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明初,王守仁时的思想界较少关注杨简,随着嘉靖以后王学的兴起,杨简成为了王学后学讨论的重点。王畿从本体论的角度,将杨简的"不起意"与"四无论"结合起来,论证了"无意"就是"无善无恶意之动"。季本等人则从功夫实践的角度批评王畿对"不起意"的诠释。泰州学派将"心之精神"诠释为"百姓日用之心",使"心之精神谓之圣"成为泰州学派倡导的"满街都是圣人"的注脚。到刘宗周时,王学后学由以往的本体派和功夫派的两极对立,走向了本体与功夫的融合,刘宗周对杨简思想的评价也是这一做法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2.
宋明儒学不仅有自身独特的理论体系,也有与之相应的功夫体系。明儒湛若水提出"随处体认天理"的功夫论,则是构造此功夫体系的重要部分。而从"天理"、"体认"、"随处"三个关键词来解析湛氏的功夫理论,将看到其核心是避免修养实践偏于"动"、"静"一隅,而是打通二者,兼蓄"动""静",这对于引导明末儒门功夫论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功夫论不只是理解中国哲学整体特征的钥匙,哲学之于功夫论也不只是一个新的标签。从功夫论到功夫哲学的转向包含了两个向度:一是哲学的功夫转向,即通过将功夫概念引入哲学,克服理智主义的局限,开发哲学功夫学的研究,运用功夫视角建立功夫哲学理论;二是功夫的哲学转向,即对传统功夫论作进一步的哲学梳理、分析、反思和提升。这一转向的意义远远超出对儒学功夫论的局部研究,它面向的是整个哲学,是让功夫论在世界哲学的语境中成为当代的、世界范围的哲学。  相似文献   

4.
《学海》2015,(3):73-83
在15世纪,文艺复兴运动蓬勃发展并取得辉煌成就,意大利成为欧洲文化革新的中心。到15世纪末和16世纪,欧洲各国开始关注意大利的文化成就并努力学习和吸收,其中尤以法国对意大利文化的接受最为积极和突出。本文主要从人文主义文化、俗语文学与语言问题以及古典建筑三个方面考察法国对意大利文艺复兴文化的接受。笔者认为,法国文化精英对意大利文化的接受并非"全盘照抄"。他们对意大利文化进行筛选,并结合法国本土文化元素进行再加工。另一方面,意大利文化的大规模引入在法国文化精英中激发了一种爱恨交织的复杂情感,尤其导致了"法国意识"的萌发,16世纪由此成为"发现法国"的世纪。重要的是,这种强烈的文化民族主义或"原始民族主义",成为现代政治民族主义的先声。  相似文献   

5.
李西月的西派内丹思想在道教内丹思想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与前人相比,笔者认为,李西月所说"钻杳冥"是属于下手功夫,不属于筑基前的关窍开通功夫。主张李西月西派入手功夫的一个要诀是凝神于虚空是没有根据的。无论从"后天""先天"内涵来看,还是从"结丹""还丹"四次第功夫来看,李西月所说"结丹""还丹"属于炼精化气阶段,没有涉及炼气化神。从结丹功夫来看,李西月的西派丹法不属于双修,是清修。  相似文献   

6.
视角在很大程度上决定观察到的内容。哲学和功夫视角下的中国传统思想就像那著名的"鸭-兔"图,既可被看作功夫体系也可被看作哲学体系。在近代西方强势文化的影响下,中国传统思想曾经被迫从西方哲学的视角去寻求其所谓的合法性,其自身的功夫层面因此受到了遮蔽。自觉地启用功夫视角是重新发现中国传统思想里被边缘化或忽视的资源的途径。功夫视角与哲学视角交互审视的双向过程,不只是研究中国传统哲学的有效方法,同时也可以成为中国哲学特有的哲学方法论,使哲学突破近代西方的局限而获得新的穿透力,激发功夫哲学理论和对功夫本身的哲学研究,同时也使人类功夫实践获得进一步的自觉和提升。  相似文献   

7.
正长久以来,我在自己的法国哲学研习中有一大困惑:我的专业领域和学术方向主要是当代法国哲学,对于我来说,本应属于"自我"之传统的中国哲学反而成为"他者"或"异托邦",本应属于自己的文化家园却成为了陌生、隔绝的世界;那么,作为"自我"之研究领域的"法国哲学"如何接纳和吸收作为"他者"的"中国哲学"?换言之,我应当如何在研究"法国哲学"的同时思考"中国  相似文献   

8.
正威廉·亨利·布拉格是英国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他珍藏着一双破旧的皮鞋,这双鞋来自他的父亲老布拉格,是鼓舞他拼搏奋斗的力量源泉。1862年,威廉出生于威格顿一个贫困家庭,他的父母都未上过学,但深知知识的重要性。他们不希望儿子因为没有文化,一辈子只能受苦受累。老两口起早贪黑地劳动,省吃俭用将布拉格送进学校,希望孩子通过读书改变命运。懂事的布拉格见父母累得疲惫不堪,便在课余时间,  相似文献   

9.
中和问题的难点在于如何理解"未发之中"和"思虑未萌时功夫"。宋儒将"未发"与"中"作为一个整体看待,所以在解释"未发是中,而已发却有不和"、"喜怒哀乐未发时是否是中"等问题上面临困境。阳明以"良知即是未发之中"明确未发已发体用不离。他通过对"未发"与"中"的解析,指出"常人未发之中未能全得",解释了"未发是中,而已发却有不和"的现象;通过对"戒慎恐惧亦是念"的诠释,不但消除了以时间先后论未发已发的可能,而且从本体、发用、功夫三方面,较为圆满地解释了"何思何虑"与"戒慎恐惧"的统一性。他论证了"未发之中"即在已发中,本体之"寂"未尝离"感",对部分儒家修行者欲以无念为功夫求"未发之中"的错误进行了剖析和校正。阳明对中和问题的讨论可视为对明道《定性书》的发挥与展开,其于概念之分疏,功夫之辩证,对整个宋明儒学义理系统的完善无疑有巨大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作为一位法国学者、世界著名汉学家、道教研究权威人物,施舟人缘何成为"与黄卷青灯相伴"的受箓道士?这段当代西方汉学史上的轶事,得从施舟人与中国文化,尤其是中国道教的渊源谈起。  相似文献   

11.
法国科学哲学的历史主义进路,使进步性问题成为其核心关注点。面对迪昂、勒鲁瓦等对科学确定性所可能带来的挑战,巴什拉建立了一种断裂式的理性主义进步观,确立了当代法国科学哲学的方向;康吉莱姆"更新"了巴什拉的历史认识论,将研究视角从理论转向概念,在认可"断裂"的同时,承认科学史的"继承性",弱化了科学与非科学的分界;拉图尔作为法国传统与英美传统的交汇点,以本体论的方式复兴了连续性立场,并将对科学进步的考察拓展到西方文化传统之外。法国科学哲学对进步性问题的独特处理方式,规避了走向相对主义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2.
儒家"修身"之"身"有两层含义:"体察本心"和"身体力行"。在此意义基础上的"修身"具有两方面的意义:培养德性;把德性恰当地运用于生活。在儒家看来,圣人是拥有德性并恰当而娴熟地运用德性的典范,因此,"成圣"就成为"修身"的最终目标。但是在儒家的功夫论中,道德的主动性与道德落实的能力之间需要一个转化点,否则从道德动机到道德行为就难以顺利实现。儒家特别重视的道德情感作为这一转化点,保证了"修身"到"成圣"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3.
主持人语     
正"工夫"或"功夫"是中国传统哲学的一个重要概念与观念,在中国传统哲学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朱熹曾专门思考并回答过"工夫"问题:"所谓功夫者,不过居敬穷理以修身也。"(《朱子语类》卷二十八)这段话从三个方面揭示了工夫的内涵——居敬是方法、穷理是内容、修身是目的——,从而全面地回答了工夫的内涵。工夫能够使人修身以成人。因此,学术界常常将工夫当作一种修身方法。工夫固然是一种修身方法,但是,并非所有的修身方法都是工夫。传统儒家十分重视修身的目的。为此,他们提出了不少值得关注的方法,如《大  相似文献   

14.
吴明 《佛教文化》1994,(1):14-16
问:目前盛行的气功,源流如何?它与道家的丹功、佛家的定功有何区别? 答:我想从气功本身内在的联系上谈谈。我讲的题目是气功、息道与定功、丹功。气功、息道与定功、丹功,这三者是有区别的。气功是在一呼一吸上做功夫,而息道是在呼吸的转折上做功夫,即呼转变为吸或吸转变为呼之间的一停上面做功夫。气功主要是在十二经络上发生作用,息道主要是在奇经八脉上发生作用。气功在生活力上做功夫,息道则在生命力上做功夫。  相似文献   

15.
《中庸》首先将诚提升为一个重要的哲学概念,此后的儒家学者对此概念的阐释大都归宗于此。作为先秦最后一位儒学大师,荀子对诚也有深刻的哲思。荀子对诚的阐释与《中庸》有紧密的联系,但是荀子之诚却因其理论基点——性恶论——而又与思孟一系儒家不同。在荀子这里,诚仅仅作为一种道德修养功夫而存在。这一道德修养功夫又可以具体化为"常"和"慎独"两个层次。作为功夫的诚之最终目的乃在于实现人本身的"化",但是这种化指的是心对道的认可及行为的合规范性,并非是在人性层面实现本质性的转化。  相似文献   

16.
两双鞋子     
正一位智者,对他的十个门徒说,我现在有一些价格不菲的鞋子,可以送给你们每人一双,因为每个人都只有一双脚,不能同时穿两双鞋,所以只能给一双。这时有一位特别聪明的门徒说,如果我可以同时穿两双鞋,您是不是可以给我两双呢?智者说,那当然,你能证明同时可穿两双鞋,那我乐意成全你。那个聪明人就一下子从智者那里取了两双鞋,一双鞋穿在两只脚上,另一双鞋却把两只手  相似文献   

17.
本体功夫思想(包括本体功夫范畴和本体功夫理论),是在我国宋明时期出现的一种独特的哲学思想。它的产生,自然与当时的社会政治文化背景分不开。然而,它之所以能产生,又有它源远流长的理论渊源。其中,本体功夫范畴与体用范畴相连,是宋明道学把体用范畴应用到认识论、方法论和伦理学领域的必然产物。而本体功夫理论则与中国传统的儒家小胜学说有关,是儒家心注学说发展演变到宋明时期的必然结果。此外,本体功夫思想还与佛教哲学和道教哲学有着密切的关系,它们是在既相排斥又相融合的过程中形成的。从体用范畴到本体功夫范畴本体功夫…  相似文献   

18.
胡勇 《孔子研究》2012,(2):59-67
静坐作为宋明新儒学的一贯功夫,受到二程以来诸儒的重视,是他们为学教人的下手功夫。在阳明心学的发展中,静坐曾作为他中年教学的重要方法,对静坐功夫的本质、作用和流弊,阳明都有着深刻而独特的体认,在诸多方面与最为重视静坐法门的朱熹有着很多的共同点。但二人在"本体"论上的根本差异,使得他们的静坐功夫论思想也有着不可忽视的差别。  相似文献   

19.
正19年来,他用自己的双脚踏遍整个北京,途经的路程超过上百万公里,抄写站名上万个,走坏了40多双鞋。他叫张鹊鸣,是一名"80后"公交乘务员,被人称为问不倒的"活地图"。2000年,公交公司面向社会招工,张鹊鸣在众多应聘者中脱颖而出,成为公交集团第一客  相似文献   

20.
有一对夫妇结婚60年了,他们分享每一种感觉,之间没有任何秘密。只是妻子在壁橱顶部有一个鞋箱,她警告丈夫绝不要看。为了夫妻之问的相互信任,男人从不去窥探鞋箱里的秘密。直到妻子得了重病,医生说她不会好了,她才叫男人把鞋箱拿到她的病榻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