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林其锬 《中国道教》2007,6(5):33-37
宗教是民族文化的支柱,是形成民族的重要自然力。中国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固有宗教,若从东汉汉安元年(142)祖天师张道陵感太上授以《正一盟威之道》及《太上三五都功》诸品经,正式创立道教算起,迄今已有1865年的历史。  相似文献   

2.
天师道文化自祖天师张道陵创教起,至今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如果加上其前身的道家学说和方仙道崇拜,历史就更加悠久。数千年来,宗派传承,历代高道孜孜不倦地探索,创造了与儒、释并立的中国主流文化之一。其深厚的文化沉淀,丰富的人文哲理,至今仍闪烁着先辈智慧的光芒。当然,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天师道文化也不可避免地掺杂了一些糟粕。发掘和继承传统的精华,摒弃不合时代的糟粕,使天师道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适应世界科学文明高速发展的潮流,是我们这一代人义不容辞的责任。故撰写此文,权当与全体道教同仁及所有热爱道教文化的社会贤达之士共…  相似文献   

3.
龙虎山位于江西鹰潭。东汉中叶,第一代天师张道陵在此肇基炼九天神丹,“丹成而龙虎见,山因以名。”龙虎山天师府,是历代张天师生活起居和祀神之所,道教正一派祖庭。始建于北宋崇宁四年(1105年),元时因封36代天师张宗演为嗣汉天师,遂得名嗣汉天师府。10月23日至24日,来自美国、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港澳台等九个国家和地区的道教界人士及信众和嘉宾数千人汇聚江西龙虎山上清镇,庆祝嗣汉天师府建府900周年。与会道众共同诵读“护国佑民世界和平祈祷词”,祈祷国泰民安、风调雨顺、世界和平。庆典活动中,进行7道教科仪、道教音…  相似文献   

4.
在2016年全国宗教工作会议和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坚持我国宗教的中国化方向,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道教是中国的本土宗教,从轩辕黄帝崆峒山问道广成子"修仙治国",到春秋战国时期老子、庄子临世"立道",再到两汉时期道文化大兴,东汉末年天师张道陵"立教",再经过历代如寇谦之、陆修静、陶弘景等高道祖师的改革创新,并与儒家、佛教等文化相互交融借鉴,不断吸取各个时代先进的文化思想.  相似文献   

5.
《中国道教》2009,(2):57-57
张继禹在《宗教学研究》2008年第3期撰文指出,祖天师张道陵尊道立教,尊道是引人追求至真,立教则是导人达于至善。具体分疏,祖天师立教的意义体现在:1、尊道:对民间信仰的整合与提升。  相似文献   

6.
新加坡道教总会朝圣团一行15人,在以主席林泽连为团长、副主席陈国显为副团长的率领下,于1997年4月16-17日到龙虎山天师府谒祖参访,受到天师府全体道众的热烈欢迎。16日下午2点,风和日丽。朝圣团在天师府道众夹道迎接下,在锣鼓和炮竹声中步入天师府大门。首先,来到天师殿谒祖进香,参拜了祖天师张道陵、30代天师张继先,43代天师张宇初等神像。接着,龙虎山道协会长、嗣汉天师府主持张金涛及秘书长等道协主要负责人在接待室会见了朝圣团一行并进行了座谈。龙虎山道协张青剑副会长介绍了天师府近年来的情况和即将重建"法篆局"等有关工…  相似文献   

7.
东汉顺帝年间,留侯张良八世孙张道陵,以太上之道立教,一般认为,祖天师张道陵所开立的"正一盟威之道",标志着道教的正式形成.那么,从中国历史文化的发展来看,张道陵尊道立教具有什么样的重要意义呢?我以为,尊道是引人追求至真;立教则是导人达于善.在此,谨作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8.
“正一道”,道教称是太上老君亲授张道陵天师的新出治世之“真道”。于是,“正一”之名伴天师创教而益彰;且其蕴义贯穿道教经箓、义理、修养等各个方面,渗透整个道教历史发展过程之中,抑或谓为道教精髓。本文根据道典,仅就几个主要方面略为论述。一、“正一道”名称之由来《易》曰:“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矣。”张道陵乃博学之士,在蜀为官时,亲睹巴蜀民夷的粗俗宗教陋习,欲施改变。于是,弃官遍访参学,历十数年,回到蜀中,依据老学创立道教,以“正一”明宣其道,教化民夷。但张天师所创之教,现存正史皆不言“正一”,多称之为“五斗米道”或“米道”,把传播五斗米道者称为“五斗米师”。这是因三师(天师张道陵、嗣师张衡、系师张鲁)  相似文献   

9.
道教是中国本土所固有的宗教,道教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道教文化中,道教教义思想居于基础和核心的地位。自祖天师立教以来,道教教义思想经历不断丰富发展的几个大的阶段,如魏晋南北朝时的神仙之道、隋唐时期的重玄之  相似文献   

10.
第六届中国.苍溪梨花节暨西武当道教文化旅游周,于2008年3月19日在四川省苍溪县隆重开幕。苍溪素有"中国道教之乡"和"中国雪梨之乡"的美誉。苍溪,是道教创始人祖天师张道陵悟道、传道、炼丹及升真之圣地,巴山蜀  相似文献   

11.
有明一代正、续《道藏》编修甫成,道教曾出现“中兴”局面。祖四十三代天师张宇初、四十四代天师张宇清、五十代天师张国祥相继领衔编修《道藏》,既综括各派道书,也使各道派凝合成一个文化共同体。其后未久,全真龙门派“中兴之祖”王常月公开传戒,开创出道门中兴局面。“中兴”的含义,不仅仅在于道教的文化精神重新激扬起来,而且还在于道教作为一种根源于社会生活的文化形式,经过理念的升华后重新走入生活,成为可资借鉴、可供选择的一种生活方式———这也正是以公开传戒推动教务改革的真正含义。历史地看,编修《道藏》与道门中兴,似乎具有…  相似文献   

12.
龙虎山位于江西省鹰潭市南二十公里处的贵溪县境内。是祖天师修道合丹之所,为道教发源地之一,道教称为第三十二福地。据《龙虎山志》载:“其地三代为扬州之域,春秋战国迭为吴楚地,秦并天下,属番县,汉属豫章郡之余干,隋唐间属雄石镇。”龙虎山群山绵延,乃象山(今应天山)一支西行数十里而至,山状若虎踞龙盘,或曰因名。这里道教历史悠久,文物古迹甚多。著名的道教府第——天师府。位于上清镇中部,全称“嗣汉天师府”,又称“大真人府”,是历代天师的起居之所。其府门曾有联曰:“麒麟殿上神仙客,龙虎山中宰相家”。以示天师在道教和历史上的地位。据《龙虎山志》记载:宋崇宁四年(1105)。  相似文献   

13.
张悦 《宗教学研究》2012,(1):99-102
南宋社会环境的转变,使道教自身也出现了相应的变化。南宋理宗延续了之前的道教政策,并在某些方面有了新的发展。在宋理宗的支持下,天师道第三十五代天师张可大成为“三山符策”的统领。女冠吴知古事件引发士大夫的议论。在特殊的社会政治背景下,《太上感应篇》被宋理宗大力推广。以上事例表明,在理宗时期,南方道教内部整合、三教融合加剧;道教向世俗化方向又跃进了一步。 张悦,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2010级硕博连读生。  相似文献   

14.
本文是英国学者巴雷特教授代表作《唐朝道教研究——中国历史上黄金时期的宗教与帝国》一书的第四部分,从宗教与政治的角度论证了安史之乱到唐末道教与皇权之间的关系,着重分析了这段时期道教经典在朝廷科考中的地位和作用,并通过日本僧人圆仁的日记生动地再现了武宗灭佛事件的场景,同时研究了上清派、天师道和地方民间道派的关系,突出了杜光庭在唐朝道教中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5.
正明张正常《汉天师世家》有云:“天师之号,见于《素问》、《庄子》,盖谓有道者之极称。”~①“天师”为道教内修道之人的最高称号,地位尊崇,非寻常可得。《太平经》称:“天师者,乃天地凡事教化之本也。”~②元陈致虚《上阳子金丹大要》则言:“有受命而居天职者,天师之谓也。”~③一般而言,能称为天师者,需道法高超、  相似文献   

16.
道教的"法职"是一种由道士担任的宗教职位,在汉天师时期就已经出现。天师道的"法职"开始是一种"政教合一"的职位,后来演变为单纯的宗教职位。在宋代,道教各派又出现了一些新"法职",这些法职不但继承了天师道的法职传统,也具有了一些新的特点。  相似文献   

17.
江西省修水县普济道院住持戴祥柳道长,把自己珍藏的几乎绝迹的历代天师经■,包括《三洞五雷经■》、《都功祭酒经■》、《正一盟威经■》和《上清大洞经■》等经■全部虔诚奉献给龙虎山嗣汉天师府。此举表现了一个正一道士对祖庭圣地一片赤诚之心,受到中国道教协会的高度评价,并得到省民族宗教局领导的充分肯定。 戴祥柳道长出身于道学世家,祖辈皆为名师,历为道众所重。后师从祖父戴国宝大师学道研究经■,历经数十载,奠定了他对道教经■研究的基础。近今几次到龙虎山与嗣汉天师府道教教研室主任汪兴有、顾问张清剑等商研经■,并上…  相似文献   

18.
正自张道陵起,历代天师撰述者不多。早期的《老子想尔注》,是目前传世的三张一系最重要的著作。其间从张盛以降,至于北宋三十代天师张继先,方见到有影响的撰述和语录。及元,三十九代天师张嗣成推出一本《道德真经章句训颂》,方填补了张继先以来的百年空白。但此书的影响主要在教内,学界不甚重视。实际上,其重要性具有时代意义。盖即使三张和后起的诸派领袖,都无确切的"教主"之号,只有  相似文献   

19.
正坚持中国化方向,正成为当今我国各宗教的共同议题和重要任务。龙虎山嗣汉天师府有块牌匾——"阐道布教",这是祖师对我们的殷切嘱托,在新时代阐释它,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要坚持道教的中国化方向。坚持道教中国化方向的切实含义,不是说道教本土化,而依旧是说道教要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这样才能跟上当今中国的发展步伐。  相似文献   

20.
东汉末年,天师道在汉中一带兴盛发展,后曹操迁封天师部众,第四代嗣师张盛率部重返老祖天师修道炼丹旧地。从张道陵开始,天师世系已六十三代。前三代天师活动中心主要在陕西、四川的一些地方,后六十代天师的活动圣地则在贵溪龙虎山中。唐、宋以降,天师世家重新得到统治阶层的承认,并倍受尊崇。历代王朝对张天师也多有封赠,许多朝代的天师曾经官居一品,挂金印,着蟒袍。其封号有:法师、国师、先生、真君、大真人、大夫等等。并修建宫观,赐予良田。尤其是元成宗大德八年(1304年),朝廷以三十八代天师张与材主领三山符箓,并为正一教主。于是南方符箓道派遂合流为正一道派,与全真道派分别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