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在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中,没有哪一种美食如粥一样,如影相伴踪随始终。粥与中国人的关系,就像粥本身一样,稠黏绵密,相濡以沫。其最早记载见于《周书》:"黄帝始烹谷为粥。"两弓夹米,煮成稠糊的食物即为粥。宋代苏东坡有书帖曰:"吴子野劝食白粥,云能推陈致新,利膈益胃。"南宋著名诗人陆游认为其能延年益寿,曾  相似文献   

2.
近日,从韩国金浦市的某些餐厅里经常传来"这里来半碗饭"的声音。在吃完明太鱼汤再点米饭的时候,大部分客人都会点半碗米饭。这是与普通饭碗(210克)相比少80克的"半碗型"饭碗,价格为500韩元,是现有米饭价格的一半。韩国开展"半碗饭"运动,既省钱又环保,难怪随着口口相传,参加的餐厅从去年的30多家增加到目前的150家。对此,大部分顾客是欢迎的,然而也未必人人乐意。有一位顾客就厌恶地说:"感觉像是吃剩下的饭。"  相似文献   

3.
人品与画品的关系是中国艺术理论中一个重要的议题,它起源于《易传·系辞》,自兹以降,历代对其多有论述,但大多说得含糊或者武断。而且,随着时代和观念的变化,"人品"和"画品"的概念也发生了迁移。虽然,"人品即画品"观念的确立受到儒家重视道德修养观念的主导,但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历史情境的影响。长久以来,"人品即画品"观念对中国绘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郭若虚在<论气韵非师>一文中,把"人品"提高到非常重要的地位,认为画家的"人品"对其绘画作品有决定性作用.由此,对画家本身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此外,他在<论气韵非师>一文中提到的"轩冕才贤,岩穴上士,依仁游艺,探赜钩深",是对孔子儒学的一种回顾,提示出文人画家达到高雅"人品"的根本途径,是文人画教育思想发展成为蒙养说,以及"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一个线索.  相似文献   

5.
《法音》2015,(8)
<正>两只钵碗放在桌沿,不想要太多菜?就用大拇指碰碰小拇指;希望粥稠一点?请把筷子立在碗中央;希望粥稀一点?用筷子尖儿顺着碗口绕一圈儿;不想要这个菜?直接摆摆手。在北京龙泉寺用斋(佛家称"过堂"),除了用斋前十分钟全场端身正坐齐唱《供养偈》,其余时间,必须保持安静。不能剩菜剩饭怎么办?于是就有了上述肢体语言。斑驳的红墙、狭窄低矮的山门正中,"龍泉寺"三个字得凑近了才能看清。龙泉寺坐落在北京海淀区凤凰岭山区,是中国近年来最引人注目的寺庙。  相似文献   

6.
我出生在乡下,刚上小学的时候,村里来了一伙要"戏法"的人.他们在街上打出一块场子,然后,一个表演者将两只空碗亮给大家看,碗里空空的,什么也没有.然后,表演者将两只碗扣在地上,其中,左边的碗底下扣了三枚小泥球,右边的是空的.表演者说,他能将左碗下的小泥球"赶"到右碗底下去,大家都不信.只见表演者拿小木棍敲敲左碗,说"过去--过去--"把木棍向右边挥了挥,像似我们用树枝赶鸭子的模样,不一会儿,他将右边的碗翻开一看--嘿!果然有三枚小泥球在里边.人们惊得睁大了眼睛.表演者又说,我再把它们"赶"回去.于是他用右碗扣住泥球,用木棍敲敲,说"过去--过去--",小木棍向左挥挥,"一个、两个",表演者说"就两个吧".他把左侧的碗一掀开,果然,左碗下露出两个小泥球.人们立刻发出一声赞叹--"神了"!此后,他又反复变化了几次,次次都准确无误.当时,我就惊得日瞪口呆.  相似文献   

7.
暖老温贫     
正去母亲家聚餐,四世同堂。老太端一碗白米饭,佐以腐乳两块,双手捧着吃,我们才尝了几道菜,老太手中瓷碗已空。"菜,老太吃菜!"儿子在一边喊,老太笑着接过碗,对重孙说:"你吃,老太没牙,咬不动了。"握着老太枯如树皮的手,抚弄她干瘦的背,感到时光像一把刀,旧了容颜沧桑心田,使人想起一个词——暖老温贫。  相似文献   

8.
粥食养生     
粥,在我国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大都喝过。然而吃粥的学问并非人人知晓。粥,有多少品种,现今尚未见到精确统计,大体说,从原料分,有谷、肉、蛋、果、菜等粥;从浓稀上分,有厚有薄;从食用上分,有素、荤、药等粥。历史上研究养生者都非常重视粥食。故古代有“粥乃世间第一补人之物”的说法。  相似文献   

9.
半开美     
正古书上说,花看半开。花看半开?这是《菜根谭》里的话,说:"此中大有佳趣。"我真正体味到花半开的佳趣,那是在夏日里在荷塘看荷。晨风里,团团的墨绿色荷叶微微晃动,就在荷叶背后,一朵半开的荷花,忽而就露出了侧影,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神情,羞涩不已。花瓣儿正处于一种半聚拢状态,如微微轻启的唇,欲说不语,而那仅有的一枚花瓣,如兰花指一样屈伸出来。风一吹,一惊一颤,你的心尖儿,也跟着一惊一颤。  相似文献   

10.
对境无心,心不为外境所扰,一切自然而然,就可达到禅的境界. 一位很有修为的居士,去拜访一位禅师.二人见面之后,谈禅论道,非常投机,不知不觉已到了午饭时间,禅师便留居士用餐.用餐时,禅师发现侍者端上来的面一个碗大些一个碗小些,他就把其中大些的碗推到居士面前,说:"你吃这个大碗的."  相似文献   

11.
本文主要在于辨析印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在《真实义品》中论述的关于"一切法空"的"真实义"。"空"是大乘佛教的根本观念之一。《真实义品》作为印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根本论典《瑜伽师地论》中的核心义品之一,对"空"观念有系统和深入的论述。本文拟通过《真实义品》现存梵汉文本的对比和解读,试阐明瑜伽行派在该论中关于"空"以及"空性"的义理诠释,并进一步指出此品不但包含了瑜伽行派"三性说"的核心法义,而且显示出该派关于大乘法相学"有无说"的判摄方式从否定性的遮诠式的"空性"向肯定性的表诠式的"法性"之转化。  相似文献   

12.
数字,是人类用来计算数量多少的文字,其大小从零至十、百、千、万、亿、兆,甚至于更多,如佛教里所说的"阿僧祗劫",表示其数量之多,无法计算,甚至如"恒河沙数"、"不可说"数,表示其数难以  相似文献   

13.
消费者购物,买的就是质量,可生活中就有"买不走"的质量。有一次,我的朋友到一家久负盛名的拉面店吃牛肉面,临行前特地带了一只饭盒,准备吃完后给自己的孩子也带一份儿回去。当服务员将两碗面端来,他刚要将其中一碗倒入饭盒,却被拉面的老师傅厉声制止:"你这是干什么?" 朋友不解地回答:"我提一碗回去呀!"那你为什么不早说?"为什么要早说呢?"为什么!要真等你把面吃完了,再提这一碗回去,那面还能吃吗?早就糊掉了!"朋友一听,笑了:"没关系,不过带回去给孩子吃的,没关系的!"不行!我不管是给谁吃的。我们这个店是有招牌的,不可…  相似文献   

14.
<正>按计划,我们要在邢台玉泉寺小住一夜。寺前泉水名玉泉,寺以泉名,山门题额为"玉泉禅寺"。下午五点半,抵寺,入客堂,拜会知客师,登记住宿(禅门称之挂单),之后到斋堂用晚餐。佛教丛林中,早餐、午餐叫作过堂,晚餐叫作药石。晚上这顿饭,是"为疗形饥"的药。晚餐有粥,寺院里的粥散发谷米的本来滋味,既香且甜,想是用门前玉泉水煮的。缘药石后,天色向晚,二三人在寺院内散步。忽有一人迎面走来,站定,问:"马居士,还记得我吗?"我有些恍惚,觉得面熟,却记不起在  相似文献   

15.
正一个地方遭灾了,国家开办粥厂赈灾,和坤去视察粥厂时随手抓了一把沙子撒在粥里,纪晓岚很生气地问和珅你这是干什么。和珅说,真正的灾民饥肠辘辘,是不会在乎粥里有沙子的,来蹭吃蹭喝的就不来了,这样才能让最困难的人活下来。纪晓岚看到了表象,和珅却看到了表象背后的深刻逻辑。  相似文献   

16.
《三国志》是二十四史之一,文学价值很高,特别是其中充满智慧的人物语言,耐人品读。卞氏智答众人《三国志·魏书·后妃传》记载,曹丕的母亲卞夫人谦恭节俭,曹丕被立为世子的当天,很多人前来祝贺,有人对她说:"今天可是大喜的日子,您府上有那么多宝物,是不是应该赏给我们一些啊?"卞夫人说:"曹丕是因为年长才有这个机会的,我作为母亲,只庆幸没有‘教导之过’,怎敢随便行赏啊!"  相似文献   

17.
赵孟顺(公元1254-1322年)的人品,似乎已成定论。许多人也许会不加思索地认为赵在历史上是一个胆小怕事、献媚邀宠的小人。而明末清初的著名书家博山贬斥赵无骨气无品行的一段议论,则使人们对赵人品不好的印象愈加牢固。傅说:"贫道二十岁左右,于先世所传晋唐楷法,无所不临,而不能略肖。偶得赵子昂《香光诗》墨迹,爱其圆转流丽,遂临之,不数过而欲乱真。此无它,即如人学正人君子,只觉弧棱难近,降而与匪人游,而无尔我者然也。行大薄其为人,痛恶其书浅俗,如徐惬王之无骨。"此后书论家们为论证人格即书格,不加分析、不厌其烦地…  相似文献   

18.
正妻子早上起床头晕目眩,浑身乏力,还伴有阵阵头疼,我立即来到厨房,不到几分钟就做好了两个糖打蛋,妻子吃完后很快身体就恢复了。所谓"糖打蛋",就是在锅里放上少许的水,待水烧开后,再打破几个鸡蛋放进开水里,待蛋清包住蛋黄后,用锅铲轻轻将粘贴在锅底的半成熟荷包蛋铲起,然后微火直至煮熟,再将荷包蛋和水舀起放进碗里,浅浅的一碗,趁热在碗里放一到两勺子红糖,并用勺子搅一搅,一碗美味的"糖打蛋"就做好了。  相似文献   

19.
《法音》2015,(12)
<正>轮回,又作流转、轮转等,梵语音译为僧娑洛。谓众生无始以来,轮转于六道之生死,如车轮之转而无穷。《法华经·方便品》曰:"以诸欲因缘,坠堕三恶道。轮回六趣中,备受诸苦毒。"[1]《心地观经》卷三"报恩品"亦曰:"有情轮回生六道,犹如车轮无始终。"[2]自佛教传入中土以来,轮回说作为其基本理论,对中国古代宗教、哲学、文学等多方面皆产生了深远影响。在轮回说的影响下,历代文学作品中出现了大  相似文献   

20.
    
洗碗时一不留神,“咣”地一声,碗碎了一只。碗是泥土做的, 水把它揉得细腻,火将它烧得坚硬,于是日后它水火不侵。人造出碗来、是为了放置物品。如果不是一不留神,它可以存在上千年。碗可盛岁月,可盛历史。碗可盛万物。碗盛过山珍海味,但一粒不吃;盛过金豆珠宝, 亦一颗不沾。有人用碗盛肮脏的东西,纵使是赌具骰子,碗依然是一尘不染——碗可盛赤诚。吃者大多离不开碗。落魄如乞丐,也有一碗在手。只要碗中有吃的,人就有活下去的勇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