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毛泽东诗词的“人”、“时”、“空”交相辉映,意境壮美。作为客体,时间茫无际涯,永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空间博大无限,向人类显示其难以被驾御的磅礴气势。毛泽东作为主体的“人”,积极投身实践,把握时空,超越时空,显示出“大我”的人格力量,因而其诗词也呈现出独特的美学特征——对立统一的“大美”。  相似文献   

2.
一关于庄子的思想是唯心論还是唯物論,目前哲学界正在开展热烈的討論。过去我的意見是:庄子的所謂自然的观点,实际上,就是离开了时空的超現实的观点。我們知道,空間时間是物质存在的形式;要超越时空,即是对时空的否定——否定时空是物质存在的形式。时空既非物质的存在形式,于是自亦无所謂物质,无所謂物质世界;于是所謂世界只是人們的主体观念,只是观念的世界。庄子的所謂“道”就是如此。荀子說“庄子蔽于天而不知人”(《苟子》《解蔽篇》),近人罗根澤批評荀子对庄子的这一評論是很大的錯誤!因为庄子《大宗师》篇明白地說“庸讵知吾所謂天之非人乎?所謂人之非天乎?”可見他是主張天人不分的;由是而知,庄子的所謂天,并非真的是指自然界;  相似文献   

3.
人类的理性有认识客观世界的愿望,然而人的认识能力尽管是不断发展的.在现实的时空中却是相对地有限的.因而与无限的客观世界形成永远认识不完的矛盾。这样,人类在认识过程中就出现了假说、信仰、迷信等现象。要正确理解和对待这些现象.就必须了解一点认识的起源和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4.
西方物理哲学家对时空本体论地位的理解经历了三个阶段:在牛顿经典物理学语境中,以牛顿绝对时空观为代表的传统时空实体论与以莱布尼兹、笛卡尔等人为代表的反实体论的传统时空关系论绝对对立;在广义相对论语境中,时空实体论和时空关系论在形式上和内涵上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虽  相似文献   

5.
当代诠释学中的间距概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间距”概念对我们来说似乎并不陌生:时间的流逝形成了“时间间距”,空间上的间隔形成了“空间间距”。但本支探讨的并不是在这个意义上理解的“间距”,虽然它内在地含有这层意义。从诠释学的角度看,间距意味着异化、疏远化。这种“间距”的大小并不取决于时空上的现实距离。即便在时空上不存在“间距”的地方——比如说,早期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异化的论述,已指出了人与其自身的疏远化──也可能产生由疏远化而形成的间距。本文的探索只是一初步的尝试,望识者请君不吝赐教。在现代诠释学中,“间距”意识是诠释学理论的基本前提。…  相似文献   

6.
魏保龄  汤浩 《心理学报》1984,17(1):82-87
本文对31名听力正常的健康人作了脑干听觉电反应(BSR)描记。21人在记录过程中让其心算乘法,其中16人还令其注意听刺激短声并概算其触发次数。观察到21名心算者的BSR中16人的BSRⅠ波振幅比安静时的减小,20人的BSR出现了一阳性大波,未观察到Ⅰ波振幅增大的。在听短声的16人中未见出现Ⅰ波振幅减小者,且其中4人反而出现了Ⅰ波振幅相对增大,结果表明,心算乘法对BSR有一定影响,分析认为一种是对感受器的负反馈控制,另一种是正反馈控制,而且前者占优势。  相似文献   

7.
书讯     
这是解放以来我国出版的时空观方面的第一本哲学专著。全书除序言和结束语之外,共设三章。第一章探讨时空的本质,第二章探讨时空的结构,第三章探讨了时空的一般特性。坚持从物质存在之间的相互作用的角度来考察时空的本质,认为时间和空间的统一——时一空是一切物质存在普遍共有的一种运动形式,这是贯穿该书的一个核心论点。作者把它  相似文献   

8.
在四只三岁龄雄性猕猴(Macaca mulatta)中,研究了识别熟悉人与陌生人、熟悉猴与陌生猴嗓声中的脑事件相关电位(ERPs)。结果表明,对熟悉猴和陌生猴的噪声“er”所诱发的ERPs在左颞区和左、右两顶区存在着显著差异。熟悉猴嗓声在左颞区诱发的P200波潜伏期长,左顶区N100波幅值大,在左、右顶区P300波潜伏期短。熟悉人与陌生人嗓声“pa”诱发的ERPs在左、右顶区P200波潜伏期有显著性差异,熟悉“Pa”诱发反应潜伏期短。熟悉人与陌生人噪声“ba”诱发的ERPs没有差异。熟悉猴嗓声与熟悉人嗓声加“pa”诱发的ERPs相比,在右颞区的P300波幅值显著变大,两顶区N100波幅值也增大,在右顶区P200和P300波的潜伏期也明显变短。顶问区N100波潜伏期短、幅值高。陌生人与陌生猴“pa”嗓声诱发的ERPs间没有差异。熟悉猴嗓声和陌生猴嗓声出现的概率不同,并不引起ERPs的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9.
本文研究了六只猴在识别嗓声中的听觉平均诱发电位(AEP)。熟悉人的有声辅音音节“ba”在右颢区比无声辅音音节“pa”引出高幅N200波,但陌生人嗓声“pa”却比“ba”在左颞区引出高波幅N200波。熟悉人“ba”音比熟悉猴“er”音在两颞区引出的P300波潜伏期长。这些结果说明猴的AEP 可客观地反映出熟悉人与陌生人,熟悉人与猴嗓声的差异.  相似文献   

10.
董启武 《美与时代》2003,(12):51-52
二维平面的图形图象如绘画、广告、商品包装、公共标志、摄影、影视、动漫画、电脑、网络共同构成了现代社会的“图形时空”。图形时空背后是它的远祖基因——绘画的二维平面特性和虚拟真实性。了解“读图时代”,引导健康“读图”,建立科学、环保、艺术的现代“图形时空”是人类共同的需求。  相似文献   

11.
爱的上帝     
刘雪松 《天风》2003,(8):44-45
上帝的爱与人的爱之间必当有所交流,不然所有有关上帝爱的思想与言论,都将是空洞的。 上帝是爱,此爱不受时空的限制,乃在时空之上,从永世降下而进入上帝儿女的心中。  相似文献   

12.
"划道道"一词由叶秀山先生从西方引入中国书法艺术,并将其融入书法美学理论,它不仅作为人本源性的表达,还可被认作是中国书法的缘起。它与中国书法美学的联系不仅体现在形式(线条)与时空上,还体现在生活世界中对他人的模仿与表演上,更为重要的是它表现出了中国书法美学背后的意蕴——人生命存在的"活"的自由。  相似文献   

13.
溥林 《宗教学研究》2002,(3):136-141
波那文图拉是和托马斯·阿奎那齐名的中世纪的大神学家和哲学家。面对新兴的亚里士多德主义,他在神学上坚持传统的柏拉图——奥古斯丁主义,并将其发展到顶峰。《心向上帝的旅程》是波那文图拉最著名的作品,也是西方思想史上的不朽名篇。  相似文献   

14.
人与自然(天)的依存灾系,既有必然的科学基础,也有客观的理论根据,还有着真实的时空表征,即人天在人类历史层面上的时间表征,和它们在现今全球层面上的空间表征。全面而深刻地揭示人天依存关系的时空表征,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现代数码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为网络广告的传播提供了功能强大的交流平台。互动性——参与传播;广域性——跨越时空;指向性——信息可测;合成性——吸引眼球等构成了网络广告不同于其他传统媒介的典型特征,而网络作为一个广告载体也为广告的传播者和受传者提供了一个新型的沟通环境。  相似文献   

16.
人的睡眠分快波睡和慢波睡眠两个阶段,而梦一般发生在快波睡眠阶段。人在一夜的睡眠中,从无意识的沉睡进入奇妙的梦幻,一般有2-6次。在做梦的这个阶段,眼球在闭着的眼皮下转动,这个人脑虽说是相对的静的,其实它是处在活动状态的,这是可从脑电波中测出快速紊乱的电波,其强度有时竟能超过白天活动的强度。但脑内有一种神经中心,它的职能就是在人做梦时抑制肌肉活动,使梦中的行为不会超出精神范围而变成行为。  相似文献   

17.
1 现代医学模式源于疾病谱的演变 ,疾病谱的演变有赖于人类活动时空的改变医学模式形成源于疾病谱的演变 ,疾病谱的演变有赖于人类活动的时空改变。恰恰是人类活动的时空 ,导致了新的疾病谱 ,同时也导致了现代医学模式的形成。现代医学模式源于疾病谱的演变 ,人类防治疾病的历史 ,是从感染性传染性疾病到非传染性非感染性的历史 ,也是人类活动时空从自然界转到人文社区的历史。笔者在 2 0 0 0年第 8期《医学与哲学》“现代医学模式形成与疾病治疗“一文中 ,曾提出人类延年益寿的历史无非是“三部曲”的历史 :第一部曲是面对“大家伙”——…  相似文献   

18.
一种与心理活动相关的脑电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14名青年进行了普通的CNV实验和无运动CNV实验。发现了一种与心理负荷解脱伴随出现的脑电波——解脱波EML。EML波不同于普通CNV后形成的Ⅴ波,不含诱发电位外源性成分和运动成分,代表心理负荷的解脱,纯属一种只与心理活动相关的脑电波。目前尚无理由将EML波视为LPC(LatePositive ComPlex)的一员。提出CNV心理因素的性质,可能是在完成同种任务时由期待、意动、动机、朝向和觉醒等多种心理因素综合构成的心理负荷加重。本工作采取了离线式排除伪迹程序,在数据处理上做出了总平均图(Grand Average Records)。  相似文献   

19.
冀西 《佛教文化》1996,(4):18-19
时空座标是我们认知环境、把握世界的不可或缺的手段。尽管爱因斯坦敏锐地洞见“时间空间是人的错觉”,然受业力网制限的凡夫众生,亦只能在错觉的背景下,把握这似真而幻的世界,在无尽的时空连续体中,受无量的生死轮转,长劫受苦,可悲可叹!阿弥陀佛因地考察二百一十亿请佛刹土,睹见三界六道众生在虚妄的时空羁束下,受生死苦痛的煎熬,生起大慈悲心,发愿建立一个安乐世界,用以救度十方众生。阿弥陀佛因地所契证的是真如实相,是超越时空的法身境界。为了实现度化众生的宏愿,阿弥吃佛从无量时空的法性中,衍生出西方净土的时空座标…  相似文献   

20.
人类脑电图的研究可以說一开始便是生理心理的研究。我們知道首次人类脑电图的描記由德国人H.Berger 1924年在Jena进行,他大部分用“額—頂”法描記的脑电图便頗多是探討心理或精神現象的。α波与β波是H.Berger根据的所謂“第一型”(ω_1)波与“第二型”(ω_2)波而命名的。α波(8—13/秒)及β波(14—28/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