了激烈的辩论。透过孟荀在人性问题上的讨论,我们可以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即他们在与人性有关的好些重要问题上,有着一致的看法。首先,他们都认为人作为感性存在物,其自然欲求是生而有之的。孟子说:“口之于味也,目之于色也,耳之于声也,鼻之于臭也,四肢之  相似文献   

18.
书籍是人类记载自己思想、文化、社会经济活动等一系列内容的重要载体,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成果,阅读书籍可以使我们更好地了解这些知识,帮助我们成长,也帮助人类社会在经验和教训中不断前行。书籍阅读对于文明和文化的传播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可以帮助阅读者提升自己的思想道德水平和文化水平,因此阅读书籍对我们是有着非常巨大的帮助的。随着传媒行业和多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图片、视频、影视作品和电子书籍等占据了人们的生活,纸质书籍面临着被读者抛弃的风险。在这种情况下,传统书籍的设计者应该积极进行创新,采用全新方式对书籍进行设计,以便重新赢得市场的青睐。文章主要对多媒体图书市场中书籍设计的延伸与变化展开研究。  相似文献   

19.
<正> 孔子死后,儒分为八(据《韩非子·显学》),其中主要是孟、荀两派。孟子提出性善论,主要继承孔子关于“仁”的学说,发展为仁政思想;荀子提出性恶论,主要继承孔子关于“礼”的学说,发展为礼法结合、以礼为主的治国之道。同时,他们也分别从“仁”和“礼”的侧面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音乐美学思想。一、孟子的音乐美学思想和孔子一样,孟子的论乐文字也是语录式的,它们主要提出了以下三方面的思想。(一)“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孟子·尽心下》(以下凡引《孟子》文字均只注篇名)曰: 口之于味也,目之于色也,耳之于声也,鼻之于臭也,四肢之于安佚也,性也。《告子上》曰:  相似文献   

20.
回顾20世纪,人类是在冲突动荡中度过。人类必须痛定思痛,以和平与合作的态度来重建社会各种关系。现在全球各地正以兴奋的心情迎接21世纪的来临,祈愿世界和平,国泰民安,社会安宁,经济繁荣。预料21世纪将是一个物质生活大大提高的社会,为利益的争夺,社会分化必将加剧,国内外皆然。在这样复杂的社会里,我们必须关注人类精神文明的建设。我道教同仁应切实身体力行,去恶从善;勤修祖师的“九美:忠、孝、仁、惠、节、廉、信、义、礼”之训示,立身培基,自求多福,自性自度,不假外求;所谓“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