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移情的发生机理、活动主体及其认识论含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庞卓恒  王京春 《学海》2006,4(2):140-145
“移情”具有两层含义,即主体对客体的情感投射和主体通过“将心比心”实现对客体的认识理解。朱光潜的“宇宙人情化”、里普斯的美学移情说、皮亚杰的“同化”概念以及柯林武德的移情领悟方法,均从不同侧面说明了移情不仅是一种审美心理,而且还是一种普遍的认识活动。这正是马克思所说的将“自然”加以“人化”的过程。我们的一切认识,包括对自然界、社会和历史的认识,实际上都是一种“移情”认识。神经生理学家和相关学科的学者的实验研究只是停留在“移情”发生的大脑生理机制这个层面上,只有实践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才揭示出“移情”发生的真正驱动力是来自于审美—认识主体自身。由此决定,人们的移情认识所反映的认识对象的真实度或失真度,最终取决于作为实践—认识主体的人自身实践活动的广度和深度。  相似文献   

2.
狗年闲话     
在狗年刚刚开始之时写狗,绝对不是想要凑“狗年说狗”的热闹,只是在查阅“经上究竟提到多少动物”的过程中,突然发现,圣经上讲到关于狗的地方特别多,由此而想起狗与人类的关系,才有了写狗的念头。天主起初创造万物时造了狗,并让它成了人类的朋友,大概要比牛马的训养有着更久远的历史。古埃及人  相似文献   

3.
张浩军 《现代哲学》2022,(1):92-100
“移情”是精神分析学、移情美学、移情心理学、移情伦理学和移情现象学的一个核心概念,但它是一个典型的“同名异义词”。精神分析学的“移情”特指弗洛伊德提出的“übertragung”概念,而后四种理论的“移情”指的是“Einfühlung”,本质上是“共情”或“同感”。在精神分析学内部,移情与投射、反移情、共情等概念紧密相关,而不同流派对这些概念的理解不仅不同甚至完全对立。在精神分析学外部,移情美学、移情心理学和移情伦理学虽然与精神分析学共享了投射或“移置”意义上的“移情”概念,但二者的用法存在本质差异。胡塞尔的现象学反对在投射或移置的意义上理解移情,把移情看作自我以第一人称方式对他人精神生活的深入感受、对异己主体及其体验行为的经验。现象学的移情概念既有助于澄清“移情”(übertragung)与“同感”(Einfühlung)的混用所造成的误解,也有助于理解二者间的关联和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4.
张俊峰 《美与时代》2006,(12):27-28
“移情说”由德国美学家立普斯提出,朱光潜在他的《文艺心理学》里进行了引述,提出了“物我同一”的审美境界,并且引用了庄子的“鱼乐”加以论证。那么“移情说”中的“物我同一”与庄子“鱼乐”中的“物我同一”具有相同的美学内涵吗?  相似文献   

5.
希腊人的空间概念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概念上的准备1.空间经验与空间概念空间经验是人类普遍都具有的,它表现了人们对现实世界中多种多样具体的空间关系的意识,比如方位的经验:在前在后,在左在右,在上在下,在内在外等等;再比如距离的经验:远近高低等等。当我们说“希腊人也是人,当然也有空问概念”时,我们其实想说的是,“希腊人既是人,当然就有空间经验。”  相似文献   

6.
施泰因利用现象学还原的方法,通过与其它意识体验行为的对比和对关于移情的各种错误理论和定义的批驳,揭示了移情的本质,即移情是对陌生主体及其体验行为的经验,它是一种自成一类的经验性行为.本文围绕施泰因对移情的本质定义,对“外感知”、“内感知”、“同感”、“同一感”、“原本性”与“非原本性”、“模仿理论”和“类比推理”等一系列与移情相关的概念和理论进行了重构并对其与移情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比较全面和完整地展示了移情概念的深刻性和复杂性,为进一步讨论与之相关的其它问题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7.
青少年的移情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李辽 《心理学报》1990,23(1):74-81
本实验研究选用的被试是144名12-16岁的中学生。研究采用自然实验与量表问卷相结合的方法。 实验结果表明,青少年的移情能力与亲社会行为呈显著的正相关。对实验班施予我们自己设计的“移情训练系列法”能明显提高他们的移情能力,增强亲社会行为。这一技术在青少年思想品德教育中具有实用性价值。 本实验研究只是一种初步的尝试,需要逐步展开,不断深化。  相似文献   

8.
单渭祥 《天风》2006,(24):34-36
并且被造的没有一样在他面前不显然的。原来万物在那与我们有关系的主眼前,都是赤露敞开的(来4:13)。经文:来4:13中国人特别讲究“亲情”、“友情”、“人情”等人际间的“关系”,这与深受基督教文化影响并以“约”(法理)为其文化基础的一些西方民族是存在明显区别的。刚才我们所读的一节经文中提到了另外一种“关系”,就是人与神的关系。圣经特别说这位造天地万物的主是“与我们有关系的主”!一个人蒙恩得救,其实就是一种与神全新关系的开始;一  相似文献   

9.
真月 《法音》2005,(11):6-11
(2005年10月24日)一、讨论的背景与前提我们生活在所谓“世界化(全球化)”时代中,世界化可以说是通过地球这个空间概念融合在地球上发生的各种现象的一种表现形式。即,从天文或宇宙观点看待地球这个行星,并表示在这个行星内展开的各种状况特征,强调了一种将“地球“看作是一个单位的认识。过去,我们将该地球称之为世界,为了将在此生存的所有人与生态系中的其它动物区分,把它称之为人类。“人类的发展”是指,超越特定地区种族或文化界限的地球上所有人共同的较为正确的成就。当前的人类正经历着对可持续发展持怀疑态度以及担心人性丧失等价值…  相似文献   

10.
现实的人与人的现代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实的人与人的现代化韩成“认识自我乃是哲学探究的最高目标。”①对人类自身的认识——人的哲学,既是哲学发展的内在逻辑,也是我们时代的伟大课题。人是什么?中国先哲说:“天地之间最为贵者”;西方哲人说:“人是万物之灵”;德国19世纪的资产者感叹道:“一半是...  相似文献   

11.
在人类即将告别20世纪之际,有一种被称为“世纪末情结”的悲观态度弥漫在一些人心中。更有些别有用心的人利用信徒心理,在主再来的事上大作文章,制造异端邪说,离道叛教,危害社会。这些现象均应引起重视。目前有关“末日来临”的说法,主要来自16世纪法国医生诺查丹玛斯所写的《诸世纪》中的“预言”。可以看到,国内外不少人之所以相信其“预言”,无疑是与人类自身对环保、战争等一系列危及生存的忧虑连在一起的,而最近广为人知的“计算机千年问题”又平添了一些人的“末日之忧”。我们相信基督必将再来,但我们反对一切离开圣经启示、为主再来设定日期以及制造恐慌的做法。为此,本期刊出一组专题文章,以帮助读者正确看待所谓预言及有关问题。  相似文献   

12.
移情说理论在中西方的美学及文学发展中都有相当大的影响力。从移情的基本含义来看,中西方都认为是主体和对象之间构成的一种和谐的审美关系。西方的移情说,强调的是在审美欣赏活动中,将审美主体的感情移入客体,作对象化观照,从而使审美欣赏成为一种客观化的自我享受;中国的移情在审美观照下有其独特的内在共感体验。由于东西方思想根源的不同,审美观点、立场的差异,两者在对心与物、情与景的关系上也产生了分歧。  相似文献   

13.
孙晶 《天风》1995,(5):5-5
经文:可11:12—14;赛37:31 这里记载一棵无花果树因为不结果子而遭主废弃的故事。 我们经常提到“奉献”这个词:在祷告中,我们说:“主啊,我们把自己献在你的祭坛上。  相似文献   

14.
和谐社会思想在我国源远流长,其中孔子和谐社会思想最具代表性.“仁”与“和”是孔子儒学思想的核心理念.“仁”是人际关系的价值核心,“和”是社会政治的价值核心.从这个意义上说,“仁”与“和”是孔子和谐社会思想的两大基石.孔子以“仁”为基本内核、以“礼”为外在实现形式、以“和”为内在精神风韵的和谐社会思想,倾注着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等重大问题的无比关切,饱含着对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无限憧憬.今天我们正在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最终目标也是为了实现人与自身、人与人、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因此说,孔子以“仁”、“和”为核心价值理念的和谐社会思想对当代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信仰的本质与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人类需要信仰是基于人的本性,恩格斯说:“即使是最荒谬的迷信,其根基也是反映了人类本质的永恒本性”。(《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651页)这本性是由其所处的生存背景、生存条件、生存结局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形成的。信仰可以说是人类对这些背景、条件、结局所作的精神应对与挑战,它们的内容包罗万象,无边无际。为便于叙述,我们将其分为三个方面,姑且名之曰信仰的宇宙学、社会学和人类学。在叙述中,我们将遵循马克思主义的精神:“相当长的时期以来,人们一直用迷信来说明历史,而我们现在是用历史来说明迷信”。(同上,第425页)1.宇宙这一…  相似文献   

16.
《古兰经》中说 :“至仁主 ,曾教授《古兰经》 ,他创造了人 ,并教人修辞。”(55∶1———4)什么是修辞呢?用现代观点简括地说 ,修辞就是如何使语言清楚、确切、生动 ,即如何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一门学问 ;具体地说 ,就是揭示选用词语、选择句式、讲究修辞方法和修饰调整篇章以及语体风格的规律 ,从而指导语言的实践。修辞的定义和内容明确地告诉我们 ,修辞是一门运用语言的艺术。而篇首所引用的《古兰经》经文则更清楚地告诉人们 ,伊斯兰教认为 ,真主在创造人类的同时 ,就已将提高人类运用语言的技能技巧、增强人类语言的表现力量提到…  相似文献   

17.
人类早期的审美思维与宗教现象的相互结合和促进在原始信仰、巫术-仪式以及古代神话等层面清晰地展现出来。宇宙万物与人类皆源自于一种"神秘力量"并相互关联的原始信仰是人类感觉、情感和认知的"整体性"思维的来源;在古代的巫术-仪式中,这种"整体性"的艺术-审美思维和活动通过对人类感觉和情绪的强化来提升人-神交流中的认知和智力水平;在记录和阐释古代仪式的神话中,审美思维和活动的"整体性"特征以"象征"和"移情"等方式在特定的故事类型和主题中展现出来。  相似文献   

18.
在作品中,海明威树立了一个个"海明威式"的英雄;在生活中,他也总是表现出一种英雄主义行为,这是"移情"在起作用.分析移情现象对海明威的影响和他的移情表现,就可发现其英雄移情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正>日常生活中,教科书上,一提到科学家我们总是不自觉地给他加上前缀:伟大的,卓越的,天赋的,聪明的……一切表示这个科学家富有聪明才智的词汇都会被我们用到。不仅在词汇上,在语句的表达上也是如此,“科学家肯定能解决这个问题”“只有聪明的人才能成为科学家”等等。乍一听,可能觉得我们这样的表述没什么问题,这样说也是为了体现我们对科学家这一职业的向往和崇敬。但是,  相似文献   

20.
毛崇杰同志在《人是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吗?》一文(载《哲学研究》1983年第3期)中说:“问题决不是马克思主义重视人究竟到何种程度,马克思在他的全部著作中多少地方提到了人,等等,而是在人的问题上要不要与怎样坚持历史唯物主义。”但是,作者又认为历史发展的动因是在“人之外”,因而人的本质规定的根源或原因也在“人之外”。不管怎样解释,这种观点也不能被认为是“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这同作者在另一篇文章中否认实践是历史唯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