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采用Gevers等的实验范式,以判断数字大小并选择不同言语符号方向信息左右为任务。材料为阿拉伯数字(1、2、8、9)和汉字、英文单词符号(“左”、“右”、“left”、“m#t”)。考察在不同语言符号方向信息下数字-空间联结SANBC效应的编码方式,结果发现:(1)在汉字和英文符号信息下,被试在数字大小比较任务中都表现出SNARC效应;(2)在汉字符号方向信息下。SNARC效应的编码方式主要存在视觉空间和言语空间编码,且以言语空间编码为主;(3)在英文符号方向信息下。SNARC效应的鳊码方式主要是视觉空间编码。  相似文献   

2.
大脑机能一侧化和表意文字符号的认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实验在速示条件下探讨认读作为表意文字符号的汉字和阿拉伯数字时,视野(大脑半球)一侧化问题。实验结果表明,单个阿拉伯数字不表现出大脑一侧化;单侧视野呈现汉字或双字词以及双侧视野同时分别是现汉字和阿拉伯数字时,表现出右视野(左半球)认读的正确率显著的高;在双侧同时分别呈现双字词和数字以及中央视野与单侧视野同时呈现汉字时,左右视野差别虽不显著,但仍表明左半球在汉字、词的认读中起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陈石  李虹 《心理科学》2014,37(1):83-87
探讨当信息以不同方式呈现时双系统逃生决策的顺序替代效应。采用单因素完全随机设计,将180名被试平均分配到直觉、分析和直觉后分析三种条件下考察其逃生决策。结果表明:(1)信息直接呈现时,直觉和分析决策、以及直觉和直觉后分析决策均差异显著且趋势相同;(2)信息隐含呈现时,直觉和分析决策差异显著,但直觉和直觉后分析决策差异不显著。结论:当信息直接呈现时个体的逃生决策存在顺序替代;而当信息隐含呈现时存在反顺序替代。  相似文献   

4.
张全成  刘阳 《心理学报》2014,46(11):1639-1648
研究使用图形面积判断任务取代典型的双属性决策框架, 考察了不同信息加工模式和信息呈现方式对吸引效应的影响。实验1比较了不同信息加工模式对吸引效应的影响, 结果发现, 当被试以直觉的信息加工方式进行面积比较判断时, 吸引效应不显著, 而以分析的信息加工方式判断时吸引效应明显存在, 后者效应强度显著大于前者。实验2通过调整图形排列顺序, 比较了刺激材料呈现方式对吸引效应的影响, 结果表明, 被试以直觉的信息加工方式进行判断时吸引效应依然存在, 但其表现要受信息呈现方式影响, 相对于将目标图形放置于诱引图形和竞争图形之间, 将诱引图形放置于目标图形和竞争图形之间而成为判断背景时, 吸引效应强度更大。研究提出了吸引效应形成的两阶段理论, 认为吸引效应产生的根源同时来自直觉的和分析的两个信息加工阶段, 研究也证实信息呈现方式对被试信息加工方式造成较大影响, 进而影响吸引效应强度。  相似文献   

5.
字母转置效应是指颠倒单词的字母位置后,读者仍可识别目标词的现象,表明字母位置信息编码具有一定的灵活性。近年来,研究者通过对比不同形态结构词语的字母转置效应,探讨词语的认知加工方式。本研究采用眼动追踪技术,结合边界范式考察了不同形态结构双字词的汉字位置信息编码。研究结果显示,偏正复合词的汉字转置效应小于并列复合词和单语素词,而并列复合词和单语素词之间没有显著差异。结果表明,与偏正复合词相比,单语素词和并列复合词的汉字位置信息编码更为灵活,表明词语的形态结构会对汉字位置信息编码产生不同的影响,支持了形态复杂词的双通路加工理论。  相似文献   

6.
采用视觉呈现字表和听觉呈现无关言语方式,探讨在字表项目保持期间阻止被试复述情况下,不同呈现位置的无关言语对汉字短时记忆系列回忆的影响。在字表保持期间,采用计算任务进行分心作业。实验结果发现:(1)无关言语对汉字短时记忆系列回忆成绩存在显著影响;(2)在字表保持期间阻止被试进行复述消除了字表呈现期间呈现无关言语对回忆成绩产生的干扰效应;(3)汉字短时记忆系列回忆成绩表现出系列位置效应。实验结果没有完全支持客体情节记忆模型。  相似文献   

7.
蔡厚德 《心理学报》2005,37(1):14-18
采用半视野速示术将标准刺激在中间视野呈现,比较刺激以不同偏心视角(3.5°,5°和6.5°)在左或右视野同时呈现,以检查不同偏心视角引起比较刺激知觉辨认难度的改变对汉字大写数字奇-偶概念同/异判断任务在大脑两半球间分布式加工的影响。结果显示:随偏心视角的增大正确反应时和错误百分数均显著提高;三种视角条件下左右手的正确反应时均有明显的右视野(左半球)优势;3.5°视角右视野(左半球)呈现时右手反应明显快于左手,5°视角右视野(左半球)与左视野(右半球)呈现时均为右手反应明显快于左手,6.5°视角右视野(左半球)与左视野(右半球)呈现时均为左手反应明显快于右手。这些结果提示:本研究条件下只有比较刺激在6.5°偏心视角呈现时刺激和反应可能出现大脑两半球间分布式加工,3.5°和5°视角呈现时可能为左半球单独加工。6.5°视角刺激呈现的分布加工明显由于大视角呈现时比较刺激辨认难度与注意要求的提高所致。  相似文献   

8.
图文信息广泛存在于书面材料中,但是图文材料相对呈现位置和熟悉性如何交互影响信息加工效率,及其认知机制尚不清楚。本研究基于认知负荷理论框架,采用学习-再认范式,结合学习者的认知能力(注意、工作记忆、识字量等),考察图文材料呈现位置(横排/竖排)和熟悉性(高/低)对32名儿童(7.89 ±0.30岁)和32名成人(22.67 ±3.48岁)词汇再认的影响。结果显示:(1)总体上,低熟悉性词汇在图文横排呈现时再认正确率较高,但高熟悉性词汇不受位置影响;(2)儿童对高熟悉性词汇的再认正确率较高,但成人对低熟悉性词汇的再认正确率较高;(3)儿童识字量越大,词汇再认速度越快;成人注意力、工作记忆广度、识字量成绩越高,再认正确率越高。结果表明,无论对儿童还是成人,外在负荷(呈现位置)和内在负荷(熟悉性)之间均存在交互作用,即外在负荷显著影响高内在负荷信息的加工,但对低内在负荷信息的加工影响较弱,验证了认知负荷理论。本研究成果为不同难度水平的教材排版设计和词汇识别学习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副中央凹注意增强特点是指受视觉注意资源空间分配变化的影响,聋人在阅读中表现出更强的副中央凹信息加工能力。本研究以Eyelink 2000眼动仪为工具,采用移动窗口范式,通过探讨中学聋生的阅读知觉广度,来进一步验证聋人阅读中的副中央凹注意增强特点。实验采用3(被试:中学聋生、年龄匹配组、能力匹配组)×6(窗口水平:WS1、WS2、WS3、WS4、WS5、FL)的混合实验设计。结果发现,中学聋生和其年龄匹配组的阅读知觉广度均为注视点右侧3个汉字,能力匹配组的阅读知觉广度为注视点右侧2个汉字,表明中学聋生在阅读中存在副中央凹注意增强特点。  相似文献   

10.
汉字是一种独特的“音形文字”,它不仅在一维空间存在有一个用音描述文字符号的序,还在多维空间建立有一个用形描述文字符号的序,不同于以音为主的拼音文字系统。汉字信息加工的生理机制也有别于拼音文字,不存在明显的一侧优势,阅读、书写时字形的视觉表象起着关键作用;而汉字的认识,则更有其特殊性,比如汉字词的记忆容量依赖于字词的视觉特点,也即字形的复杂性;汉字信息的提取以形似最容易,音近次之,意同最难。  相似文献   

11.
阈下语义之间能否进行整合,最近的研究给出了不同的结果。当多个阈下语义词语同时呈现时显示出无意识语义整合效应,但是当序列呈现时没有观察到无意识整合效应。本研究在保留同时呈现方法优点(不同空间呈现位置)的情况下研究了序列呈现的不同汉字词语之间能否产生无意识语义类别关系整合。在实验1中,两个相同或不同类别的词语作为阈下启动刺激先后在两侧呈现,且第一个词语消失后第二词语马上出现,结果显示出无意识语义类别整合效应。实验2延长了两个阈下启动词语之间的时间间隔,结果未发现无意识语义类别整合效应。另外,实验3进一步排除了实验1中第一个启动词语的视觉残留,结果也未观察到显著的无意识语义类别整合效应,说明实验1中观察到的无意识整合效应是视觉残留所致。综合三个实验结果表明,两个阈下词语之间的语义类别一致性关系只有在同时呈现这种特殊条件下才能进行无意识整合加工,说明了短时间维度对于无意识语义关系整合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2.
阈下语义之间能否进行整合,最近的研究给出了不同的结果。当多个阈下语义词语同时呈现时显示出无意识语义整合效应,但是当序列呈现时没有观察到无意识整合效应。本研究在保留同时呈现方法优点(不同空间呈现位置)的情况下研究了序列呈现的不同汉字词语之间能否产生无意识语义类别关系整合。在实验1中,两个相同或不同类别的词语作为阈下启动刺激先后在两侧呈现,且第一个词语消失后第二词语马上出现,结果显示出无意识语义类别整合效应。实验2延长了两个阈下启动词语之间的时间间隔,结果未发现无意识语义类别整合效应。另外,实验3进一步排除了实验1中第一个启动词语的视觉残留,结果也未观察到显著的无意识语义类别整合效应,说明实验1中观察到的无意识整合效应是视觉残留所致。综合三个实验结果表明,两个阈下词语之间的语义类别一致性关系只有在同时呈现这种特殊条件下才能进行无意识整合加工,说明了短时间维度对于无意识语义关系整合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3.
不同注意条件下大数与小数的加工差异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刘超  傅小兰 《心理学报》2004,36(3):307-314
考察在注意(注视点)与非注意(非注视点)条件下数字加工的距离效应和符号效应。采用小数(1-4)和大数(6-9)的中文与阿拉伯数字为材料,以判断数字是否大于5为任务。实验结果表明:⑴ 在注意条件下,大小数都出现了距离效应;而在非注意条件下,只有小数出现距离效应;⑵ 在注意条件下,大小数都没有出现符号效应;而在非注意条件下,只有小数出现符号效应,中文数字绩效显著好于阿拉伯数字。  相似文献   

14.
胡清芬  林崇德 《心理科学》2006,29(3):654-657
研究使用不同方式呈现了其它可能原因,研究了这种不同的呈现方式对被试使用共变信息和经验信息进行因果判断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其它可能原因的呈现方式对于因果判断有着一定的影响。当这一信息在待判断原因与结果的共变中出现、且永远存在时,被试会排除这一其它可能原因的作用,从而增强判断的信心;(2)当其它可能原因出现于待判断原因与结果的共变中、且永远存在时,被试会在一定程度上忽视经验信息的作用,更多地依赖共变信息做出判断。  相似文献   

15.
以藏族大学生为被试,采用眼动技术,考察了高、低汉语水平藏–汉读者阅读汉语时的知觉广度及副中央凹预视获取信息的类型。结果表明,高汉语水平藏–汉读者的阅读知觉广度为注视点右侧2个汉字的空间,低汉语水平藏–汉读者的阅读知觉广度为注视点右侧1~2个汉字的空间;高、低汉语水平藏–汉读者都可以从副中央凹处获取字形和语音信息。  相似文献   

16.
间接回应是语言交流中很常见的形式。该研究采用自定步速阅读范式考察社会规约性及呈现方式对理解间接回应的影响。将社会规约性分为高、中、低三个水平,分别对应直接回应、间接拒绝、间接评价三种回应方式,呈现方式采用整句呈现和逐词呈现两种方式。结果发现,在整句呈现时,三种回应方式的阅读时间随规约性高低呈梯度变化,即直接回应的阅读时间最短,间接拒绝次之,间接评价最长; 而逐词呈现时,对间接拒绝和直接回应的阅读时间没有差异,都长于对间接评价的阅读时间。结果表明了社会规约性及呈现方式对间接回应的理解存在交互影响。  相似文献   

17.
研究以混合物分类为实验任务,探讨在面对口语和文字两种信息时,4~6岁中国幼儿的信任特点,在信任任务之后的即时和延时两个时间点上考察幼儿对所信任信息的运用,以及分析阅读水平对幼儿信息信任和运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4~6岁中国幼儿对不同类型信息都表现出高度信任,相较于口语信息,阅读水平高的幼儿表现出对文字信息的信任偏好;(2)幼儿在后续任务中较少运用所信任的信息,随着时间的推移,幼儿运用的口语信息持续减少,但文字信息的运用呈现先降后升的特点;(3)阅读水平在不同时间点上影响幼儿对所信任信息的运用,阅读水平低的幼儿在短时间内更多地运用口语信息,而阅读水平高的幼儿在更长时间里显著更多地使用文字信息。未来研究应进一步探究文字意识对幼儿文字信息信任和后续运用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探讨面孔整体性加工方式下结构信息和特征信息加工之间的关系。通过聚焦窗口技术在结构信息和特征信息的权变过程中考察二者对面孔整体性加工的影响, 从而进一步确定两类信息的加工关系模式。结果表明: 面孔以整体的方式进行加工; 结构信息加工系统和特征信息加工系统两者并行存在, 在当前实验任务中两类信息加工之间为竞争关系; 面孔以结构信息加工为主还是以特征信息加工为主取决于两类信息在当前任务中提取和加工难度。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探讨了观察者与观察目标存在相对运动时视觉系统对目标数量特征的适应后效的皮层映射特征, 并与对比度适应后效的映射规律进行比较。包括两项实验。其中, 实验一要求被试在适应目标后转换注视点, 考察眼跳后相同和不同视网膜区域以及相同和不同空间区域的适应后效, 发现数量适应后效具有部分空间-皮层映射特性, 而对比度适应后效则表现出完全的视网膜-皮层映射特征。实验二采用固定的注视点, 考察目标运动后目标原位置和新位置区域的适应后效, 发现数量适应后效不完全依赖于视网膜-皮层映射, 它可以“追随”客体运动重新映射到新的位置, 表现出基于客体映射的特征, 而对比度适应后效则完全依赖于视网膜-皮层映射, 不能“追随”客体移动在目标新位置重新形成映射。两项实验结果提示, 相对于对比度等低级表面特征而言, 数量特征对目标的描述涉及更高的加工水平, 它可以与观察目标的相对运动信息进行整合, 且这种整合在眼跳和非眼跳的观察条件下都可发生。  相似文献   

20.
感觉记忆能够以特征形式构建对视觉对象表面信息的表征, 然而对于具有重要意义的潜在抽象信息, 尚未有研究考察其是否影响感觉记忆的视觉表征。结合掩蔽技术与部分报告法范式考察了感觉记忆的视觉表征中是否包含语义信息。以阿拉伯数字作为目标, 实验1与实验2分别采用正立与倒置的汉字大写数字作为掩蔽刺激, 比较其与白噪音刺激的掩蔽效应。结果显示, 汉字大写数字的掩蔽效应均强于白噪音刺激, 且正立汉字大写数字的掩蔽效果较倒置汉字大写数字更强。实验3采用汉字大写数字与汉字常用字分别作为掩蔽刺激, 结果显示汉字大写数字的掩蔽效果强于汉字常用字。上述结果显示, 刺激间的语义相似性带来了视觉表征冲突, 表明感觉记忆的视觉表征中包含了刺激的语义信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