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道可道非常道”这句话在老子哲学思想中占据重要位置,对其解读存在两方面的争议:一是如何断句才符合老子的句读;二是如何解读才契合老子的思想逻辑.老子这句话目前共有四种断句法,但从断句的可行性来看,两种断句法不可行,而在剩下的两种中一种比另一种更好.主流注家将此句释为“可以言说的道不是永恒常在的道”,会导致老子整体思想逻辑的不一致,这已被不少人所质疑.我们提供充足的论据来论证,将“可道”重释为“可名为道”,将这句话释为“可名之道不是永恒常在之道”,将会化解此种不一致,而且非常契合老子的论述结构与哲学逻辑.  相似文献   

2.
"冯妇"章是《孟子》中比较著名的篇章,此章的几处句读问题自宋以来至今未有定论。在古代,关于冯妇章的断句总体来说有两种,进入新世纪,又有不少学者关注到此一断句疑案,提出了新的解决思路。本文梳理并分析几种不同的断句方法,并尝试结合对孟子旨意的解读来重新探析"冯妇"章的断句问题。  相似文献   

3.
崔立军 《管子学刊》2016,(3):112-114
北大简《老子·下经》首章,即今本《老子》开篇之"道可道"章,出土简帛本与传世本在断句上存在分歧,各自成说。这关系到《老子》文本的演化,而马王堆帛书本与北大简本可能是传世王弼本、河上公本等的前身。而"玄之又玄之"衍一"之"字,不可与"损之又损之"等量齐观,更与重玄说无关。  相似文献   

4.
孙开泰 《管子学刊》2005,(2):104-108
我在1983年1月27日《北京晚报》上写过一篇小文《范蠡的老师计然》,今天看来也还很有意思。这里涉及关于《史记·货殖列传》:“范蠡计然”如何断句的问题。中华书局《史记》标点本是这样断句的:“昔者越王句践困于会稽之上,乃用范蠡、计然。”而钱穆《先秦诸子系年》则是另一种断句:“昔者越王句践困于会稽之上,乃用范蠡《计然》。”两种不同的断句方法,对于文义就有完全不同的解释。前者认为计然是人名,是范蠡的老师。而后者则以为计然是书名,是范蠡的著作。其实这是个历史上早就有争论的问题。我想就此问题再谈谈个人的看法,以求教于专家、学者和同志们。  相似文献   

5.
<正>《老子》首章"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一句,通常有两种断句方法,即"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和"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其实汉唐时期的《老子》注疏,都是"无欲、有欲"断句,到了宋代,王安石、司马光、苏辙等人注解《老子》,则提出了"无、有"断句的新见,影响很大。由于马王堆帛书本此句作"恒无欲也,以观其妙;恒有欲也,以观其徼",说明以"无欲、有欲"断句更加符合老子的原旨,这样,老学史上这个著名的句读问题似乎顺理成章地得以解决了。然而现实的  相似文献   

6.
立身与著述     
(本册文字未注明年代,据其中一部分有日期(三十年二月)或提及年纪(三十三岁)处推算,当记于1941年.其内容为作者自定之立身与著述规划等.书于绿格宣纸本,手工装订.原文除个别章节有标点外,均仅以空格断句,现由整理者根据内容加以标点.格式基本按原文.--刘注)  相似文献   

7.
文章对王邦维先生《南海寄归内法传校注》的几处标点断句问题提出了商榷意见。  相似文献   

8.
且美且独立     
正我们总是担心这世界美得还不够,于是我们喜欢锦上添花,比如"春江花月夜"。春江花月夜,断句,自然是"春江、花月夜"——这江,当然是春天的江了;这夜,当然是花香月明之夜了。春天的江多澎湃多深情啊,花香月明的夜多浪漫多合时宜啊。我却倾向和欣赏另一种解读。台湾美学大师、作家蒋勋先生,在他的《说唐诗》一书中认  相似文献   

9.
<正> 亨小贲卦辞曰:“亨小,利有攸往。”《彖》曰:“‘贲亨’,柔来而文刚故‘亨’,分刚上而文柔,故‘小利有攸往’。”夫《彖》断卦辞之句于“亨”。古之解《易》者于此卦辞断句多依之。然则“亨”则“利有攸往”矣!何故曰:“小利”。若“亨小”者是欲其“利有攸往”进而得“亨”也。是卦乃以升降取象之三阴三阳之卦。其卦由泰  相似文献   

10.
《春秋繁露·玉杯第二》曰:“人受命放天,有善善恶恶之性,可养而不可改,可豫而不可去,若形体之可肥耀而不可得革也。是放虽有至贤,能为君亲含容其恶,不能为君亲令无恶。”如何理解这段话,涉及到对董仲舒人性思想的理解。这里的关键是如何断读“人……有善善恶恶之性”这句话。《春秋繁露校释》(主编:钟肇鹏,山东友谊出版社1994年版)在正文中正确地将这段话断句为“人受命放天,有善善恶恶之性,……”,但是在校释中,却又作了另一种断读,《春秋繁露校释》第41页的校释[-]说:“董仲舒主性三品之说,以为圣人性善,斗育性恶…  相似文献   

11.
易学思维之葩掇拾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选取《易》四卦探析其思维特征:从《泰》、《否》剖辨其因果思维,《泰》之以"果"示"因"更属辩证逻辑思维,从而否定C·G荣格关于《易》不从"因果关系论事"的判断。以《蛊》卦之"蛊"不训"弊乱"而应训如钱钟书先生所证之"事"、"事业",论定《蛊》属于创造性思维范畴,继承前辈事业,在自己的努力实践中创新业,立新功。以《》卦辞"不利即戎"断句或连读,探析前人关于战争的两种思考,一是果决地抓住战机打击敌人,如周武王讨伐纣之《牧誓》所示;一是先安顿内部,"施禄及下"以得民心,如《左传》"曹刿论战"所示,是"攘外必先安内"的战略性思考。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70年代,洛阳龙门附近收集到一方唐代禅宗僧人元珪和尚纪德幢石,2004年李文生先生曾撰《读禅宗大师〈珪和尚纪德幢〉书后》一文对其进行了揭示。其中有关录文方面存在缺字、误字及断句之误;有关元珪和尚生平事迹也可进一步补充;有关幢文中所涉及的传法谱系并不是仅"自张其目",《珪和尚纪德幢》与其师《法如行状》所载的六祖传承法系一致,是现在所见到最早的关于禅宗谱系的资料,具有重要禅宗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13.
马王堆帛书《周易·习赣》六四爻原释为"■"或"■"的字当释为"詄",与传本《周易》作"贰"者乃音近通假;六四爻断句当为"尊酒,簋贰用缶,纳约自牖,终无咎"。今本的"簋贰用缶"当从帛书本作"巧(考)詄(抶)用缶",谓用缶敲击之以节歌。秦汉间儒生传《易》多误读字句,致使文意不可通讲,帛书抄写亦多错别字,需根据出土文献详细考究其用字源流,才能正确理解其含义。  相似文献   

14.
楚简《周易》遯卦六二爻辞新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帛书本和今本<周易>经、传,探讨了楚简<周易>遯卦六二爻辞文字的隶定、句子的断句、文义的释读,在综合诸家之说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新的意见,对<周易>本经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逆转,是古汉语中常用的一种修辞手法,通过添字、减字、断句等方式,使句子的原意向其反面转换.在撰写的对联中,人们采用这种修辞方法,使原联语意陡变,妙趣横生.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移居绍兴的那年,正逢春节  相似文献   

16.
钱明先生所著《阳明学的形成与发展》(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出版一书中附录有《王阳明全集》未刊佚文48种57篇1.5万千余字,诚于阳明学研究有莫大贡献。然其中存在大量断句和标点问题,值得读者注意。  相似文献   

17.
标点符号用得恰到好处,有助于思想内容的准确表达,避免一些读者对作品的错误理解;反之,作品的思想内容和社会效果就要受到影响。我国古代没有标点符号,诗文一律不加句读。这不仅给阅读带来不便。需要重新加以断句,而且使后人对原作内容的理解产生歧义。比如宋代诗人苏轼的词《水  相似文献   

18.
帛书<周易>中,"小"与"少"的用法存在非常明确的区分,据此,本文对<周易>古经卦爻辞中多处出现的"亨小利"的断句问题进行了探讨,认为其读法应为"亨小,利……",而不是过去多数人所认为的"亨,小利".  相似文献   

19.
本文指出<易经>标点容易犯错的原因,具体分析了各种错误的情况,并提出为<易经>正确标点的原则与方法.能否准确断句,恰当标点,关系到我们对文本的正确理解、训释、译述,也是对<易经>进行深入研究的必要前提,因此必须先行做好,绝对不能掉以轻心.  相似文献   

20.
读老琐谈     
《老子》五千言,历来版本各异,注家甚众,故断句,释文,歧义存焉。近读张松如周志的《老子校读》(吉林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1版),深感作者将“古今聚讼,迄无定诂”(《校读》第3页)的老义译释得如此信达,实在是功力不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